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吧 关注:3,446贴子:30,699

《妙乌禅法实修手册》一、无论出现什么相,都保持正念去观照,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妙乌禅法实修手册》
一、无论出现什么相,都保持正念去观照,直到它自然消失。
二、一个观照的心和另一个观照的心不一样;一个被观察的目标和另一个被观察的目标也不一样。
三、禅修精髓:心融入所缘为刹那定,觉知到身心是一段一段生灭为获得观智。
佛陀说,观智可以将所有的烦恼根除掉。获得观智是修行的成果,获得观智可以根除掉所有的烦恼。
四、一直锁定一个目标实际是在修止禅,这是明显的,而去观一个目标的生灭才是修观禅。
五、所以禅修者,需要将所缘和观照所缘的心都要当做所缘来观照。观照久了,观智就生起。
如果禅修者想增强对痛和观痛的心都是无常的这一事实的体验,只需要增加坐禅、行禅、立禅和卧禅的时间,你持续几个小时,就可以持续地看到这个生灭。
六、根据禅师的实修经验,当禅修者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对所缘保持6个小时的观照时,苦受就会走到终点。
七、禅修者在修行的时候,不管在坐禅、立禅、行禅和卧禅的时候,一定要专注所缘,让目标和观照的心一致,持续不断地看到它的生灭,才会有厌离心,有厌离心才会走到生老病死的终点。
八、要想生起厌离智,生灭智必须很强,要在强大的生灭智出现后才会有厌离智生起。厌离的智慧生起时,禅修者就不想观任何所缘,对一切都很厌倦了。
厌离智很强烈时,虽然不想观照所缘的生灭,但是无法不去观照所缘的生灭现象,同时将所缘的生灭看得更加清楚。
厌离智将所缘看得更加清楚时,突然证悟。
所以在修行的时候,禅修者一定要让生灭智生起,这是想要获得涅槃的基础;在生灭智之后厌离智生起;厌离智生起,涅槃的智慧悄然而至。
具备信根、精进力和智慧的人要证悟的话,就会很快,不是遥不可及。
——— 节选自《妙乌禅法实修手册》妙乌西亚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7-07 19:11回复
    请问修出名色分别智,除了隆波田的动中禅,还有什么法门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7-07 19:14
    收起回复
      一、在缅甸,禅修者都知道苦同时包含苦受和乐受,但是在中国,人们认为只有痛苦的感受才是苦。
      观察身体时会发现,此处有变化,彼处也有变化,整个身体都在不停地变化,只有变化是真实的,变化就是苦。如实地了解苦,就是了解苦谛。
      苦谛:苦是身体变化带来的苦,谛是觉知,察觉到实相——变化就是苦。
      ———《四圣谛和缘起法》妙乌西亚多
      二、看到苦谛即看到灭谛
      看清楚苦谛时,也会自然地看清楚集谛、灭第、道谛。
      体验到身心是苦的真相时,虽然其他三谛还未出现,但是心里知道离初果会越来越近,证悟初果看清楚苦谛的同时,也可以看清楚其它三谛。
      看到五蕴只有苦的实相后,禅修者智慧就会生起,无明就变成了“明”,此时会尽力地去造作善业,如布施,希望以此功德,尽快解脱,远离老、病、死之苦。
      无论人、天人、梵天,只要具备这样的智慧,就不会想出生在31界的任何地方了,即使天界、梵天界,也都不会再去追求了。
      因为只要有生命,就会有老、病、死等种种苦,即使是天人和梵天也都会死,清楚地知道五蕴完全是苦后,就不想再有五蕴了。
      ———《四圣谛和缘起法》妙乌西亚多
      三、截断受与爱,成就阿罗汉果
      按照概念法来讲,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按照缘起轮来讲,佛陀在切断“受与爱”的连接时,生起智慧而成道。
      无论是佛陀、上首弟子、大弟子或普通圣弟子,都是在切断“受与爱”的连接时,生起了道智、果智的智慧。
      虽然我一直在开示第2象限中“受”与第3象限中“爱”的连接,但在禅修时,禅修者不要总是想着“禅师开示的连接处正是证得初果之路”,要想切断受与爱的连接,还是要去观照自己的身心,观照到所缘生灭无常的实相。
      我只是通过缘起轮,教给禅修者一些教理知识。我们获得解脱的唯一方法就是观照当下生起的所缘的生灭变化。
      ———《四圣谛和缘起法》妙乌西亚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7-07 20:06
      收起回复
        《十大恩人忏悔文》
        所有的佛陀,所有的辟支佛,所有的上首弟子,所有的阿罗汉。
        今生的母亲,和轮回中累世的母亲;
        今生的父亲,和轮回中累世的父亲;
        启发我出世间智慧的所有老师;
        所有持戒的人;
        教世间智慧的所有老师;
        当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所有在生活上帮助过我们的人;
        我在今生或轮回中,有意无意,因为身、口、意三业中的任何一业而有罪于以上十种恩人,我知错并顶礼忏悔。
        因此功德,已有未有的所有恶报都如荷叶上的水珠般,消失而无效,愿善报与我们相随。
        萨度,萨度,萨度。
        我们念的十大恩人,佛陀、辟支佛、上首弟子、阿罗汉、母亲和轮回中累世的母亲、父亲和轮回中累世的父亲、导师、持戒的人、所有教世间智慧的所有老师,在生活上帮助过我们的,哪怕在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供养过我们一餐饭的人,如果我对上述十大恩人有做过什么错事,修行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生起智慧的。
        在身、口、意对十大恩人做过任何一种不善业,说过对十大恩人不敬的话,做过什么错事,在修行的时候,内心突然间会被震撼、会害怕、会有恐惧感。
        有时候,观着观着就无法继续观照,会有这样的现象。所以每一次禅师办禅修营的时候,至少要带领禅修者做两次这样的忏悔。如果以前造作过的不善业的果报在此世成熟,则会导致禅修者无法修行。通过这样的忏悔,可以消除掉不善业,让心平静下来专注地修行。
        ———《妙乌禅法实修手册》妙乌西亚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7-07 20:19
        回复
          《妙乌禅法实修手册》妙乌西亚多https://mp.weixin.qq.com/s/FDkxTApiXat5NJBVWbvIUg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7-07 20:22
          回复
            《四圣谛和缘起法》妙乌西亚多https://mp.weixin.qq.com/s/KzKIOeawvFjS1iUcpZbhnw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7-07 20:24
            回复
              通过主观努力,可以促使支持业成熟。
              我们不可能改变令生业,因为令生业是在我们前一世临终时成熟并带来今生结生的。令生业可以影响到我们整一辈子,而且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支持业,甚至可以通过造作新的善业,使之成为下一生的令生业,如此来提升生命和改变未来。虽然支持业也是过去造作的,但是如果没有获得适当的助缘,它们也可能成为无效。 譬如农夫只是把优良的种子撒在田里后就懒得打理了,即使再好的品种也不会长得很好。一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即使有很好的支持业,也不可能使自己的中年、老年风光到哪里去。所以,想让支持业成熟并发挥其效用,把握时机和适当努力是很重要的助缘。 有句话叫“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那是对懒人说的,我们不应该全信,更不应该完全依赖命运。所谓的命运,其实是指今生的果报。虽然说过去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但是未来的命运还是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可以通过主观努力、积极进取来把握现在、改变未来! 佛陀在《长部·教诲新嘎喇经》(Siï gàlovàda sutta)里教导:‚勤勉积集财富时,应如蜜蜂采花蜜。‛在家人应该像蜜蜂采集花蜜那样辛勤工作,这样才能积累财富。所以,我们应该通过主观努力来创造机会,促使支持业成熟并发挥更好的效用。
              ———节选自《阿毗达摩讲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7-19 19:51
              回复
                诸比丘,『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是指什么呢?它们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简而言之,这五取蕴是苦。
                ———《大念处经》
                释苦之灭
                在解释苦之灭,即以集之灭中的“即彼之爱”等的方法来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集灭则苦灭,即是由于集之灭而灭苦,更无他法。所以世尊说:【不伤深固根,虽伐树还生。 爱随眠不断,苦生亦复尔】。 因为这样由于集之灭而灭苦,所以世尊说苦灭而示以集灭。而诸如来的行动是等于狮子,他们在使其灭苦而示苦之灭,是注重于因而非从于果。然诸外道的行动则等于狗子,他们在使其灭苦而示苦之灭,教以勤修苦行等但注重于果的问题而不从于因。如是应先知道其说教的意旨关于苦之灭是由于集之灭。这是“即彼之爱”的意义,即彼前面所说的“能取再有”而以欲爱等分别的爱。 “离贪”说为道,因为说:“离贪故解脱”。由离贪而灭为“离贪灭”。完全的断灭了随眠,故无余及离贪灭为“无余离贪灭”。或者说离贪是舍断,是故无余的离贪是无余的灭。如是当知这里的语句的接续,依它的意义,则此等一切与涅槃是一同义语。依第一义说苦灭圣谛便是涅槃。因为到达了涅槃之时则爱离而且灭,所以说涅槃为离贪与灭。因为到达了涅槃时则是爱的舍等。
                ———《清净道论》释四谛
                乐为苦之根!受为苦之根!识(心、知、意)为苦之根!贪为苦之根,爱为苦之根,一切五蕴名色法,皆为苦之根。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7-20 20:55
                回复
                  目犍连尊者在出家一星期后证悟阿罗汉果;舍利弗尊者在出家半个月后证悟阿罗汉果。舍利弗尊者是如何修行的呢?他修行观禅的方式是各别法观禅(anupadadhamma vipassana),意即在观照究竟名色法时,逐一地观照每个法为无常、苦、无我。例如他先入初禅,出定后逐一地观照初禅里的名法。通常初禅里有三十四个名法,例外的情况是悲心观与喜心观的初禅各有三十五个名法。他先观照识为无常,然后观照触为无常,然后观照受为无常……。如此一一观照时,他能清楚地见到名法的生时(uppada)、住时(thiti)与灭时(bhavga)。
                    为什么他能如此清楚地观照名法?注释里解释说:「因为他在观照名法时也观照依处与所缘(目标)。」例如当他想观照安般初禅的名法时,从初禅出定后他先观照有分心(意门),然后观照安般似相(所缘)。当安般似相出现在有分心时,他才开始逐一地观照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这是非常宝贵的方法。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在你修行观禅时,有时必须照见观智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这称为反观(pativipassana)。在观智的心识剎那中包含五项圣道分,即:(一)正见:了知苦谛法(五取蕴)与集谛法(五种因)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智慧。(二)正思惟:将心投入苦谛法与集谛法的三相。(三)正精进:为了要了知苦谛法与集谛法三相而作的努力。(四)正念:对苦谛法与集谛法的三相忆念不忘。(五)正定:专注于苦谛法与集谛法的三相。这五项是世间的圣道,你必须观照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
                  ———《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世尊如是宣說:「諸比丘!緣起者何耶?諸比丘!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諸比丘!此謂生起。
                  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有行滅。由行滅,有識滅。由識滅,有名色滅。由名 色滅,有六處滅。由六處滅,有觸滅。由觸滅,有受滅。由受滅,有愛滅。由愛滅,有取滅。由取滅,有有滅。由有滅,有生滅。由生滅,有老死、愁、悲、苦、憂、惱等滅。如是全苦蘊之滅。」
                  ———《相应部》因缘相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7-21 04:42
                  回复
                    善心的34名法
                    我们讲了这些美心所之后,现在再简单地谈一谈善心。我们在做布施、持戒、服务、听闻佛法等时候,生起的是善心。如果我们欢喜地做善事、行布施、持戒、听闻佛法等,而且拥有智慧,这时生起的善心一共有 34 个名法。也就是说,有一个心和 33 个心所同时起作用。其中的一个心就是识;33个心所是:7个遍一切心心所,6个杂心所,19个通一切善心心所,再加上一个慧根,一共有 34 个名法。在做善事、生起善心的时候,只要内心高兴地做,有智慧地做,这些心与心所就一起生起。比如大家坐在这里听课,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所生起的就是这种心。 这种心在世间善心中是最殊胜的,它跟初禅的心在名法数目上是一样的。初禅心也是这 34 个名法,不过初禅当中的一境性、寻、伺、喜及乐受都很强。只要我们在做善事(比如布施、持戒、礼敬三宝、听闻佛法、随喜功德等等)时内心感到很欢喜,同时相信因果,这些名法都会生起,所有这些心理作用都一起在起作用。因此我们鼓励大家经常要培育这种心。我们要欢喜地、有智慧地做善行。
                    ———节选自《阿毗达摩讲要》(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7-21 04:55
                    回复
                      “以分别”──分别苦等,各各有四种的如实,非不如实、非不如是之义,于苦等现观之人当这样显现观察。即所谓:“苦是逼迫义、有为义、热恼义、变易义„„”,此等四种是苦的如实非不如实非不如是之义。“集是堆积义、因缘义、结缚义、障碍义„„。灭是出离义、远离义、无为义、不死义„„。道是出义、因义、见义、增上(力)义„„”,此等四种是道的如实非不如实非不如是之义。又如说“苦是逼迫义、有为义、热恼义、变易义、现观义”等。如是当依各有四义的分别而知苦等。这是先以分别抉择。
                      ——— 节选自《清净道论》释四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7-22 18:13
                      收起回复
                        问个问题,觉知可以比情绪快对么?就是在高兴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前两天看到这说法我有点不信,问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7-22 21:04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0-07-23 21:54
                          回复
                            实修是否超越了概念?或仍被想蕴迷惑不自知?
                            ———《正念的培育》智光禅师
                            https://mp.weixin.qq.com/s/ceengOkJCGqw8NUMZeQ8xg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07-24 05:03
                            回复
                              内观禅修中关于“如何正确的培育正念”的实修指导
                              ———《正念的培育》智光禅师
                              https://mp.weixin.qq.com/s/A8WFBdCJ9AiEjrrm4VdRJA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0-07-24 05: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