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天骄吧 关注:21,179贴子:1,048,054

回复:和通诺尔之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血色黎明
这是镜儿泉之战的第二阶段
清军巴里坤大营在23日夜晚得到樊廷的救援信,立即派张元佐带着4000清军出发,为了加快速度,2000骑兵和蒙古兵在前,步兵在后。在夜里他们就听到清朝入侵军被歼灭的密集的枪炮声。准噶尔的大刀向清军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风在吼,马在叫,风雪在咆哮。
在24日凌晨,清军大营的援兵终于在这个黎明赶到战场。此时准噶尔军和樊廷部连日在风雪中行军作战多日,23日又激战一天,张元佐带着清军大营派发的援军到了。
张元佐所部在镜儿泉遭遇准噶尔军,张元佐的2000骑兵先列阵前进,准军的战线不退却,于是张元佐加上2000步兵也加入阵列,从黎明打到中午。

对于清军大营的援军的到来,准军立即调整,准军分两路冲击张元佐所部,

对于准军的冲击,张元佐阵营变成方阵应对,

清军 三面攻打到24日黄昏。张元佐派清属蒙古伪军抢夺左面山梁,张豹等夺得8处山梁高地,张元佐中路进攻,和樊廷部内外夹击。准军逐渐消失在24日的夜幕中。樊廷部得以解围。逃脱了被围歼的命运。
巴里坤之战会这样结束吗?


113楼2017-11-08 20:44
收起回复
    24日夜围困清军的准噶尔兵渐渐退去,他们去了哪里,清军当时并不知道。
    准噶尔军去了哪里呢?他们继续向东。在巴里坤清军大营的东面,有准噶尔在巴里坤之战中缴获的大量物资。
    巴里坤以东,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据点-----土谷鲁城。
    土谷鲁城市清军粮食中转的最重要据点之一,在城里囤积着相当多的清军粮草。12月初八日,准噶尔军突破了科舍图、额仑矶要塞后风驰电掣的来到这里,发现了这座木城,一些游兵对土谷鲁进行试探性的进攻。
    土谷鲁木城里清军兵力:一个清军低级军官笔帖式奇书在这里驻扎,城中原有200清兵驻扎,从各个牧场逃来土谷鲁的清兵也有300到400人,还有土谷鲁的屯种兵、运粮兵。(推测应该有1000人)。土谷鲁是一座木城,土谷鲁清兵还将运粮的粮车环绕木城。防止准噶尔骑兵冲击。
    12月9日,一些准噶尔兵攻打土谷鲁城,奇书率清军防守,准军退却3里驻扎,采用诱敌出战的办法,有时候十几个骑兵引诱城中清兵出战,有时候故意用几十个骆驼引诱清军出城,奇书很严谨,并不出战。
    12月6日,一些准军再度回到土谷鲁,又攻打了一天。
    12月23日雪夜之战和血色黎明之战后,准军又向东,将缴获的清军牲畜、物资集中到盐池一带,还留了一些人骚扰土谷鲁,一直到12月初28,准军渐渐退去回家过年,土谷鲁逃过一劫。

    完美大胜中的遗憾
    巴里坤之战,是一场智力因素得到充分运用的战役,是一场完美的经典战役。
    这次战役结束后,准军就锁定了胜局,三万准军就肢解了东西两线几十万军队,完美战役是历史意义的,不是演义上的章回故事。小策凌敦多布是历史名将,不是舞台上涂抹了脸的戏子。完美战役也有完美战役的遗憾。
    土谷鲁就是这次完美战役的遗憾之一。准军在战争迷雾中,并不知道土谷鲁城中有大量清军粮草。攻打土谷鲁的只是一些游骑。如果准军审讯清军战俘工作再细致些,得知土谷鲁城里有大量清军粮草的消息,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攻打土谷鲁,缴获城中粮草或者烧毁掉。那么这将是演义级别的胜利,小策凌敦多布的形象也将多智近妖。
    那么为什么准噶尔对土谷鲁没有重视起来呢?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和战略目标不在于此。当准噶尔军冲进清军侵占的巴里坤盆地后,准军将士一定惊呆了,在巴里坤盆地,清军居然有那么多的马匹、骆驼、驴骡、牛羊。。。。。
    岳钟琪的计划是,将西路清军后勤半游牧化,以扩大打击半径,打击半径从乌鲁木齐扩展到伊犁。所以整个清朝囤聚了那么多的牲畜在巴里坤。小策凌敦多布看到这遍山野的马驼牛羊后,一定洞悉了岳钟琪的想法,对着清军大营微微一笑。
    由于忙于缴获清军的马驼牛羊,所以也没时间,没工夫去猛攻土谷鲁。在粮草和马驼牛羊之间选择,准噶尔当然会选后者,好运输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是打击清军的进攻半径。如果说北路、西路是两条腿行走的清军侵略者,那么此举,就是一棒子打断了岳钟琪的腿。


    114楼2017-11-14 10:43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太棒了 写的很精彩!求更新!


      IP属地:新疆115楼2017-11-30 18:15
      回复
        等你出书,必定拜读!


        IP属地:新疆116楼2017-11-30 18:16
        回复

          青海战役
          1730年准噶尔反击清朝入侵的巴里坤之战激战之时,青海也爆发了战役。
          清朝入侵准噶尔汗国的道路有三条,阿尔泰路,哈密路,还有青海进入准噶尔的嘎斯路。
          准噶尔汗国得知清军的入侵意图后,主力预防准噶尔西线的舒努和他的联军,因为同是游牧民族,准噶尔能在冬季发动对清朝入侵军的攻势,舒努也能在冬季趁虚而入。
          准噶尔汗国判断清朝北路入侵军,在冬季不可能从阿尔泰山脉过来。于是准噶尔汗国派小策凌敦多布带着5000人,到巴里坤杀掠清朝西路入侵军。
          ----------同时,准噶尔汗国派宰桑-木库莱带1000人远赴青海,主要目的是侦查在青海嘎斯路是否囤聚清朝入侵军。测探虚实,顺便联络被清朝侵占的青海之地的人民。
          1730年12月13日黎明,200准噶尔军突袭了清朝在青海的哈吉尔卡伦。 继而,哈吉尔卡伦被攻陷,德布特尔的清军牧场的数群牲畜被掠,入侵清军被斩杀。青海的策零纳穆札尔百余人投顺或被俘于准噶尔军。
          清朝入侵军根扎布交战时候马匹中枪被俘,准军袭击了清朝青海后,准备在塔里木河解冻前回去,根扎布在正月初三逃脱。
          青海战役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却牵连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牵一发动全身。清朝立即增兵青海,清廷军机处和雍正认为,“我兵如不救青海,青海人众必定反叛”,除了调发兵丁,清朝急着招募士兵,短期无法招募足够的士兵。清朝清朝命令青海蒙古出兵一万在各处关隘防守,并采买(强征)青海蒙古的牲畜作为后勤,青海蒙古人心浮动,甚至有人带部落要逃入藏地。清朝于是停止征兵和强征牲畜。从内地增兵,招募,训练并派发后勤。筑城修建卡伦等等,这让清朝的经济陷入巨大的消耗。清朝也担心在里塘的大海喇嘛,立即派人将大海喇嘛从里塘转移在打箭炉,想必藏地也得知清准交战的讯息。
          青海战役的意义在于,准军侦查了青海清军的虚实,从而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清朝西路、北路入侵军。
          青海战役给了青海人民一个信号,准军会回来。
          青海战役导致清朝在青海强征军人牲畜,导致青海人心思变。
          青海战役牵动清朝的一系列动作,逼迫清朝陷入巨大的经济消耗。
          牵一发动全身,准噶尔汗国的大策凌敦多布善谋,仅仅1000人的突袭产生的效果很充分。


          119楼2017-12-10 23:50
          收起回复
            第九章:1730年清准战役战果盘点
            农历12月28准军载着缴获清军物资,渐次退去。新春即将到来。巴里坤战役和青海战役结束。战果如何计算?历史一直是糊涂账。狗血故事横行于史。
            噶尔丹策零说这年冬天,准噶尔消灭了清朝10000人。也有零星论文叙说此次战役清军阵亡1798人。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计算方法和引用材料不同而已。准噶尔说消灭清朝10000人,是巴里坤之战击毙清军,加上俘虏,重伤,轻伤致残失去战斗力,加上俘虏卡伦、塘站、台站、牧场清军民夫,加上受创清军占据地区民口、商人,策反、投奔准噶尔汗国人口;加上青海战役击毙清军人数,俘虏清军人数,俘虏青海清军占据区人口,青海投顺准军部落人口。

            第一节:巴里坤之战清军战损的自我统计(不包含民众)
            1731年2月13日,纪成斌第一次统计。
            阵亡:副将徐宗仁,守备刘贵才、刘芳雨、季国勳。千总2员:王大谟,徐维。外委把总:方正、刘世勳。守备张凤、杨世英。还有功加守守备7员,千把总14员,经制外千把总13员。
            阵亡马步兵、蒙古、番、回士兵1798人。
            重伤:参将陈弼,功加属副将沈悬。守备3员。功加属守备1员。千把总12员。署千把总2员。制外千把总4员,
            重伤马步兵,蒙古、番、回453名。
            失踪:青海台吉1人,鄂尔多斯参领1人,守备1员,功加守备1员。千把总7员。效力千把总1员。经制外千把总9员。失踪士兵1380人。
            合计:3720人(轻伤、冻残未计入)
            1731年2月24日,岳钟琪第二次统计
            阵亡1798人、重伤453人、失踪1388人。冻伤、冻病3500人。(亡伤失踪官员未计入)合计7139人。如果加入未计入的将 官实际为7228人。要求增兵。
            1731年4月21日,岳钟琪第三次统计
            阵亡将官19员,马步兵1843人。被俘官7、马步兵1134人,残疾2544人。要求调补人员,合计5547,(不含有功人员受伤)
            6月24日岳钟琪第三次统计
            阵亡被俘3846人,伤2675人要退役回内地。(未计入将官和有功人员伤病。)
            第二节,清军被缴获武器
            清军威远炮、子母炮被缴获27门。
            清军火枪2578杆火枪被缴获。(清军火枪配给率为40%-45%,意味着6000左右清军失去了自己的武器)。
            其他武器不计。
            第三节:清军损失粮食
            樊廷烧毁的科舍图、额仑矶粮食18石、粟米874石、生面192006斤。途中运输生面被缴获10852斤。
            第四节,清军被缴获牲畜驼、马、骡、羊23万1250头,战役亡损2787战马。
            见附表
            清军军制,战役有功、受伤人员退役回内地,巴里坤之战之后清军阵亡、轻重伤,加上有功人员2500人左右要退回内地,清军出现巨大缺口。雇车将这些人运回内地又是一笔银子,关键是增兵将耗资靡费。
            最主要的是清军23万多牲畜被准军缴获,这是岳钟琪想后勤、进军半游牧化。将打击半径从巴里坤到乌鲁木齐拓展到从巴里坤到伊犁的重要战略。是雍正朝几年里花费巨大用全国采买,牧养,一站一站运输到巴里坤的物资。中途很多牲畜倒毙,再被准噶尔缴获23万多,清军西路军的机动能力基本丧失。
            另:该统计未包含清据地区民口损失和青海战役战果


            122楼2017-12-15 12:55
            回复
              转眼,1731年新春到来,大清王朝的雍正九年到了!我和笔者塔林汗先生又和观众同志们见面了,我想死你们了!
              新春不写作,猫在家里玩游戏,我和塔林汗玩游戏,也就这点出息。日子难过年好过,你们该吃--吃,该喝--喝。不和你们聊了。

              不知道远在莫斯科的大清使节是否给雍正帝发去贺电?远隔万里他们不知道雍正帝此时的苦涩。就在巴里坤和青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之时,就在千家万户鞭炮齐鸣时刻。莫斯科也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山人海,在隆重的礼炮和雄壮的军乐中,大清使团坐着马车拉着10万银两的礼物进入莫斯科。
              几天后,使团觐见俄罗斯女皇安娜伊万诺芙娜。女皇刚继位,万国来朝。对大清的使团也是很有热情。
              宾主双方的友好热烈的气氛下会晤。大清使团的跪献国书让当场的宫廷大臣欧洲各外交使节为之一惊。
              跪拜叩首,是清朝的外交礼仪,如何跪?如何叩首?几跪?几叩首?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这是几千年的习俗,象征着一个复兴的大国的体面。
              俄罗斯外交人员在宣读国书时候,清朝使臣再度下跪,因为这个国书代表的是雍正的声音,这二番跪是尊敬自己的国主皇帝,在俄罗斯人面前更要肃穆谦卑,要比第一番跪叩更加隆重,才能显示出雍正比安娜地位更高一筹。
              安娜当然不知道清朝使臣的心思,实在看不下去,让清朝使臣站起来。清朝使臣坚决的拒绝和抵制安娜女皇的命令。宣读国书是我皇龙吟绕梁,我的使臣听得我皇字字铿锵,只有收摄心神、五体投地才能赚足体面。岂能听你女皇母鸡司晨让我起立?直到国书宣读完毕,使团全体才起立,获得这次外交冲突的胜利,挫败了帝俄的又一次阴谋。
              此后,在外交会晤场合,使臣又无数次跪叩,弘扬了东方文明,输出了价值观、文明方式。
              在外交舞会上,使臣和各国国王、使臣,贵妇的交际中,依旧坚持了气节,礼仪。想一想在外交舞会上,使臣和女皇,贵妇下跪碰杯的场面。真是自豪感从脚底油然而生。

              当文化自信遇到普世价值,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场面,当清朝和越南、朝鲜等相同文化圈的自己玩的时候,一切那么的和谐。但当文化自信遭遇到普世价值的时候。却凸显出很多的矛盾。
              说实在,这个使团的大臣并不是奴颜屈膝,反而是胸中强烈的文化自信,数千年的文明的泱泱大国的悠久文明。每一叩都体现着古老的哲学智慧。宇宙观念。他们甚至有着文化上的优越,是一种给蛮夷的表演在里面。甚至自比牧羊的苏武,传播文明的导师。三跪九叩还是五拜三叩,二跪六叩还是一跪三叩?都是文明的体现。
              甚至还有弘扬文明和传播文明的表演在里面,汉服分子喜欢身着繁复的服饰到处叩头秀,也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其礼其俗其内涵完全一致。

              狮王巡视自己领地,用尿液尿在领地边界宣示主权,而使团用跪叩宣扬出了北京----天下的中心。
              用文化自信的角度,这是一次伟大的外交胜利,跪出了五千年的文明,跪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跪出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的硬骨头。
              用普世价值来看,一切那么的突兀。
              从宇宙观,到君权天授,到儒家的纲常伦理。。。。
              文化中心,多元文化,普世价值?你有过思考吗?

              豪华的大拜年结束后,俄罗斯宫廷版赵本山似得小品,中国人怎么磕头还在由侏儒弄臣在上演,文明的传播就是如此,最先被最形而下的东西吸收。然后偶尔那些笑声过后观众或许会思考集权的作用副作用,女皇或许会羡慕东方的君主那样集权的牛掰。
              这样,你会以为这大拜年是闹剧吗?
              好了,说正题,使臣出使的目的,一是确认清朝给了俄罗斯那么多土地,勾结俄罗斯,做入侵准噶尔汗国的外交准备。最主要的,是到伏尔加河下游,到土尔扈特汗国,找到舒努。
              他们大拜年后,见到舒努了吗?


              123楼2017-12-15 15:08
              收起回复
                俺服了塔老师


                124楼2017-12-15 22:1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彩蛋:标签人物------大策林敦多布
                  绰罗斯·大策林敦多布:18世纪冷末热初,世界最杰出的将军之一。
                  大策林敦多布少年时期到藏地日喀则为僧,跟随五世班禅学习经教多年。如果他遇到天平盛世,他或许就会在青灯黄卷中度过平静的一天又一天,默默的寂灭在异乡的瓦砾中。但是不幸生逢乱世。他青年时期还俗。他还俗的时间应该在策妄阿拉布坦打败噶尔丹之后,血腥的内战之后,汗国重生,百废待兴,强敌四立。他应祖国的征召还俗,回到准噶尔汗国。
                  第一次他出现在军事史上是在1716年的俄准盐湖之战,1716年俄罗斯派4500人出现在准噶尔汗国的北境,企图建立桥头堡,继而占据传说中的叶尔羌的金矿。2月9日大策林敦多布带着10000准军包围了这支俄军,俄准盐湖之战爆发。在围困了这支俄军之后,俄罗斯从托博尔斯克派发一支援军,被大策林敦多布歼灭,这支援军的数量和详细经过,因为俄罗斯方面的资料毁于大火无法复原。准军继续围困俄军,1717年4月28日,这支俄军基本被饿毙,残余退走。大策林敦多布基本全歼了这两支俄军。
                  第二次指挥是覆灭拉藏汗之战。如果大策林敦多布是在1716年底入藏,那么盐湖之战中准军曾经换帅,因为藏地的教法危机已经刻不容缓,大策林敦多布必须从对俄罗斯的战争中抽身前往藏地。大策零敦多布带5000人翻越莽莽昆仑,穿越无人区出现在纳木错,万里奔袭突袭拉藏汗,拯救黄教格鲁派于教法危难。
                  第三次胜利是对清准的喀喇乌苏之战,1718年清朝派出7千到1万入侵军进军藏地,大策林敦多布主动出击在喀喇乌苏和清军相遇,先派间谍波音马松引诱清军,不让清军舍楞部和额伦特部回合,然后诈败引诱敌人进入预定阵地,然后以4000准军围困清军,全歼了这支清军。并且歼灭了另一支从四川入藏的康泰的清军。
                  1718年在喀喇乌苏的大策林敦多布错过了1718年春天在阿亚古孜河的哈准战役。1718年哈萨克趁准噶尔在和俄罗斯、清朝两线开战的时候,在准噶尔西线集结3万军队进攻准噶尔,哈准阿亚古孜战役爆发,经过几天的交战,准军战胜哈萨克军队,取得三线开战的全面胜利。这或许是大策零唯一错过的保卫准噶尔汗国的战役,
                  1720年大策零敦多布4000人进攻了入藏清军几天后,从西藏退回准噶尔,是否参与了1720年的第二次俄准战役了呢?
                  1723年准噶尔从对清朝和俄罗斯的战争中腾出手,准噶尔第一统帅舒努,带着准军覆灭了哈萨克三帐,大策林敦多布应该参与了这次战役的谋划。舒努的吊轨就在于此,1723年舒努实际上已经覆灭了三帐哈萨克。如果不是噶尔丹策零和舒努兄弟内战,哈萨克这个民族可能就在1723年的哈萨克民族史上的“大灾难”中就星散了。但是舒努在黑幕重重的宫廷阴谋中逃出,逃入哈萨克,在1727年又团结了哈萨克各个部落。几乎可以说舒努又重塑了哈萨克汗国。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延续真的有很多的偶然性在里面。正如《三体》中智子所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1730年的巴里坤战役,青海战役。尽管大策凌敦多布因为疾病没有亲自指挥,但这些战役的谋划出自于他。当然还有1731年的和通泊之战等等一系列准噶尔的战争。
                  大策凌敦多布少年为僧,长期的经教学习,逻辑严密的经院哲学,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圣人、圣父,然而却深化了他逻辑严密的头脑。他有着一种深邃的静气。即便是刻意歪曲、刻意涂抹、刻意篡改、刻意遗忘的几百年的历史,都掩盖不住“大策零敦多布善谋”的光辉。
                  在1729年清军派发两路大军出现在舒努和准噶尔的安拉凯战役身后。准噶尔立即收缩西部的防线(所谓的安拉凯之战的胜利)。1729年冬季,准噶尔主力依旧在防守西线,错过了歼灭岳钟琪的时机。针对清军两路挺进直捣伊犁的战略。准的战略对策是趁冬季雪大,先发动巴里坤之战,打断清军的一条腿,选择打击西路军进军和后勤能力,并出兵青海,让清军陷入青海、巴里坤两线的防守、消耗。清军的募兵、增兵、后勤、运输、防守、修筑城池、防御工事等等都将被动的陷入巨大的经济消耗中。准抢占主动性后,就能将主力集中在阿尔泰,伺机歼灭西线的舒努联军和清朝的北路军,还可以监视俄罗斯的异动。
                  特磊的智赚科舍图、峩仑矶。准军间谍布库狂奔到清军大营用假信息让纪成斌龟缩不动,有着喀喇乌苏之战之战中准噶尔间谍波音马松的影子。在巴里坤之战中,这两手棋,一定出自大策林敦多布。
                  大策林敦多布的指挥,一般不会让准军陷入伤亡巨大的攻坚战。因为准噶尔军人太少了。那不是炮灰,是宝贵的战争资源。和俄罗斯的盐湖之战和对清的喀喇乌苏之战,都是将敌人饿死在堡垒里的。而准军的伤亡在多次战争中极小。大策零敦多布体现的是一种智力的力量。


                  125楼2017-12-16 17:47
                  收起回复
                    冷末热初:是指冷兵器末期,热兵器初期。斯拜尔巴赫河会战中,法军广泛普及刺刀战胜普鲁士。长矛兵逐渐被淘汰,1730年前后,刺刀出现,火炮飞速发展。一个时代代替了另一个时代。


                    126楼2017-12-16 17:55
                    回复
                      再说一下大策林敦多布入藏的原因:
                      当时出现三个大海喇嘛,
                      六世仓央嘉措,被拉藏汗囚禁,送往康熙处,死于途中。拉藏汗居然如此大逆不道,导致一系列的教法危机。
                      拉藏汗和康熙要立伊喜加措,导致进一步火上浇油,准噶尔和青海藏地以及全范围的格鲁教区都极度愤恨
                      准噶尔和青海要确立噶桑加错。康熙和拉藏汗要立伊喜加措。于是大策林敦多布入藏,击杀拉藏汗,废了依喜嘉措,
                      在大策林敦多布入藏后,康熙写信说:“自己册封依喜嘉措为无奈之举,未曾断言噶桑加措是假,不能坐大海喇嘛之床。”并在康熙59年2月立噶桑加措为大海上师。
                      大策林敦多布入藏,派一支小分队去青海想带噶桑加措到拉萨坐床。喀喇乌苏之战后,康熙改变了以前的主意,期间多次派使者和大策林敦多布商量拥立大海喇嘛之事,在1720年由他的皇十四子拥立噶桑加措入拉萨。1720年大策林敦多布回准噶尔。三个大海喇嘛的一系列教法危机得以解决。
                      这个问题很不好说,简要的叙述一下。


                      127楼2017-12-16 22:38
                      收起回复
                        权利斗争漩涡中的仓央嘉措
                        危机重重
                        放浪形骸是他的性情流露、还是无奈的自保?
                        他的诗句,在蒙藏人心中,有着另一种样子
                        一种在危机中的平静、无奈、一丝颓废和忧郁。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仓央嘉措


                        128楼2017-12-16 23:16
                        收起回复
                          春节彩蛋:小策凌敦多布
                          技术是战术的条件,没有技术就谈不上战术。
                          战术是战略的条件,没有战术就谈不上战略。
                          我们从战略的谋划层面勾勒了大策凌敦多布。我们再从战术的层面上谈谈小策凌敦多布。大策凌敦多布善谋,小策凌敦多布善战。他们并非兄弟,辈分上是叔侄关系。
                          准噶尔对俄罗斯、清朝、中亚穆斯林的入侵战中,具体的战役指挥就是小策凌敦多布。他参与了对俄战争,对哈萨克的战争,以及巴里坤之战、和通泊之战。
                          小策凌敦多布:勇猛、强悍、冷静、身先士卒。准噶尔汗国史上最优秀的将领,蒙古民族最优秀将领,世界最优秀将领之一。
                          准噶尔的战术极为丰富熟练,一般以枪炮第一,弓失第二,肉搏第三为基本战法。火炮部队的特点是骆驼轻型炮。炮兵的机动性很强。炮兵部队因为机动性强变化无常,后来赞布拉克巨型火绳枪加入,射程和精度都胜于清军的威远型、子母型火炮。岳钟琪总结道:“我军用子母炮,敌人用此赞布拉克,击远更过于子母炮,况准军之赞布拉克甚多,且行走便捷。。。。”火炮的远程打击和机动性上准军胜于清军。
                          火枪部队的线列齐射、散列推进两种战术都炉火纯青。
                          弓箭的运用每什么特点。毕竟他们已经使用着型号不同的多种火枪。
                          准军善于肉搏,锁子甲和长矛兵极具特色。每当雨天、雾天、雪天清军的火枪、火炮、弓箭因为潮湿无法作用时候。准噶尔的游骑就会擐甲而行,骤然降至,突击而来杀死几名清军扬长而去。这是准军军种的特点。
                          具体战术上,传统的骑兵墙式冲锋、线列的弓形阵、牛头阵,散列的鸦兵撒星阵,突击的锲型阵、都极其熟练。而且此时已经升级成火枪骑兵。
                          巴里坤之战中,准军首先是骑兵墙式冲锋,但清军密集火枪线列的话,准军不会冲击正面,会突击两翼,清军一般会把线列阵型变化成圆形或者方形阵地,准军会用更番叠战对应。清军会移动阵地到山上,防止准噶尔骑兵冲锋。 一旦清军阵地被钉在某地,准军会围点打援,打后勤,夜幕降临后夜战,清军战马夜间必须出去阵地吃草,准军会袭击这些清军战马。遇到雨雪天气对敌人突击肉搏。很多次战役敌人都是被彻底饿死的。
                          准军的防御一般是引诱敌人进入预设阵地伏击,对于大兵团也会组织驼城阵地防御,在乌兰布通之战2万准军一天就打残了10万清军。
                          关于线列和散列的问题,目前的军事史存在的问题是过于迷信线列的排队枪毙。实际上散列推进需要更高的默契和协同性。准军对线列和散列都很纯熟,乌尔会河之战准军线列密集火枪击杀清军主力。乌兰布统和巴里坤准军又用散列减少伤亡,却对线列的清军造成巨大的杀伤。军队的散列阵型对军人的作战意志,战术素养,战友之间的默契和协同性的要求远远高于线列。而这些正是准军最核心的战斗力。
                          准军最核心的战斗力继承传统蒙古骑兵的“鸦兵撒星”,他们的核心战斗力,不是人们说的核动力蒙古马,不是人们说的1公里蒙古狙击弓,他们最核心的战斗力在于军队“聚散分合”的能力。

                          巴里坤之战5000准军冲入有35000清军的巴里坤盆地,等于钻入了清军的包围圈。但是准军突入科舍图、额仑矶要塞后,立即散开,30个人左右的小队各自为战,摧毁清军信息传递的台站、塘站。袭击清军卡伦哨所,夺取清军资源。一旦遇到有清军部队,战区周围小队立即聚合,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扰,或者攻取下一个目标。每一个小队都能自行组织进攻,需要时立即凝结成一个整体。迅速投入战斗,(莫钦乌拉山之战等等),然后迅速分散向东各自选择目标进攻,遇到有价值的目标立即再度凝结成整体(雪夜、血色黎明之战)。 相反,清军尽管有35000人,但分散在各处,信息传递被切割,一旦大营自上而下的命令未到,不知道该怎么办?准军尽管人少,但在局部战场兵力和清军悬殊不大。
                          《孙子兵法》有一句,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清军将领应该熟读兵书,西路军又是侵占青海的底子,参与过战争。但清军却无法运用,准军不知道孙子是谁,但对兵法军事原则,连基层士兵都运用的炉火纯青。
                          用兵之道不在多寡而在分合,小策凌敦多布的巴里坤之战,是最好的注解。清军多准军寡,但准军以出色的聚散分合,空间上灵活的组合的能力战胜了清军。


                          131楼2017-12-18 07:41
                          收起回复
                            小策凌敦多布战刀





                            132楼2017-12-18 07:42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第十一章:从两路直捣到筑城进逼
                              第一节:雍正紫禁城

                              。。。雍正帝打坐在紫禁城,尊一声观众们细听得的端,曾记得三年前定下计谋,议定要入侵准噶尔夺他伊犁,朕如今卒被杀将被斩,马被抢来羊被赶。两路进发难为继,西路残北路喘如何能前行。朕思量筑城进逼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京剧《雍正在1731》选段
                              新春,雍正总会出现在紫禁城。如果情况允许,雍正更爱在圆明园生活。没有谁愿意住在紫禁城,只有变态才喜欢紫禁城,那是个拥有数堵红墙的金顶监狱。13岁我和塔林汗第一次去故宫,唯一深刻的感觉,就觉得那是一个红色围墙的监狱,当看了皇帝嫔妃的居所后,所有对想象中的皇宫的美好印象彻底破灭,当时我心里有一种巨大的同情,被囚禁在这里的人,是多么可悲。那些女人可能一生无法走出那些院子,而那些个皇帝,居然***也住在土炕上。他们守着这堆豪华破烂,哪里都去不了,身边都是阉人。。。。相反圆明园更接近自然。我和塔林汗以及雍正都会喜欢。

                              雍正静坐在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上,愤怒、孤独的坐着。做皇帝没有年假,他心里如同慢火煎熬的的那锅中药,热烈而苦涩。巴里坤之战是不折不扣的惨败。此时战场上的硝烟还没有散尽,被丢弃在旷野雪地里的受伤的老卒还在哀嚎,
                              雍正很痛心,但是雍正还是很隐忍的给巴里坤之战定了调子。---“准噶尔趁我不备、倾其丑类,赶我马驼”。雍正定的这个调子,暗示准军人数众多只是偷了些牲畜,隐藏了清军人员损失,因为战争才刚开始,他还要募兵,还要保持士气,他还得继续,只是清人根据这个调子,一次次的加工,一次次篡改,篡改成准噶尔2万趁我不备,驱赶我驮马,总兵樊廷带兵2000雪中转战7昼夜,悉行夺回,2千战胜2万的的狗血故事。
                              对西路军将领,雍正很失望,但还是隐忍的升了樊廷、张朝良、冶大雄、奇书等等的官职,赏了大把的银子。雍正还是把纪成斌的儿子纪勇升为黑城营游击,赏银200两。
                              青海的清军副都统土默特人达鼐给雍正的信中说:“纪成斌不仅胆怯,且用兵无谋,惧怕驱赶牧群,将少奏成多。。。。”雍正帝还批达鼐“不懂事”,雍正将朝野对西路军的质疑按了下去。 肃杀的雍正有活剐了纪成斌的心,但是他却隐忍着流血的心,用颤抖的手粉饰着纪成斌们的失败。刚烈的雍正有痛骂西路军皆为**的心,但是他还是隐忍着,寄出快递,红包里是柑橘、荷包、糕点,里面还有祝您身体健康的字条,如同情人般贴心。做皇帝真的要泯灭自我的喜怒哀乐。传说雍正精研佛法、参破三观。此言可能真的不虚。此刻他真的泯灭了自己的愤怒。

                              雍正静坐在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上,忧郁、孤独的坐着。青海的两份战报里,说着准噶尔的战略,噶尔丹策零命令5000人去巴里坤夺取清军牲畜,得手后立即报告给他,噶尔丹策零要带着准噶尔主力来和西路军决战。此时,西路军龟缩在大营,周围所有的台站、塘站、卡伦、交通线等等设施全被毁了,后勤机动被夺,准噶尔主力如果到来,西路军会不会被吃掉?清军此时增援,援军要在半年后到达。而北路军在酷寒的冬季能对西路军什么像样的支援呢?

                              雍正静坐在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上,慈祥、孤独的坐着,正大光明的酝酿着阴谋。。这次和准噶尔在巴里坤野战交锋,西路军是侵占青海的年羹尧的底子都打成这样,下面的仗怎么打?清朝预谋中的突袭战被打成消耗战,后面将用掉帝国多少银子?会不会激起民变?无论怎么样,清朝在巴里坤这一战,就输到底了。雍正当然知道。雍正无法认输,秘密备战那么多年,结果被一拳打的退回来。帝国有帝国的惯性,雍正只能硬着头皮苦撑。
                              清朝从两路突袭,直捣伊犁的战略,调整成一步一步筑造城池,一点一点推进的城堡链战略,这将是一个消耗无比巨大的无底洞。几年里要消耗清朝多少银子?雍正和军机处的大臣们是否有底?即使这样,清朝有胜利的可能性吗?


                              134楼2017-12-21 08: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