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吧 关注:3,507贴子:31,962

回复:《妙乌禅法实修手册》一、无论出现什么相,都保持正念去观照,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觀察所緣境的消失,和觀察「覺知所緣境消失的意識」的消失。消失並非指變成另一種形式,這是我想要釐清的。無常並非指變成另一 種形式,無常指消失,不再存在。「現象」生起又滅去,不再以任何形式存在。
———《禅修之旅》焦谛卡禅师
“以智作用”──当知即以谛智的作用的抉择。谛智有随觉智及通达智二种。
此中:“随觉智”是世间的,由于随闻等而对于灭、道(的所缘)而起的。“通达智”是出世间的,以灭为所缘的作用而通达四谛的。即所谓:“诸比丘!见苦者,亦见苦之集,亦见苦之灭,亦见导至苦灭之道”等一切当知。而此(出世间的智)作用将于智见清净(的解释)中说明。但 于这里的世间智中,“苦智”,由于克胜缠(烦恼)而能遮止起有身见;“集智”能遮止断见;“灭智”,能遮止常见;“道智”,能遮止无作见。或者“苦智”能遮止对于果的异计──于没有常、净、乐、我之性的诸蕴之中而计为常、净、乐、我之性;“集智”能遮止对于因的异计──于非因而起为因之想,以为是由于自在天、初因、时、自然等而起世间;“灭智”能遮止对于灭的异计──于无色界及世界之顶而执为理想境界(涅槃);“道智”能遮止对于方便的异计──耽溺于欲乐及苦行等的不清净之道而执为清净之道。所以这样说: 世间和世间的生因, 世间之灭的幸福和它的方便之道, 未知真谛时, 人是痴迷的。
──如是当知以智作用的抉择──
———《清净道论》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清净道论》
只观照名色及它们的因也还不足以证悟涅盘,还必须观照名色及其因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以达到一层比一层高的修行成就,直到证悟涅盘。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问)因为尽了(烦恼)以后便不再起之故,此(尽)为涅槃应无过失?(答)不然,因为没有这样的尽之故,纵使有,也未免有如前面所说的过失之故;并且圣道亦可认为涅槃的状态,因为圣道而尽诸烦恼,故名为尽,圣道以后便不再起过失故。其次就广义说,这是称为不生及灭的尽的(涅槃的)亲依之故,成了它的亲依,以接近而说(涅槃)为尽。(问)为什么不直接的说(涅槃的)本质呢?(答)因为极微细之故。因为太微细,亦曾影响世尊不大热心去说,并且这是由圣眼才能见证的。又此涅槃是具有道者才能获得之故为不共。又无前际之故而非新生。(问)既于有圣道时而有涅槃,岂非新生?(答)不然,这是不能由道而生的。只是由道而得证而不是由道而生的,所以这不是新生。非新生故无老死,既非新生及无老死故(涅槃)是常。(问)(外道的) 微(自性、神我、时)等的常性,是否如得涅槃的常性一样?(答)不然,因为(彼等的常)无有因故。(问)是否因为涅槃常故,而彼(微)等是常?(答)不然,因为因相不得故。(问)(微等)是否如涅槃非有生起等故为常?(答)不然,因为微等不是成就之故。依照上述的道理的自性,故只有涅槃是常;因为超越于色的自性,故涅槃非色。诸佛等的究竟涅槃无有差别,故究竟是一。
——— 节选自《清净道论》
每个速行心中有三十四、三十三或三十二个名法。你应该观照每一个心识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在你修行观禅时,有时必须照见观智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这称为反观。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你观察所缘境的消失,观察每一个心识刹那的消失,无常指消失,不在存在。每一个心识刹那生起又灭去,生起后消失,不会再以任何形式存在。诸行名色法及其因的刹那生灭。每一个心识刹那的生灭是属于这一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色法的全部的彻底的生起和灭尽,当中是断开的,心识刹那与心识刹那之间是断开的,心识刹那(速行心)中的名色法也是断开的,此中无有一个连结,没有一根绳子把它们串联在一起。也没有一个主宰或灵魂,没有一个人、我、众生。能让名色生起的是十二因缘和二十四缘。是十二因缘和二十四缘的力量在促使名色法不断生灭,在促使生命不断轮回。
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由生之缘而发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这是一切苦蕴的集(生起)。
在缘起法中,十二因缘很重要,但只是了知十二因缘还不够完整,修行者还必须详细透彻的了知二十四缘,否则将无法正确的修习观禅。


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20-10-13 11:33
回复
    业的定律(kammaniyàma):又作业果法则。造不善业不可能带来好的结果,造善业也不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同样地,如果造的是殊胜的三因善业,能带来三因的结果;造了低劣的三因善业,能够带来二因的结果;造了二因的善业,能够带来二因或无因的果报。 业的定律和种子定律有许多相似之处:种子定律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自然界的、物质的规律;而业的定律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主要作用于生命有情,唯有生命才能够造业。时节定律和种子定律是自然界和物质现象的规律,业的定律则涉及生命现象的规律。
    ———《阿毗达摩讲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20-10-13 11:33
    回复
      2025-05-19 17:41:44
      广告
      五取蕴是苦。
      ———《大念处经》
      苦谛如重担,集谛如负重担,灭谛如放下重担,道谛如放下重担的方法。
      ———《清净道论》
      事實上,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念頭,當我們全神貫注時,心中無貪,貪是一種念頭。當沒有任何念頭時,你能讓你變得貪婪嗎?试试看!
      如果不想任何事或任何人,我們不會變得貪婪,因此貪慾是隨著念頭生起的。憤怒亦然,如果你什麼也不想,你不會生氣,所以此時此地,你的貪心和嗔心生不起來,這是解脫。無貪無嗔,完全專注,此時也沒有癡,而是具足正念。
      ———《禅修之旅》焦谛卡禅师
      释苦之灭
      在解释苦之灭,即以集之灭中的“即彼之爱”等的方法来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集灭则苦灭,即是由于集之灭而灭苦,更无他法。所以世尊说:【不伤深固根,虽伐树还生。 爱随眠不断,苦生亦复尔】。
      ———《清净道论》
      涅槃,巴利语nibbàna的音译,源于动词nibbàti,意为火被熄灭。其梵语为nirvàõ a,即nir + vàna。若从词源学的角度解释,则为渴望(vàna)的无、离(nir),所以涅槃的原意为“离爱”。
      ———《阿毗达摩讲要》
      贪爱是一种负担,一种压迫。贪爱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0楼2020-10-18 15:03
      回复
        一次學習一些東西,並且立刻身體力行,這是最重要的事。不要等更多的知識,做你現在知道的,這將使你知道得更多。
        因此,當你正在做某事,而某人給你建議時,你知道這個建議的價值,因為你正在做它。如果你正在做某事,而且有困難,此時,有人來告訴你:「如果你這樣做會解決你的問題。」你接受他的建議,解決了問題,你知道那個建議的價值。如果你沒有做任何事情,而有人一再的告訴你:「如何做某事」,你學不到任何東西,你也不重視他們的建議。
        ———《禅修之旅》焦谛卡禅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91楼2020-10-26 13:47
        回复
          欲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采取行动。由于和贪在一起,欲就变成助纣为虐,做了帮凶。如果想要行善,这种欲叫做“善欲”或“善法欲”。我们要看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和贪瞋痴在一起,它追求的就是不好的;如果追求的目标是好的,比如想要布施,想要持戒,想要禅修,想要断除烦恼,这些想要都是欲。所以我们应当培育善法欲,但是对欲乐目标的追求、贪欲要放下。如果懂得善用的话,欲可以使我们一直都保持冲劲,都有那一份对法的追求,对善法的追求,对解脱的追求,对出世间法的追求,这些是善法欲。我们应当培育善法欲,而应当克服贪欲。
          ———《阿毗达摩讲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92楼2020-11-06 19:03
          回复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颂中所说“有慧人”的慧,不是现在所能造作的,那是由宿世业力所成就的。“有勤”,是说常作精勤的人。“有智”,是有正智的行者。“心慧”,即止观。这便是说有勤智的比丘,既持戒而又修止观的意思。当知在这一颂,世尊是用戒定慧三门显示清净道的。 进一层说,这颂也是阐明三学,三种善教,为三明等的近依(强因),避二边(极端)而行中道,超越恶趣等的方便,以三相而断烦恼,违犯等的对治,三杂染的净化,以及为须陀洹等的原因。怎样阐明的呢?
            一、(三学)这里的戒是阐明增上戒学;定是增上心学;慧是增上慧学。
            二、(三种善教)戒是阐明初善;所谓:“何为初善法?即是极净戒”,又如“诸恶莫作”等语,都是说明以戒教为首的;复次得无后悔之德故为善。定则阐明中善,如“于诸善具足”等语,是说明定教为中;又得有神变等德故为善。慧是阐明后善教;如“清净其自心,此是诸佛教”等语,是说明以慧为最上及最后;又因那慧对于好恶的事物视为平等故为善。所谓:
            譬如坚石山,不为风所动,
            三、(为三明等的近依)戒是阐明为三明的近依(强因),因为只有依于戒的成就而得通达三明的。定是阐明为六神通的近依,因为只有依于定的成就而得六神通的。慧是阐明为无碍解的近依,因为只有依于慧的成就而得达四无碍解,不是由于别的原因所成就的。
            四、(避二边而行中道)戒是阐明回避称为沉溺欲乐的极端行为。定是阐明回避称为自苦的极端行为。慧是阐明行于中道之教。
            五、(超越恶趣等的方便)戒是阐明超越恶趣的方便。定是超越欲界的方便。慧是超越一切有的方便。
            六、(以三相而断烦恼)戒是阐明以彼分断而断烦恼,定是以镇伏断而断烦恼,慧是以正断而断烦恼。
            七、(违犯等的对治)戒是诸惑违犯
            的对治。定是缠的对治,慧是随眠的对治。
            八、(三杂染的净化)戒是阐明恶行杂染的净化。定是爱杂 染的净化,慧是恶见杂染的净化。
            九、(为须陀洹等的原因)戒是阐明为须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罗汉果的原因。因为证得须陀洹的人称为戒圆满者,斯陀含果亦然。证阿那含果的称为定圆满者。证阿罗汉果的称为慧圆满者。
            ———《清净道论》
            禅那善业有多强?
            首先,从身体、容貌来看。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走向衰老,随之产生很多病痛,最终走向死亡。而梵天人一投生即非常高大、庄严、光明,而且不会衰老,也没有任何身体的病痛。天人看待人类,就好像我们看癞蛤蟆一样,但是欲界天人看到梵天人也会感到害羞,为什么?因为自惭形秽,感到自己很丑陋。欲界天人即使再漂亮,也不过是由欲界善业产生的,而梵天人则是色界善业成熟的结果。
            从果报上来说,欲界善业根本无法和色界善业相提并论。想要培育色界善业,就应当好好地培育定力,努力修行。如果我们不把这种善业用来投生到梵天界,而把它作为解脱资粮,作为断除烦恼的巴拉密,这种善业也是非常强有力的,称为“定觉支”(samàdhisambojjhaïga)——这种定力是证悟正觉的条件、因素,即佛陀所说的正定(sammà- samàdhi)。 对于成就无色定者来说,若是空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临死心路的所缘是概念法;若 是识无边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临死心路的所缘是广大心,即空无边处禅心和无所有处禅心。这些都是业相,不是趣相。 在此有必要纠正一种错误的观点:不少华人相信“人死变鬼”。如果相信人死了会变成鬼,那他下一生很有可能投生为鬼。因为相信“我死后变成鬼”是一种无明和邪见,这种无明和邪见会在他临死的时候成熟,令他真的投生为鬼。因此,学习了佛陀的教法,学习了业果法则后,就不应该相信人死了一定会变鬼,而应该相信随业投生。
            ——— 节选自《阿毗达摩讲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94楼2020-12-04 23:08
            回复
              一切处业处(sabbatthaka-kammatthana):即所有禅修者都应当修行以便避免危难的法门。
                在我们这次禅修营里,有些禅修者修行安般念作为根本业处,有些则修行四界分别观。至于一切处业处则包括四种法门,即:(一)佛随念、(二)死随念、(三)不净观、(四)慈心观。佛随念就是忆念佛陀的德行或特质。修行佛随念可以提升信心、使心清净以及避免危险。死随念可以去除修行时生起的懒惰、懈怠,激发悚惧感、警惕心。不净观可分为外在尸体的不净观与内在三十二身分的不净观,这两种不净观都能去除贪欲。慈心观可以去除瞋恨,并且能避免遭受危难。这四种业处能保护禅修者免遭内外的危难,是每位禅修者都应当修行的,所以称它们为一切处业处或四护卫禅。
              ———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95楼2020-12-28 22:41
              回复
                图表来源:《阿毗达摩讲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97楼2020-12-28 23:45
                回复
                  2025-05-19 17:35:44
                  广告
                  你这段应做精华收藏起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98楼2020-12-29 19:27
                  回复
                    五取蕴是苦。
                    ———《大念处经》
                    色、受、想、行、识,五蕴毒疮,巨苦巨毒。莫触五蕴,触则极毒、极苦,莫触、莫触、莫触 🙏🙏🙏


                    来自Android客户端99楼2021-02-26 13:02
                    回复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够强的波罗蜜能够证得禅那,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投生于梵天界无数次,尤其是在劫末,世界即将被火灾、水灾或风灾毁灭的时候。那时欲界的众生都培育定力,证得禅那,然后投生到梵天界去。生到梵天界之后,他们还是继续修行禅定。因此大家应当对禅修法门及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0楼2021-03-05 22:28
                      回复
                        这位尊者一定是证悟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2楼2021-03-12 22:30
                        回复
                          愿 一切圣者,健康平安,身心安乐,没有烦恼。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楼2021-11-19 21:53
                          回复
                            【 欲望难以满足!欲望永不满足!】https://mp.weixin.qq.com/s/MST0UmWuq9YYW21HA9ZnCg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4楼2021-12-09 14:21
                            回复
                              2025-05-19 17:29:44
                              广告
                              贪(lobha)。贪的特点是执著对象。作用是黏住对象,好像肉黏着锅一样,很难拔出来。表现为心不肯放弃对象。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的对象有乐味。随着对欲乐与生命之渴爱的膨胀,贪欲或渴爱被视为是导致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佛陀有时候会说:“生死轮回的起点是不可知的,由于无明与爱,众生不断地流转于生死。”因此无明与贪爱是导致众生轮回的元凶、最根本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贪呢?在十二缘起里提到:贪是由于有受,认为对象有快乐。为什么认为对象有快乐?因为有接触。为什么会有触?因为眼睛会看外面的颜色,耳朵会听声音等。
                              ———《阿毗达摩讲要》
                              欲望(贪)永不满足。这是欲望(贪)的本性,这是欲望(贪)的自性,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自性(本性)。
                              拥有贪心的众生,终其一生,生生世世,都将处在欲望(贪)的折磨和煎熬当中,欲望得不到时想要拥有,拥有时又害怕失去,亦或想拥有更多等。众生就这样终其一生,生生世世处在欲望的煎熬当中,永远在渴求,永远的不满足,永远的处在饥渴和煎熬当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楼2021-12-09 19: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