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本的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里提到我国的集体主义其实诞生于差序格局中从“己”触发的个体主义,而西方的个人主义实际上崇尚的是集团中自己所代表的团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两者的区别是前者的群体边界通常是模糊的,而后者的边界相对固化。因此在利己和利他的问题上,其实各有各的理所当然,即在传统经验下的差序范畴决定了所谓“私利”的相对性,以及西方社团组织谋取身份和社会认同的无可厚非,而后者的组织形式在我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是不存在的。差序格局稳定性的基点传统道德规范,不论成文或不成文,都旨在使从自身出发的社会关系更加有序化。而近代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其实注定了个体很难去维系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转而需要人通过确立自身所在社群的权利和义务来回避缺乏归属感的焦虑。
我总觉得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再要复兴什么克己复礼是很不合时宜的,因为在本质上,克己复礼是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实用性工具,而脱离了实用性的精神就像琥珀中的标本、博物馆中的司南。我们仍然可以得知它的发生发展并从其实用性如何发挥作用的角度上获得某些借鉴意义,但架构在当代社会中就像是空中楼阁,反而因为其指导方针和现实脱节而扩大受众的焦躁不安,从而使人失去面对这种矛盾冲突的平常心。人仍然从传统文化中片断性地取用对其有效的经验,但因为个人经验与之不匹配而未必真正认同这些经验所维护的秩序,最终只将这些作为维护个人权益的诡辩素材,想来传统被这样应用也挺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