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二小和尚吧
关注: 102 贴子: 3,211

不二寺小和尚贤二,带你在漫画中学禅

  • 目录:
  • 动漫角色
  • 0
    看到别人的问题不叫观过,看到问题后自己内心起烦恼才叫观过。 在团体里对身边的人观过,看到别人有一大堆毛病,自己又没有悲悯心,就会很苦恼。本来是别人的问题,被自己看到、听到、接触到了,还不断去观察,就会形成观过的心,不知不觉就把问题接受下来,变成自己内心的障碍。 如果这种障碍一直在内心中累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善法就再也进不去了,因为内心已经失去了吸收善法的能力,都被恶法障碍住了。所以必须要忏悔、皈
  • 0
    公平 公其心,万善出。 —— 明 ·方孝孺 内心有嗔心,被他人的行为 一下子激发出来了, 寻求“公平”只是为 自己的嗔心找借口。 公平也好,素质也好, 要去改善都只能从因上下手, 从人心开始,而不是争论 甚至动手能解决的。 苦果可畏、嗔心难消, 把重点放在自己 现在和今后的行为上, 要发大愿净化自他的烦恼。 自己有德行,别人才会服气; 自己有福报,才有能力去主持公平; 自己有智慧,才能找到 合适的机会和方法去帮助。 行善助人
  • 0
    误解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 《淮南子》 误解,有时候是不了解造成的, 解释清楚就好了; 有时候是成见造成的, 解释也无用, 那就坚持做好自己。 不要把自己身边的 几个人等同于“世间”, 然后就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反过来看看自己, 也是在以偏概全, 以自己一时的感受 给所有人下定义, 难道这就公正吗? 这样说是想让你看到, 由于人心的无明、烦恼, 对其他人事物 产生误解太正常了、太普遍了, 先把那股怒气打消掉。 然
  • 0
    陷阱 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 —— 宋 · 《近思录》 古来有“刻舟求剑”的故事, 丢剑的人在船上刻了一个道子, 认为这就是事实, 而我们也常常做类似的事: 一件事情已经过去, 但我们在心里刻了一个印象, 并且牢牢执著于心中的这个影像, 对现在的因缘视而不见, 那又如何能够经营未来呢? 要把内心转变一个方向, 真正用心去思维佛法 告诉我们的道理, 如果思维不改变, 痛苦就无法结束。 有没有发现内心的阴影 总是同样的
  • 0
    就调伏烦恼来说,自己如果没有调伏,又怎么能去帮助别人呢?从广义来讲,自己怎么调伏烦恼,怎么增长福慧呢?都是在承担、利人的过程中完成的,所以自利利他是相辅相成的。 “度人先度己”是修心原则,时时反观自心,念念不忘宗旨,只有先调伏了自己的烦恼才能去帮助他人;“度己先度人”是行事原则,学佛之人要学习佛菩萨,放下自我,广行大悲,在利他中才能圆满自己的福慧资粮。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各有针对,不能颠倒理解,
  • 0
    格局 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 明 · 冯梦龙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心中充满怨、 忿的人生是多么痛苦, 自己首先不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当自己能够放下这些对立、 斗争之念时,就好比 从烦恼的陷阱中跳出来了, 才能慢慢想办法 去帮助深陷其中的人。 我们的心太小了, 就会越来越觉得外境冷漠, 处处都藏着伤人的陷阱, 为了保护自己, 心中的墙越筑越高, 也就把自己锁在了 孤独的牢笼里。 我们只有去发大愿,
  • 0
    环境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 《荀子》 每个人有自己宿世的业力、性情, 所谓“天生的”那一部分, 但这并不否定环境的作用。 《荀子》中说:“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惧黑。” 指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若处于外在的良善环境中, 自己内心又能积极吸收善法、 切实改变不良习气, 自然能够改变命运。 凡夫的特点就是心随境转, 心中没有力量, 所以要借助清净的外境 来启发内心的清净, 靠善法的环境来培养内心的善法。
  • 0
    改变命运 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 —— 唐 · 柳宗元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但不是简简单单可以做到的。 能不能转变业力、命运, 要看自己的恳切心、 信心与行动力, 还需要长时不懈的坚持。 对于命运, 有人全然不信, 认为人生由偶然组成; 有人陷入宿命论, 认为命运已经被决定, 无法改变, 这二者固然是误区, 不少修行人也容易 走入另一个误区, 即认为只要读诵几部经典, 命运就能轻易改变, 不自觉落入慢心与迷信的陷阱。 真
  • 0
    一个人的时候,没有外缘来引发自己的烦恼,所以觉得内心平静,其实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没有发现。人多就不自在,正是反映出内心慈悲与智慧的不足。 多做事,多与人打交道。在面对境界的过程中,自己的烦恼、不足都会显现出来。 要去思维、思考,观察情绪、烦恼的相状和来源,用佛法的教授来转变心念,不能一味压制。譬如遇到别人与自己意见不一致,做法不同,自己不高兴,可以去思考:他有他的立场与理由,为什么非要与自己一样呢
  • 0
    修行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 宋 ·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 佛法的特质、作用就是 静息烦恼, 当我们去用法的时候, 烦恼就能够被降伏; 可是由于无始以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烦恼的 一套思维模式, 它控制我们的时间远远超过 我们内心与佛法相应的时间, 一旦没有用上法, 熟悉的烦恼还会回来, 而且力量很强, 内心一点点 微弱的佛法就起不了作用。 修行不是一次性解决问题, 而是一个不断变化、 不断更新的过程, 要靠反复熏
  • 0
    发火 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 《大乘五蕴论》 世人都觉得怒气 应该发泄出去,内心才会轻松, 是非常大的误解。 当自己身心被怒火驱使 而暴怒、争吵时, 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是 更加助长了烦恼, 内心中嗔的习性被再一次强化。 之所以会感到痛快,是因为 愤怒非常消耗人的能量, 发完一场火, 就像把人的心掏空了, 所以产生“轻松”的假象, 但是这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把内心的烦恼 付诸于身语“发泄”出去, 不仅不能降服烦
  • 0
    敏感 小人无节,弃本逐末。喜思其与,怒思其夺。 —— 宋 · 邵雍 敏感、脆弱,都是因为把“我”看得太重, 各种烦恼的思虑太多, 佛法教导我们用智慧 和慈悲的角度看待问题、 改变我们负面的思维模式、 放下我执、扩大心胸, 如此便能令心越来越强大、光明。 太关注别人看法的人, 都是活在一个以 自我为中心的想象舞台中, 捕风捉影、猜测妄想, 给自己创造一个 “他人的眼光”织成的牢笼, 烦恼都是自找的。 其实,每个人都是 别人生命
  • 0
    发愿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 《大慈菩萨回向偈》 改变自己的心念, 要靠不断闻思、串习, “第一念”是烦恼很正常, 重要的是能够用所闻思的道理 去改变自己旧有的思维,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要去学习、了知种种心相,认清烦恼; 然后,内心树立一个很强的、善的信念, 当你想到这个愿望、这件事情 或这个人的时候,能够抵御、 转化其他的杂念、烦恼, 这样不知不觉心就安
  • 0
    自我为中心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 庄子 自我为中心的人, 凡事都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 不管做什么都先想着自己, 做一切事情都希望 得到别人的认可, 在一切场合中 常常想突出表现自己 (哪怕行为上采取故意远离的方式), 对超过自己的人嫉妒、 对与自己差不多的人比较、 对逊于自己的人傲慢。 一个人如果仅仅是独善其身, 不管别人、不顾别人、 不理别人,心量很小、 心胸很狭隘,那么他的人格 自然也就有问题,不会圆满
  • 0
    病苦 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实,人命无常,则悔悟之一机,而修进之一助也。 --明 莲池大师 人的血肉之躯,四大和合而成,是非常危脆无常的,并不像人们以为和期待的那样能够总是称心如意、健康而充满活力。当因缘暂时持续时,人就有会一种“假象”,觉得会一直这样下去,于是滋生出种种贪婪、骄慢、放逸,而察觉不到无常,就是最大的愚痴。 正视无常、病苦,放平内心,不要增长排斥与焦虑,就能够减少心里的恐惧和痛苦。在病苦中,
  • 0
    痛苦 受苦是考验,是磨炼,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 —— 巴金 学习佛法的目的, 是要解脱痛苦。 令我们痛苦的最深层的根源 是对自我的执著, 直接原因是自己的业, 表面原因是他人的行为。 能看到哪个层次的原因, 解决哪个层次的问题, 就得到不同的结果。 大部分人只看到表面的原因, 所以总是在外境寻求解决, 但真的可以做到吗? 把对方打一顿, 就能消除心头的痛苦了吗? 点起嗔恨之火,痛苦只会加剧, 再激起对方的烦恼
  • 0
    苦乐 无有众生爱乐于苦,凡有所作,悉求安乐。乃至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为自他皆得乐故。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佛法讲苦集灭道, 知苦是修行佛法的根本因。 但佛法不是苦行, 恰恰是为了离苦得乐, 与所有众生的目的是一样的, 只是佛法对苦乐的认识 更加深刻彻底。 世人迷恋眼前的快乐, 所以好了伤疤忘了疼; 智者视之为鱼饵,所以不为所动。 同样是为了离苦得乐, 认知不同,选择不同。 修行人要经历突破自己、 扭
  • 0
    团队 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 谢觉哉 同行善友最宝贵、 最重要的一点是: 大家的宗旨和理念是一致的, 都是要用佛法来修正自己。 与同行善友的磨合 是最好的发现烦恼、 对治烦恼的机会, 正是用法转心、 纳法成业的过程。 找到师法友团队很难,说明两件事。 一是自己宿世没有种这方面的因, 没有很好地与团队结缘; 二是自己现在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实两件事也可以归为一个原因: 自己的希求心不强。
  • 0
    法门 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 —— 姚秦 · 僧肇法师 不同法门称扬各自的殊胜, 是要让每个人都对自己 走的路充满信心, 这样才能走到底, 绝不是为了与其他法门比高低。 世间有一句话说, 合脚的鞋子就是最好的。 这个“最”不是与别人比来的, 只关乎自己的选择。 譬如做梦,在梦里有自己, 有他人,有种种外境、物品、事件, 而实际上,醒来后 知道这一切都是幻觉, 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佛陀说法,有
  • 0
    无分别 无分别与菩萨无异,无分别之自性即菩萨之自性,菩萨以无分别智为体。 --《摄大乘论》 空性,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本质状态,即宇宙中并无任何一个实在不变的主体,一切事物都是由种种因缘聚散而生灭。最圆满的智慧即通达空性,如实了知诸法空相。-空性智慧2 无分别心是证达空性智慧的境界,到了那个境界说“无分别”才有意义;凡夫妄谈无分别,只会落入愚痴、妄想、烦恼之中。-对错27 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分别”就是什么也不管了,抹
  • 0
    打坐 静坐不过是教行人返观自性的一种方便方法。 --虚云法师 打坐是修定的一种方法。-打坐30 定是通于外道的,外道邪定也由静坐专注而来,因此修定的前提是要有正知见。你要学习,不能随自知见盲目乱修。什么叫定,什么叫证果,内涵和所修方法是什么,都不清楚,如何去修呢?-静坐56 佛法的修行分为两个方面:慈悲与智慧,如同鸟的双翅缺一不可,依靠这两只“翅膀”,众生才能飞越生死苦海,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但打坐不等于修慧,做
  • 0
    善与恶 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菩萨璎珞经》 善与恶,在不同的范畴内有不同的定义。在普遍的认识中,杀盗淫妄等伤害别人的行为是恶,反之即善;若以出离轮回为标准,则所有烦恼都属于恶;若在真谛而言,一切善恶都是妄想分别的假名施设。-分别善恶45 业的善恶轻重,由动机、对象、行为、结果四因素来决定,其中动机为关键。佛经中有菩萨为了救五百人免于被杀,也避免杀人者造恶业堕落,甘愿牺牲自己杀死恶人的故事,虽然行为是杀生
  • 0
    传统文化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 一段时间以来,在“崇尚自由”的旗号下,人们过度追求个性的解放、自由和欲望的满足,强调兴趣、忽视责任,轻弃甚至否定伦理道德的约束,怀疑甚至嘲弄理想信念的追求,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冲击着我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我们内心没有一个精神的主导,就很
  • 0
    出家 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 —— 唐 · 径山道钦 出家有身出家、心出家。 身出家,指离开尘世的家庭, 剃发染衣,来到寺庙居住、修行; 心出家,指出离烦恼之家, 趣向解脱之道。 有大愿的修行人, 不仅追求自己的解脱自在, 更进一步愿住持、弘扬正法, 令千千万万的人离苦得乐, 故能放下小家, 全身心投入佛法的修行 和建设之中。 如果仅仅是为了 远离生活中的苦而发心出家, 出家一段时间后,新鲜感消失, 生活的压力和苦
  • 0
    开悟有大悟,有小悟。调伏烦恼就是开悟,烦恼消除一分,智慧便开显一分。 烦恼和菩提,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样一个境界,没有智慧时,便烦恼重重;用智慧去觉照,便能澈悟开朗。有觉,烦恼即是菩提;不觉,烦恼还是烦恼。 佛法的道理,归根究底不是为了解释这个世界,而是要启悟人的心。譬如轮回,因为无法亲自验证就不能相信,而“亲身验证”的方法,就是通过修行而开悟。如果自己的心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是把佛法当作一个理论去
  • 0
    闻思修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 《楞严经》 智慧从闻思开始, 由闻慧而起思慧, 由思慧而起修慧。 听经闻法、学问研究 属闻慧所摄, 打坐修定属于修慧所摄。 闻思的前提是找到善知识, 若所闻思的并非正法、正见, 也就谈不上开智慧了。 “听闻正法”强调的 不是用眼根或耳根去获取信息, 而是要透由善知识去教授。 听闻的意思是 由善知识教给你应该学什么, 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 和意愿找东西来看、来听。 自己随意找佛法资
  • 0
    四谛 苦圣谛云何?谓五取蕴。集圣谛云何?谓有漏因。 灭圣谛云何?谓择灭。道圣谛云何?谓学无学法。 ——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佛法讲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跟平常人感受到的苦是不同的。 后者是一种情绪化的感受, 被外在人事物的假相迷惑, 悲观、消极、厌世, 这就是因为没有 真正理解四谛的内涵。 如果我们懂得四谛, 才能真正快乐, 灭苦就是涅槃, 追寻究竟的快乐就是道谛。 思维苦,世间人也能做到一部分, 但是仅仅思维“苦
  • 0
    悲观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 当一个人处处碰壁, 求而不得之时, 就开始怀疑活着 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无常才是 生活的真面目, 只是我们平常 对它视而不见。 逆境让我们看见真相, 迷茫折射出 内心深处的缺失, 这正是我们深入反省、 思考的机会。 只看到不好的一面, 又无能为力, 所以就悲观痛苦。 不要停留在表面的痛苦上, 要继续深入去思考 人生为什么有种种痛苦, 根源在哪里, 怎么去解决, 这样就
  • 0
    能够扰乱我们内心的就叫做妄想,能够给我们注入力量、推动我们步步前进的就叫做理想。 一件事情是众缘和合而成,自己的努力只是其中一个因缘。了知这一点,我们对待一切就应该怀着“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心态,自己要用心良苦、尽力而为,把自己这一个缘做到百分百,但不强求结果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愿。否则,遇到不理想的结果,自己就会感到失望、难过。 理想的丢失,源于缺乏信仰。信,相信、信念。我们要去相信真理和大道的存在
  • 0
    快乐 愿诸众生,离染著相,回向法喜,安住禅悦。 --梁武帝 《摩诃般若忏文》 我们的心情波动,都是妄念起伏。若能把这些妄念都降服、止息,则能够领悟到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喜悦,这是不假外在、不会失去的真正的“快乐”。-快乐40 我们修行,就是要培养信心,对关乎自己生命意义的道理要有信心。圣贤教诲、业果法则,都是真实不虚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现在的社会,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缺乏信心,对自己缺乏信心
  • 0
    家庭和睦 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礼记》 家庭环境对我们会有影响,同时我们也是家庭的一员,与其怨恨家庭成员没有营造好的环境,更应该问一问的是:自己对这个家庭做出了什么好的影响?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和每个成员的成长?一个家庭如是,一个单位、一个社会都是如此。-和睦42 夫妻是缘,无缘不聚。缘有善缘、恶缘,若是因恶缘而聚,则会互相折磨;若是因善缘而聚,则会和睦幸福。但业是可以改变的
  • 0
    白云红树路纡萦,古殿长廊次第行。 南望水连桃叶渡,北来山枕石头城。 一尘不到心源净,万有俱空眼界清。 竹院逢僧旧曾识,旋披禅衲为相迎。 ——唐 · 唐彦谦 白石磷磷积翠岚,翠岚深处结茅庵。 煮茶迎客月当户,采药出门云满篮。 琴挂葛弦鸣素志,窗开风拂罢清谈。 今朝偶识东坡老,四大皆空不用参。 ——宋 · 释道济 金壁宗风远,禅源福慧深。 愿将毗海水,洒作十方春。 ——虚云法师 夜雪飞花似月明,交连寒影透门庭。 只宜挟策临窗
  • 0
    安宁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患。 --春秋 扁鹊 没有找到自己该做的事、该走的路,或者找到了却没有依之而行,心中就会有莫名的焦虑和恐惧;一个行走于归家路上的人,心必定是踏实、安宁而喜悦的。-安宁50 心中有了不变的宗旨、信念、皈依,就能在纷纷扰扰的境界之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安宁26 内心安宁的状态不是“找到”的,而是慢慢充实、强大内心,自然产生的。-安宁45 心不要总望着外面,要朝向自己。改变自己,从能够做到的地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