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疾病预防吧 关注:602贴子:12,380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 ---- 解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疾控中心印发《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
近年来,其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我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组织国内狂犬病流行病学、病毒学、临床医学、生物制品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参考国际权威技术指南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于2016年1月29日正式印发全国。



IP属地:安徽1楼2016-07-15 10:50回复
    摘要
    ●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
    ● 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
    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
    ●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


    IP属地:安徽3楼2016-07-15 11:21
    回复
      前言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
      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 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
      ● 本指南适用于
      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
      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


      IP属地:安徽4楼2016-07-19 09:15
      回复
        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
        ●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属于
        单负病毒目(Mononegavirales)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
        ● 狂犬病病毒颗粒呈子弹状,长100-300nm,直径约75nm。
        病毒基因组长约12kb,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从3’到5’端依次编码5 种结构蛋白,
        分别为
        核蛋白(Nucleoprotein, N)、
        磷蛋白(Phosphoprotein, P)、
        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 M)、
        糖蛋白(Glycoprotein, G)和
        依赖RNA的RNA 多聚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or Largeprotein , L )。
        病毒颗粒由囊膜( Envelope ) 和核衣壳(Nucleocapsid)两部分组成,
        基因组RNA 及外层紧密盘绕的N、P、L 蛋白共同构成具有转录、翻译功能的核衣壳;
        颗粒外层脂质膜表面镶嵌着G 蛋白以三聚体构成的纤突(Spike),
        为病毒中和抗原及与宿主受体结合的部位,
        M 蛋白位于外壳内侧和核衣壳之间,连接内外两部分。


        IP属地:安徽5楼2016-07-19 09:25
        回复
          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
          ● 狂犬病病毒不耐高温,悬液中的病毒经56℃ 30-60 分钟或100℃ 2 分钟即失去感染力。
          ● 脑组织内的狂犬病病毒在常温、自溶条件下,可保持活力7-10 天,4℃可保存2-3 周。
          ● 狂犬病病毒在pH 7.2-8.0 较为稳定,超过pH 8 易被灭活。
          ● 狂犬病病毒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乙醇、过氧化氢、
          高锰酸钾、碘制剂以及季铵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敏感。
          1:500 稀释的季胺类消毒剂、
          45%-70%乙醇、
          1%肥皂水以及5%-7%碘溶液均可在1 分钟内灭活病毒,
          但不易被来苏水溶液灭活。


          IP属地:安徽6楼2016-07-19 09:31
          回复
            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
            不同型别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不同:
            ● 在犬、猫等哺乳动物中传播,也称“街毒”的狂犬病病毒毒力很强,
            感染后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100%,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
            ● 在蝙蝠中传播的狂犬病病毒毒力相对较弱。


            IP属地:安徽7楼2016-07-19 09:33
            回复
              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
              ● 直到20 世纪50 年代,RABV 一直被认为是狂犬病的唯一病原。
              通过对来自尼日利亚的与RABV 有血清学相关性的病毒
              即LBV(Lagos bat virus)和MOKV(Mokola virus)的鉴定,
              以及对1970 年分离自南非被蝙蝠咬伤病人的DUVV(Duvenhage virus)病毒的分析,
              发现了狂犬病病毒群的复杂性,
              由此出现了“狂犬病相关病毒(Rabies-related virus)”和“狂犬病血清型”的术语,
              ● 目前分别将RABV、LBV、MOKV、DUVV 确定为四种血清型。


              IP属地:安徽8楼2016-07-21 09:46
              回复
                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
                为了更好地对日益增多的狂犬病相关病毒进行归类,
                ●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axonomy Virus, ICTV)
                主持设立了狂犬病病毒属,将现存的基因型作为狂犬病病毒分类的基础,
                并结合系统发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单克隆抗体反应谱,以及生态、宿主、地理范围等特征
                确立了病毒种类。
                ● 2014 年,ICTV 最新分类结果明确了14 种(Species)狂犬病病毒。


                IP属地:安徽9楼2016-07-21 09:52
                回复
                  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 未接种过疫苗的患者,发病早期几乎没有中和抗体产生,
                  ● 到发病晚期(通常在临床症状出现后7-8 天),
                  病毒在脑内大量增殖后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低水平的中和抗体。
                  通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病人血清或脑脊液中的中和抗体,
                  可作为狂犬病诊断的依据之一。


                  IP属地:安徽11楼2016-07-21 10:21
                  收起回复
                    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WHO 狂犬病专家咨询委员会认为:
                    中和抗体水平等于或高于0.5IU/ml 时,接种者才具备了有效的保护能力;
                    如果发现中和抗体水平低于0.5IU/ml,
                    应进行加强免疫,至达到有效保护水平为止。


                    IP属地:安徽13楼2016-07-21 10:38
                    回复
                      二、临床学
                      (一)发病机理
                      ● 大多数人间狂犬病病例是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
                      少数是由于被抓挠或伤口、粘膜被污染所致,
                      因移植狂犬病患者捐赠的器官或组织发病也偶有报道,
                      但病毒不能侵入没有损伤的皮肤。


                      IP属地:安徽14楼2016-07-22 10:18
                      回复
                        二、临床学
                        (一)发病机理
                        ● 嗜神经性是狂犬病病毒自然感染的主要特征,病毒的复制几乎只限于神经元内。
                        病毒最初进入伤口时,不进入血液循环(通常在血液中检测不到狂犬病病毒),
                        而是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
                        然后通过运动神经元的终板和轴突侵入外周神经系统。
                        ● 在一些蝙蝠变异株中,由于嗜皮肤性,病毒增殖也可以发生在感觉神经 。
                        ● 病毒进入外周神经后,以运输小泡为载体,
                        沿轴突以逆轴浆运动的方向向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移行,
                        而不被感觉或交感神经末梢摄取。
                        其移行速度取决于转运方式,
                        逆向轴突运输速度较快,可达5-100mm/天,
                        如一定范围内(如10μm至2cm)的突触同时受感染,病毒移行速度甚至会更快。
                        ● 病毒在轴突移行期间不发生增殖,当到达背根神经节后,
                        病毒即在其内大量增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动物实验发现,狂犬病病毒从脊髓上行到脑的扩散速度非常迅速,
                        一旦侵入脑则迅速增殖,脑干最先受累,也是感染最重的区域。


                        IP属地:安徽15楼2016-07-22 10:28
                        回复
                          二、临床学
                          (一)发病机理
                          ●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增殖后,
                          病毒通过在运动轴突的顺向轴浆运输“离心性”扩散进入腹侧根、被根神经节及其感觉轴突,
                          并感染感觉轴突支配的肌梭、皮肤、毛囊及其他非神经组织,
                          主要累及神经丛和唾液腺腺泡细胞,并经唾液腺排放到唾液中,
                          再由咬伤伤口或被带毒唾液污染的粘膜传播到下一个受害者。
                          ● 在感染末期,心、胰腺、肾上腺和胃肠道等神经外组织也同时受累。
                          临床发病时,病毒已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外的器官中。


                          IP属地:安徽16楼2016-07-22 10:32
                          回复
                            二、临床学
                            (一)发病机理 --- 潜伏期
                            ● 人间狂犬病潜伏期从5 天至数年(通常2-3 个月,极少超过1 年),
                            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
                            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
                            ● 肌肉特异性小RNA 可能通过抑制病毒在肌肉中的转录和复制影响潜伏期。
                            ● 狂犬病实验感染动物(如犬)的最长潜伏期为半年。
                            ● 在潜伏期内,病毒主要存在于外周肌肉或神经细胞中。


                            IP属地:安徽17楼2016-07-25 10:09
                            回复
                              二、临床学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1.狂犬病暴露者的伤口感染
                              对于狂犬病暴露者而言,除了罹患狂犬病的风险外,动物咬伤还可以导致
                              各种复杂的外科伤口、可能的严重并发症以及继发的细菌感染。
                              ● 普通外科创伤的伤口感染率通常为5%-7%。
                              ● 而在III 级暴露中,
                              犬咬伤伤口大部分为撕裂伤(约60%-76.5%),
                              而猫咬伤大部分为穿刺伤(约85.3%);
                              ● 犬咬伤伤口平均感染率约14.8%,犬咬伤容易引起化脓性软组织感染。
                              猫咬伤伤口平均感染率约为26.8%,猫咬伤容易引起淋巴管/淋巴结炎、丹毒等。
                              ● 手、足部位的咬伤伤口感染率明显较其他部位要高。


                              IP属地:安徽19楼2016-07-25 1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