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士吧 关注:1,429贴子:27,023
  • 12回复贴,共1

辨《鬼谷子·飞钳篇第五》之误(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辨注解翻释鬼谷飞钳术之误
《鬼谷子·飞钳篇第五》中,传授了一种或“用之于天下”、或“用之于国”、或“用之于家”、或“用之于人”的鬼谷游说术,名曰“飞钳术”。
然而,这种能广泛运用的鬼谷游说术却被后人注解翻释成,是一种“先把恭维、赞扬的话语,远远传给游说对象,进而使对方上钩,然后再钳制住对方真实思想”的游说术。
正是因为对鬼谷飞钳术的误解,鬼谷学说才遭到了,自唐朝以来的正统人士的强烈批判。他们大都把鬼谷飞钳术归罪成“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的小人诈术。
对鬼谷飞钳术的错误注解,最早源于道藏版本有关“飞钳”的注解(有人称:是梁代陶弘景或唐代尹知章注)。即:“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钳,谓牵持缄束令不得脱也。言取人之道,先用声誉以飞扬之,彼必露情竭志而无隐,然后因其所好,牵持缄束令不得转移。”
应该承认,《鬼谷子》的道藏本注解,在历代原本就不多见的有关《鬼谷子》的注解中,是注本最完整、注释最清楚、注解最权威的一部藏之于民间中道家的鬼谷版本。后人对《鬼谷子》的注解或白话文翻译,均要以道藏版本注解为基础。
但是,我悟鬼谷先辈的“飞钳”原意并非上述注释所说,也没得上述注解中说得那么复杂。其实鬼谷“飞钳”就是“飞快钳制”之意。其辨点如下(辨:是辨别之意,而非辩说之意):
首先,从“飞”字的古意辨。“飞”字在古汉语中指鸟在空中飞行,泛指“很快”的意思。见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可以说:“飞”字在古汉语中并无赞美声誉之意,就算是古人由“飞”字连想到“飞扬”之意,“飞扬”也有“很快”的意思。然而,再由“飞扬”引申到,是对“声誉”的飞扬,这就有点牵强附会了。况且这种对“飞”字的引申意义,仅为道藏版本所有,在其它任何古汉语中,均见不到“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一说。
其次,从鬼谷的游说对象辨。假若游说对象是指一般的人,“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的注释勉强还能对上号。但《鬼谷子》一书中,所针对的游说对象,不是指一般的庶人,而是指王公大臣(这一点,也是读懂《鬼谷子》的关键);所针对的学习对象,不是指已拥有权位的游说辩士,而是指只有智慧和胆略,却无权力和地位的游说辩士(这一点,也是读懂《鬼谷子》的关键)。在地位等级森严的奴隶(封建社会初期)社会里,王公大臣们决不会因“远远听到赞美声”就召见一般的游说辩士,更何况还要采纳其谋略计策。既然,飞钳术不可能为无权位的游说辩士所用,那么“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的注释就对不上号了。
再次,从同类鬼谷游说术辨。《鬼谷子》一书中,用顺耳好听的话语来游说王公大臣的数术有:“谄术”和“谀术”,所不同的是:谄术不光用语言而且还带有行为,而谀术只用语言。
通常,鬼谷术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极强。比如:谄术就是针对品德低下的王公大臣。见《鬼谷子·摩篇第八》:“卑者,谄也”。这里的“卑者”,指的就是品德低下的王公大臣,而不能理解为地位低下的一般人,否则读不懂其意。
鬼谷子所传授的谄术,是通过行为和语言来奉承王公大臣,故而用来表现游说者的忠诚。见《鬼谷子·权篇第九》:“侫言者,谄而于忠”。所传授的谀术,是通过修饰语言,和引经据典来奉承王公大臣,故而用来表现游说者的渊博智慧。见《鬼谷子·权篇第九》:“谀言者,博而于智”。由此可见,鬼谷先辈的聪明睿智是超凡无比的。
飞钳术是能广泛运用的鬼谷术。假如,飞钳术也用顺耳好听的赞美话语,与谄术和谀术相比较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含有褒意的顺耳好听话语,而后者是含有贬意的顺耳好听话语;前者是在远处发出顺耳好听的赞美语言,而后者则是在近处发出顺耳好听的赞美语言;前者的针对性比较广泛,而后者的针对性仅为特指。可想而知,鬼谷先辈绝不会,或从贬意、或从褒意来理解;或从远处、或近处来区分;或从广泛、或从特指来选择,而重复再造相同的鬼谷术。同时,依据上下文的含义,把“赞美语言”的功能定性在飞钳术上,会明显感觉到是在生拉活扯,根本不是鬼谷先辈之意。



1楼2010-07-23 15:42回复

    再其次,从鬼谷游说术的分类辨。鬼谷的游说术大体可以分为说服术和说辩术两大类,前者以道理说服为主;而后者以道理说辨为主。虽然针对的游说对象一致,但前者多为没有取得权位的游说辩士所用,而后者多为已取得重要权位的游说辩士所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游说辩士没有取得权位时,面对强者只能用道理说服,因为任何带“争论”的游说,都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在游说中,一般不会去与强者争论。《鬼谷子·权篇第九》所指的“轻论”和“却论”,就是这个意思。而当游说辩士取得重要的权位后,通常会代表王公大臣的旨意,出使其他诸候国,并游说诸候国君(类似于现代常见的“代言人”或“发言人”),所以必须以道理说辩为主,这样才能不失掉所代言人主的面子和风范。
    由此推理:鬼谷传授的学生,多为没得权位的游说辩士;没得权位的游说辩士,只能用“道理说服”来游说王公大臣;王公大臣不可能远远听到普通人的赞美声,就召见没得权位的游说辩士;故而“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绝不是飞钳术的本义。
    再再次,从鬼谷飞钳术的作用辨。假设飞钳术的作用是“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那么在用之于天下时,大可不必去做“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那么多的事。对天下之大势,搞那么多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仅仅是为了远远的说一些有关声誉的赞美之辞,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是不是做过了头哟?或多此一举。
    然而,假若飞钳术的作用是“飞快的钳制”,也即:飞快地钳制住,游说辩士所钓出王公大臣的几微心志。且当其“用之于天下”时,所作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全是为了“钓语”作准备,那么鬼谷的飞钳术就大有用处了。同理,“用之于人”或“用于人”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由此可见,鬼谷“飞钳”的原意不是“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而是“飞快钳制”。
    最后,从战国游说辩士的成功案例辨。在《史记》、《战国策》等历史经典中,找不出一例记载,是因无权位的游说辩士用“远远发出赞美的语言”,而取得成功的案例。反而有记载,无权位的游说辩士是因“远远发出抵毁的语言”,而取得成功的案例。因鬼谷术的实用性极强,由此推导:鬼谷先辈绝不会传授毫无使用价值的鬼谷术。
    总之,辨别注解翻释“飞钳术”误点的方法很多,然而,注解翻释“飞钳篇”的误点却更多,注解翻释《鬼谷子》的误点就更更多了。不过只要用心悟道,再多的误点也能拨乱反正。
    这是我最后一次发鬼谷学术贴了,就其原因主要是难觅“鬼谷之音”(不是寻觅鬼谷知音,而是寻觅鬼谷之音,也就是寻觅能悟出鬼谷先辈原意的声音)。以后在策士吧发贴多为营销贴,或鬼谷术在营销中的运用贴。


    2楼2010-07-23 15:42
    回复
      吧主,抽空把昨天才完成的鬼谷贴抓紧发了,过几天就没得时间了。请问一下,加入吧会的事?还有与你对聊的管道在哪里?。总不能把我们之间的长期对话,用在全公开的回贴中噻。哈哈,谢谢了。


      3楼2010-07-23 15:50
      回复
        回复:5楼
        你看了辨“鬼谷子 飞钳篇第五”译文之误后,再结合这篇,就应该明白“具体东西”了,也就用不着“再翻译一次了”。


        6楼2010-07-25 08:13
        回复
          飞,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这里的飞不是钩子,而是指飞快的动作。钓语,才是钩子。


          10楼2010-07-26 21:07
          回复
            回复:11楼
            对,飞钳术和摩术运用的前提都是要用钓语术,而钓语术又分为阳钓术和阴钓术,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12楼2010-07-26 21:13
            回复
              回复:13楼
              哈哈,揣术是用心,而摩术是用语加心


              14楼2010-07-26 23:48
              回复
                哈哈,走是不得走的,至少一段时间内不会离开策士吧。因为,已经加入组织了,就必须为组织的壮大服务,组织壮大匹夫有责。但鬼谷的学术贴,不会再发了。所要发贴主要集中在鬼谷术的运用上,比如鬼谷术在营销中的运用,我想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只是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即:没学过《鬼谷子》的吧友可能看不懂,但就其效果而言,总比看鬼谷学术贴要好些。
                理解摩术的关键话在于“微摩之以其所欲”,如将其倒置成“以其所欲而微摩之”就更好理解些了。
                “微摩”有这样几层含义:
                一、鬼谷先辈要求使用摩术时,是用微摩的方式,这里的“微”有:或细小、或微妙的意思,加之《鬼谷子》所针对的游说对象是王公大臣,故而用形态和动作就难以实现“微摩”了;
                二、鬼谷先辈要求“微摩”时,必须是顺着对象所欲而摩,也就是必须跟随对象的需求来摩,说白了,就是对象想要听什么,你就要说什么,这也是运用摩术的关键环节。因而凭自己的需要去摩,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用动作或形态。例如:《战国策 赵策一》苏秦游说赵国宰相李兑时,李兑不愿意接见他就说:不听人话,只听鬼话。而苏秦说:我就是来说鬼话的。于是李兑接见了苏秦,进而苏秦在对话中,就讲了鬼话的故事,不但经游说而得到了去秦国的经费,并由此而留下了“土偶与木偶”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三、在顺着对象所欲的基础上,再加上些让对方看不出自己真实意图的钓语,注意:这里的钓语必须是微妙的、高明的,这样才能实现“微而去之”。这里的“微”就具有隐匿的意思了。
                


                19楼2010-07-27 07:53
                回复
                  回复:20楼
                  诸蔼亮用的只能算是揣术,而在抵近的对聊中,才能体现出摩,否则揣与摩就等同了。摩与揣的不同,鬼谷先辈在“古之善摩者,如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这段话里,就讲得相当清楚了,即:一个善于用摩术的人,就像钓鱼一样,要与有鱼的水接触,要投入适应于对象的钓饵。哈哈,如果你在深渊附近,呆着去想,去揣,是不可能钓上鱼的。
                  至于我是不是初学之人,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反正我看第一本有关《鬼谷子》的书,叫《鬼谷子兵法》是房立中等人著,由当时的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部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少将谢国良作序,新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有关研究鬼谷子的书。哈哈


                  22楼2010-07-27 12:28
                  回复
                    回复:23楼
                    哈哈,你讲的捭阖之道太玄乎了。我理解:什么是捭阖之道呢?说白了讲的就是:张口怎么说话,闭口怎么听话的道理。没得想像中那么繁杂,也没得流传中那么玄乎。至于捭阖必须遵循阴阳的规律,那是鬼谷先辈“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所致。


                    24楼2010-07-28 00:14
                    回复
                      楼上,以下解读,仅供学习原文参考!!
                      “飞而箝之”是指施事者选用能控制住受事者思维的一种行为,说它是抽象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反应在双方思维交流的过程中;说它是具体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可以通过控制住受事者思维的言辞来实现。你只需要联系古人对话交流的场景,特别是游说者与游说对象的游说场景(主要以战国策中的故事为例),你就不会怀疑游说者在游说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迅速控制住游说对象思维的原因了。
                      在古时候,特别在先秦时期,古人的说话和书面语言一样,都是非常简洁的;根本就不象现代人交流那样,可以平心静气和长篇大论来游说事情。如果游说者不能迅速地控制游说对象的思维,那么他的游说是难以成功的。
                      《飞箝篇》全篇原文的内容中,压根就没有诠释“飞箝”二字,而是将重点放在诠释“钩箝之辞(语)”上。可见,从一开始,鬼谷子就认为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明白“飞”在《飞箝篇》中的含义;只是因后人过度解读了“飞”的含义,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我想这点就连鬼谷子本人也不曾会想到。
                      《飞箝篇》原文中的“飞”不是重点,而“箝”才是全篇的重要内容。虽然,“飞而箝之”描述的是“箝”在思维层面的状态;但是,从《飞箝篇》所例举的多种箝制住受事者的方法来看,仍然需要迅速地箝制住受事者。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是,游说者去某诸候国游说君主时,其大部分时间都会花费在路途之中,如果游说者不能迅速地控制游说对象,那么他所能采用的控制方法将会路途占据了过长的时间而自己又不能迅速解决问题最终导致游说失败;二是,无论游说者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通过与游说对象当面交流才能实现,事实上,在交流的过程中,同样要迅速地控制住游说对象。这也是原文为什么要强调“飞箝之缀”和“缀而不失”的根本原因。
                      最后,几乎所有《鬼谷子》的现代翻译版本,都是以前人陶弘景(争议古本注释者之一)注释的《鬼谷子》为蓝本。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陶弘景解读的意思是错误的呢?那么《鬼谷子》所有的现代翻译版的译文自然也就错了。这是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学习《鬼谷子》时,总觉得《鬼谷子》的现代版翻译不到位的根本原因。由于现代读者大多没有完整和系统学习过古代汉语的语法,所以也就只能在别人翻译的基础上各自猜想原文的含义了。这也是我为什么再三建议你静下来,系统学习古代汉语语法的根本原因。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要钻研并学到《鬼谷子》所传授的道理和方法,那么就必须学懂文言文。


                      49楼2015-08-27 18:46
                      回复
                        《飞箝篇》原文的第一段不是谈“飞箝”,而是谈“度权量能”。是在充分发挥了“度权量能”作用的基础上,再言“飞而箝之”。也就是说,在游说之前和游说之初,游说者通常是以“度权量能”的方式来揣度、权衡和测量游说对象的情况的;而你所说的游说者所具有的腹辞和事先观察、权衡、揣情都可以归属在“度权量能”的方法内。事实上,早在《捭阖篇》原文的第二段内容中,就言及了“度权量能”的内容,而且还是把“度权量能”当着是“圣人守司其门户”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后,又在《揣篇》和《摩篇》的内容中,“度权量能”的方法进一步得到了扩大和拓展,并归入了“揣”术的内容中。由此可见,“度权量能”在说事中的重要地位。
                        而《飞箝篇》中的“飞箝”术,需要应用在“度权量能”的作用之后;游说者是经由“度权量能”从中获知游说对象的一些情况,并认定这个游说对象“其有隐括”,且自己又可以被他选择、聘请和任用后,再才实施“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的方法的。
                        “飞”主要用来形容在说事的过程中,游说者应用“箝”这一方法的状态;这是因为,游说者在思维层面需要迅速地控制住游说对象,让游说对象接受自己的建议、主张和谋略。归根结底,只要发生在思维层面,游说者都须要迅速地箝制住游说对象,并引导其跟随自己的建议、主张和谋略来思考和行动。而游说者能箝制游说对象的其他方法,就不一定要用“飞”来描述其状态了;这也是在《飞箝篇》的原文中,为什么会用“事之”、“钩之”和“箝之”来表述控制游说对象的其他方法的根本原因。
                        由上可见,“飞”只有和“箝”结合在一起应用时,才能体现出控制游说对象的关键作用,因此这里的“飞”是重要的;而一旦“飞”离开了“箝”后,单就“飞”而言,对任何一个游说对象都没有控制作用。“箝”就不同了,即或“箝”离开了“飞”之后,仍然可以用来表述其对游说对象的控制作用,因此这里无需再用“飞”来表述,“飞”也就显得不重要了。这也是《飞箝篇》原文中,为什么根本就找不到“飞之”的内容,却能轻易找到“箝之”和“箝和之”等内容的根本原因。
                        “行之以飞箝之术”是《忤合篇》原文的内容,结合其上文的内容;这里的“飞箝之术”,同样是就游说者在思维层面中应用“飞箝”的方法而言,这与《飞箝篇》中“飞箝”的应用是一致的。


                        52楼2015-08-29 17:50
                        回复
                          《飞箝篇》中的“飞而箝之”和“飞箝”的句法构成一样都是状中短语,只是构成、连接中心语的成份和方式有所不同。其中:前者的中心语由谓词性词语“箝之”构成,而后者的中心语则由谓词“箝”构成;前者状语和中心语用连词“而”来连接,而后者的状语和中心语则没有用连词连接。
                          正如你所言及的那样,“飞箝”或“飞而箝之”是“飞”与“箝”的组合所致,又由于“飞”是用来修饰和说明“箝”的,所以不能单就“飞”而论“飞”,而只能结合“箝”来论“飞”。这是因为在《飞箝篇》中,离开“箝”之后,“飞”也就没有意义了;这也是为什么鬼谷子不言“飞事之”“飞钩之”的道理。至于在说事的过程中,鬼谷子为什么要求弟子做到“飞箝”或“飞而箝之”,而不要求弟子做到“飞事之”和“飞钩之”呢?这就需要你结合那个时代古人的语言方式及当时历史背景和条件,去评断《飞箝篇》原文中“箝”、“事”和“钩”等行为,那一个更为重要,那一个更需要用“飞”来修饰和说明。可以这样讲,因为鬼谷子认为“箝”在说事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所以才用“飞”来修饰和说明它。
                          我所言及的“思维层面”是针对“飞箝”或“飞而箝之”而言,而不是单就“飞”而言。因为,这里的“飞箝”或“飞而箝之”都是鬼谷子对弟子应用飞箝术最为重要的要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飞箝”术不仅是施事者的主观意识,而且还是鬼谷子强调其弟子必须这样做的重要要求。
                          另及“行之以飞箝之术”是述补短语,其中介宾短语“以飞箝之术”是述语“行之”的补语。也就是说,为了突出“飞箝之术”的重要性,原本应为状语的“以飞箝之术”后置为补语;因此原文“行之以飞箝之术”应理解“以飞箝之术行之”,由此可见,“以飞箝之术”同样也是用来修饰和说明述语“行之”的。这样分解其句法后,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句原文的意思了。


                          54楼2015-08-30 18: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