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冬吧 关注:83贴子:11,170
  • 7回复贴,共1

漫谈卡拉扬 [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年前,“卡拉扬之声”几乎是中国爱乐者的唯一选择。 

十年后的今天,最受爱乐人关注的依然是“卡拉扬之声”。 

而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位二十世纪最受争议的指挥大师呢? 

请看来自网络的交流 。 


1楼2006-01-06 21:43回复
    Besides, I remember that Berstein has ever talked about the role of conductors (I read Chinese biography, so the translation may not be exact), Conductor should be modest, never put himself beyond the orchestra, music is the only reason for conductor to exist. Berstein did that himself and everyone knows how human he is but I believe that everyone of you knows something about Karajan's emperor style. Maybe some agree on such attitude and regard it acceptable and natural but I myself prefer more human style conductor or any music professionals.

    Sorry for the length of the article, sorry for make you feel boring, actually, it is very good and positive that we can share our different opinion on music and musicians. That is the only reason for this forum to exist……
    Thanks for reading my comments.
    bluediamond
    (Tue Jul 6 18:29:11 1999 ) 

    多多 

    虽然对卡拉扬个人知之甚少,不过相信“存在就是有价值的”。
    既然他那么深入人心(我记得我很小就听过这个名字,再大些才晓得他是某某,可见是妇孺皆知的“超级大腕”)一定有超凡的一面……
    好比说梅兰芳,绯闻不断,小时还作过寓公……
    但就因为他对京剧的普及发展作了贡献,于是乎成了京剧界的圣人。害的好多人都心理作用使然,主观的就认为梅派好的不得了。其实论演唱,他不如张君秋;论表演,不如荀彗生;论武功,不如尚小云、论声情,不如程砚秋……
    其理一也~~~~~~~~
    (Tue Jul 6 22:49:49 1999 ) 


    Pete Fang 

    Dear Bluediamond,

    Frist of all I'd like to say that I agree with you about the reason for a forum to exist is to allow opinions from everyone that contributes to it. What we post here are merely our opinions and opinions differ from person to person. I can fully understand some of the "heated" opinions that originated from this subject. As you and I seem to share many views on this I also think it's important to let people rest assured that we (seems to be only you and I so far? :) do rant HvK very highly as a great conductor of the century, we also see him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s to bring classical music to a much bigger audience. As I said in my post yesterady, HvK's control of the orchestra was absolute and he was almost always to get his orchestra to sound exactly the way he wanted to be. For millions of people HvK was the one that introduced classical music to them and his gigantic recording repertoire plus his marketing genius had made the BPO the most profitable orchestra in the world during his tenure. Nobody wants to deny these facts. However, this seems to be where the agreements ends. For me his rounded, edgeless, refined orchestra sound does sound impressive and beautiful upon first hearing. After repeated listening and comparisons with other conductors I just feel that the "HvK sound" is everywhere in virtually everything he had recorded (especially towards his later years, his 1950s Philharmonia recordings on EMI sounded more characterful to me). I am sure many people are fine with the refined,"pure distilled" sound. But I beg to disagree. By applying his unique "filter" to all kinds of music, he managed to keep us some distance away from the very soul of the music. I completely agree with you that some music are not easy to the ears (and some certainly CANNOT be described as beautiful!). Music as heart-wrentching as Mahler 9th can tear the listener apart when performed with the needed elements! Again many will disagree (especially our friends over at Gramophone) but I find HvK's both Mahler 9th (believe it or not I bought them on the same day just want to know HvK's Mahler output better) left me cold. His later live recording has a finale that was so flawlessly executed but I just can't warm up to it no matter how hard I tried to. I couldn't find the soul of this greatest work by Mahler!. Maybe it was just me but here I stand with my humble opinion. Lastly I'd like to say that the "HvK sound" was something he was pursuing all his life and he had great success in that. I don't care much about some HvK recordings and that is NOT because he was not a good conductor. He was a great conductor and one of the best ever. Can you easily find another conductor who consistantly made his orchestra sound the way he wanted? Maybe Stokowski accomplished that with his "Philadelphia Sound" period. But in my opinion nobody had tailored a world-class orchestra to 100% his own like HvK did. It's just that I don't like what his "filter" did to all the music. For some music it sounded wonderful but for others it sounded plain awful.

    Now that I had my opinion clearly exposed I'd love to see everyone else's. :)

    (Tue Jul 6 22:32:37 1999 )


    9楼2006-01-06 21:46
    回复
      肖龙 
      Bluediomand:我说了那么多话,还真不如你随便的几句精辟。就我本人来说,我感谢卡拉扬对我爱乐历程的影响,但我喜欢富特文格勒和伯恩施坦的程度远超过卡拉扬。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纪念居里夫人的文章中,曾有这样的观点(我做了简化):

      “有些人将全身心都放在物理上,他们希望在其中取得自身的价值和成功,他们狂热地探求物理学在每个方向上的进展。如果只有这些人,那么物理学大厦可能也会辉煌壮丽,但会因为缺少了最本质的精髓而缺乏了生命力。物理学家应该同时怀有一颗慈悲心肠和为人类献身的精神,他(她)无论什么时候都明确自己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并同人类的命运关联在一起。”

      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就是第二种人的典型代表,他们除了在学术上辉煌的成就外,还靠伟大的人格赢得了人们的景仰。第一种人象发明氢弹的泰勒博士等,他们眼中只有自己学术上的成就而已。其实第二种人在任何领域都是其中的灵魂人物,在指挥界中就是富特文格勒、伯恩施坦、瓦尔特、克伦佩勒……

      说句心里话,你是我所认识的女性爱乐者中对音乐理解最深刻的人之一,很令我高兴啊!

      (Tue Jul 6 22:16:46 1999 ) 


      Peter Fang 
      勇敢的心老兄:当年导致卡拉扬和柏林爱乐闹翻的是位女单簧管好手,她就是目前以独奏家身份活跃在乐坛并为EMI录制了不少曲目的麦耶尔(Sabine Meyer).我有一张她刚出名时录制的莫扎特单簧管五重奏以及韦伯作品的LP,是日本Denon录音,真是美不胜
      收!仅从这张唱片听来,她进入柏林爱乐是屈才了。 :)
      (Tue Jul 6 21:48:32 1999 ) 


      勇敢的心 
      Dear Bluediamond,你自如的英语表述能力实在令勇敢的心倾心不已!

      归根结底,我们大家所关心的焦点,其实就是“卡拉扬之声”是否当之无愧于它的社会影响与市场价值。纵观二十世纪的古典音乐发展史,最具有广泛影响,同时又创造了巨大市场价值的,正是“卡拉扬之声”,也惟有“卡拉扬之声”!

      “是音乐,就应该是美的!”卡拉扬这话说的没错,(这也是勇敢的心一贯坚持的观点!),而做得最早、最好的,显然不是我们的指挥家卡拉扬先生,去听听伟大的巴赫、莫扎特吧,他们的音乐是对这句话的最完美解释。

      很显然,同许多人一样,你对卡拉扬“暴君式”的指挥方式颇有看法。且不说这种传言的真实性,(因为我们也只是道听途说,谁也没有亲自见过,而经验告诉我们,音乐史上许多谣传都是人为杜撰的,或是出自某些心怀叵测的评论家之手),即使“暴君”真的存在过,也未必是件坏事。在我的印象里,卡拉扬与柏林爱乐发生的最大冲突,恐怕就是关于那个女长笛手加盟乐团的事,从女权角度来看,卡拉扬绝对是个杰出的女权运动家,为了艺术,他已彻底放弃了男、女演奏家之间的成见,而柏林爱乐却还是固执己见(其实勇敢的心也站在柏林爱乐一边,^v^),最后大家闹得不欢而散,并以卡拉扬的离开作为凄惨的结局。如今的柏林爱乐,似乎已吸收了女演奏家,历史证明,当初卡拉扬的决定还是对的,而历史也同时将“暴君”这个词永久地扣在了他的头上。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托斯卡尼尼、奥曼迪、塞尔。。。他们哪一个不是所谓的“暴君”呢?为什么人们不去指责他们?原因很显然,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卡拉扬所得到的名和利!

      扪心自问,人们对卡拉扬的种种看法,都是从他的音乐中听出来的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他的音乐是维美的,横听竖听,你都不会把他的音乐同“暴君”这个词挂上钩的。艺术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痛苦的,绘画如此,音乐更是如此!无论是创作还是演绎,美好的瞬间都是来自痛苦的过程!

      韩晓波曾告诉我,十年前,一个外国音乐专家在国内的讲座上说,他个人认为当代欧洲乐坛的最佳指挥是卡洛斯-克莱伯,那时韩晓波对此感到很吃惊,因为那时他真的不知道小克莱伯是何许人也,更没有听过他的录音。因为那时侯,全国爱乐者们所能听到、并为之激动的,恐怕都是卡拉扬指挥的作品。当然了,我们现在知道了“天下之大”,我们的视野开阔了,在听到了不同指挥家录音的同时,也听到了更多的弦外之音。
      


      10楼2006-01-06 21:47
      回复
        YIN HAO: 

        看了大家关于卡拉扬的讨论,不觉手痒,也想敲几个字上去。

        我最早接触的指挥家和乐团恐怕就是卡拉扬和柏林爱乐了。那是在90年代中期,每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中总会飘出他们的声音。虽然那时我听不太懂这些大作,但还是保存了一些录音。像维瓦尔第的四季;莫扎特的钢协;贝多芬的三,五,七,九,钢协,小提琴协;柴六;德九和大提琴协;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等。

        后来觉得这些作品越听越好听,越听越有味儿,就认可,接受了卡拉扬和柏林爱乐。于是卡拉扬和柏林爱乐成了我心中最棒的指挥和乐团,他们演绎的音乐也在我心中根深蒂固。
        再后来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许多指挥家,像克莱伯父子,福尔特文格勒,索尔蒂,瓦尔特,伯恩斯坦,阿巴多等。但无论媒体怎样宣传他们的优秀业绩,我还是很难接受,总是认为只有卡拉扬是最好的。甚至有一段时期我成了一个唯卡拉扬主义者。

        俗话说,什麽也架不住多。其他指挥家的录音听得多了,自然会产生对比。瓦尔特不那麽注重强烈的戏剧性对比,音乐强度较平均,所以我喜欢上了他的莫扎特。福尔特文格勒先把人从感性带入理性,再回到感性,这比卡拉扬指挥贝多芬的方法要好得多,一个满身铠甲的贝多芬当然要比满脸胭脂的贝多芬好得多。卡拉扬的瓦格那当然比不上索尔蒂,就数量而言,索尔蒂占了绝对的优势。

        那麽说卡拉扬就一无是处了吗?当然不是!他的一些浪漫作品的演绎就无人可比。他的德沃夏克和理查施特劳斯永远是我的首选。尤其是德沃夏克,简直无人可比。第九中的铜管只有在他的棒下才能得服服帖帖,其他版本的都太刺耳。

        好了,说来说去,反正卡拉扬在中国爱乐者中是个颇受议论的指挥家。

         

         

        韩晓波: 

        本来不想再参与卡拉扬的讨论了,但是看到这么多朋友这么热烈地争论它,不禁手心痒痒,忍不住也来发表几行谬论。 

        我过去在这里已经提到过:卡拉扬的绝招叫做“深入浅出大法”,即能让原本不太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一下子就被吸引进去。他有一种特别的、仿佛是“划重点”似的诠释方法。具体的实现途径是:一要强调和夸张力度的对比(特别是“核心乐句”“核心声部”的力度);二是把合奏效果磨得特别“光”(除非他认为有必要制造出粗砺效果,如七十年代版的贝多芬交响曲某些乐段)、特别完美。这些可能就是蓝钻石小姐所说的引起争论的方法或途径吧。

        这种方法或途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不管别人怎么说,商业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再好的东东,一块膏药到处贴,也要出问题。古典音乐最讲究“好吃不多给”,这想必是诸位乐友都有的切身体会。卡拉扬把好吃的东西给得太多,棋型走得过重,自己把自己的“空”填死了一部分。
        我认为,对于卡拉扬录过的唱片,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万万不可以简单定性。

        先从音色角度而言。卡拉扬的确在绝大多数时候都磨得很光。这样就形成了正面和负面的两种作用。从正面说,这使得他一生中录过的九百余种唱片大部分都是精品,平均水平很高。一般说来别人不经常录制的作品,他的版本都属于最好的之列,这样就为向大众普及古典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负面而言,有些录音就显得感染力不够。比如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谁都会承认卡拉扬版绝对是好版本,但谁都会认为它的味道怎么也不如穆拉文斯基版那么地道,那么让人越听越觉得触动深刻。原因就在于,穆拉文斯基及列宁格勒爱乐的音色,有种特别的凄厉感。另一个典型例子,是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说实在的,我认为卡拉扬搞这类标题音乐是他最拿手的好戏了,而且我一直坚持认为他指挥的李斯特名作选两张,是他的最佳唱片之一。但这一曲,他要是比起斯托科夫斯基老先生来,艺术感染力可就差着一截儿了。斯老先生让我们无法否认:他是本世纪最杰出的管弦乐队音色专家。对于沃尔塔瓦河也是一样。这回,卡拉扬不是输在凄厉上,而是显得“凉”了。
        


        12楼2006-01-06 21:47
        回复

          再从节奏角度谈一谈。必须承认。他对艺术的态度。一般说来是很严肃的。至少比霍洛维茨在演奏肖邦和李斯特作品时的态度严肃得多。这一方面,我们必须仔细听一听他录制的那些贝多芬交响曲,因为贝多芬的艺术感染力主要是通过节奏的力量显示出来的。我们无可争议的贝多芬专家富尔特文格勒,就是一个在节奏上极富创造力的伟大艺术家。在我看来,卡拉扬在这方面非常地想有所创新。他一遍又一遍地录制贝多芬交响曲,有没有商业动机?有!日本老烧友志鸟荣八郎,在十年前和我们座谈的时候,就认为卡拉扬录贝多芬主要是为了钱。但我不相信,我认为钱最多是第二目的,第一目的是卡拉扬企图向公众和唱片界展示他老人家的创造性、标新立异的能力,是一种不服老的心态使然。他早年的单声道贝多芬,显然是想独创一派,想从富尔特文格勒的巨大阴影中跳出来,但是似乎不太成功。六十年代初迫不及待地就搞了一套托斯卡尼尼式的,这回他取得了巨大成功,人们对托式版本的录音效果之不满,全都在这里得到了补偿。到了七十代中期,卡拉扬已经成了欧洲乐坛霸主,加上一场大病,使他感到一种曹孟德式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深刻孤独感,有着一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情感诉求,这时他重新走近了富尔特文格勒的内心世界,这一回的贝多芬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撞击出来的超重粒子就像丁肇中他们撞出来的吉普赛粒子一样里面含着又美又重又稀少的粲夸克我至今认为这一套是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当中最好的。到了八十年代,卡拉扬仿佛一个老小孩儿,又回到了单声道时期的想法,加上又有新的数码技术问世,他的独创一套、让世人再次吃惊的愿望又起来了,于是有了真正标新立异的数码版贝多芬。我倒认为:这一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彻底的“卡拉扬式的贝多芬”。这里的节奏是真正的独特节奏。

          再从横向角度看看卡拉扬对不同声部的布局处理。与纵的方向一样,他仍然是善于强调重点的,同时又是面面俱到的。这使他陷入了一种矛盾之中。这一点比较突出地反映在他的瓦格纳和勃拉姆斯当中。近来我听到不少人议论说,卡拉扬的〈指环〉比索尔蒂的要好,我也希望是这样(我是有点出于对〈企鹅指南〉的反感)。不过仔细听来,不服企鹅指南的判决还真不行。演员阵容的强弱对比先放在一边,卡拉扬和柏林爱乐那听似完美的音响,总有一种患得患失似的拘束感,不通像索尔蒂版或玻姆版那样“豁出去”,在另一些时候,又因过于强调重点,比如齐格弗里德葬礼音乐,使人听不清所谓的次要声部了。相比之下,索尔蒂版尽管可以被视为感官刺激严重,却给听者充分的听觉认同,感受非常清晰。卡拉扬的勃拉姆斯,前不久已经争论过多次,我认为比较“浮”,勇敢的心不同意。我认为是强调重点的招数不太适用于勃拉姆斯。

          最后谈谈卡拉扬和商业包装的问题。像他这样的professional,毕竟是西方音乐家中的主流,隐士或求道派只占少数。人们普遍对富尔特文格勒、克纳佩茨布施、切利比达凯、小克莱伯这样的坚守自己的艺术理念、不迎合时尚的纯艺术家,报以最高的崇敬,这有时也经常被唱片商利用,而且利润颇厚。所有的成了名的艺术家,都是艺术和商业的混合体。艺术家有被人遗忘的悲剧,而商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拉拉杂杂写下这么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对卡拉扬之类的现象,我们应坚持胡适之先生的主张:“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这话永远都是没错的。
          (Wed Jul 7 01:23:55 1999 ) 

          勇敢的心 
          晓波说的没错,无论是卡拉扬、还是其他艺术家诠释的作品,我们都要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

          至于卡拉扬指挥的勃拉姆斯,我只有他晚年的数码版,没有、也没有听过他的60年代和七十年代版,关于你的观点,我们以后再作进一步探讨吧!
          (Wed Jul 7 10:38:22 1999 ) 

           


          13楼2006-01-06 21:47
          回复
            TEMALA:    
               
            真是高兴能在这儿见到这么多爱乐的朋友,看到大家的留言,感觉同志们在爱乐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距离。   

            看到大家对卡拉扬的讨论,就我个人的意见讨论几句。卡拉扬在20世纪的乐坛上似乎是堵墙(我不讲他是丰碑),尤其在中国,讨论起卡拉扬来,大家总是先要沉重下来,因为好多人都是先通过这堵墙才看了出去,因此在对待这堵墙的态度上免不了慎重。   

            卡拉扬实在是有水平,事实上我们爱乐者有资格这么说的不多,但是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或者听到有人这么说他是20世纪里对古典音乐及古典精神的诠释者,他走的是传统的古典,而他在指挥上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对乐队和音色的控制,大家看他的演出的录象,他在后期的指挥上,他谨慎而专注的聆听,指挥棒均匀而准确的节奏。有人批评他的商业化,他的时髦,他的中庸,但是在我们而言,我们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我走上爱乐的道路是 开始于斯美塔那的《弗尔塔瓦》,在此之前我没有为任何音乐流下过眼泪。我所最喜爱的乐派是东北欧的民族乐派,我最喜爱的音乐家是柴可夫斯基。也许是因为卡拉扬擅长的并非是这些音乐,我想那是因为卡拉扬的德奥性情不能理解那种深入骨髓的质朴、优美和哀伤,至少我在听卡拉扬的版本时并不能投如进我所衷爱的旋律中,有那么多令人柔肠百结的旋律平平淡淡地就走过了。这种情况是存在的,音乐对我们来讲永远都是灵魂寻求情感的所在,而对演奏者而言并不总是如此,卡拉扬对某些东西是太熟悉了,熟悉得不必思考,凭直觉就可以过去。他三番五次和大唱片商的合作中缺乏的就是激情,因此不能令人满意。大家对比他晚期的不同版本的音乐,听一听,大概能够了解到一些什么。   
            (Wed Jul 7 09:32:23 1999 ) 

            勇敢的心 

            不管卡拉扬是什么,我相信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不管他是堵墙、是座桥、是块招牌、是个障爱,还是其它什么,勇敢的心只是希望大家对他的看法都是来自他指挥的音乐中,而不是来自书本、报刊的文字中。更何况,我们当中谁也没有听过他老人家的现场,我们听的只是一种声音的记录,也许正如“无名氏”所说的:“卡拉扬实在是有水平,事实上我们爱乐者有资格这么说的不多”。

            对于觉大多数的爱乐者而言,“曲子”的概念就是唱片中所录的东西,我们没有总谱,也读不懂总谱,唯一能感受的,就是少得可怜的现场和价格昂贵的唱片。如果让你一辈子只买、只听卡拉扬的录音,你肯定会叫“冤”不迭,所以版本的比较在所难免。

            卡拉扬晚期的录音作品,勇敢的心倾心的有:莫扎特的安魂曲和C小调弥撒,勃拉姆斯的前三首交响曲,威尔弟的安魂曲,布鲁克纳的第七、第八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理查斯特劳斯的“阿尔丕斯山”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还有其他作曲家的一些作品,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这些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作曲家的伟大,更让我感受到了晚年的卡拉扬对于自己所爱的音乐所奉献出的虔诚!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博爱”吗?所以,这位朋友,我很想知道你希望我们通过这些作品,大概能了解到一些什么?
            (Wed Jul 7 11:50:37 1999 ) 

             

             

            勇敢的心: 

            To bluediamond (也给所有的朋友):亲爱的朋友,只要我们表达出来的东西是真正来自我们的内心,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是受了外在因素的影响,勇敢的心和大家永远是洗耳(目)恭听!

            近年国内的圈内人士似乎有一股很强的“讨伐卡拉扬”之势,我很怕大家会受他们舆论的左右而迷失了自己的视线。要知道,他们今天讨伐的是卡拉扬,明天可能就是伯恩斯坦、富尔特温格勒,将来可能就是小克莱伯。。。“语不惊人誓不休”似乎正是某些音乐评论家的座右铭。勇敢的心相信大家的眼睛和心灵是雪亮的!

            韩兄是大编辑,“挑毛病”是他的职业病,你不会真的介意他的玩笑吧!
            (Wed Jul 7 13:30:29 1999 ) 
            


            14楼2006-01-06 21:48
            回复

              Peter Fang 

              我想我们在这里探讨卡拉扬的风格的畅所欲言和老兄所说的所谓"圈内人士"的"讨伐"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仅拿我自己来说,我不是"圈内人士",不过我从八十年代末(LP仍然盛行的时代)就开始努力劝说我的爱乐朋友们不要只把卡拉扬奉为神明,而是应当开阔视野多去接触些其他优秀的艺术家的录音.记得当时我是唱片收藏圈内年纪最小的"活跃分子"之一,大家可以想像那些年龄比我大得多的前辈在听到我说"伯恩斯坦指挥的某某作品比卡拉扬感人"之类的话脸上是何种惊异的表情.不过就是在那种背景下,我可以自豪地回忆起一些朋友在"铤而走险"采纳了我的推荐之后打电话来回我分享满意的心情!现在"倒卡"好象成了时髦,我想那些哗众取宠的评论家乃至业内人士要负全责.

              别人不敢说,至少我这个在卡拉扬健在时就经常发表不同论调的业余人士不受舆论的影响.我深信交流要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交流中每天我都能学到宝贵的东西!这就是我订阅大量关于古典音乐以至具体到个别作曲家的 mailing list,每天坚持读 Usenet newsgroup的原因.我从那些普通爱乐者(当然他们中也不乏专业音乐家和象拉格朗日教授那样的权威,他们在网上交流时都是以普通人身份出现的,都抱着学习和交流的态度)那里学到的比读多少本"圣经"或"指南"都要多得多.现在我们在这里探讨也是同样的道理,发自内心应当是个大前提,如果是出于其他目的,只能遭到大家的冷遇或批判.

              音乐是我们的最爱,然而音乐又是这样的多样化,恐怕许多问题我们永远也不能达成完全的共识,只能求同存异.This forum will only get better if we can agree to disagree. :)
              (Wed Jul 7 15:10:32 1999 ) 

               

               

              BLUEDIAMOND:   
                 
              Dear Heart, dear everyone, 

              It is a real hornor and great fun and pleasure for me to enjoy comments and writing of all of you. I like reading your articles very much. To be honest, Chinese is more beautiful and expressive than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eciation. 

              I regard Mozart's Clarinet Concerto as one of his best works of the best. At this point, I reach agreement with Zhao Xinshan. Which touches me most of this works is its extreme harmony, balance and beauty. I think the reason why Zhao ranks this works first in Mozart's album is that we can easily and naturally find the purest, cleanest, warmest, most delicate, elegant and charming feeling in it. I have two versions of this work including Sabine Meyer and another one of DG (sorry, forget the name of the player). I admit that Mayer impressed me more than the previous one with her soft, tender, maybe a bit effiminate interpretation. Her interpretation is sensitive enough to grasp even the tiny detailed feeling and message which Mozart wants to express. This is my first time knowing that Karajan rejected such a charming, smart and excellent clarinet female player from Berlin Phiharmonica and it was without any doubt a big loss to the orchestra and to Karajan himself. This was completely the sex discrimination on music field, adding one more negative impression on Karajan!! 

              I heard something fun about another emperor style conductor, Toscanini and I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all of you (if my memory works) regarding his opinion about woman, he said: ":If the female instrument player in my orchetra is beautiful and attractive, other male players will distract their attention from concentrating on working, if she is not attractive and beautiful, I will be unsatisfied myself."very interesting!! 

              Xiaolong and Peter, very glad knowing that we share similar points of view about Karajan. As a conclusion, his music lacks something which can touch us all. And we are all objective and honest to admit that Karaja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onductors in the world. 

              Personally, the conductors rank first in my board include Stokowski (I love his everything, both Talis fantasia and Beethoven No.5 piano concerto which he cooperated with Gould), Carlos Kleiber (though I don't have enough chance to enjoy many of his works, he is stylish, noble, charming which makes him very fascinating and attractive. I am not only fascinated by his charm but also his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music. The third movement of his Beethoven No. 4 symphony make me want to dance. I don't intend to put outer image as priority on judging conductors but who can refuse a handsome, genius conductor with much personal charm.), then Berstein and Klempler (BI admire Berstein for both his spirit on pursuing the highest realm of music, his contribution on attracting a lot of people to the CM world, of course his excellent understanding of those great works, plus his real talent on composing which few conductors can competite with, and also his human style and respect to other people. He is a real one who embody the spirit of universal fraternity which those great composers pursue in their whole lives; Klempler is very high IQ per my understanding as he is the best one who make Mahler so persuasive and touching. Peter, I bet you will agree with me. And you have more rights than me on this point). Sure, more conductors I love but I won't list them. I believe that many of you will share same opinions with me. As a matter of fact, something real valuable will definitely be recognized by most… 

              Sorry for talking so much. 
              bluediamond
              (Wed Jul 7 13:42:09 1999 )


              15楼2006-01-06 21:48
              回复
                (Sat Jul 17 14:27:33 1999 ) 


                余超 
                今天是Karajan逝世十周年,还是找些唱片纪念他吧。
                听Wagner,最好从Tanhauser开始,没那么长,音乐形象简单,要发挥的主题也确定:灵与肉。
                Ring和Pasifal可以当成5部连篇剧,反应Wagner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到悲观哲学到基督教的历程。实际上不过是长了点(Wagner的音乐和剧本可是非常精炼的),只要坐住了对着剧本听一两遍就会理解了。
                Tristan是感情戏。里面的动机变化比较复杂,也许靠后一些更好。
                中译的剧本全集实在太差了。只有《Siegfried》还让人满意。严宝瑜译的《名歌手》虽然中文处理不错,仍未能避免错译。其余的都不值一提。还是买带剧本的正版吧。E文翻译看着虽累,总不至于误解 Wagner。
                (Fri Jul 16 20:48:57 1999 ) 


                kps 
                我是抱着一厚册瓦格纳戏剧全集听完的“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音乐实在是太感人了!虽然没有动听的咏叹调,但那厚实、美丽的弦乐音色却十分让人着迷。我不懂什么太深刻的意义,听完这部歌剧,只是觉的象做了一场大梦……许久无法入睡。我听的是卡尔.玻姆指挥的拜罗伊特现场版,以前以为卡尔.玻姆只是莫扎特专家,没想到他的瓦格纳也这么出色,绝对不比索尔蒂逊色。我正在做好准备听克纳佩布施的帕西法尔,相信又会是一个不眠之夜-我得做好心理和体力上的充分准备。再下面,就考虑开始攻克“指环”这座堡垒了……
                (Fri Jul 16 16:50:17 1999 ) 


                勇敢的心 
                正当勇敢的心苦苦搜寻小克莱伯指挥的“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全本歌剧时,我们的余超大侠已开始研究他的第六个《指环》版本了,可见,大侠终究是大侠!^v^

                说实在的,瓦格纳的唱片我一共只有三张,两张管弦乐作品集,一张《指环》精选,都是索尔第爵士指挥维也纳爱乐的版本,另外还有“黑老头”斯托柯夫斯基指挥的管弦乐片段。虽然我也很喜欢那些管弦乐作品,然而我知道,即使是精选,肯定没有完全表现出真正的瓦格纳精神,要想体会到真正的瓦格纳精神,只有听他的完整的歌剧。最近几天,我从马勒听回到布鲁克纳,而当我听完卡拉扬的布鲁克纳第七时,我真的很想听听瓦格纳的完整作品了,希望我所敬重的小克莱伯指挥的“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能成为我敲开瓦格纳这扇宏伟大门的试金石!

                至于对“卡拉扬-瓦格纳”的评价,我相信那是你个人的真实感受,而大伙肯定会将你的看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

                当我真正体会到瓦格纳笔下那些男女英豪的激情时,也许勇敢的心将会对这个世界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
                (Fri Jul 16 15:53:05 1999 ) 

                 

                卡雷拉斯 

                和卡拉扬一起工作的日子 


                        卡拉扬的魅力

                  大指挥家卡拉扬的魅力是,他让你觉得他像是一位父亲,站在台下只为你一个人而指挥。 他能让站在台上的你放心地为所欲为,他一定会带着乐团跟随你。事实上完全相反,但你察觉不出他是刻意如此,这就是卡拉扬高明之处。
                  你唱歌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与安全,尤其当他从指挥台上,带着你走完整出歌剧时。然而,卡拉扬被大家公认是一位非常不易相处的人。
                  他善变、冷漠,很少在公开场所露面,工作时既专制又独裁。我也早就听说,有几位同行和他相处有困难,甚至还发生过激烈冲突。不过我只能说说自己和他相处的个人经验。我和他之间从未有过摩擦。当我出现错误时,我从来不记得他对我所犯的错误有过任何嘲讽的指责,或是听他说过什么难听的话,或是做出什么不利的批评。而且我相信,即使我没有如他所期望的顺利成功,他也不会恶意待我。我所认识的他,是比较感性的一面。
                  1987年5月,我在奥地利电视台转播的音乐会上不得已拄着拐杖,拖着打石膏的腿登台演唱(我因为不小心在打网球时受了伤),隔天,他立刻打电话来,并且详细询问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此外,当我在巴塞罗那和西雅图的医院里接受长期治疗时,他也常打电话来为我打气,和我研商一些未来的计划。
                  对我来说,卡拉扬也不如外传的那样深不可测。相反,他很平易近人。我常和他讨论一些完全与音乐无关的事。有时他还很风趣,可见他并不是那种完全不懂幽默的人。
                  我想起一件事,可以用来证明:有一天他突然心血来潮,想和我合作一些事,于是和我约时间。我说:“很抱歉,那天不行,我刚好在奥维约特(OV1EDO)有场音乐会。”
                  “什么?为什么会在奥维约特那种鸟不生蛋的地方开音乐会?”我知道他是故意玩笑式地这么问。刚好我知道卡拉扬刚出道时,曾在德国的小城乌尔姆(ULM)演出过。于是回答道:“那里和乌尔姆差不多!”卡拉扬听后笑了起来。他周围的人也许会认为我很不礼貌,但卡拉扬却一点也不介意。


                19楼2006-01-06 2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