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一个很好的贴子。
以前吧友也经常问这个问题,大家的答复一般都是“三子时期的音乐虽然传唱度不及四子时期,但音乐上的造诣更高了”。楼上有吧友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但也经常会有人问:为什么造诣更高了,传唱度却不及之前呢?到底什么才是音乐的造诣呢?
这些问题要给给不玩乐器的朋友一个看得懂的答案的话,还是挺难的。我试着去解释一下。
我先问一个问题:不看歌词的话,一首歌的灵魂在哪里?
可能绝大部分吧友都会答:在于作曲。
但实际上,作曲和编曲都很重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旋律不是超凡脱俗啥编曲都行的情况),编曲比作曲更重要。
这方面最直观的例子,可以看一看b站up主litterzy的视频。最推荐BV1JJ411P7FB。在这个视频里面,同一段旋律配上三个不同的编曲,得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以得到两个结论:1.同一段旋律可以有多种编曲方式;2.不同的编曲方式可以呈现不同的效果。
讲到这里,我得告诉大家一个比较残酷的事实: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人们已经总结出了一些编曲套路,也就是使用某些和弦、某些和声进行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会被大家排斥,也有机会会大火;而使用一些色彩和弦、复杂和声进行创作出来的作品,虽然也有可能大火(比如万青的作品),但更多的可能性是被“打入冷宫”。而后者的创作成本是前者的几十倍。所以,就会出现一个现象:绝大部分歌的编曲都在求稳,都在使用一些固定的和声进行。
这个现象在短视频时代尤其能得到体现:很多人都觉得短视频时代火起来的歌似乎听起来都是“一个味道”,其背后的原因是这些歌都用到了差不多的和声进行。
Beyond四子时期火起来的绝大多数歌,也都是用这样一些“稳妥的和声进行”产出的。这当然不是说Beyond的编曲水平和短视频bgm一样。实际上,虽然和声走向差不多,但Beyond无论是在旋律上、配器上、加花上还是编曲和旋律的协和性上都超短视频bgm几十条街。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即使这些歌在旋律、配器、加花和协调性上都做得很好,它们却也受着“稳妥的和声进行”这一桎梏。
Beyond早期和中期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复杂和声进行,早期的long way without friends(包括再见理想、亚拉伯跳舞女郎里面的很多歌)、中期的妄想,都是这种类型的歌,但是它们都没有火起来。
而三子时期的歌就是在努力寻找非常规和声和市场认可度的一个平衡点。三子时期的歌大量使用非常规和弦和和声进行,但又在努力做到让市场认可。这正是“超越”的内涵——超脱常规和声进行的桎梏,但又不能做大家都听不懂的歌曲。虽然最终市场反响不好,但这一尝试是相当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吧友支持三子时期,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更优秀的原因。
我最喜欢的三子时期的歌(编曲)是03版灰色轨迹。在我看来,这一版编曲完全超出了传统的和声进行,但又不是“为复杂而复杂”,其中展现的阴郁、低落的情绪让人一听就能懂。我自己觉得,按这个方向做下去,Beyond是可以收获更好的市场反响的。但可惜,这首歌已经是最末期的作品,此后再也没有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