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吧 关注:7,570贴子:17,021

回复:中国各类戏曲剧种 【不定期更新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早在西藏的苯教时期,被称作“仲”的口头神话、历史传说故事已成为当时西藏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苯教已有专门从事说唱的故事师和歌唱家。在西藏历史中,历代都产生过大量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被用民歌、赞词、韵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这种演唱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是许多民间故事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其他一些说唱形式,如“折嘎”( 意为吉祥的祝愿)、“喇嘛嘛呢”等对藏剧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这种说唱艺术,其对藏剧的影响非常之大,藏剧的剧本就是喇嘛嘛呢艺人的说唱故事脚本。说唱艺术的特点还清楚地反映在藏剧表演中。如藏剧演出时有剧情讲解人,他讲到哪里,演员就唱到哪里;讲解人以一种固定的念诵调介绍之后演员才能上场表演。


110楼2013-10-27 22:12
回复
    【面具】
    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
    面具颜色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红色(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绿色{绿色代表柔顺)活佛的面具——黄色(黄色代表吉祥)村民老人的面具——白色或黄色,眼睛、嘴为一个窟窿(代表村民老人的朴实敦厚)女巫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113楼2013-10-27 22:4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传统剧目】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4楼2013-10-27 22:46
      回复
        藏戏由来】


        115楼2013-10-27 22:49
        回复
          116楼2013-10-27 22:50
          回复


            117楼2013-10-27 22:52
            回复
              @落地生根不开花 @花月1988


              118楼2013-10-27 22:54
              回复
                @杨杨杨开泰


                119楼2013-10-27 22:5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楼主有心了,支持你!


                  120楼2013-10-28 13:09
                  收起回复
                    楼主来更了!我先去找材料


                    121楼2013-11-03 15:41
                    回复
                      【内蒙古大秧歌】
                      大秧歌作为一个剧种,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已广为流行.内蒙古大秧歌 又称“秧歌戏”或“梆子”。原为晋北的朔县秧歌,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到内蒙演变而成。流行于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凉城等地。 伴奏乐器以硬弦胡胡、锡笛、二弦、三弦、月琴等为主。曲调包括“十字韵”、“大韵”、“红板”、“苦十字”等70多种。 主要剧目有《周文送母》、《五塔山当长工》、《金灯》、《何文秀算卦》、《七虎子聘姑娘》等。
                      [内蒙古大秧歌的简介太简单了,找找视频..I


                      122楼2013-11-03 16:07
                      回复
                        【大秧歌有几种捏?东北的比较有名?】
                        视频来自:优酷
                        I


                        123楼2013-11-03 16:12
                        回复
                          视频来自:土豆
                          介绍的好少,就让你们饱眼福好了I


                          124楼2013-11-03 16:15
                          回复
                            【壮剧】
                            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一带。壮剧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也曾受到汉族民间艺术和戏曲的影响。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壮剧分为广西的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和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剧目有《卜牙》、《文龙与肖尼》、《刘二打番鬼》等;广西南路壮剧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地区,以清胡、厚胡、小三弦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叹调、采花、喜调、快喜调、高腔、哭调、寒调、诗调等,行腔时采用帮腔形式,剧目有《宝葫芦》、《百鸟衣》等;壮族师公戏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祭祀娱神歌舞,流传于广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另有特点。I


                            125楼2013-11-03 16:2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唱腔及乐器】
                              壮族人迷壮剧,因为不但剧情是壮族人熟悉的,而且唱词、道白也是壮族的方言土语,听来特感亲切。此外,那慢板中的咏叹调,中板中的喜调、采花调、高调快板中的高腔、快喜调、快采花,散板中的哭调、寒调、诗调、扫板等等,无不来自壮族人所熟悉的民歌曲调,令人喜爱。所谓"腰脚韵",即上一句的末一个字("脚")与下一五字句的第二或第三字,七字句的第五字("腰")互相押韵。这样的押韵,唱起来使人觉得简中有繁, 同中有变,婉转起伏,连绵不断,听而不厌,韵味无穷。这在中国戏曲中是独具一格的。而北路壮剧的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形式 【壮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是马骨胡,用马腿骨做琴筒,金属弦,比京胡细长,音色清脆、明亮。配器是土胡葫芦胡二胡三弦、箫筒或笛子,有时吹奏木叶作为辅助,此外还有木鱼小鼓大钹、星锣、高边锣等打击乐器。其中以师公戏的蜂鼓最有特色,是我国少数民族声 【壮剧包括土剧和沙剧两个分支,土剧主要流传在富宇县壮族支系土族人民中间,沙剧主要流传在广南县壮族支系沙族人民中间,在文山州其他县也有所流传。壮剧是在壮族民歌音乐舞蹈杂耍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约在清初就已初具规模,到了清代中期就比较成熟,有自己的剧作者,剧本和戏班。I


                              126楼2013-11-03 16: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