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吧 关注:7,570贴子:17,021

回复:中国各类戏曲剧种 【不定期更新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春香传》很有名的噢


76楼2013-10-13 21:10
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扫窗会》感觉很凄惨


    77楼2013-10-13 21:1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好了,潮剧介绍更新完毕!潮剧更得我好兴奋啊想起小时候我妈妈总带我去广场看人表演潮剧,我总是拿着一碗豆花边吃边看,现在想起来总觉得好怀念
      @杨杨杨开泰 @落地生根不开花 @花月1988


      78楼2013-10-13 21:18
      回复
        @杨阳杨开泰 @落地生根不开花


        79楼2013-10-13 21:24
        回复
          @楊楊楊開泰


          80楼2013-10-13 21:27
          回复


            81楼2013-10-13 22:52
            回复
              下次介绍啥_给个建议呗


              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13-10-14 11:20
              回复
                楼主,昨天月考所以没更_亲们不好意思啊星期三更,我会多更点的! [要介绍哪种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3-10-21 19:2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黄梅戏 越剧 赣剧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4楼2013-10-23 03:18
                  收起回复
                    又多了一位看官^O^ 动力又增加了呦,今晚黄梅戏..另一个有待思考 [另外楼主希望能有更多人都来看,毕竟这些可是很传统的文化阿]


                    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3-10-23 13:19
                    回复
                      【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86楼2013-10-23 20:52
                      回复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黄梅山或湖北省黄梅县。是安徽省汉族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上至皖鄂交界的大别山地区 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的最早源头可能是来自安徽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传说清朝乾隆时期,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87楼2013-10-23 21:00
                        回复
                          【发展】在安庆_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艺术特色】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88楼2013-10-23 21:05
                          回复
                            【角色行当】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罗帕记》中的陈赛金、《鱼网会母》的陈氏等。重唱念,讲究喷口、吐字铿锵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徐文进、《告经承》的张朝宗、《桐城奇案》的张柏龄等。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小白(安庆官话),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简单的巾帕花、扇子花。所扮演的角色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游春》中的赵翠花、《小辞店》中的刘凤英等。演出整本大戏后,小旦行又细分出闺门旦及专演丫鬟的行当“捧托”。旦行是黄梅戏的主要行当,旧有“一旦挑一班”之说。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时常执折扇。扮演的角色如:《罗帕记》的王科举、《春香闹学》的王金荣、《女驸马》的李兆廷、《天仙配》的董永等。小丑: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行。在黄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为帮助演出,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旱烟袋,老丑则拿着一根二、三尺长的长烟袋,插科打诨,调节演出气氛。扮演的角色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钓蛤蟆》中的杨三笑等。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如《荞麦记》中的王夫人。花脸: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在大本戏中扮演包拯之类的角色外,多扮演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如《卖花记》的草鼎、《二龙山》的于彪等。正生: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老生。重唱念,讲究喷口、吐字铿锵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徐文进、《告经承》的张朝宗、《桐城奇案》的张柏龄等。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0楼2013-10-23 21:1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视频来自:土豆


                              93楼2013-10-23 21: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