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在谈论潜意识的时候一般都是取其意向性,即使在定义上不尽然,也很少谈论其无法用语言组织的特性。如果回避机制涉及的是非语言的意向性,那我之前所推论的那些确实有很大的偏差。先前我认为,当可知和不可知的藩篱被推倒,那回避作为策略就会失去其效益,但实际上也并不存在这个藩篱,因为在本质上所抑制的情感根本无法完全转化为语言,而接触制约的行为更像是一种推论和探索,是基于固有认知和知识结构的经验之谈。经验带来主观体验的绝对性,而绝对性的存在就决定了在谈论回避机制时一定要把当事人作为主体。但当事人的体验又确实无法有效转化为有信息传递功能的意识。想来这大概就是尼采提到的根本孤独。
忽然觉得有些没意思,虽然一直知道所有关于自己的探索都是无解的,但也不能直白地将无解写上答卷。我依稀知道最优解是什么,但不知道该如何对待最优解才好。
忽然觉得有些没意思,虽然一直知道所有关于自己的探索都是无解的,但也不能直白地将无解写上答卷。我依稀知道最优解是什么,但不知道该如何对待最优解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