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吧 关注:7,570贴子:17,021

回复:中国各类戏曲剧种 【不定期更新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94楼2013-10-23 21:38
回复
    【蒲剧】
    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 ,朴实奔放 ,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


    95楼2013-10-23 21:4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原名“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而得名。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十八世纪)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山西蒲州与陕西同州(今大荔)、朝邑,河南陕州(今陕县)、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居黄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著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同。明末清初,这一带已有“乱弹”流行。后来,分别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与同州梆虽为两个剧种,但实同源于此。它们唱腔相似,戏路相通,今天虽各有不同发展变化,然两地艺人均自称为“乱弹”。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阳竹枝词‧乱弹词》中,称道平阳(今临汾}乱弹名小旦葵娃“花梆子”碎步异常出色,可知当时晋南乱弹流行的盛况。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间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记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黄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陕两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艺人一直有相互搭班演戏的习惯。嘉庆年间,北京有“山陕班”演出,直到光绪、宣统年间,蒲州和同州艺人仍有在北京同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须生郭宝臣(元元红,蒲州梆子艺人)和白长命(盖陕西,旦,同州梆子艺人)演出《鞭打芦花》就是一例。故京、津、直隶(河北)一向谓之“山陕梆子”。此外,他们还有过共同组班南下,在湖北襄阳老河口演戏的经历。山陕梆子对各地梆子腔剧种的形成,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96楼2013-10-23 21:44
      回复
        【分类】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艺术特色】蒲剧的表演,程式丰富,基础雄厚。风格上生、净宽大有力,粗犷豪放;旦行明快利落,朴实大方。其特点之一是各种行当都善用特技
        【脸谱】蒲剧的脸谱,构图、色彩、线条简洁朴素,活泼明朗,富有装饰趣味,较恰当地表现了剧中人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点,有的还表现了其出身及重要经历。在用色上,多用红、黑、白(亦称“粉”)、绿、紫、灰、金等,一般规律为红忠、黑直、白奸,绿多用于绿林好汉、草莽英雄,亦用于神、鬼、妖怪,金多用于神仙、妖。在白脸中又有水粉与油粉之分。


        97楼2013-10-23 21:47
        回复
          【唱腔】蒲剧的音乐唱腔属板腔体,腔高板急,慷慨激越。唱腔部分以板式变化为主,另有花腔和杂腔部分。花腔,有十三湾、花腔、二音腔、三倒腔等。这些花腔,除“十三湾”是专戏专用(如《明月珠》彩苹的唱腔)外其他都与慢板、二性腔溶为一体使用,为各种板式的扩展乐句或附加乐句,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腔式。在各种板腔之外,还有不少杂腔,均自其他剧种吸收来。有的单用唢呐伴奏,昆腔则专用笛子伴奏。蒲剧唱腔,为徵调式,采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起调高,音域宽。建国前通常用的是“二眼调”(相当于调)、“梅花调”(相当于C调),现多用G调。因其音域宽广,旋律跳跃性大,腔高板急,起伏跌宕,旋律跳跃幅度大。有时在一拍内就直接有十四度的跳越。故长於抒发激越凄楚的情绪,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


          98楼2013-10-23 21:48
          回复
            【角色行当】
            蒲剧的角色有生、旦、净、丑四行。清末民初时,蒲剧的脚色行当为三大行、十三小行。三大行即生、旦、花脸;十三小行是:胡子生(须生)、老生、小生、二生(兼娃娃生)、老旦、正旦、小旦、二旦、丑旦、武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 蒲剧脚色行当,根据演员的技艺高低及在群众中的影响程度,分为头套(亦称头路、头牌)、二套(二路、二牌)、零碎三类。头套演剧中主要人物,二套演次等人物,零碎应杂。《蝴蝶杯》为例,田云山为头套胡子生应工,胡晏为二套应工,零碎则扮演家院田明蒲州梆子称胡子生、正旦、小生、小旦为四柱。这些行当中的主要演员要求功底深厚,技艺全面,并各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和惊人绝技。清末民初,晋中地区的一些字号班(即由资金雄厚的商贾财东承办的戏班)行当齐全、阵容整齐。三大门、三小门的主要演员讲究要“双梁双柱”,加上完整的文武场面,华丽的服饰和配套的流成、把子、上下手、彩女,上演剧目十分丰富,文戏、武戏、大戏、小戏均能演


            99楼2013-10-23 21:52
            回复
              【传统剧目】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蒲剧艺人聚集在陕北延安南区合作社组成蒲剧班,曾演出《正气图》等。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的翼城解放剧团曾演出现代戏《赤叶河》等。在西安有晋风社、唐风社。此外,在晋南也有班社坚持演出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剧得到迅速发展,晋南、豫西、陕北等地相继成立的蒲剧团共有40多个。其中以山西晋南蒲剧院(今临汾地区蒲剧院和运城地区蒲剧团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名演员有王秀兰(小旦)、阎逢春(须生)、张庆奎(须生)、杨虎山(二净)、筱月来(小生),主要乐师有车林娃(鼓板)、车太娃(板胡)等。又有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工作者共同参加艺术创作和革新工作。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周仁献嫂》、《贩马》、《杀驿》、《出棠邑》、《破洪州》、《少华山》、《麟骨床》,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想流传在山西晋南。


              100楼2013-10-23 22:00
              回复
                现状: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蒲州梆子正陷于危机之中,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青黄不接,这种局面需要尽快得到扭转。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蒲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101楼2013-10-23 22:0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蒲剧新闻:http://tv.cntv.cn/video/C10616/933fa48a85714149bd7380053a3acc1a
                  视频来自:优酷


                  102楼2013-10-23 22:07
                  回复
                    @杨阳杨开泰 @落地生根不开花 @花月1988 @满池芙蓉可记否


                    103楼2013-10-23 22:17
                    回复
                      多谢采纳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4楼2013-10-23 23:54
                      收起回复


                        105楼2013-10-27 13:42
                        回复
                          怎么不更了。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楼2013-10-27 17:45
                          收起回复
                            不好意思,楼主学生党 所以一般都晚上更,有时会白天更...今天来介绍一个比较远的很少有人关注的藏剧! 开更=========


                            107楼2013-10-27 22:0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17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并在藏区广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
                              由于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别,藏戏还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和属于新派的蓝面具派,还有独角戏,目前以蓝面具派影响最大。以戴面具来作为演员的面部化妆,是藏戏的一大特色,但作为藏戏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戏的一些剧团却大多改为直接用油彩涂在脸上化妆,并将唱、白、舞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戏剧效果。
                              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脚戏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较小。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的演出开始时,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称蓝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


                              109楼2013-10-27 22: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