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125贴子:642,861

回复: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3 何进的政治眼光
本节话题是说一个何进和韩遂之间的一个小故事。中平元年(184年),韩遂那时候还叫韩约,还没有参加凉州叛乱。本文为了尊重历史真相,就称他为韩约。
大约是在中平元年(184年)八月,韩约作为凉州州府计吏前往雒阳汇报工作【《百官志五》: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韩约是凉州名士,何进久仰韩约的大名,便特意安排与他见面(估计是有征辟的意思),而韩约当场提出一个苛刻的建议:诛杀宦官!何进闻言,拒绝了韩约的要求,韩约也就申请返回凉州了【陈志《武帝纪》裴注引《典略》:(韩)遂字文约,始与同郡边章俱著名西州。(边)章为督军从事,遂奉计诣京师,何进宿闻其名,特与相见,遂说进使诛诸阉人,进不从,乃求归。】。
韩约回凉州后不久(十一月),凉州就爆发了以北宫伯玉、李文候为首的叛乱,韩约被迫入伙,随后成为叛军首领之一。
次年(185年),凉州叛军进犯三辅地区,其政治口号仍然是“诛杀宦官”【范书《董卓传》:托诛宦官为名。】。
纵观后世史家黑何进的方式很简单,就是用教条式批判法:因为宦官就是坏人,所以何进不杀坏人就是包庇坏人!是坏人的帮凶;何进有军权在手却不敢杀坏人,这就是懦夫、草包将军。
对此,但凡稍微多看点书的人就能看出门道。
当年(168年),世家出身的大将军窦武,拥有士人集团中“三君”的雅号,当了八个月的大将军,还有太傅陈蕃做帮手,全盘掌控朝政,就这样的优势局面再去密谋剿灭宦官,结果反而被宦官们全部给剿灭了!
反观何进:一个出身南阳郡寒门的屠夫,当了半年左右(3-8月)的大将军,在朝廷中没有任何政治盟友。就这样,韩约还让他去消灭宦官,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嘛!毋庸置疑,如果何进答应了韩约的建议,肯定死的比窦武还快。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2楼2014-12-06 09:23
收起回复
    所以说,当时韩约的建议是非常不合理的。再根据韩约参加凉州叛军后的表现,计谋百出,先后击败了皇甫嵩、张温、周慎、董卓等人,甚至一代枭雄曹操都一度拿他没办法。那么,韩约为什么会在当时提出这么苛刻的建议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他不想做何进的幕僚,直接拒绝何进会让场面难堪,于是找个苛刻的理由,让何进断了念想。
    无独有偶,次年(185年),车骑将军张温出征凉州前,他的故交张玄跑来找张温,也提出同样的要求——诛杀宦官,而且他还策划好政变细节:让张温趁着皇帝刘宏及文武百官到雒阳城外为其践行时,突然以军令发动政变,直接诛杀宦官及相关的一切人等。而张温对此,呆了半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同样也是说不【事见范书《张玄传》】。
    张温也是南阳人,和何进是同郡人,但人家可是世族,还有政治背景。他都知道一场准备不充分的政变的结果就是死路一条——真要做大事,肯定是需要长时间谋划,比如王允谋害董卓,前后花了多长时间,组织了多少人参与(详见《董卓篇》)。
    所以说,以此来黑何进懦弱无能,这是愚昧无知的,就当时的政治环境,换谁来也不行。这则故事,反而证明了何进具备正确的政治眼光,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3楼2014-12-06 09:23
    收起回复
      第三章 羽翼渐丰
      3.1 何进与士人集团
      中平元年(184年),在何进担任大将军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件重大政治事件:持续十多年的党锢结束了。因此三公府(司徒、司空、太尉)纷纷征召天下名士入府为官。
      大将军何进也有开府的权力,于是他也把征召士人当成重要的工作来做;前文介绍的举荐孔融就是一例,何进在开府之初就希望以谦卑的姿态获得士人亲睐。但是,因为何进出身卑微,所以收效甚微。
      本年的黄巾之乱及后来的凉州平叛,作为大将军的何进却没有参与其中,因此何进在184-188年间有足够的时间来举荐士人、积极参与士人集团的活动、与士人打成一片,为壮大何氏家族的影响力而努力。
      那让我们来看看何进在184-188年间举荐士人的“成绩单”吧。
      成功
      任大将军府官员:王谦(长史)、伍孚(东曹属掾)、袁绍(掾)、刘表(掾)、边让(令史)、蒯越(东曹掾)。
      由何进举荐为官:董扶(侍中)、赵岐(敦煌太守)、孔融(侍御史)。
      失败
      先见面,再拒绝:郑玄、韩约。
      拒绝,不给面子:陈寔、荀爽、申屠蟠、张纮、张俭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4楼2014-12-06 09:24
      收起回复
        再来看拒绝何进的这些人。
        郑玄:青州北海国高密县人,入太学求学,后经卢植介绍,入关师从马融。出师时,马融感慨:“郑生今去,吾道东矣”。郑玄回乡后,广收门徒,崔琰、国渊、郗虑等人都是他的学生。约建安二年(197年),郑玄应袁绍之邀到冀州做客,满座的冀州名士没有一人能说得过他,这才叫“舌战群儒”。郑玄一生基本上没当官,最后一次是去许都当了几天大司农,然后辞职走人。简单总结一下:郑玄一生就给过何进、袁绍、曹操这三个人面子。
        陈寔、荀爽:颍川的陈氏和荀氏,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陈纪、陈群、荀彧、荀攸都是这两个家族的人。颍川是个世族聚集的大郡,还有郭氏(郭图、郭嘉)、韩氏(韩融、韩馥)等等,可以这么说,在当时,陈寔、荀爽就是中原世族心目中的泰山北斗。陈寔在党锢解除后仍然拒绝当官,直到逝世;而荀爽则是在董卓当政时被“请”去朝廷了(这是后话,详见《董卓篇》)。
        申屠蟠:兖州陈留外黄县人,是个出身寒门的名士。他一生不给任何人面子,包括最后的董卓。他最出名的事,就是官员送来任命书给他,他把任命书挂树上,然后走人。何进在他身上也花了很多心思的,甚至派他同乡黄忠(非蜀汉名将黄忠)写信给他,大意是说:郑玄和荀爽都会给朝廷面子,你就像他们学,做个样子到雒阳旅游一趟也好啊。而申屠蟠还是那个态度:懒得理你。
        张纮:徐州广陵郡名士。按《吴书》记载,张纮先后拒绝了何进、朱儁、荀爽的征辟【陈志《张纮传》裴注引《吴书》曰: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三府辟(张纮)为掾,皆称疾不就。】。从考据上看,何进任大将军的时间为184.3-189.8,朱儁任太尉的时间为193.6-194.7,荀爽任司空的时间为189.12-190.5,《吴书》的记载顺序有误,朱儁和荀爽的位置应该互换。
        张俭:这位曾经的兖州山阳郡督邮,也是第二次党锢的“元凶”,在党锢解除之后,返回家乡,从此不问世事,拒绝了何进及三公府的征辟【范书《党锢列传》: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交车特征,起家拜少府,(张俭)皆不就。】。要说后话,张俭在建安年间去了许都,给了曹操面子,然后闭门不出,也不问政事。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6楼2014-12-06 09:25
        收起回复
          中平五年(188年)九月,在前文中介绍的灵帝刘宏革新的这一年,何进向朝廷举荐并征辟一大批名士,如荀爽、陈纪、郑玄、韩融、张楷、襄楷等共14人,无一人到。这些都是请不动的大神。
          中平六年(189年),何进掌控朝政之后,又征辟了一大批名士入朝为官,担任自己的下属,这是后话,详见下一章。
          看到这里,诸位心里就有谱了吧?有些地位崇高且年纪大的名士,就算三公(如杨赐、袁隗等人)轮流邀请都搞不定,何况何进这个晚辈。
          另外,在此期间,先后有范冉、陈寔两位士人中的楷模逝世。何进作为晚辈,又代表朝廷高官代表,主动派人前往吊唁。
          何进赠予范冉“贞节先生”的谥号,当时参与吊唁的有两千余人;而陈寔的葬礼则是汉末最隆重的,参与吊唁的达到三万余人,何进又赠予陈寔“文范先生”的谥号。
          184年末,豫州刺史王允得罪中常侍张让,被其陷害入狱,被判死刑,何进与杨赐、袁隗一起上书营救,最终王允死里逃生。
          总体来说,从184-188这五年中,何进一直在努力将自身融入士人集团,使其家族成为世族。比如,征辟士人入朝为官、积极营救士人(王允)、参加名士葬礼赠送谥号等等。就这么一个致力于振兴家族,改写家族命运,期待光宗耀祖的何进,从人性上来说,他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他也是一个成功的新兴士人代表,给士人集团注入新的活力,让士人集团知道:这位外戚大将军将是士人集团的坚强后盾,这也为以后向宦官集团开战奠定了政治基础。


          IP属地:江西77楼2014-12-06 09:26
          收起回复
            由于在阅兵仪式时完全没有蹇硕什么事,蹇硕也看出了危机所在,他也不想认怂,于是和中常侍们一起向刘宏建议:派何进率军去讨伐凉州叛军。刘宏批准。何进怎么可能同意离开雒阳?
            何进知道这是蹇硕的“调虎离山”之计,于是提出让袁绍先去徐州、兖州征兵,等袁绍回来,再出征。实际上,这是何进的“缓兵之计”【范书《何进传》:(蹇)硕虽擅兵于中,而犹畏忌于(何)进,乃与诸常侍共说帝遣进西击边章、韩遂。帝从之,赐兵车百乘,虎贲斧钺。进阴知其谋,乃上遣袁绍东集徐、兖二州兵,须绍还,即戎事,以稽行期。】。
            大概刘宏也看出端倪,十一月,朝廷派出皇甫嵩及董卓前往陈仓讨伐凉州叛军【范书《灵帝纪》:(中平五年)十一月,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左将军皇甫嵩救之。】,次年(189年)二月,凉州叛军败退,后面也没有何进什么事了。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0楼2014-12-06 09:29
            回复
              3.2.2 继位之争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十一日,年仅三十四岁的刘宏驾崩于南宫嘉德殿,遗诏交托给蹇硕。
              刘宏生前不喜欢长子刘辨,而喜欢刘协,所以希望立刘协为太子。然而何氏家族在朝廷内的实力太过强大,故久拖不决【范书《何进传》:群臣请立太子,帝(刘宏)以(刘)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然(何)皇后有宠,且(何)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
              可能有很多人写手是受到吕思勉《三国史话》的影响,认定刘宏的遗诏内容是:让蹇硕拥立刘协登基。实际上,范书《何进传》中的原文是:属(刘)协于蹇硕。这个“属”通“嘱”,也就是:刘宏将刘协托付给蹇硕。仅此而已。
              蹇硕是有私心的,他知道刘辨是何进的外甥,登基之后,自己的兵权必然会被剥夺。蹇硕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何进,再除掉何氏集团,废掉刘辨,拥护刘协登基。
              大家看看,蹇硕作为一个从去年十月才上台的宦官,没有更多的政治基础,就想发动政变,这样冒然发动,成功率能有多高?
              蹇硕派人去请何进入宫,共商后事,实际上派兵埋伏在宫内,就等着何进前来送死了。
              而何进听说刘宏驾崩,自然不假思索,立刻赶往皇宫。可是到了宫门口,蹇硕的司马潘隐正在附近,见到何进,就使个眼色,何进见状,顿时领悟,立刻拨马就回,躲入百郡邸中,称病不出了。潘隐是何进的死党,蹇硕却不知道。蹇硕的政治基础薄弱到连自己的下属都不是一条心,政变还能成功吗?
              蹇硕白等了一天,何进也没进宫,见他不上当,也没办法。只能照着遗诏办。
              四月十三日,刘辨登基,大将军何进和太傅袁隗共同掌管尚书台,辅政。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1楼2014-12-06 09:30
              收起回复
                从这个结果也能看出:刘宏的遗诏根本不可能是立刘协。
                当时刘宏驾崩的地点是嘉德殿,也就是母亲董太后的寝宫。董太后也讨厌何皇后及其家族,而喜欢刘协。如果遗诏真是要立刘协,董太后完全可以招来骠骑将军董重,然后让蹇硕调动西园军来守卫皇宫,再公布遗诏共同拥立刘协。而不是现在这样:蹇硕什么都没捞到。
                何进掌权之后,拿来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蹇硕。而蹇硕也知道自己身处险境,于是写信向中常侍赵忠求救。但是蹇硕哪里算是宦官集团的贪腐分子呢?赵忠没把他当成自己人,于是召集其他的贪腐分子们一起商讨对策。
                当年帮何氏入宫的郭胜发话了:“咱们都是帮过何氏的人,现在怎么能与何氏为敌呢?”张让、赵忠等人心想:当年我们可是一起为何氏保住皇后宝座出了钱的,当初的钱可不能白花!于是宦官们一合计,干脆把蹇硕的信直接交给了何进。于是,蹇硕卒。
                蹇硕连自己底牌都没看清,先后被司马潘隐及中常侍们所出卖,最终送了命。不会审时度势的人去搞政变,只能以悲剧收场。


                IP属地:江西82楼2014-12-06 09:30
                回复
                  接着就是婆媳之争。升级了的“董太皇太后”不喜欢儿媳妇“何太后”,两人发生冲突之后,董太皇太后就以长辈的身份训斥何太后:“你嚣张个什么东西!还不是仗着你哥哥何进?!你信不信我让董重把何进的脑袋砍下来?!”何太后一听,赶紧转告哥哥何进。
                  何进一听,行,动手吧。何进便联合三公(司徒丁宫、司徒刘弘、太尉刘虞)及何苗一起写了奏章,找个借口(蕃后故事不得留京师),要求董太皇太后必须返回冀州河间国老家。同时,何进派兵包围骠骑将军府,宣布解除董重兵权,董重见状,自杀身亡(也有说入狱被杀)。
                  董太皇太后那经得起这么大的变故,不久也死了,然后送回冀州河间国与刘苌合葬慎陵。
                  董太皇太后也是个看不清现实的老太婆,自己就一个侄子骠骑将军董重,还是去年上任的,反观何氏家族有两个军职,其中一个大将军都当了五年,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禁军中是何进的人脉关系多!
                  中平六年(189年)五月,至此时,朝廷大权完全落入何氏家族的手中。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3楼2014-12-06 09:30
                  收起回复
                    第四章 功败垂成
                    4.1 谋划剿灭宦官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何进刚掌权柄之时,袁绍派门客张津去劝说何进,认为宦官和董太皇太后互为同盟,危害社稷,必须铲除,何进赞同【范书《何进传》:袁绍亦素有谋,因进亲客张津劝之曰:“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董太皇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何)进然其言。】。
                    当蹇硕与董氏集团被顺利铲除之后,何进所信赖的袁绍就向他提出:“将军应该为天下扫除宦官,从此名垂后世,虽有周朝的申伯,那比得上你的功劳!”何进深以为然【范书《何进传》:袁绍复说(何)进曰:“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进甚然之。】。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4楼2014-12-07 08:03
                    收起回复
                      4.1.1 谋主袁绍
                      我们可以看出,此时何进+袁隗的形势与当年(168年)窦武+陈蕃的形势极为相似。要说不同,那就是窦武是世家,而何进是寒门,所以何进同意袁绍的意见,就是出于他认为,自己现在要做的事,便是去完成二十年前大将军窦武没有完成的事业。只有铲除了宦官,才能向士人集团递交“投名状”,从此之后,南阳何氏便真正的成为世族大家,永垂不朽了。
                      何进又以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天下众望所归,所以重用袁绍和袁术,以袁绍为谋主,以袁术为虎贲中郎将【范书《何进传》:(何进)又以袁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袁)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其从弟虎贲中郎将(袁)术亦尚气侠,故并厚待之。】,当然大家也别忘了与何进共掌朝政的太傅袁隗。
                      袁隗作为袁绍和袁术的长辈,显然他是支持剿灭宦官的。我们也可以想象出,他希望完成陈蕃未完成的事业,这是后世很多史家未曾注意的事。
                      何进在此时又征辟二十余名士入朝为官,其中一部分收为幕僚,共商大事【陈志《荀攸传》:何进秉政,徵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人。】。此时,何进+袁隗操控的朝廷调整官职,安插士人和亲信担任要职,详情如下:
                      ①北军:北军中候刘表。
                      ②南军:虎贲中郎将袁术,羽林中郎将桓典。
                      ③西园军:袁绍、曹操等八校尉,张杨、张辽。
                      ④大将军府:主薄陈琳,从事中郎王允,掾吏王匡,骑都尉鲍信。
                      ⑤朝廷官员:尚书侍郎→侍御史郑泰,黄门侍郎荀攸,尚书郎华歆,谏议大夫种劭,尚书卢植,守宫令荀彧,屯骑校尉→城门校尉朱儁,北军中候→议郎何颙。
                      ⑥地方官员:度辽将军贾琮,兖州刺史→东郡太守桥瑁。
                      ⑦官职不详:逢纪。
                      有据可查的何进幕僚有:袁绍、陈琳、王允、荀攸、何颙、逢纪、郑泰、王匡、鲍信。
                      而袁绍能成为何进仰赖的幕僚之首,应该有太傅袁隗的些许影响。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5楼2014-12-07 08:04
                      收起回复
                        4.1.3 征调外兵
                        团队有了,下面就来计划行动细节了。
                        何进面对七嘴八舌的幕僚们,他可不知道后来曹操有那么威风,荀攸还成了他的谋主;他需要一个万全的计划,也是以袁绍为首的幕僚团队商讨出了一个招来无数后世史家非议的方案:征调各地猛将率军进京,以此威胁何太后就范(下诏废除宦官)【范书《何进传》:(袁)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何)太后。(何)进然之。】。
                        请大家注意“(袁)绍”后面的“等”字,说明这个“决策”是:以袁绍为首的幕僚团队集体商讨出来的,而不是袁绍一个人的主意,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决定的。后世史家看书不仔细的多,大都是咬定是袁绍一人所为,甚为遗憾。
                        反对方自然是主薄陈琳的发言,内容大意是:大将军已经掌控雒阳周围的所有禁军,且剿灭宦官顺势而为,容易成功,完全没有必要去征调外兵。如果等外地大军汇聚,只有强者才能称雄,这就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大事不成,反会成为祸乱之源。而何进不听【范书《何进传》:主簿陈琳入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天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何)进不听。】。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7楼2014-12-07 08:06
                        回复
                          史书上有很多这种“预见性”文字以符合后文,陈琳的发言就是一例。
                          联系陈琳的意见内容,以何进和袁隗全盘操控朝政,如何会出现“授人以柄”的局面?当年(168年)中常侍曹节矫诏让张奂平定窦武,最终也没有出现“授张奂以柄”让其坐大啊!所谓“大兵聚会,强者为雄”的前提只能是“何进死了”,但是陈琳又如何能预见到“何进会死于非命”呢?显然陈琳的担心是不成立的。
                          就像陈志《贾诩传》中记载的那样,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要南征荆州,只有贾诩劝阻,“太祖(曹操)不从,军遂无利”。裴松之注解到这里,感慨道:“(贾)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后文略)。”这只不过是曹操在赤壁败了,陈寿就将反对者(贾诩)的言论记载到反对者(贾诩)的传记中,以符合传主有“先知之能”,并不能证明曹操的战略方向有误。
                          再看曹操其他谋士的传记,大都在赤壁期间神奇“暂时消失”,这就是暗示了:曹操的谋士们大都是赞同南征荆州的,只不过后来输了,所以就略去不记。
                          例如《程昱传》就记载了程昱有随曹操南征荆州的,当时刘备投吴,大家都认为孙权会杀了刘备,再来归降(同公孙康杀袁尚、袁熙事),而只有程昱预见到“孙刘会联合抗曹”【陈志《程昱传》:太祖(曹操)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程)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显然,这里的“论者”就是曹操的谋士团队。
                          言归正传。一个“(袁)绍等”和一个“陈琳”,足以证明:何进的幕僚团队中大多数人上是同意征调外兵的。
                          联系“贾诩和曹操”的典故,我们不能用“因为赤壁败了,所以曹操的战略就是错误的”这种“成王败寇式的逻辑”去解释历史,这样永远看不到历史上的真相。以此类比,我们也不能用“因为何进最终败亡,所以征调外兵就是错误的政策”。
                          退一步说,“征调外兵”也不是造成何进死亡的原因,只是汉末乱世的一个伏笔而已。而真正造成何进的悲剧结局的原因有很多,我将会用最丰富的史料来解读出这场政治大事件背后的真相。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8楼2014-12-07 08:08
                          收起回复
                            4.1.4 征谁入京?
                            《魏书》说曹操也对“征调外兵”之事也表示反对【陈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太祖(曹操)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我对《魏书》的无节操有所顾虑,因此对这段史料也是半信半疑,但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曹操不属于何进的幕僚团队,所以只能在幕僚们开完讨论会之后“闻而笑之”。
                            实际上,“征调外兵”只是一个策略规划,但是实质的执行内容又是如何?我们去收集这些散在各人传记中的史料,汇集于下: 由何进派出去,从雒阳出发至外地征兵者共五人。
                            ①王匡至徐州征调五百强弩【陈志《武帝纪》裴注引《英雄记》:(王匡)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
                            ②鲍信至兖州泰山郡征兵【陈志《鲍勋传》裴注引《魏书》:大将军何进辟(鲍信)拜骑都尉,遣归募兵,得千余人。】。
                            ③毋丘毅(刘备随行)至扬州丹阳郡征兵【陈志《先主传》: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刘备)与俱行。】。
                            ④张杨至并州征兵【陈志《张杨传》:(张)杨复为(何)进所遣,归本州(并州)募兵,得千余人,因留上党,击山贼。】。
                            ⑤张辽至冀州征兵【陈志《张辽传》:何进遣(张辽)诣河北(冀州)募兵,得千余人。】。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9楼2014-12-07 08:09
                            回复
                              将外地军队调动,共三人。
                              ⑥东郡太守桥瑁从兖州东郡至司隶河南尹成皋县【范书《何进传》: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成皋。】。
                              ⑦武猛都尉丁原从司隶河内郡至司隶河南尹孟津,放火闹事,托言诛杀宦官【范书《何进传》: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雒阳)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陈志《吕布传》:(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
                              ⑧并州牧董卓从司隶河东郡至关中上林苑【范书《何进传》: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
                              这三人中,只有桥瑁属于世家,丁原和董卓都是武人出身。
                              丁原是中平五年(188年)任并州刺史,约在十月雒阳阅兵时派张杨、张辽率军进京,大概也是在此之后,被任命为武猛都尉,李贤注曰:武猛谓有武艺而勇猛者。取其嘉名,因以名官也。本年,何进令丁原从河内郡至孟津。我们可以去看谭其骧《历史地图册》,孟津对岸就是河内郡(此图略).简而言之,就是何进让丁原率军渡河,然后火烧孟津,雒阳城内的人都能看到火光。然后丁原派人至雒阳,宣称要诛杀宦官,为何进剿灭宦官造声势。
                              说到董卓,其简历将在后一篇《董卓篇》详细叙述,本文从略。董卓是来自凉州的名将,他从军以来,与羌胡人百余战【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在中平年间,朝廷每次讨伐凉州叛军,均任命董卓率军参战,其中,董卓还因战功获封斄乡侯(乡级)。灵帝刘宏逝世之前,曾封董卓为并州牧,让其交出兵权,而董卓无视朝廷问责,坚决拒绝,率五千骑兵前往河东郡【袁纪:天子以责让,(董)卓不受诏,选五千骑将自河津渡。】,以讨伐骚扰河东郡的黑山军为由,驻军不前。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0楼2014-12-07 08: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