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夜话吧 关注:113贴子:16,427
  • 8回复贴,共1
百度


1楼2011-08-24 06:20回复
    孤独可以杀人,但并非人人都会疯癫。——题记


    2楼2011-08-24 06:22
    回复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楼2011-08-24 06:23
      回复
        人的羞耻之心是从哪里来的?
        很自然想起孟子的一段论述。孟子在论证人性本善的时候,有了上面一段话。他的意思是,因为人生来有“四心”,由“四心”产生出“四端”,其中,“羞恶”之心,长出“义”,也就是判断善恶的标准。
        所以,人一般弃恶从善。孟子未免太武断。
        问题其实就出现在这里。
        譬如,问个时,陈凯歌会抽自己爸爸的耳光叫他跪下来认错,比如,许多的互相揭发,在今天看起来是“恶”的行为,不能理解成单纯的丑恶。
        其实,也出于一种羞恶之心。抛开道德的外衣,可以这样理解,那是因为这些人,怕和大多数人不一样,陷入孤立的状态。
        所以,从“羞恶”之心完全可以推导出两种行为,所以,孟子的论证不完善。
        


        5楼2011-08-24 06:37
        回复
          我们可不可以对个体的“羞恶”之心做出这样的解释:那是因为个体怕被群体抛弃,陷入更大的孤独。
          个体毕竟离不开群体生活,无论就思想观念还是生存状态。人一出生就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个体无法独立生存。纯粹的个人主义是无法容身的。
          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如此痛苦,又忍辱负重,为什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实求得是一个大众的认同,也就是功业上的认同,他那个时代重功业。


          6楼2011-08-24 06:42
          回复
            但是,群体却很难有一个普遍的价值观念,因为群体中永远是不同的个体,方向各不相同。如何寻找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这个时候,就会有少量个体超越出来,成为圣贤、伟人、英雄、豪杰乃至神祗,成为群体精神的引领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体需要偶像。
            历史的变化,往往就出现在这个地方,个体精神,永远指引着群体精神前进。
            那么,这些个体是如何完成这种精神指引的,那就是超越。他们又是如何完成超越的呢?
            他当然要超越自我,但这个自我,是与群体精神相交集的那一部分自我,即群体中的自我。
            而他顺从的,是与群体无关的那一部分自己。
            也就是说,真正创造历史的,是个体中与群体没有关系的那一部分。


            7楼2011-08-24 06:50
            回复
              譬如问个,表面上是群体的不理性,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积淀了几千年的某种个人精神。(砖制)看美国形成的历史,更不难理解,个体精神的导引作用。


              8楼2011-08-24 06:53
              回复
                那个体中与群体没有关系的那一部分可靠吗?
                不可靠。
                所以,文明是偶然,野蛮才是必然的。
                套用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知道了这点,又能如何?
                我想,假如有神,他一定会这样说:
                人类啊,我无法不宽恕你们。


                9楼2011-08-24 06:56
                回复
                  哈哈!我们只负责提出,不负责论证。


                  12楼2011-08-24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