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论坛中批亮之风甚凶,以至于一些善意探讨之外的带有污辱性及失去理智的贴子蜂拥而出。观后有如食蝇,现有一言,还望诸位一听。
无非有两种贴子,一种是所谓的要把被神化的诸葛亮回归为一个普通人,另一种是谈自己对诸葛的看法。看完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想、妄自猜度,是“因为诸葛亮要篡权,所以诸葛亮要篡权”的强盗逻辑。演义中没有神化诸葛亮的地方,反而成为被诽谤的原因。所罗列的观点自相矛盾,甚至用前面的观点就可以否掉后面的猜测。
在贴子中有朋友说诸葛亮在他眼中是个“缺乏军事才干,疾贤妒能,并且阴谋篡位的家伙。”能有这种观点,真是此位仁兄的悲哀。不是不准说诸葛亮有短处,只是抛去历史,仅以“曹操传”所带来的“启示”,再找来几件诸葛亮做为一个人而犯的错误,便将古人贬至如此,是不负责任的。
首先被提到的是“隆中对”,有人认为夺荆州取西川“谈不上什么远见卓识”,并提出周瑜、鲁肃及武将甘宁也提出过,以此来提出反对意见,其实这是对“隆中对”理解的一种误区。我认为能看清天下大势,这只是能力的一种体现,而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战略战术变成现实,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27岁的年青人,未出山便已三分天下,并辅佐无处安身的刘备三分天下得其一,这便是才能的体现。
赤壁之战中,能说服吴主与刘备联合抗曹,对刘备来说便是胜利,也是促使三国鼎立的重要一步。即使没有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演义中神化诸葛亮的事件,诸葛亮也是成功的。至于说“他在赤壁之战中没出什么力,是胆小的体现”,这一点我在以前的贴子中也说过,寄人篱下,能趁机夺些军辎,就不错了,东吴不可能让刘备在自己有把握的战斗中占便宜。
至于第一次取蜀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参加,“隆中对”就可以来回答,因为以刘备的实力,武力讨伐是比较困难的,东吴又一直想夺回荆州,所以必须先守住荆州,取西川才谈得上可能和有意义。说要害死法正和黄忠更是无稽之谈,《三国志》中便有详细的解答。在法正的问题上,诸葛亮顾全大局,替法正说了不少好话。
再有一点就是白帝城托孤,正因为刘备说了那句“可辅,则辅之,否则可取而代之”,这便成了所谓的诸葛亮篡权的一大有力证据。不可否认,刘备在入川之后,与诸葛亮的关系不在是“如鱼得水”,几次讨伐也没有带诸葛亮。但是让他治理成都,责任大、任务重,这也是对诸葛亮的信任。但不能因为刘备的怀疑,便说诸葛亮有动机,这一点应该比较清楚,孙策在死前对周瑜说了同样的话,怎么没人出来说周瑜要造反呢?
其余要反驳的:1、杀死刘封是因为他比刘禅难控制/刘封害死关羽,刘备会放过他吗,即使刘封活下来,刘备也不可能把江山传给一个养子。2、必斩马谡是因为姜维的出现/失街亭险些使蜀军全军覆没,又立有军令状,不斩不能服众,不是一个人的出现就可以改变的。3、把马谡和关羽所立的军令状相比/从战略上看关羽必须放掉曹操,若曹死北方必乱,东吴便可(也有能力)趁机抢占地盘,而刘备只能眼巴巴的看,不利于刘备的崛起。4、七擒孟获是为了引出其它势力一起消灭/这更说明诸葛亮是个军事奇才,有谁能够保证每仗必赢?电视剧中这也是比较感人的一段,诸葛亮每次捉住孟获,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希望孟获能早降,但孟获却让诸葛亮失望了六次。
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如此为国操劳,可见其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乃一代贤相。
不论是历史上的诸葛亮还是演义中的诸葛亮,他都不可能篡权。不要轻易的敲敲键盘,轻言人有异志,把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罪名强加到古人的头上。
公等不见钟会乎?
无非有两种贴子,一种是所谓的要把被神化的诸葛亮回归为一个普通人,另一种是谈自己对诸葛的看法。看完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想、妄自猜度,是“因为诸葛亮要篡权,所以诸葛亮要篡权”的强盗逻辑。演义中没有神化诸葛亮的地方,反而成为被诽谤的原因。所罗列的观点自相矛盾,甚至用前面的观点就可以否掉后面的猜测。
在贴子中有朋友说诸葛亮在他眼中是个“缺乏军事才干,疾贤妒能,并且阴谋篡位的家伙。”能有这种观点,真是此位仁兄的悲哀。不是不准说诸葛亮有短处,只是抛去历史,仅以“曹操传”所带来的“启示”,再找来几件诸葛亮做为一个人而犯的错误,便将古人贬至如此,是不负责任的。
首先被提到的是“隆中对”,有人认为夺荆州取西川“谈不上什么远见卓识”,并提出周瑜、鲁肃及武将甘宁也提出过,以此来提出反对意见,其实这是对“隆中对”理解的一种误区。我认为能看清天下大势,这只是能力的一种体现,而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战略战术变成现实,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27岁的年青人,未出山便已三分天下,并辅佐无处安身的刘备三分天下得其一,这便是才能的体现。
赤壁之战中,能说服吴主与刘备联合抗曹,对刘备来说便是胜利,也是促使三国鼎立的重要一步。即使没有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演义中神化诸葛亮的事件,诸葛亮也是成功的。至于说“他在赤壁之战中没出什么力,是胆小的体现”,这一点我在以前的贴子中也说过,寄人篱下,能趁机夺些军辎,就不错了,东吴不可能让刘备在自己有把握的战斗中占便宜。
至于第一次取蜀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参加,“隆中对”就可以来回答,因为以刘备的实力,武力讨伐是比较困难的,东吴又一直想夺回荆州,所以必须先守住荆州,取西川才谈得上可能和有意义。说要害死法正和黄忠更是无稽之谈,《三国志》中便有详细的解答。在法正的问题上,诸葛亮顾全大局,替法正说了不少好话。
再有一点就是白帝城托孤,正因为刘备说了那句“可辅,则辅之,否则可取而代之”,这便成了所谓的诸葛亮篡权的一大有力证据。不可否认,刘备在入川之后,与诸葛亮的关系不在是“如鱼得水”,几次讨伐也没有带诸葛亮。但是让他治理成都,责任大、任务重,这也是对诸葛亮的信任。但不能因为刘备的怀疑,便说诸葛亮有动机,这一点应该比较清楚,孙策在死前对周瑜说了同样的话,怎么没人出来说周瑜要造反呢?
其余要反驳的:1、杀死刘封是因为他比刘禅难控制/刘封害死关羽,刘备会放过他吗,即使刘封活下来,刘备也不可能把江山传给一个养子。2、必斩马谡是因为姜维的出现/失街亭险些使蜀军全军覆没,又立有军令状,不斩不能服众,不是一个人的出现就可以改变的。3、把马谡和关羽所立的军令状相比/从战略上看关羽必须放掉曹操,若曹死北方必乱,东吴便可(也有能力)趁机抢占地盘,而刘备只能眼巴巴的看,不利于刘备的崛起。4、七擒孟获是为了引出其它势力一起消灭/这更说明诸葛亮是个军事奇才,有谁能够保证每仗必赢?电视剧中这也是比较感人的一段,诸葛亮每次捉住孟获,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希望孟获能早降,但孟获却让诸葛亮失望了六次。
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如此为国操劳,可见其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乃一代贤相。
不论是历史上的诸葛亮还是演义中的诸葛亮,他都不可能篡权。不要轻易的敲敲键盘,轻言人有异志,把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罪名强加到古人的头上。
公等不见钟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