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学术吧 关注:664贴子:145,775

帛书《老子》乙本闲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最近弄这个中文逻辑有所心得,计划重新排版注译一下甲本《老子》,而乙本作为帛书的重要参照打算以佐证的方式另开一个闲谈,汇总大家的建言以考之用。


IP属地:北京1楼2020-04-15 22:24回复
      对于老子所著正好逢大家谈起王东岳老爷子,私以为老爷子对于《道德经》之源的考究还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我们不能以现代人义务教育的氛围去看待古人甚至是原始时期的著作,正如王老爷子所谈有了周室遗书才有百家争鸣的基础,如果写作没有出处更是无源之水。


    IP属地:北京2楼2020-04-15 22:29
    回复
        在特定的时期中,我个人比较认可老子的写作基础是与周室守藏一职密不可分的,而作为一个前文明时代的继承,民间讲学起于孔子所以对于早期的老子而言其写作应该就是针对于周室的藏书内容汇总。而没有数理化以及科学知识的时代藏书的主体是什么?个人认为是先民时代的纪事,而在司马迁未订立记史形式的年代,老子的纪史方式很可能就是抽象的理性辩证史观,重点在于对纪史的理性分析记录,而且对其守藏家族的继承人身份也是有逻辑基础的,毕竟很多职业会具有家族传承性。


      IP属地:北京3楼2020-04-15 22:38
      收起回复
        介不介意拿个三楼,火前留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4-15 22:39
        回复
            关于版本和注释问题大家要有个明确的认识,首先任何人都不是李耳本人也就是老子,所以就其所遗留的写作而言我们只是从中获益而非为老子代言。尽力还原语境并非是要把现实生活扭曲进古代这是要清醒看待的角度。智慧的意义在于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如果本着代圣贤行使话语权的态度思辨有可能要走形,有了清醒的认识再来看版本问题就好说了。


          IP属地:北京5楼2020-04-17 00:40
          收起回复
              《老子》一文由帛书和竹简可知并非是老子的独著,而是建立在前世代基础上的汇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样的楚简所记录的只言片语,因此还原何为原本或是说立标杆对于智慧的感悟而言多有偏颇,因此根据整理后的集中本而言,我认为帛书的甲乙本和郭店竹简都是有独立意义的记录,或许分别解读更有助于了解老子所说的纪事原貌,一窥远古史。因此对于帛书甲本我的再次注释会作为主体,此处的乙本作为独立的辅助之用,大家仅从思考参照的角度来进行交流,不用过度执着于立山头,毕竟对于《老子》我个人的态度还是以古解今探知由来之意,所以诸位平心而待就好。


            IP属地:北京6楼2020-04-17 00:50
            收起回复
                对于《道德经》大家平心以待就好,推崇与独尊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愿诸位能从先哲的智慧中有所收获,做个引述来说明这事,要是有帮助也望支持一下推荐,算是大家对我的资助了,感谢感谢。
              人类从古至今有没有一本书智慧跟境界超过道德经? - 步社行悟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6602005/answer/1158523460


              IP属地:北京7楼2020-04-17 09:25
              回复
                  下面按照帛书《老子》乙本的内容顺序做简单展开,顺序上按照原书德经在前的序列,格式以及形式不定,不完全是整段的注释或有根据之前根据甲骨文参照的部分展开,因此主旨上不是翻译而是交流分析,如果是原文内容会有标注,参照版本是链接里的《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教授的书,在内容上除去原文引据算是很详实的了。好了,话不多说马上开始。


                IP属地:北京8楼2020-04-17 09:34
                回复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古代帛书《老子》,根据分析甲本近篆体不避刘邦名讳抄写年代最晚在高祖时代,乙本避讳刘邦名讳不避后帝应略晚,此帖仅就乙本的展开做一个思考上的补充。


                  IP属地:北京9楼2020-04-17 09:54
                  回复
                      《道德经》本身与老子所写的现世帛书个人认为有很大不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虽然孔子没有给《老子》做解,但在后世的通行本中应该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修饰了很多表达,因此我个人对于《道德经》与《老子》存有一定的违和感,所以《道德经》是否就是一本废书呢?恰恰相反,一改之前个人的误判并坚定的认为《道德经》是中华文化集理性意识与伦理观的大乘之作,可以当做中国哲学之本来看待,而先秦诸子大多属于政经学作品了(个人见解),唯有《老子》是历史理性的写作,作为周室守藏其治世的角度是历史纵贯性的,第二个大成者是图书馆教员。但这种历史理性要区别于司马迁所开创的记史,其性质可以类比于《资治通鉴》但又比其更为抽象和本质,根据以上观点我们会握有世界真理么?只求心境澄明即好,过犹不及当做信条就失真了,无非启思而已。


                    IP属地:北京10楼2020-04-17 10:33
                    回复
                        道与德是老子的点题之笔,对于通常所追问的谁在前的问题很多人都很热衷,但本质上而言这个前后是一个操作和实践层面的问题,对于学术内容本身关系不大,理解透了自然就通达了。因此先就道德做个简单展开。


                      IP属地:北京11楼2020-04-17 10:37
                      回复
                          按《道德经》的顺序来说是道前德后,意思是先悟道再有德,但帛书所言却是德前道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实际上从个人的哲学经验上讲帛书的顺序才是自然过程,那么通行本就无意义了么?如果是这样想的基本就没啥可聊的了,因为通行本的顺序是治学的顺序。帛书所解是经由纪事的现象提出理性的抽象,但对于后世而言老子所经手的纪事内容没有了,所以通行本先讲原理再延伸到具体的事例操作,二者在老子处应该是辩证统一的一体认知,因此融汇之后就没有必要纠结于道德前后了。


                        IP属地:北京12楼2020-04-17 10:54
                        回复
                            以帛书乙本的顺序先来谈一下“德”,其字形基本保持了甲骨文所标示的几个喻义元素,双立人在甲骨文中多指路口,有了路口就有了选择道路的意思,选了不同的路到达不同的地方就应该开始不同的生活,所以路口对于认知的意味很重要,而德在这个路口上提倡什么呢?首先是眼睛要看,并且不只是看还有目视前方,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字形中会以点或线段表示着重的意思,所以德字目上的这个十就是一个标注,因此看和直视有什么区别呢?看如同娱乐,你看见了知道了乐呵过后就完了,直视是什么?是你要看清、要理解,而一个字能让你有什么理解?所以直视是目测是表达了眼见的标准,所以标准的意思就超出了目测距离的意义,可以理解为有一个可见的标准或是说观念,有了观念人做事就会不自主的按照这个想法去修正自身的行为,但德不完全是对一种观念的表达,还有一个心字底,这个心在甲骨文中就是指心脏,所以说中国人没有解刨是不对的,因为战争死亡开膛破肚是很正常的现象,并且作为表象而言心脏喷血应该是很显象的事件,所以专门设个心来表示应该是符合逻辑的,同时由于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死亡对于现代人和古人来说都是一个朴素的现象,因此心脏停止与思想停止是具有相关性的一种朴素现象,所以心在古意中表征了思想的存在,当然我们现代人认为脑才是思维的主体,可是脑死亡人还活着且有复苏的可能,如果心脏死亡人是否可以继续思维呢?我感到古人还是比较直接的。所以心是指思维的或是说思想的意思,那么按照现代的看法思想是什么?我认为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记忆,是世界的信息在心中储备,所以用哲学的概念讲就是理念。因此德就是人在选择时观念和理念的结合但这个说法太现代且太抽象了,通俗讲就是选择目标的道理,或是以理性的标准来进行选择,按照后世的孔子所讲授就是设立“仁”来付诸实施,但为什么讲的却是以目标、标准这样很形式的表达来说明呢?因为德性的标准是随时代而变化的,我们不能饿着肚子空谈盛世,如明末晚清,亦不能马上得天下而马上治天下,如大秦蒙元。即便是孔子也是尊君不得转而教民,所以德行或有内在的统一但没有既定的标准,如果强行解释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践出真知。


                          IP属地:北京13楼2020-04-17 12:22
                          回复
                            从德经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德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历来《道德经》注释繁多,主体上还是以据典而谈为主,但历史上出于总体表意的需要,私以为对个别字或有不解而漏,在此本着原字为主的方向尽力而为,如有歧义欢迎交流。前文对德与道已经有所叙述不再赘言,之后将从个人所感对有所异议之字先做阐释。首先是“上”和“下”,甲骨文中上和下仅是划一条线上一点和下一点来表意,因此这两个字主要的是那条线而点只是示意的作用,所谓线就是标准所以才有了标准之上和之下。再有是“为”字,文史上对为字所解甚多,就甲骨文言指的是伸手擒住动物,个人理解为取得之意,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为之而行,本意上还以索取做喻义。另外就是“莫”,甲骨文中莫指太阳落入草丛中,所以个人认为老子中的莫多指落日的暮时。
                            释意:
                              高级的标准和要求再无其它所求,这个标准就是要执行的标准本身。标准下的执行是为不偏离标准,其只是执行而不是标准的制定者。高级的要求因为是标准则不需要有所取得因为不需要所以不用得到什么。高级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获得所以不会表现为有所强取。当以高级的要求取得什么时就会取得提升。高级的礼仪如到了傍晚还要迎合,一般就会伸手推掉起身就走。


                            IP属地:北京15楼2020-04-17 23:04
                            回复
                              原文: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仁,失仁而句义,失义而句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故”有言传守成修订之意,一般反文旁在甲骨文中多指表示敲打的攴字,所以故个人认为由训诫之意。“句”在甲骨文中解作栓绳的方钉,引申为固定或延伸为制定讲。“礼”甲骨文中是指祭祀的过程,引申为一套制度的遵守。“泊”在甲骨文由水字旁和白组合表意,而白上的一点趋于指示用,因此个人理解应该指在水上见到太阳升起,有停泊收起的喻义。
                              释意:
                                按自古而言缺失了畅通性就需要通知可行的标准,缺失了标准就靠维系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缺失了人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就要订立言出必行的约定,约定失去作用了起码习俗客套上还要过得去。那些专搞繁文缛节的大人们呀,应该是把诚恳和信义都收敛了起来,遇到不顺心是会带头搅局的。


                              IP属地:北京16楼2020-04-18 0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