南传上座部吧 关注:3,454贴子:31,036

回复:《妙乌禅法实修手册》一、无论出现什么相,都保持正念去观照,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颂中所说“有慧人”的慧,不是现在所能造作的,那是由宿世业力所成就的。“有勤”,是说常作精勤的人。“有智”,是有正智的行者。“心慧”,即止观。这便是说有勤智的比丘,既持戒而又修止观的意思。当知在这一颂,世尊是用戒定慧三门显示清净道的。 进一层说,这颂也是阐明三学,三种善教,为三明等的近依(强因),避二边(极端)而行中道,超越恶趣等的方便,以三相而断烦恼,违犯等的对治,三杂染的净化,以及为须陀洹等的原因。怎样阐明的呢?
一、(三学)这里的戒是阐明增上戒学;定是增上心学;慧是增上慧学。
二、(三种善教)戒是阐明初善;所谓:“何为初善法?即是极净戒”,又如“诸恶莫作”等语,都是说明以戒教为首的;复次得无后悔之德故为善。定则阐明中善,如“于诸善具足”等语,是说明定教为中;又得有神变等德故为善。慧是阐明后善教;如“清净其自心,此是诸佛教”等语,是说明以慧为最上及最后;又因那慧对于好恶的事物视为平等故为善。所谓:
譬如坚石山,不为风所动,
三、(为三明等的近依)戒是阐明为三明的近依(强因),因为只有依于戒的成就而得通达三明的。定是阐明为六神通的近依,因为只有依于定的成就而得六神通的。慧是阐明为无碍解的近依,因为只有依于慧的成就而得达四无碍解,不是由于别的原因所成就的。
四、(避二边而行中道)戒是阐明回避称为沉溺欲乐的极端行为。定是阐明回避称为自苦的极端行为。慧是阐明行于中道之教。
五、(超越恶趣等的方便)戒是阐明超越恶趣的方便。定是超越欲界的方便。慧是超越一切有的方便。
六、(以三相而断烦恼)戒是阐明以彼分断而断烦恼,定是以镇伏断而断烦恼,慧是以正断而断烦恼。
七、(违犯等的对治)戒是诸惑违犯
的对治。定是缠的对治,慧是随眠的对治。
八、(三杂染的净化)戒是阐明恶行杂染的净化。定是爱杂 染的净化,慧是恶见杂染的净化。
九、(为须陀洹等的原因)戒是阐明为须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罗汉果的原因。因为证得须陀洹的人称为戒圆满者,斯陀含果亦然。证阿那含果的称为定圆满者。证阿罗汉果的称为慧圆满者。
———《清净道论》
禅那善业有多强?
首先,从身体、容貌来看。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走向衰老,随之产生很多病痛,最终走向死亡。而梵天人一投生即非常高大、庄严、光明,而且不会衰老,也没有任何身体的病痛。天人看待人类,就好像我们看癞蛤蟆一样,但是欲界天人看到梵天人也会感到害羞,为什么?因为自惭形秽,感到自己很丑陋。欲界天人即使再漂亮,也不过是由欲界善业产生的,而梵天人则是色界善业成熟的结果。
从果报上来说,欲界善业根本无法和色界善业相提并论。想要培育色界善业,就应当好好地培育定力,努力修行。如果我们不把这种善业用来投生到梵天界,而把它作为解脱资粮,作为断除烦恼的巴拉密,这种善业也是非常强有力的,称为“定觉支”(samàdhisambojjhaïga)——这种定力是证悟正觉的条件、因素,即佛陀所说的正定(sammà- samàdhi)。 对于成就无色定者来说,若是空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临死心路的所缘是概念法;若 是识无边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临死心路的所缘是广大心,即空无边处禅心和无所有处禅心。这些都是业相,不是趣相。 在此有必要纠正一种错误的观点:不少华人相信“人死变鬼”。如果相信人死了会变成鬼,那他下一生很有可能投生为鬼。因为相信“我死后变成鬼”是一种无明和邪见,这种无明和邪见会在他临死的时候成熟,令他真的投生为鬼。因此,学习了佛陀的教法,学习了业果法则后,就不应该相信人死了一定会变鬼,而应该相信随业投生。
——— 节选自《阿毗达摩讲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94楼2020-12-04 23:08
回复
    一切处业处(sabbatthaka-kammatthana):即所有禅修者都应当修行以便避免危难的法门。
      在我们这次禅修营里,有些禅修者修行安般念作为根本业处,有些则修行四界分别观。至于一切处业处则包括四种法门,即:(一)佛随念、(二)死随念、(三)不净观、(四)慈心观。佛随念就是忆念佛陀的德行或特质。修行佛随念可以提升信心、使心清净以及避免危险。死随念可以去除修行时生起的懒惰、懈怠,激发悚惧感、警惕心。不净观可分为外在尸体的不净观与内在三十二身分的不净观,这两种不净观都能去除贪欲。慈心观可以去除瞋恨,并且能避免遭受危难。这四种业处能保护禅修者免遭内外的危难,是每位禅修者都应当修行的,所以称它们为一切处业处或四护卫禅。
    ———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95楼2020-12-28 22:41
    回复
      图表来源:《阿毗达摩讲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97楼2020-12-28 23:45
      回复
        五取蕴是苦。
        ———《大念处经》
        色、受、想、行、识,五蕴毒疮,巨苦巨毒。莫触五蕴,触则极毒、极苦,莫触、莫触、莫触 🙏🙏🙏


        来自Android客户端99楼2021-02-26 13:02
        回复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够强的波罗蜜能够证得禅那,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投生于梵天界无数次,尤其是在劫末,世界即将被火灾、水灾或风灾毁灭的时候。那时欲界的众生都培育定力,证得禅那,然后投生到梵天界去。生到梵天界之后,他们还是继续修行禅定。因此大家应当对禅修法门及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0楼2021-03-05 22:28
          回复
            愿 一切圣者,健康平安,身心安乐,没有烦恼。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楼2021-11-19 21:53
            回复
              【 欲望难以满足!欲望永不满足!】https://mp.weixin.qq.com/s/MST0UmWuq9YYW21HA9ZnCg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4楼2021-12-09 14:21
              回复
                贪(lobha)。贪的特点是执著对象。作用是黏住对象,好像肉黏着锅一样,很难拔出来。表现为心不肯放弃对象。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的对象有乐味。随着对欲乐与生命之渴爱的膨胀,贪欲或渴爱被视为是导致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佛陀有时候会说:“生死轮回的起点是不可知的,由于无明与爱,众生不断地流转于生死。”因此无明与贪爱是导致众生轮回的元凶、最根本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贪呢?在十二缘起里提到:贪是由于有受,认为对象有快乐。为什么认为对象有快乐?因为有接触。为什么会有触?因为眼睛会看外面的颜色,耳朵会听声音等。
                ———《阿毗达摩讲要》
                欲望(贪)永不满足。这是欲望(贪)的本性,这是欲望(贪)的自性,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自性(本性)。
                拥有贪心的众生,终其一生,生生世世,都将处在欲望(贪)的折磨和煎熬当中,欲望得不到时想要拥有,拥有时又害怕失去,亦或想拥有更多等。众生就这样终其一生,生生世世处在欲望的煎熬当中,永远在渴求,永远的不满足,永远的处在饥渴和煎熬当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楼2021-12-09 19:44
                回复
                  导致投生到欲界的一共有10种心,其中,善趣结生9种,恶趣结生只有一种——舍俱不善果报推度心。因为推度心属于舍俱,只有11个名法,所以这种心很弱。八大果报心可以带来人或天的结生,人或天又依结生心有没有“智”而分为二因结生和三因结生。【五种色界果报心和四种无色界果报心必定是三因的】。10种欲界果报心,5种色界果报心和4种无色界果报心,一共有19种结生心。
                  ———《阿毗达摩讲要》(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7楼2021-12-13 23:15
                  回复
                    (一)問1-2:修行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有禪相?
                    答1-2:修行某些業(kammatthana)時,如:安般念、十遍禪、不淨观(asubha),禪相是必要的。如果想修行其他的業處,如:佛隨念则不需要禅相,修慈心禅(metta-bhavana)時,破除人際之間的界限可稱為禪相。
                    ———《如实知见》帕奥禅师
                    (二)慈心禅禅相:(修平等慈)他这样数数行慈,对于自己,爱的人,非憎非爱的中立者,敌人这四种人中,当以平等之心破除界限。这便是他(破除界限)的特相。
                    ———《清净道论》308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楼2021-12-16 15:32
                    回复
                      (一)問1-2:修行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有禪相?
                      答1-2:修行某些業处(kammatthana)時,如:安般念、十遍禪、不淨观(asubha),禪相是必要的。如果想修行其他的業處,如:佛隨念则不需要禅相,修慈心观(metta-bhavana)時,破除人際之間的界限可稱為禪相。
                      ———《如实知见》帕奥禅师
                      (二)慈心禅禅相:(修平等慈)他这样数数行慈,对于自己,爱的人,非憎非爱的中立者,敌人这四种人中,当以平等之心破除界限。这便是他(破除界限)的特相。
                      ———《清净道论》308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9楼2021-12-16 15:36
                      回复

                        我们再看下面一个心所:———欲(chanda)。欲的特相是想要行动,也就是想要做某一件事情,或者想要获得某种成就、想要追求某样东西。它的作用是寻找所缘,追求目标。现起是需要所缘。欲就好像把手伸向目标。 欲是好的还是不好?欲望本身并没有好或不好,我们不要冤枉它,它只是追求东西,是中性的。但是如果欲望和贪心所在一起,它就变成贪欲。贪欲就是为了追求欲乐,为了得到和拥有可以执著的目标,称为贪欲。想要得到世俗的、物质的快乐、物欲,称为“贪欲”。欲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采取行动。由于和贪在一起,欲就变成助纣为虐,做了帮凶。如果想要行善,这种欲叫做“善欲”或“善法欲”。我们要看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和贪瞋痴在一起,它追求的就是不好的;如果追求的目标是好的,比如想要布施,想要持戒,想要禅修,想要断除烦恼,这些想要都是欲。所以我们应当培育善法欲,但是对欲乐目标的追求、贪欲要放下。如果懂得善用的话,欲可以使我们一直都保持冲劲,都有那一份对法的追求,对善法的追求,对解脱的追求,对出世间法的追求,这些是善法欲。我们应当培育善法欲,而应当克服贪欲。
                        ———《阿毗达摩讲要》(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楼2021-12-16 21:50
                        回复
                          什么是慧的相、味、现起、足处 这“慧”以通达诸法的自性为(特)相,以摧破覆蔽诸法自性的痴暗为味(作用),以无痴为现起(现状),因为这样说 “等持(入定)之人而得如实知见”,所以定是(慧的)足处(近因──直接因)。
                          ———《清净道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1楼2021-12-17 10:57
                          回复
                            一、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恶趣(地狱、畜生、鬼、阿苏罗)的贪嗔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
                            ———《阿毗达摩讲要》(中)
                            二、世尊次第为给孤独长者说法。给孤独长者坐在那里,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 「凡是生法者,即是灭法。 」依世尊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他因缘。
                            ———《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三、【注】「法眼」是指「有关法的智慧之眼」 , 「法」是指四谛或缘起法。充分理解四谛或缘起法,而证得初果,即称为「得法眼」 。
                            ———《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臧经看佛陀的一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2楼2021-12-21 19:31
                            回复
                              没有任何事情会无缘无故地发生,每一个结果都有它的原因。
                              那些能够投生为人与天人的有情,是由于过去的善行。诸如布施、持戒和禅修等诸善行,是导致投生于人间、天界的因缘;另一方面,不善行是导致投生到恶趣,如地狱、畜生界、饿鬼界的因缘。
                              善行会带来善果报;不善行会带来不善果报。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说:
                              “不论正确或错误的行为都会产生同样的果报,这并不真实。正确的行为导向善趣,不正确的行为导向恶趣。”我们现在造作的行为,创造或导致我们在未来会遇到的因缘条件。这些行为的结果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有时,我们或许希望得到投生人间或天界这样的善果,这有赖于我们的行为,而不是靠我们的愿望能够达成。
                              ———《觉醒啊 世人》雷瓦达尊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楼2021-12-23 14: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