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继承仁政
司马衷在继位后,没有暴虐残酷,没有作威作福,继续沿用父亲执行的进步爱民政策,在晋朝出现外戚争权和早期的危机中发挥了挽救政权的作用。司马衷发现辅政太尉杨骏专权后,能立即巧妙地架空杨骏,恢复了自己的权力,让石陋接替杨骏任太尉,把杨骏升太傅,自己亲政,只是自己决断后,入呈杨太后,不再经过杨骏,仅此就足以体现他的权谋。他的皇后贾氏代表寒族集团,对杨太后预政都不满,谋划要彻底终止代表世族集团的杨氏地位,杨骏此时没能恢复和宗室的关系,没请司马亮入朝,没执行司马炎遗诏,结果贾后联合宗室推翻了杨骏。司马衷竭力保护杨太后母女未果,他当时自己的势力还没法同宗室和寒族联盟对抗,贾后控制了宫廷不想让司马亮辅政,司马衷采取为杨骏立后裔保护弘农杨氏,最终让司马亮和卫瓘辅政,总算缓和了矛盾,恢复政权派系平衡。在外戚争权中就可以看出司马衷执行仁政不仅是对下层百姓,对上层贵族也很仁厚,他主张仅是把杨骏以侯归第,不赞同在内部斗争中用杀戮,所以在元康期间部分延续太康盛世时期的仁义和睦的风气。司马衷在元康时代执行的仁义政策,免除天下户调丝绢,赐孝悌、年老、孤寡和力田(生产努力者)每人绢三匹,能继续让人民安居乐业,没有穷困。司马衷对基层人民的政策是值得尊敬学习,对统治阶级上层的控制也是有效的,但是人不可能主宰一切,大将军秦王司马柬去世,他是宗室贤王,司马衷同产的亲兄弟,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也是维护关中稳定的基础,即使在这种情况司马衷仍能有效行驶权力,也证明他的权力执行能力是非常强大。司马衷绝不可能是愚痴,在司马柬去世时,他刚即位内部外戚相争不稳定,而且兄弟们都年幼,要是他没本事是愚痴,那各族分裂者早就闹叛乱了,早就要夺取天下了,还能让他统治十七年,根本就不会让他把皇位再传到已经长大成人的兄弟晋怀帝手中,要知道他刚即位初异族的人口比例仍占优势,晋惠帝仁政统治十七年减去八王乱损失几十万,华夏民族仍增长三千多万。晋朝元康时代的政治是进步的,司马炎的先进制度和首创在司马衷的领导下几乎都得到继承,而且很多在推广力度上超过司马炎时代,尤其在民族关系友好方面。司马炎时代在拓跋部仅是派遣晋官晋人拥立亲晋首领,司马衷时代不像司马炎立力微的儿子,而是把在晋朝成长联姻的沙漠汗的儿子立为首领,晋臣在拓跋部的地位更高,而且开始给拓跋部首领任命为大单于,在草原设立单于府,完全解决了中国历史上草原民族在历朝都南侵的矛盾。司马衷能友好对待草原民族让他成为中国首位让草原民族树碑效忠的皇帝,司马衷把北方草原也逐渐建立成为晋朝维护统一,抗击异族分裂的重要基地,促进民族团结友好,中原朝代和北方草原民族没有战争是对华夏人民最大的仁政,司马衷和草原民族友好也体现了对华夏民族巨大的历史功绩。司马衷继承了司马炎的进步仁政又进一步能减轻百姓的赋役,执政十七年活到四十七岁,这在中国古代皇帝中算是统治时间中等了,至少让百姓在十七年仁政中没有遭到暴政的压迫,也能让司马炎的儿孙和司马氏宗亲能长大成人,在后来的民族战争和内部斗争中不至于没有任何抵抗力都完全被敌人消灭,在封建社会有多少朝代因为统治者年幼而导致灭亡,所以从这点评价也可说司马衷继位也是有贡献,很难保证司马攸、司马柬继位也能像司马衷活到四十七岁,若是短命而终,子孙都幼弱,那天下事就又很难顺利了,事实是二人都没有司马衷寿命长。封建伦理要立嫡就是因为嫡亲主要有外戚辅佐,避免皇室孤立,立长就是因为防止继承人年幼,孤弱易亡,虽然往往也造成外戚夺位,但总比没有外戚辅佐要安稳些。司马炎立司马衷在晋朝没有产生灾难性错误,更重要的是司马衷继承仁政,这对培养百姓效忠拥护司马氏政权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司马氏本来是著姓不是人口众多的大姓,若人数少再不得人心,那是不会长久巩固政权的,司马衷的仁政就算被后世误解是愚痴,但从百姓对司马衷的感情看,没有怨恨司马衷的,拥护和同情是占主要的。司马衷执行的仁政不仅是在元康之治时执行,即使在后来各民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司马衷在战乱中遭到困苦的情况下仍能减免百姓赋役,这是非常值得尊敬学习的。
司马衷在继位后,没有暴虐残酷,没有作威作福,继续沿用父亲执行的进步爱民政策,在晋朝出现外戚争权和早期的危机中发挥了挽救政权的作用。司马衷发现辅政太尉杨骏专权后,能立即巧妙地架空杨骏,恢复了自己的权力,让石陋接替杨骏任太尉,把杨骏升太傅,自己亲政,只是自己决断后,入呈杨太后,不再经过杨骏,仅此就足以体现他的权谋。他的皇后贾氏代表寒族集团,对杨太后预政都不满,谋划要彻底终止代表世族集团的杨氏地位,杨骏此时没能恢复和宗室的关系,没请司马亮入朝,没执行司马炎遗诏,结果贾后联合宗室推翻了杨骏。司马衷竭力保护杨太后母女未果,他当时自己的势力还没法同宗室和寒族联盟对抗,贾后控制了宫廷不想让司马亮辅政,司马衷采取为杨骏立后裔保护弘农杨氏,最终让司马亮和卫瓘辅政,总算缓和了矛盾,恢复政权派系平衡。在外戚争权中就可以看出司马衷执行仁政不仅是对下层百姓,对上层贵族也很仁厚,他主张仅是把杨骏以侯归第,不赞同在内部斗争中用杀戮,所以在元康期间部分延续太康盛世时期的仁义和睦的风气。司马衷在元康时代执行的仁义政策,免除天下户调丝绢,赐孝悌、年老、孤寡和力田(生产努力者)每人绢三匹,能继续让人民安居乐业,没有穷困。司马衷对基层人民的政策是值得尊敬学习,对统治阶级上层的控制也是有效的,但是人不可能主宰一切,大将军秦王司马柬去世,他是宗室贤王,司马衷同产的亲兄弟,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也是维护关中稳定的基础,即使在这种情况司马衷仍能有效行驶权力,也证明他的权力执行能力是非常强大。司马衷绝不可能是愚痴,在司马柬去世时,他刚即位内部外戚相争不稳定,而且兄弟们都年幼,要是他没本事是愚痴,那各族分裂者早就闹叛乱了,早就要夺取天下了,还能让他统治十七年,根本就不会让他把皇位再传到已经长大成人的兄弟晋怀帝手中,要知道他刚即位初异族的人口比例仍占优势,晋惠帝仁政统治十七年减去八王乱损失几十万,华夏民族仍增长三千多万。晋朝元康时代的政治是进步的,司马炎的先进制度和首创在司马衷的领导下几乎都得到继承,而且很多在推广力度上超过司马炎时代,尤其在民族关系友好方面。司马炎时代在拓跋部仅是派遣晋官晋人拥立亲晋首领,司马衷时代不像司马炎立力微的儿子,而是把在晋朝成长联姻的沙漠汗的儿子立为首领,晋臣在拓跋部的地位更高,而且开始给拓跋部首领任命为大单于,在草原设立单于府,完全解决了中国历史上草原民族在历朝都南侵的矛盾。司马衷能友好对待草原民族让他成为中国首位让草原民族树碑效忠的皇帝,司马衷把北方草原也逐渐建立成为晋朝维护统一,抗击异族分裂的重要基地,促进民族团结友好,中原朝代和北方草原民族没有战争是对华夏人民最大的仁政,司马衷和草原民族友好也体现了对华夏民族巨大的历史功绩。司马衷继承了司马炎的进步仁政又进一步能减轻百姓的赋役,执政十七年活到四十七岁,这在中国古代皇帝中算是统治时间中等了,至少让百姓在十七年仁政中没有遭到暴政的压迫,也能让司马炎的儿孙和司马氏宗亲能长大成人,在后来的民族战争和内部斗争中不至于没有任何抵抗力都完全被敌人消灭,在封建社会有多少朝代因为统治者年幼而导致灭亡,所以从这点评价也可说司马衷继位也是有贡献,很难保证司马攸、司马柬继位也能像司马衷活到四十七岁,若是短命而终,子孙都幼弱,那天下事就又很难顺利了,事实是二人都没有司马衷寿命长。封建伦理要立嫡就是因为嫡亲主要有外戚辅佐,避免皇室孤立,立长就是因为防止继承人年幼,孤弱易亡,虽然往往也造成外戚夺位,但总比没有外戚辅佐要安稳些。司马炎立司马衷在晋朝没有产生灾难性错误,更重要的是司马衷继承仁政,这对培养百姓效忠拥护司马氏政权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司马氏本来是著姓不是人口众多的大姓,若人数少再不得人心,那是不会长久巩固政权的,司马衷的仁政就算被后世误解是愚痴,但从百姓对司马衷的感情看,没有怨恨司马衷的,拥护和同情是占主要的。司马衷执行的仁政不仅是在元康之治时执行,即使在后来各民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司马衷在战乱中遭到困苦的情况下仍能减免百姓赋役,这是非常值得尊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