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吧 关注:3,506贴子:31,951

回复:《妙乌禅法实修手册》一、无论出现什么相,都保持正念去观照,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须陀洹等的原因)戒是阐明为须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罗汉果的原因。因为证得须陀洹的人称为戒圆满者,斯陀含果亦然。证阿那含果的称为定圆满者。证阿罗汉果的称为慧圆满者。
———《清净道论》
(世间、出世间)在第七种二法:一切有漏戒为“世间戒”;无漏戒为“出世间戒”。此中:世间戒能使有(生命)的殊胜,亦为出离三有的资粮。所谓:“毗奈耶意在律仪,律仪意在无后悔,无后悔意在愉悦,愉悦意在于喜,喜意在轻安,轻安意在于乐,乐意在于定,定意在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意在厌离,厌离意在离欲,离欲意在解脱,解脱意在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意在无取涅槃。为此而说律,为此而讨论,为此而亲近学习,为此而谛听,即是为此无执取心的解脱”。出世间戒能使出离于有漏,并为观察智的基地。 这是世间、出世间二种。
———《清净道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20-09-02 23:14
回复
    问65:慧根能知见似相,择法觉支也能知见似相,这两者之间有何差异?
    答65:慧根和择法觉支是一样的,都是正见,是慧心所。
      为了避免你误解它们只能缘取似相为对象,我应当解释各种不同的正见。正见可以分为:禅那正见、观禅正见、道正见及果正见。
      一般上,禅那正见所缘取的对象是属于概念的似相。然而有些禅那正见也能缘取究竟法为对象,例如:识无边处禅的正见即缘取空无边处禅心为对象,而非想非非想处禅的正见则缘取无所有处禅心为对象。但禅那正见是很低层次的正见。
      观禅正见包括了:
    一、 观照苦谛的正见,即观究竟名色法的正见。
      二、 观照集谛的正见,即观照诸因及果之间缘起关系的正见。此正见亦称为自业正见,即知见自己的业是属于自己的财产的智慧。
    三、 世间的道正见。这即是观照诸行法,即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正见。此正见也观照在未来证得阿罗汉道时,一切烦恼灭尽,以及观照在未来证入般涅盘时,一切五蕴灭尽,因此这种正见也包括了观照世间灭谛的观禅正见。
    四、 观照世间道谛的正见,即观照含有世间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的能观之心的正见。
    出世间道正见则缘取永恒之灭(accanta nirodha),即涅盘为对象。
      果正见是与缘取涅盘为对象的果心相应的慧心所。
    缘起
    问66:三月二十一日禅师开示时提到:禅修者修未来缘起法时,需观察未来何世一切名色诸行灭尽,也就是了知何世必得证阿罗汉果及入无余涅盘,那么是否所有的禅修者至此阶段皆可观察到这点?
    答66:是的。因为在随后修行生灭随观智的阶段,每个禅修者都必须观照诸行法的两种生灭,即:剎那生灭(khanato udayabbaya)及因缘生灭(paccayato udayabbaya)。
      关于观照因缘生灭,我应以色法为例来为大家解释。首先依照缘起第五法来辨识色法的因缘生,看向过去,照见在你前世临死那一刻引起今世业生色法的过去五因。你将见到:
      一、无明生起造成业生色法生起。
      二、爱生起造成业生色法生起。
      三、取生起造成业生色法生起。
      四、行生起造成业生色法生起。
      五、业有生起造成业生色法生起。
    然后你必须照见心生色法、时节生色法与食生色法的因缘生:
      六、心造成心生色法的生起。
      七、时节造成时节生色法的生起。
      八、食物造成食生色法的生起。
    能够照见名色法的因缘生之后,接着应照见其因缘灭。以色法为例,依据缘起第五法来照见色法的因缘灭,看向未来,直到你证悟阿罗汉果的那一世。当你证悟阿罗汉道果时,所有的烦恼都息灭了;你也能照见在那一世结束时,所有的行法都息灭了。这是直接照见你的般涅盘,那时不再有新的名法或色法生起。你见到:
      一、无明息灭造成业生色法息灭。
      二、爱息灭造成业生色法息灭。
      三、取息灭造成业生色法息灭。
      四、行息灭造成业生色法息灭。
      五、业有息灭造成业生色法息灭。
    然后你必须照见心生色法、时节生色法与食生色法的因缘灭:
      六、心息灭造成心生色法息灭。
      七、时节息灭造成时节生色法息灭。
      八、食物息灭造成食生色法息灭。
    然后你必须把因缘生及因缘灭两者组合起来,观照因缘生灭。
      如果你没有观到自己断除一切烦恼、证悟阿罗汉果的最后一世,就无法观照因缘灭及因缘生灭,只能观到因缘生而已。因此能够观到自己的最后一世是必要的。
    ——— 节选自《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20-09-12 21:14
    回复
      2025-05-18 05:38:51
      广告
      诸比丘,什么是正精进呢?在此,诸比丘,比丘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他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降伏已经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他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他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使已经生起的善法持续、不衰退、增长、广大、成就圆满。诸比丘,这称为正精进。
      ———《大念处经》


      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20-09-20 22:24
      回复
        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恶趣(地狱、**、鬼、阿苏罗)的贪嗔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
        ——— 节选自《阿毗达摩讲要》玛欣德尊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20-10-01 10:27
        回复
          问6:如何提升、加强如理作意? 答:根据阿毗达摩,错知对象是常、乐、我、净,就是不如理作意;知道世间为无常、苦、无我和不净,就是如理作意。
          ——— 节选自《阿毗达摩讲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20-10-05 14:10
          回复
            佛陀继续解释第二个觉支,即择法觉支:
              「择法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择法觉支存在我内心。』择法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择法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择法觉支。」
              在此,「择」是分析,「法」则是五双好与恶之法:善法与不善法、无可指责与当受指责之法、应修行与不应修行之法、高尚与卑劣之法、清净与邪恶之法。简而言之,这五双法中的前者是将会带来善报的善法,后者则是将会带来恶报的不善法。时常对它们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择法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择法觉支。
              怎样如理作意它们呢?你应观照缘取六尘而生起的善速行心路过程与不善速行心路过程中每一心识剎那里的名法,并且观照它们所依靠而生起的依处及所缘取的目标。名法是四名蕴,依处是色蕴,而目标则可能是名蕴或色蕴,如是你所观照的是五蕴。接下来你应观照导致五蕴生起的因缘,然后观照五蕴及因缘法为无常、苦、无我及不净。如此如理作意观照时所产生的观智就是择法觉支。
              注疏提到七种能令择法觉支生起的方法:
              一、提出有关五蕴等的问题;
              二、清净依处,即清洗身体、衣服等;
              三、平衡五根;
              四、远离愚痴的人;
              五、亲近智者;
              六、思惟难以知见的诸蕴、处、界等之间的差别;
              七、倾向于培育择法觉支。
            ——— 节选自《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20-10-05 15:08
            回复
              问85:为何四无色界的众生不能证得须陀洹道?
              答85:佛陀的声闻弟子必须具备两项条件才能证得须陀洹道,即听闻他人说法(paratoghosa他人之音)及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即是作意诸行为无常、苦、无我、不净。关于听闻他人说法这项条件,即使智慧非常敏锐的舍利弗尊者也必须在听闻阿说示尊者诵了一首短偈之后才能证得须陀洹道。四无色界的有情没有耳朵可听闻他人说法,因此他们是不可能证得须陀洹道的。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0-10-05 15:20
              回复
                问116:注释把如理作意定义为视无常为无常、视苦为苦、视无我为无我、视不净为不净。这是否表示那些无法观照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人就完全没有如理作意?如果还是有的话,他们是如何运用如理作意的呢?
                答116:视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是观禅的如理作意,这是高层次的如理作意。也有一些较低层次的如理作意,例如布施、持戒与止禅的如理作意。相信业力果报也拥有如理作意。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20-10-05 15:23
                回复
                  2025-05-18 05:32:51
                  广告
                  释苦之灭
                  在解释苦之灭,即以集之灭中的“即彼之爱”等的方法来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集灭则苦灭,即是由于集之灭而灭苦,更无他法。所以世尊说:不伤深固根,虽伐树还生。 爱随眠不断,苦生亦复尔。 因为这样由于集之灭而灭苦,所以世尊说苦灭而示以集灭。而诸如来的行动是等于狮子,他们在使其灭苦而示苦之灭,是注重于因而非从于果。然诸外道的行动则等于狗子,他们在使其灭苦而示苦之灭,教以勤修苦行等但注重于果的问题而不从于因。如是应先知道其说教的意旨关于苦之灭是由于集之灭。这是“即彼之爱”的意义,即彼前面所说的“能取再有”而以欲爱等分别的爱。 “离贪”说为道,因为说:“离贪故解脱”。由离贪而灭为“离贪灭”。完全的断灭了随眠,故无余及离贪灭为“无余离贪灭”。或者说离贪是舍断,是故无余的离贪是无余的灭。如是当知这里的语句的接续,依它的意义,则此等一切与涅槃是一同义语。依第一义说苦灭圣谛便是涅槃。因为到达了涅槃之时则爱离而且灭,所以说涅槃为离贪与灭。
                  ——— 节选自《清净道论》
                  注:狮子被射击之时,是不顾弓矢而直扑射手的。
                  如果人以杖石等打狗,而狗不知去咬人,却怒咬杖石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20-10-05 15:33
                  回复
                    《摄阿毗达摩义论表解》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Q4uSo3vU8KVtuo_VMxgIQ 提取码:z8ah


                    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20-10-05 20:26
                    回复
                      在“随眠”中:见与疑随眠是初智所断。欲贪与瞋恚随眠是第三智所断。慢、有贪及无明随眠是第四智所断。
                      ——— 节选自《清净道论》
                      入流道果
                      第一、入流之定义
                      入流,巴利语 sotàpanna的直译,又作至流。汉传佛教依梵语srotàpanna音译作须陀洹。sota,意为流、河流;àpanna,意为已进入、已到达。已进入圣流故为入流,或已到达圣流故为至流。入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 《增支部·第十集》注中如此说: ß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û “入流者,为已进入圣道之流。” 从圣果位而言,巴利语sotàpanna意即已经进入圣流。从圣道位而言,巴利语为sotàpatti,sota(流)+ àpatti(进入,到达),也译作入流。在巴利圣典中通常作 sotàpatti- phala-sacchikiriyàya pañipanna,直译作“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进入证悟入流果者”。
                      入流道断除的三种烦恼
                      入流道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烦恼):有身见、戒禁取和疑。其中,有身见和戒禁取属于邪见,在不善心所的部分已经讲过了。
                      1、有身见(sakkàya-diññhi)。执著五蕴或身心,认为有实在的自我、灵魂,或者大我、真我、本体,这些邪见称为“有身见”。
                      2、戒禁取(sãlabbata-paràmàsa)。执取于遵守特定的行为、禁戒、仪式,认为可以带来解脱、导向清净。例如通过持牛戒、狗戒、鸡戒,或者通过苦行、祭祀、念咒等种种错误的修行方法,认为可以达到解脱、证悟涅槃,这些错误的修行方法统称为“戒禁取”。
                      3、疑(vicikicchà)。这里的疑并非指学习、生活上有不明白处的疑问,而是对信仰、宗教方面的怀疑、不相信。《法集》指出有八种疑:疑师、疑法、疑僧、疑学、疑前际、疑后际、疑前后际、疑缘起法。 疑师是怀疑导师、佛陀;疑法是怀疑佛陀的教法;疑僧是不相信僧的证量;疑学是怀疑不信修习戒、定、慧能够证悟涅槃;疑前际是怀疑过去世;疑 后际是怀疑未来世;疑前后际是既不相信前世,又不相信后世;疑缘起法、缘生法是怀疑、不信因果法则。 当禅修者在证悟初道——入流道的时候,这三种最粗的烦恼即被完全断除。一名初果圣者还有邪见吗?还会相信有灵魂、有大我、本体吗?不可能!因为他们已经观照内外名色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怎么还可能执著有我呢?!
                      ——— 节选自《阿毗达摩讲要》
                      1. 须陀洹圣者体证到无我或无灵魂,只有名法和色法。
                      2. 他永远不会怀疑佛陀、佛法和僧团。
                      3. 轮回之汪洋已干枯,离最终的般涅槃保证不超过七生。
                      4. 四恶道的门已关闭。
                      ——— 马哈希尊者
                      须陀洹圣者的美德详述———马哈希尊者https://mp.weixin.qq.com/s/EqMBVQEACp1Le7UEXVXVNw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20-10-05 20:45
                      回复
                        问87:关于四界分别观,禅师着重于辨识十二特相为起步。其实在修行的过程中,最明显的是感受。为什么禅师却不叫我们观受呢?
                        答87:单只是观受是不足以令你证悟涅盘的,你必须也观照与它相应的名法。有许多名法是生起于六门心路过程之中。如果你要观照名法,就必须如实地观照六门心路过程中每一个心识剎那中的所有名法。你现在可以试试看就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观到心路过程中的名法。
                          纯观行者必须从四界分别观入门,所以我们教想要修纯观行道的人先修四界分别观,能够看到色聚时就修行色业处,辨识各种究竟色法。在透彻地辨识了各种究竟色法之后,名法就会很明显地呈现于其观智,因此只有在这时候才教他们修行名业处,辨识受及其各种相应名法。
                        问90:如果止禅修不上,而想要改修观禅,应当从何修起?
                        答90:没有先修成任何禅那而直接修行观禅的禅修者称为纯观行者或干观行者。他们必须先修行四界分别观。四界分别观是所有纯观行者都必定要先修行的基本法门。修行四界分别观得到强而稳固的定力之后,在那定力的协助之下,他们就能见到名为色聚的这种物质微粒。进一步分析色聚直到透视究竟色法时,他们就破除了色法的密集。然后必须同时观照名法的依处与目标,如此来清楚地照见善与不善的名法。接着必须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然后观照名色法及其因缘为无常、苦、无我。如此,当他们的观智成熟时,就能证悟涅盘。这是纯观行者修行过程的简要解释。
                        问91:何谓有分心?是不是指有分别的心?
                        答91:有分心可以翻译为「生命相续流」。它是一种不活跃的心,而且是维持一生当中心流相续的主要因素。因为有分心的缘故,所以一期生命中的心流才不会有间断。每当有任何心路过程生起时,有分心会暂时停止生起;一旦心路过程结束之时,有分心就会再相续不断地生起。例如在你熟睡无梦时,没有任何心路过程生起,那时只是有分心在相续地生起许许多多次而已。如果这些有分心也不生起的话,你就死亡了,因为心流一停止时,死亡就会发生。过去有学者将有分心翻译为「无意识」或「下意识」,事实上有分心是一种意识,只是它不取现在的目标,而是取前一世临死速行心所取的过去目标。
                        问103:有些教禅的比丘据说是圣者,但却不尊重戒律。他们的行为使得许多人怀疑他们的禅法。请问禅师,这是他们的修行有问题,还是他们的禅法有问题?
                        答103: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里,佛陀说:「对于我为众弟子所制的戒,我的圣弟子宁可舍弃性命也绝不违犯。」(Yam maya savakanam sikkhapadam pabbattam tam mama savaka jivitahetupi natikkamanti.)。因此,若他们是真正的圣者的话,他们宁可舍弃性命也绝不会刻意犯任何罪。再者,圣者对佛、法、僧及三学拥有不受动摇的信心。因此,若他们是真正的圣者的话,他们就会对戒律拥有完全的信心,因为戒律是属于戒学之法,而且是佛陀亲自制定的。所以你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不是圣者。
                        ——— 节选自《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20-10-10 08:38
                        回复
                          禪修的基礎是:你必須持戒清淨,能過「正命」的生活,因為如果不清淨,心絕對無法培養足夠的勇氣、動力和清明。如果你過著有罪惡感的日子,你絕對無法清楚的觀察所緣境,並且把他們放下。
                          ———《禅修之旅》焦谛卡禅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20-10-11 19:52
                          回复
                            每當心變得平靜、專注時,不要想任何事,因為「想」是禪修的一大障礙,無論想的內容是好是壞。最重要的是:當念頭生起時,仔細觀察那個念頭,如果你仔細的觀察它,它會消失。每當念頭生起時,請仔細的觀察它。
                            很專注的觀察生起的念頭,這念頭會消失,然後再把心帶回禪修的所緣境。
                            不要想,有時人們喜歡想。如果你發現你喜歡胡思亂想,觀察這「喜歡」和「想要想」。想是「我是」的創造者。當你停止想時,你有時會有失落感,沒有什麼可以讓你抓住。想是一種執取,當你因為某人而生氣時,你一直在想那個人,這表示你執著那種想法,你執著所發生的事,你放不下。
                            ——— 节选自《禅修之旅》焦谛卡禅师
                            想蕴
                            现在再说:“一切有想念相的总括为想蕴”,这里亦以想念相即为“想”,所谓:“朋友,想念想念,故名为 想”。此想念的自性及想念相虽为一种,然依类别则有三:即善、不善、及无记。此中,与善识相应的(想)为善,与不善识相应的想为不善,与无记识相应的想为无记。没有任何识是不与想相应的,所以那识的区别,便是想的区别。此想与识虽以同样的区别,然而就相等来说,则一切想都自有想念的特相;有给以再起想念之缘的相说“这就是它”的作用,如木匠等(想起)木料等;依所取之相而住着于心为现状,如盲人见象相似;以现前之境为近因,如小鹿看见草人而起“是人”之想相似。 这是详论想蕴门。
                            ———《清净道论》

                            想的特相是体会对象的质量。作用是对对象作标记或印记,以便再次体验相同对象时,知道“这是一样的”,即能认出以前曾体验过的对象。现起是用已经领会过的特征理解对象,好比一个木匠在自己工作的木头上作标记,所以说“想”可以给体验过的对象作标记。想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可以记得一样东西就是想的作用。大家为什么知道每天来这里上课?这就是想的作用。因为你在这里作了标记:这里是净名佛学社,它在哪条路,它的大门是怎样的。因为我们经验过了之后,就可以再从经验中提取出来。所以,想也有点类似于“经验”。 但是,这里的想跟我们平时说的“我想……”是不一样的。平时说我想的“想”涉及很复杂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寻”心所。寻就是思考、思维,这个我们在讲杂心所的时候会讲到。但是这里的想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给第一次体验到的东西作标记,以便知道这是什么,好像我们记住一样东西。第二个作用是:再次体验相同所缘的时候,可以把以前的经验、标记翻出来。因此,记得看过的东西,认得体验过的事物,就是这种心理在起作用。 因为“想”非常重要,所以有些人把它当成是永恒的。我们可以记得很小的时候、记得很久以前的事情,其实是“想”在起作用,于是也容易让人误认为心是永恒的。正因如此,佛陀教导五蕴时特别把想蕴提出来。佛陀教导五蕴的意趣之一,是要破除当时很多外道的邪见。当时有人执著“受”是永恒的,有的人执著“想”是永恒的,有些人执著“心”是永恒的、自我的。有些修定外道在入定时,内心体验到非常强的喜受,出定之后,他们会说“入定时的受是我”。有些外道能够记起过去世很久远以前的经历,于是执著能回忆的想是“自我”。所以,佛陀为了破除当时那些外道执著“想是我”,执著能回忆的是我,于是特别将想蕴提出来,强调要观照“想蕴无我”。
                            ———《阿毗达摩讲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20-10-12 10:28
                            回复
                              2025-05-18 05:26:51
                              广告
                              一、證得初果(須陀洹)的聖者仍然享有感官之娛,但是他持戒清淨,絕不破戒,甚至沒有要破戒的念頭。例如,他享用美食,他絕不會破戒去得到他的食物,諸如此類。他維生的生計(正命)也非常清淨,即使他在做生意,絕不會欺騙他人。他可能會沮喪、悲傷、忿怒,每當他觀察這種心境時,他會發現:這只是一種心境,並且很快的從中跳脫出來,而不會被困在那裡。
                              二、你不再相信其他沒有八正道的修行法,也不再相信:修行止禪如果能住心一境,並達到某種境界,便認為這是解脫、涅槃。
                              當你圓滿所有的觀智時,你會發現: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脫,解脫的唯一方法是:徹底的觀察身心生滅的過程。
                              為了觀察身心生滅的過程,你必須淨化你的行為,必須持戒清淨,你必須專注在某個所緣境上,以名法或色法或其他所緣境作為禪修的基礎,如呼吸等。讓你的心靜下來,使它非常清淨。讓心清淨,念清淨。藉著觀察身心生滅的過程,你越來越能淨化自己︰如見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只有透過清淨,你才能解脫,沒有其他方法。如果我們想解脫,我們必需淨化自己,這是解脫的唯一的方法。
                              三、你可能仍然渴望某些東西,因為證得初果並未根除所有慾望和貪慾。雖然仍有貪慾,但是不會強大到足以破戒,你不會為了想得到某物而去殺生或偷盜,也不會說謊、邪淫或吸食麻醉品,你根本沒有做這些事的慾望。你並沒有壓抑自己,只是不想做,自制變得非常容易和自然,沒有掙扎,無需努力。
                              ———《禅修之旅》焦谛卡禅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20-10-13 04: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