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吧 关注:7,571贴子:17,021

回复:中国各类戏曲剧种 【不定期更新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了,来了!更新!


163楼2013-12-01 09:46
回复
    【桂剧】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市和梧州北部地区说“官话”的城乡,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
    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道光、咸丰年间,祁剧传入。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益成熟。
    桂剧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其“弹腔”则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伴奏乐队亦与其他皮黄系统的剧种一样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
    桂剧角色分为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又分为净、副、末净;“丑”行则分丑和小丑。
    桂剧,原称“桂林戏”、“桂班戏”,属皮黄戏系统。它主要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一带“官话”地区,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由于它的历史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剧种相似。它融合、吸收昆山腔、弋阳腔和乱弹等几种戏曲声腔,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艺术的剧种。


    164楼2013-12-01 09:5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桂剧流派】
      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净、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龙套的下手,统称为“杂”。各行当在表演上风格各异。
      生行:稳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审》的闵爵,《杨衮教枪》的杨衮等。
      小生:潇洒飘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则儒雅英武。如《黄鹤楼》的周瑜,《柴房别》的李旦,等。
      旦行:或端庄华贵,或倩丽灵巧,佳者唱做兼备,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疯》的桃花,《桂枝写状》的李桂枝,《斩三妖》的苏妲己等
      净行:雄浑威凛,刚武火爆。如《鸿门宴》的项羽,《芦花荡》的张飞,《司马洗宫》的司马师等。
      丑行:滑稽而不鄙俗,诙谐而不油滑,轻松自然,恰到好处。如《化子骂相》的孙巧儿,《古董借妻》的张古董,《乙保写状》的何乙保等。
      桂剧无摇旦专行,摇旦脚色常由副净、丑、夫等行演员兼演,表演重诙谐。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等。
      桂剧现行的行当体制仍以生、旦、净、丑为主,在饰演现代剧中的角色时,则多打破行当界限,而以剧中人物性格为依据,由具备相应条件的演员饰演。 仫佬族剧与桂剧是一对孪生姊妹,都是由湖南的祁阳剧嬗变而来的。 可以认为桂剧直接来源于祁剧,而祁剧也是粤剧的其中一个来源,从这一个意义来说仫佬族剧和桂剧这“一对孪生姊妹”就是“同宗系分支”的历史关系。我们只能够把仫佬族剧和桂剧当作两个“分支”并列而提,探讨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6楼2013-12-01 10:03
      回复
        【桂剧现状】
        扎根于民间的桂剧融合广西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逐步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特色和贴近生活的质朴简约之美。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桂剧已陷入濒危境地,传统流失,人才断档,剧目和技艺失传,民间演出举步维艰,桂剧原有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正日渐淡化,需要采取措施,及时发掘抢救保护桂剧,使这一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重新焕发生命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7楼2013-12-01 10:04
        收起回复
          视频来自:凤凰视频

          国家“非遗”广西桂剧“重生”


          168楼2013-12-01 10:07
          回复

            新编剧《七步吟》


            169楼2013-12-01 10:14
            回复
              视频来自:56视频


              170楼2013-12-01 10:16
              回复
                视频来自:56视频


                171楼2013-12-01 10:1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牛娘剧】
                  牛娘剧”亦称牛戏、地戏或长衫戏,解放以后定名为牛娘剧,是岑溪市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牛娘剧中有说、有唱、有戏,娱乐性很强,深收当地农民喜爱。牛娘戏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时代至秦汉时期民间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敬牛舞牛习俗和崇尚龙母的孕育起源期,汉代至元末明初“唱春牛”“爆肚戏”的萌芽转型期,明代民国从爆肚戏到有完整剧本、器乐伴奏和表演程式的形成成熟期,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螺旋形的发展振兴期。每逢春节前后,当地群众自发演出牛娘剧,开展迎春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172楼2013-12-01 10:19
                  回复
                    【唱腔】
                    牛娘戏唱腔为联曲体制,有[采茶调]、 [春牛调]、[贺年调]等少数几个唱腔和简单的锣鼓过门。从70年代始,岑溪县文艺队在创作演出新剧目的同时,对其音乐不断改进和创新,将原来民歌体单句式的唱腔改为上下句演唱。主要唱腔是[牛娘调],句式多为七字句,少量的为五字、十字或长短句结构,常用的“罗”、“呀”、“你”、“个”、“都”、“道”、“又”等衬词,并无明确含义,只是演员的演唱习惯,但显得较为口语化。70年代经唱腔改革,除保留上句末尾加“罗”字外,其它衬词全部取消。原来只用锣鼓伴奏以掌握节奏,烘托气氛。后来借鉴粤剧增加了大笛、横笛二胡等,70年代增加了高、低音二胡及大、小提琴三弦手风琴等。乐队也从3人变为大乐队伴奏。


                    174楼2013-12-01 10:23
                    回复

                      牛娘戏多为传统牛娘戏——也就是古装牛娘戏,传统剧目有《陈世美》、《高文举》、《十五贯》、《逼上梁山》等等,多演绎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牛娘戏的表演都是农民自己平时农事劳动的直接模仿,动作十分生活化。故其表演程式大都是写实性的,舞台调度多是击乐伴奏时演员的简单换位。牛娘戏的行当一般分为生、旦、老、丑四类,因牛娘戏班人员一般不多,演员一般不超过十人,有时跑龙套和打锣鼓的一两个人都是戏迷客窜的。牛娘戏的舞美比较简单, 演员的化装服装都比较生活化,布景只需一块后幕,具有简洁、朴实的特点,极适宜在基层农村演出,故数百年来能得到传承发展。古装牛娘戏舞台多为临时扎起来的,灯光自然是几盏电灯或者日光灯之类,谈不上什么刻意的装饰。灯下的布幕或者演戏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穿着,均为大红大绿深黄等鲜艳夺目之色。牛娘戏所演的戏大都只有剧本提纲,或者只有故事梗概,唱词和对白多是脱口而出的。说到台词,那才是牛娘戏功力之所在。那是带着泥土气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语言。牛娘戏的特点是以唱为主,唱词多是四三结构的七字句,演唱时用属于语系的桂东南地区的白话,符合中国诗歌平仄规律,唱起来字正腔圆,唱词生活气息浓厚,多能运用比喻、借代、拟人等手法,诙谐有趣,通俗易懂。如: 山中树木有高底,木硬好用做耙犁,只要中间弓得正,那管两头齐不齐。牛娘戏还大量运用比兴等手法。如:“想吃果子上木摘,几时等得大风吹;想娶老婆自己追,几时等得人作媒。”先言果子事,再表婚姻意,比兴有韵致,颇具感染力。


                      175楼2013-12-01 10:24
                      回复
                        【剧目】
                        牛娘剧有传统剧目250多个。民间的牛娘戏班人数一般在10至16人之间,行当分四类。表演时,演员唱完一个上下句,打一轮锣鼓。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惯用比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喜剧特点突出,表演风格通俗朴素,深得地方群众的喜爱。解放前后,岑溪几平每个村子都有牛娘剧戏班,70年代市文化馆记录在案的牛娘戏班,就有240多个,直到近年,市内仍有一批脱产和半脱产的民间牛娘戏班,有的戏班年演出150—200场,个别演出点一批戏班轮番演出,可以连演2至3个月,剧目不重复。


                        176楼2013-12-01 10:25
                        回复
                          【传承与保护】
                          上个世纪80年代,是岑溪牛娘戏的鼎盛时期,全市有牛娘演出队近两百个,村头田野,到处都是锣鼓响,牛娘唱。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创新,牛娘戏受到各种艺术形式的冲击,其演出市场和展示平台大为减缩,加上一些颇有造诣的牛娘艺人相继辞世和部分年事已高或体弱多病的牛娘艺人退出舞台。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年很多也都外出打工,因而牛娘戏演员青黄不接,牛娘戏的演出技艺难以传承,使牛娘戏这种通过口传心授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危机,广西市的牛娘剧队锐减,牛娘戏面临失传的状态。为了保护牛娘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近年以来,岑溪市加大了保护力度。他们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并实行了动态保护,建立了南渡、马路、糯垌等8个牛娘戏原生态重点保护镇,对五星、绿云等20个村级牛娘剧队实行重点保护。该市文化馆和专业剧团还通过下乡巡演,对农村业余牛娘剧队进行示范辅导,还多次召开牛娘戏研讨会和牛娘戏创作会,繁荣牛娘戏的创作。在节日和周末,他们组织牛娘剧队到市区和镇村演出,扩大牛娘戏的展示平台。由于实行了动态保护,牛娘戏演出队伍逐步得到恢复,艺术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大批传统牛娘戏剧本得到挖掘和整理,一批牛娘戏被制成光碟保存,部分有造诣的牛娘戏艺人留下了音像资料。牛娘戏从剧目、舞美、角色行当、表演艺术到戏曲音乐等各方面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177楼2013-12-01 10:27
                          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178楼2013-12-01 10:3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视频来自:优酷


                              179楼2013-12-01 1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