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吧 关注:3,454贴子:30,879

回复:《妙乌禅法实修手册》一、无论出现什么相,都保持正念去观照,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贪(lobha)。贪的特点是执著对象。作用是黏住对象,好像肉黏着锅一样,很难拔出来。表现为心不肯放弃对象。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的对象有乐味。随着对欲乐与生命之渴爱的膨胀,贪欲或渴爱被视为是导致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佛陀有时候会说:“生死轮回的起点是不可知的,由于无明与爱,众生不断地流转于生死。”因此无明与贪爱是导致众生轮回的元凶、最根本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贪呢?在十二缘起里提到:贪是由于有受,认为对象有快乐。为什么认为对象有快乐?因为有接触。为什么会有触?因为眼睛会看外面的颜色,耳朵会听声音等。
———《阿毗达摩讲要》
欲望(贪)永不满足。这是欲望(贪)的本性,这是欲望(贪)的自性,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自性(本性)。
拥有贪心的众生,终其一生,生生世世,都将处在欲望(贪)的折磨和煎熬当中,欲望得不到时想要拥有,拥有时又害怕失去,亦或想拥有更多等。众生就这样终其一生,生生世世处在欲望的煎熬当中,永远在渴求,永远的不满足,永远的处在饥渴和煎熬当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楼2021-12-09 19:44
回复
    导致投生到欲界的一共有10种心,其中,善趣结生9种,恶趣结生只有一种——舍俱不善果报推度心。因为推度心属于舍俱,只有11个名法,所以这种心很弱。八大果报心可以带来人或天的结生,人或天又依结生心有没有“智”而分为二因结生和三因结生。【五种色界果报心和四种无色界果报心必定是三因的】。10种欲界果报心,5种色界果报心和4种无色界果报心,一共有19种结生心。
    ———《阿毗达摩讲要》(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7楼2021-12-13 23:15
    回复
      (一)問1-2:修行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有禪相?
      答1-2:修行某些業(kammatthana)時,如:安般念、十遍禪、不淨观(asubha),禪相是必要的。如果想修行其他的業處,如:佛隨念则不需要禅相,修慈心禅(metta-bhavana)時,破除人際之間的界限可稱為禪相。
      ———《如实知见》帕奥禅师
      (二)慈心禅禅相:(修平等慈)他这样数数行慈,对于自己,爱的人,非憎非爱的中立者,敌人这四种人中,当以平等之心破除界限。这便是他(破除界限)的特相。
      ———《清净道论》308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楼2021-12-16 15:32
      回复
        (一)問1-2:修行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有禪相?
        答1-2:修行某些業处(kammatthana)時,如:安般念、十遍禪、不淨观(asubha),禪相是必要的。如果想修行其他的業處,如:佛隨念则不需要禅相,修慈心观(metta-bhavana)時,破除人際之間的界限可稱為禪相。
        ———《如实知见》帕奥禅师
        (二)慈心禅禅相:(修平等慈)他这样数数行慈,对于自己,爱的人,非憎非爱的中立者,敌人这四种人中,当以平等之心破除界限。这便是他(破除界限)的特相。
        ———《清净道论》308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9楼2021-12-16 15:36
        回复

          我们再看下面一个心所:———欲(chanda)。欲的特相是想要行动,也就是想要做某一件事情,或者想要获得某种成就、想要追求某样东西。它的作用是寻找所缘,追求目标。现起是需要所缘。欲就好像把手伸向目标。 欲是好的还是不好?欲望本身并没有好或不好,我们不要冤枉它,它只是追求东西,是中性的。但是如果欲望和贪心所在一起,它就变成贪欲。贪欲就是为了追求欲乐,为了得到和拥有可以执著的目标,称为贪欲。想要得到世俗的、物质的快乐、物欲,称为“贪欲”。欲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采取行动。由于和贪在一起,欲就变成助纣为虐,做了帮凶。如果想要行善,这种欲叫做“善欲”或“善法欲”。我们要看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和贪瞋痴在一起,它追求的就是不好的;如果追求的目标是好的,比如想要布施,想要持戒,想要禅修,想要断除烦恼,这些想要都是欲。所以我们应当培育善法欲,但是对欲乐目标的追求、贪欲要放下。如果懂得善用的话,欲可以使我们一直都保持冲劲,都有那一份对法的追求,对善法的追求,对解脱的追求,对出世间法的追求,这些是善法欲。我们应当培育善法欲,而应当克服贪欲。
          ———《阿毗达摩讲要》(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楼2021-12-16 21:50
          回复
            什么是慧的相、味、现起、足处 这“慧”以通达诸法的自性为(特)相,以摧破覆蔽诸法自性的痴暗为味(作用),以无痴为现起(现状),因为这样说 “等持(入定)之人而得如实知见”,所以定是(慧的)足处(近因──直接因)。
            ———《清净道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1楼2021-12-17 10:57
            回复
              一、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恶趣(地狱、畜生、鬼、阿苏罗)的贪嗔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
              ———《阿毗达摩讲要》(中)
              二、世尊次第为给孤独长者说法。给孤独长者坐在那里,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 「凡是生法者,即是灭法。 」依世尊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他因缘。
              ———《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三、【注】「法眼」是指「有关法的智慧之眼」 , 「法」是指四谛或缘起法。充分理解四谛或缘起法,而证得初果,即称为「得法眼」 。
              ———《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臧经看佛陀的一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2楼2021-12-21 19:31
              回复
                没有任何事情会无缘无故地发生,每一个结果都有它的原因。
                那些能够投生为人与天人的有情,是由于过去的善行。诸如布施、持戒和禅修等诸善行,是导致投生于人间、天界的因缘;另一方面,不善行是导致投生到恶趣,如地狱、畜生界、饿鬼界的因缘。
                善行会带来善果报;不善行会带来不善果报。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说:
                “不论正确或错误的行为都会产生同样的果报,这并不真实。正确的行为导向善趣,不正确的行为导向恶趣。”我们现在造作的行为,创造或导致我们在未来会遇到的因缘条件。这些行为的结果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有时,我们或许希望得到投生人间或天界这样的善果,这有赖于我们的行为,而不是靠我们的愿望能够达成。
                ———《觉醒啊 世人》雷瓦达尊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楼2021-12-23 14: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