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觀察所緣境的消失,和觀察「覺知所緣境消失的意識」的消失。消失並非指變成另一種形式,這是我想要釐清的。無常並非指變成另一 種形式,無常指消失,不再存在。「現象」生起又滅去,不再以任何形式存在。
———《禅修之旅》焦谛卡禅师
“以智作用”──当知即以谛智的作用的抉择。谛智有随觉智及通达智二种。
此中:“随觉智”是世间的,由于随闻等而对于灭、道(的所缘)而起的。“通达智”是出世间的,以灭为所缘的作用而通达四谛的。即所谓:“诸比丘!见苦者,亦见苦之集,亦见苦之灭,亦见导至苦灭之道”等一切当知。而此(出世间的智)作用将于智见清净(的解释)中说明。但 于这里的世间智中,“苦智”,由于克胜缠(烦恼)而能遮止起有身见;“集智”能遮止断见;“灭智”,能遮止常见;“道智”,能遮止无作见。或者“苦智”能遮止对于果的异计──于没有常、净、乐、我之性的诸蕴之中而计为常、净、乐、我之性;“集智”能遮止对于因的异计──于非因而起为因之想,以为是由于自在天、初因、时、自然等而起世间;“灭智”能遮止对于灭的异计──于无色界及世界之顶而执为理想境界(涅槃);“道智”能遮止对于方便的异计──耽溺于欲乐及苦行等的不清净之道而执为清净之道。所以这样说: 世间和世间的生因, 世间之灭的幸福和它的方便之道, 未知真谛时, 人是痴迷的。
──如是当知以智作用的抉择──
———《清净道论》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清净道论》
只观照名色及它们的因也还不足以证悟涅盘,还必须观照名色及其因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以达到一层比一层高的修行成就,直到证悟涅盘。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问)因为尽了(烦恼)以后便不再起之故,此(尽)为涅槃应无过失?(答)不然,因为没有这样的尽之故,纵使有,也未免有如前面所说的过失之故;并且圣道亦可认为涅槃的状态,因为圣道而尽诸烦恼,故名为尽,圣道以后便不再起过失故。其次就广义说,这是称为不生及灭的尽的(涅槃的)亲依之故,成了它的亲依,以接近而说(涅槃)为尽。(问)为什么不直接的说(涅槃的)本质呢?(答)因为极微细之故。因为太微细,亦曾影响世尊不大热心去说,并且这是由圣眼才能见证的。又此涅槃是具有道者才能获得之故为不共。又无前际之故而非新生。(问)既于有圣道时而有涅槃,岂非新生?(答)不然,这是不能由道而生的。只是由道而得证而不是由道而生的,所以这不是新生。非新生故无老死,既非新生及无老死故(涅槃)是常。(问)(外道的) 微(自性、神我、时)等的常性,是否如得涅槃的常性一样?(答)不然,因为(彼等的常)无有因故。(问)是否因为涅槃常故,而彼(微)等是常?(答)不然,因为因相不得故。(问)(微等)是否如涅槃非有生起等故为常?(答)不然,因为微等不是成就之故。依照上述的道理的自性,故只有涅槃是常;因为超越于色的自性,故涅槃非色。诸佛等的究竟涅槃无有差别,故究竟是一。
——— 节选自《清净道论》
每个速行心中有三十四、三十三或三十二个名法。你应该观照每一个心识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在你修行观禅时,有时必须照见观智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这称为反观。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你观察所缘境的消失,观察每一个心识刹那的消失,无常指消失,不在存在。每一个心识刹那生起又灭去,生起后消失,不会再以任何形式存在。诸行名色法及其因的刹那生灭。每一个心识刹那的生灭是属于这一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色法的全部的彻底的生起和灭尽,当中是断开的,心识刹那与心识刹那之间是断开的,心识刹那(速行心)中的名色法也是断开的,此中无有一个连结,没有一根绳子把它们串联在一起。也没有一个主宰或灵魂,没有一个人、我、众生。能让名色生起的是十二因缘和二十四缘。是十二因缘和二十四缘的力量在促使名色法不断生灭,在促使生命不断轮回。
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由生之缘而发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这是一切苦蕴的集(生起)。
在缘起法中,十二因缘很重要,但只是了知十二因缘还不够完整,修行者还必须详细透彻的了知二十四缘,否则将无法正确的修习观禅。
———《禅修之旅》焦谛卡禅师
“以智作用”──当知即以谛智的作用的抉择。谛智有随觉智及通达智二种。
此中:“随觉智”是世间的,由于随闻等而对于灭、道(的所缘)而起的。“通达智”是出世间的,以灭为所缘的作用而通达四谛的。即所谓:“诸比丘!见苦者,亦见苦之集,亦见苦之灭,亦见导至苦灭之道”等一切当知。而此(出世间的智)作用将于智见清净(的解释)中说明。但 于这里的世间智中,“苦智”,由于克胜缠(烦恼)而能遮止起有身见;“集智”能遮止断见;“灭智”,能遮止常见;“道智”,能遮止无作见。或者“苦智”能遮止对于果的异计──于没有常、净、乐、我之性的诸蕴之中而计为常、净、乐、我之性;“集智”能遮止对于因的异计──于非因而起为因之想,以为是由于自在天、初因、时、自然等而起世间;“灭智”能遮止对于灭的异计──于无色界及世界之顶而执为理想境界(涅槃);“道智”能遮止对于方便的异计──耽溺于欲乐及苦行等的不清净之道而执为清净之道。所以这样说: 世间和世间的生因, 世间之灭的幸福和它的方便之道, 未知真谛时, 人是痴迷的。
──如是当知以智作用的抉择──
———《清净道论》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清净道论》
只观照名色及它们的因也还不足以证悟涅盘,还必须观照名色及其因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以达到一层比一层高的修行成就,直到证悟涅盘。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问)因为尽了(烦恼)以后便不再起之故,此(尽)为涅槃应无过失?(答)不然,因为没有这样的尽之故,纵使有,也未免有如前面所说的过失之故;并且圣道亦可认为涅槃的状态,因为圣道而尽诸烦恼,故名为尽,圣道以后便不再起过失故。其次就广义说,这是称为不生及灭的尽的(涅槃的)亲依之故,成了它的亲依,以接近而说(涅槃)为尽。(问)为什么不直接的说(涅槃的)本质呢?(答)因为极微细之故。因为太微细,亦曾影响世尊不大热心去说,并且这是由圣眼才能见证的。又此涅槃是具有道者才能获得之故为不共。又无前际之故而非新生。(问)既于有圣道时而有涅槃,岂非新生?(答)不然,这是不能由道而生的。只是由道而得证而不是由道而生的,所以这不是新生。非新生故无老死,既非新生及无老死故(涅槃)是常。(问)(外道的) 微(自性、神我、时)等的常性,是否如得涅槃的常性一样?(答)不然,因为(彼等的常)无有因故。(问)是否因为涅槃常故,而彼(微)等是常?(答)不然,因为因相不得故。(问)(微等)是否如涅槃非有生起等故为常?(答)不然,因为微等不是成就之故。依照上述的道理的自性,故只有涅槃是常;因为超越于色的自性,故涅槃非色。诸佛等的究竟涅槃无有差别,故究竟是一。
——— 节选自《清净道论》
每个速行心中有三十四、三十三或三十二个名法。你应该观照每一个心识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在你修行观禅时,有时必须照见观智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这称为反观。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你观察所缘境的消失,观察每一个心识刹那的消失,无常指消失,不在存在。每一个心识刹那生起又灭去,生起后消失,不会再以任何形式存在。诸行名色法及其因的刹那生灭。每一个心识刹那的生灭是属于这一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色法的全部的彻底的生起和灭尽,当中是断开的,心识刹那与心识刹那之间是断开的,心识刹那(速行心)中的名色法也是断开的,此中无有一个连结,没有一根绳子把它们串联在一起。也没有一个主宰或灵魂,没有一个人、我、众生。能让名色生起的是十二因缘和二十四缘。是十二因缘和二十四缘的力量在促使名色法不断生灭,在促使生命不断轮回。
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由生之缘而发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这是一切苦蕴的集(生起)。
在缘起法中,十二因缘很重要,但只是了知十二因缘还不够完整,修行者还必须详细透彻的了知二十四缘,否则将无法正确的修习观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