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雨花吧 关注:56贴子:1,893

(百度空间旧文)2015年4月20日从百度空间抢救出的部分网友评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家里电脑文档内寻觅到的,原来当年曾抢救回一部分的。加额庆幸!
重校〈玉钏缘〉博文后面部分有价值的评论:
--三生石上证前缘
忆清姐回我:
小商,“那”字在古小說是不是包含了有“?”的“哪”,因為我在郭版《再生緣》看到的都是“那”、男女都是“他”,我猜測會不會是“哪”、“她”是近代出現/普及的字。還有“君妻”一詞在《再生緣》也有出現,可能是因為作者在彈詞創作中,盡量避免重複用辭,總不成次次都用“君后”吧?“分顏”好像也在《再生緣》裡有的,指夫婦“反面”(廣東用語),我找不到合適書面說法,大意是夫婦失和,反目成仇。
我回忆清姐:
古代的确是“那”“哪”不分的。且只有“他”而无“她”,但我为了方便现代读者(毕竟有些字放在现代,人们不会去想古语如何,只会认为是错字,毕竟书的传承要顾着下一代,而不是前人。)而用“君后”是因为考虑到改成这样韵律上好一点,还有,“君妻”的解释有两层,一是“君后”,一是“你的妻子,即令正”)这样改,我想会减少歧义的可能吧。还有“分颜”我那样改,是为了前句“风”“分”同音,也是为了避免同音读起来顺口些。其实,姐姐,我知道我改的过程中有些一定是对的,有些则加入我的主观,所以我才会花大力气,将每一处改动的理由予以说明,就是为了让所有看到的人公论,我把理由说透,大家分析,如果不同意我的意见,可以不参照我的,放着不改动或者另行改动。我正是考虑到这点,才会多打上那么多字每个都去解释改动理由的呀!
非常感谢姐姐能抽空过来,还看得那么仔细。你的意见我会考虑,不过,本身我把每一处改动的理由都详加说明,就是为了能达到群策群力的效果,不希望后人只听取我的一家之言。姐姐提到的“那”“他”,以后我尽量不去改动吧(老实说,边细细阅读,边去挑错别字,同时还要感受它作为诗的美感,很多时候的确会顾此失彼的。)我的校对本力求是史上最精确的一版(相比侯芝及黑龙江出版社校对的而言),但工程浩大,历时漫长,且本身我的水平也有限,再加上一边修改一边还要为将来评与简述作笔记(会分心),所以尽管我已经很用心了,但还是免不了会出现一些疏忽和纰漏。做不到百分之百准确无误。而且有时,虽然我不想,但有时真的控制不了自己,会不自觉地为它稍作一二字聊作润色,改得好不好的,也不过是自已以为罢了。姐姐别介意。有什么意见只管提,不过,姐姐读时,最好用普通话,因为《玉》是国音弹词,用普通话读出来音比较准,更能比较出诗句之间的韵律美感,而不能用广东话。
忆清姐回我:
回复17暮商:雖然說,彈詞是韻文體,閱讀時用聲音朗誦效果較好,但我還是喜歡默讀,因為我性子急,就算開始是大聲讀,但漸漸變小聲,直至無聲的看。至於我用“反面”一詞,是我找不到“反顏”字面的精確解釋,可能就是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罷。憶清有點個人意見,校對是針對錯別字、文理不通、文字脫落等作適當修改、潤色,但原著中通假字、方言或特別用詞 (即這個詞放在這篇文章,這個位置是這個意思,若是我們平日使用卻不是這個意思,如你曾提到的“君妻”、“分顏”等等),盡可能保留以尊重原著,即如讀書時代課本上的文言文、詩詞,都是保留其原貌,文章後面另作解釋。
我回复忆清姐:
姐姐说的很对,我同意“盡可能保留以尊重原著。”事实上,我一开始的确雄心勃勃,想帮它润色,改得文采好一些,但到后来,也因为考虑到这一点,也就没怎么改了,只改动它的错别字,文理不通处。但阅读过程中我有时候还是管不住自己,做了“份外”事。(这一现象,我在前一篇博文中也已经交待过的)但绝大部份情况下(尤其是原著的二三百页之后),我是在尽量克制自己,尽量做到只去改错别字。


IP属地:上海1楼2021-07-02 21:40回复
    下面是关于《天雨花》的,
    查看之前的文字,才搜寻到,原来我的改编工作前后历时一年七个月零十八天,从2007年10月11开始,到2009年5月29日完工。所以下面这些与网友的交流与探讨,也该是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我的前言与第一回)博文评论区:
    唐憶清:妹妹,我來踩個腳印...
    青木:故事情节挺曲折的,智救徐子,游园遇美,乔装斗贼,要是用现代笔法写,非写得花团锦簇不可。文言文粗线条,还是能感受到这事一个老成聪慧的少年,且看下文怎样。
    绛珠一叶:苏夫人怜惜孤儿,难以舍允幼子远行。不意左维明时年仅十二,忠孝两全,志气高超。(唉!这个被神话了的人物啊!自然连小时候都是神童了!这种情节似乎太过失真!-----------------这个情节倒未必是失真,要知道古人比现代的人早熟,十几岁就被当作成人看了。岳云也是12岁就跟在父亲军中上阵了。还要谢谢你辛辛苦苦把这本书改编放上来,我只在小时候读过,在网上找了好久找不到。
    梦也端生:观暮商运笔行文之神韵,活脱脱当代陈端生!
    17暮商回复梦也端生:很高兴你能来指点。虽然我一直对外宣称:这是一部给不了解《天雨花》原著的读者看的书,我是从中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但其实我内心还是很希望,能有很多看过原著,了解原著的朋友来共同探讨的,光是我一个说,毕竟太寂寞了。也容易使读者听信一面之词,(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其实是很愿意所有研究天雨花,研究弹词的知音同爱们一起努力,为这些古典文学做点事,尽一份心的)所以如果有看过原著的朋友来看,我内心真的很高兴。至于你说我“当代陈端生”,我如何敢当?我怎么配?不要说是现在的我,我就算各方面再进修几十年,也不可能到她的水平的。你真的太过誉了。以后千万别这么说。我很惭愧的,无地自容,无地自容。
    石竹:相比原著,好简洁。
    17暮商回复石竹:
    评述前面几回时,只想按章节简述内容再加以评论而已,至于发展后来,不知不觉变成暮商白话版《天雨花》,长篇大论地描述故事抒发感想,那是写着写着,发生了种种,偏离原先给自己设定的轨迹了。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 (第二回)博文评论区:
    青木:左维明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 。
    17暮商:青木网友,你应该说“左维明的形象渐渐成熟起来“。彼此我就能答以:“因为他长大了嘛 !”(玩笑一个)不过说真的,尤其是看到后来,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我最喜爱的左仪贞出场了,你会发现我写得精细了,不是什么“粗线条勾勒”了,而是浓油赤酱,详之又详,较比原著字数只多不少。顺便问一下,你是从哪里知道我的博客的?
    青木:从南缘北梦,在那儿用了另外一个名字,旧貌新颜。效仿狡兔三窟,多套几个马甲。
    17暮商:青木,你不会就是那个写<再生缘断>的旧貌新颜?
    青木:是我,春雨潮湿天气已经感冒一周,昨夜值班,今天能整个儿挣扎回来很不错了,回一个,先睡觉。又:看到你们去勾山樵舍的经历了,苦乐参半,那是以后珍贵的回忆。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 (第三回)博文评论区:
    青木:此章的左维明很可爱,虽然有封建少爷的道貌岸然,与夫人逗趣的话语举止很有意思。
    17暮商:青木网友,说到底还是原著精采的缘故罢了。当初我勉为其难地改编,本是受忆清姐所托,简而述之,夹叙夹议,再加上左维明这个艺术形象必须辩证看待,说心里话,他的性格与为人处事风格上,的确有值得称颂的一面,但是同时也汇集了封建士大夫的顽痼通病。直到我写到第十回开始,左仪贞长大了,唱主角了,可以和左维明唱对台戏了,才对此书有了真感情,不知不觉中愿意为它做事了。进而真正地有意识地去改编成小说。所以你会看到,我的写作风格随着我对此书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尤其将第十一回以后的文笔对照第十回以前的看,我自己事后读读,也有象出自不同的两个人笔下的感觉。也许,将来有空的话,有必要的话,应该将我的前十回,重新改写。别人通常会犯的写作毛病是虎头蛇尾,我呢,看来在这件事上是小头大身体了。
    17暮商:转一段原著片段:是描写左维明新婚之夜的那段。(我认为是前几回中文采较好的一段)
    “众人扶过桓小姐,夫妻对坐两边分。侍儿林立如云集,左家公子看新人:貌似王嫱重出世,颜如西子再还魂,一点樱桃樊素口,三眠杨柳小蛮身。潘妃步步生莲瓣,飞燕飘飘欲上云,似玉生香花解语,果然一笑定倾城!维明此际心如醉,目荡神摇不自禁。当时饮过三杯酒,屏退房中侍女们。众人应声哄然出,带上新房两扇门。 维明见众多去了,移步前来近美人,笑挽香肩称小姐:莫是飞琼降我门?闺房林下俱全擅,色韵如卿无二人!何幸得成琴瑟友,秦楼同和玉箫声。三星照室休辜负,早渡银河入楚云。佳人低首羞郎面,偷转星眸觑左君。且惊且喜心思想:如此英才哪里寻?向来只听人夸奖,今日方知果是真!此生何幸逢佳偶,反怯红颜薄命称。维明亲卸珠冠下,捧上牙床宝帐门。殷勤松却胸前扣,烛摇红影洞房春。园亭自见如花貌,檀郎消渴到如今。此宵足满平生愿,两意相投各称心。”


    IP属地:上海2楼2021-07-02 22:00
    回复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 (第四回)博文评论区:
      唐憶清:我估計作者是生活在(至少是發生在週遭)左維明式的家庭環境.充滿了暴力、欺詐、愚昧、殘酷、痛心‧‧‧這樣禁錮式的封建家庭,真不是我們21世紀的人所能理解(瞭解
      青木:封建官僚家庭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现代人真是无法理解,用教条对人性压抑和催残。本章左维明有些让人恨恨的可恶,作者的题外话有趣。
      松柒:看现在的古装戏啊一个个对妻子叫一个宠爱万分啊。不就是对了21世纪人的口味,可惜古代真的就是这么男尊女卑,世界在发展啊.。要是现在左这么说,估计是清闺休了他罢!看的有些闷闷。三从四德真是害人啊.
      越之水:开始从第一回开始看,一篇接一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暮商姐姐曾说子端不喜欢看这本书。看了四回,已经深深得不喜欢左维明了,虽然他并不是什么坏人,但就是喜欢不起来.虽然一切都是封建思想做怪,可是不喜欢不喜欢. 也许是我现代人的思想理解不了左维明这种顽固的腐朽的思想吧.我宁可看改了合了现代人口味的书,受不了这种思想. 不过,故事我还是会继续看下去.但有种喉间有刺难以下咽的感觉.
      石竹:照今天的眼光看,左维明是有一些缺点,但还不至于这么不堪吧
      石竹:今天忽然感觉,左维明之所以不嫖妓,不纳妾,并不是他不好色,而是他对女人的要求太高,就像一个人喝惯了龙井,怎会再嗜好廉价的大叶,喝惯了茅台,也就不稀罕小烧了 。
      17暮商回复石竹:
      这一点,我也认同,我在分析第二回情节时,已经提到过了,他在两性关系上的洁身自好,并不是因为清心寡欲,而是因为他自以为身份尊贵,高人一等,觉得那些出身低贱的妓女根本配不上他,他又很看重自己的人品贵重,所以袁氏尤氏(是孙国英的小姨子,她也是左公年轻时媒人来保媒的对象之一)这等貌德平常的女子,也是不入他法眼的。
      石竹:再看一遍,看出来左维明的压迫无处不在啊,做这种男人的女人好------不仅仅是辛苦呀。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 (第五回)博文评论区:
      青木:yh尼庵的故事很多古文小说都有,比如三侠五义。
      sb:一个奇女子不见得非要有一个奇男子来配,桓楚卿智术不及,所以既没碍着仪贞行动,也没夺了仪贞光彩,仪贞本也不是恋恋于儿女之情的人,婚后的主要任务不还是和老爹冲突吗?
      石竹:前言就一定是正确的哞?安知写前言的人就不是个伪君子?就不是拿场面话来骗人? 封建封建,到如今中国何尝脱离了封建社会?封建的根源在哪里,在于政治,在于经济,而不是某一个人怎么怎么
      石竹:这前几回看起来确有点不过瘾啊,后面却是挥毫泼墨酣畅淋漓的。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六回博文评论区:
      唐憶清:這故事好像在連環畫中看過,年深日久,記得不太清楚.
      青木:青天大老爷的故事,借了鬼神破案,古小说的通病。
      绛珠一叶:我记得在我看的那本《天雨花》的前言里说,虽然左维明屡屡自称不信鬼神,但因为作者相信鬼神的缘故,她笔下的左维明其实并不是不信鬼神的代表。其实评得很对。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七回博文评论:
      青木:此一章内容很多,非常精彩,封建家庭的日常生活、个人品行描画栩栩如生。
      17暮商:实在是原著精彩,非我之功!改编过程中但能不至太辱没于它,也就是了。
      越之水:“”一个亚赛广寒仙子临凡,一个恰似乡间村妇进城。” 看到这句,笑出声了都。
      17暮商回复越之水:你倒看得蛮快的,一会就到了第七回。这里的原著原文是“老夫人细看周女氏,又看夫人桓氏身:一似仙娥离月阙,一似村姑初上城。”
      其实这部《天雨花》,笑得叫人喷饭的对话与场景描写太多了。我个人觉得最好笑的地方,是第二十五回,婉贞与周夫人对骂,周夫人转身去中堂向桓夫人告状。仪贞姐妹不禁埋怨婉贞不该如此。孝贞(一向是最老实忠厚贤叔的大姐姐左孝贞啊)这时她说了一句话(可能是她一生中唯一一句笑话了,其实说到底,平心而论她倒并不是为说笑而说笑的,但令人捧腹的效果真的好!我暴笑啊!当时的情景是怎样呢?她到底如何呢?听我先透露一下。左孝贞当时叹了口气,对小妹妹婉贞说:“你摔了她(婶娘周氏)的宝贝儿子,本就是你的不是了。你就由着她说两句罢了,如何还与她对骂起来?亏得婶娘如今还是讲些道理的。若象当初,还不知与三妹你如何打闹起来呢?(尤其最后两句,回想到周氏第七回中、第八回中、第十七回中的泼妇破口,悍妇打架的形象,笑死了!)
      还有第十四回中,郑国泰看见仪贞时,眼瞪得溜圆,呆了大半天,半天说不出一个字,好半天回过神来,傻傻地向两旁说的第一句话,竟是:“你等看到老爷的魂灵儿跑出来没有?”满堂中人捂着嘴偷笑,回道:“不知老爷的魂灵儿是什么样的?小的们没看到。”郑国泰道:“老爷的魂灵儿既没跑出来,为什么我觉得浑身无力,瘫软一般。”还有第二十三回,静英夫妇请另外几家小夫妻一同出门游玩。帖子先送到桓家,仪贞夫妻欣然应允,后送到王家,德贞想去,礼乾不同意(封建思想,好女不出门)。德贞就说:“你看大姐也去,姐夫怎么就不拦着。”王礼乾“唉唷”了一声,道:“你不晓得那桓玉么?他是头一个惧内的庸夫。令姐要上天,他就帮着扶梯,令姐要下地,他就帮着刨坑。……。”类似这些笑死人的段落好多哦!
      越之水:“”你等看到老爷的魂灵儿跑出来没有 ?”这句话笑喷了都~~~~
      石竹:看它已然上瘾,对你必然苦苦纠缠。
      17暮商回复aixiequnying:看到第七回就上瘾的,还真不多见。就算是后来对这书感觉不错的网友和原著读者,也一般都是从十一或者十二回开始,才对它产生好感的。 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改编评述到后面,才兴趣大增的。所以你可以明显看到,前十回我还是改得很简略的,甚至评论多于叙述,直到第十回半开始,我开始全力以赴不厌其繁琐了(每回的篇幅也比前面几回多出许多来)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八回博文评论区:
      绛珠一叶:左维明虽然有时行事可恨,脑子手腕却当真不错,比起其它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男主角要强的太多。
      石竹:维明笑道:“此言差了。她既有和好之意,自然依你所言,若能依你,岂不是改作贤妇了?既为贤妇,岂有与她恩断义绝之理。二弟不可执意,我亲自送你回房。果若弟妇不思悔过,依旧与她绝情,我再不来相劝了。可见左维明心中的贤妇的首要标准是顺从,若能依你,便为贤妇,哈哈,这标准让人感觉好可怕。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九回博文无人评论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十回博文评论区:
      绛珠一叶:小时候还不觉得,现在想来,红云真是狼心狗肺。秀贞并没有对不起她的地方,她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样陷害。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十一回博文无人评论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十一回博文评论区:
      绛珠一叶:左维明这样羞辱郑、孙二人,又有什么用处呢?反而显得小家子气。
      17暮商回复绛珠一叶妹妹:我倒不这么看。我认为,左维明在此时是看清形势的。他知道以神宗对郑家的宠信,不会轻易冶罪。且这件案子当场捉获的也只有郑有权与孙国英两个(根本拿不住国丈郑国泰的把柄),所以如果闹到金殿上,也会不了了之,大事化小的。与其这样,倒不如以自已的计谋小惩大戒,先给这两个奸臣些苦头,一来出气,二来警戒警戒。所以我觉得并不是左维明小家子气这么简单,他应该是权衡利弊得失后,觉得这样做对自己最有利。
      石竹:故事越来越精彩了。


      IP属地:上海3楼2021-07-02 22:23
      回复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十二回博文评论区:
        绛珠一叶:左维明到底还是偏心,如果王家要聘的是仪贞,他绝对不会答应的。因为聘的是他并不太得意的二女儿,所以才这么随意。静英外柔内刚,真是值得尊敬。可惜她那个父亲太狠心绝情了!
        越之水:我的天!!!我最受不了如此苦楚了.......静英小姐真是外柔内刚呀!她父亲怎么这么无情,我受不了!!!!!!! 可怜德贞小姐的终身就这般被其父一言而误,唉!
        石竹:黄静英真是好样的,对左维明感到有点失望了
        绛珠一叶:平时觉得左维明严苛,对比一下黄持正,顿时觉得左维明这个父亲真是不错~~~~怎么会有这么无情的父亲呢!
        越之水:哭一声......好可怜的静英呀.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十三回博文评论区:
        唐憶清:《天雨花〉未免太多鬼神妖怪.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十四回博文区评论:
        绛珠一叶:左家的家丁真是没用啊!恒夫人真是御下不严,那16个家将还留着有什么用,不如打死算了。
        17暮商答,绛珠一叶妹妹所言虽则不差,但这是必要的情节设定呀!不是他们没用,事实上“强将手下无弱兵。”只是这会子需要他们没用罢了。
        石竹:黄静英,肝胆相照,左仪贞,有胆有识,真乃奇女子也。
        石竹:左维明能公而忘私,让人佩服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十五回博文评论区:
        绛珠一叶:左仪贞的胆子真是大,居然敢当面唱那几首词。古典小说总是写这些奸臣不识点墨,其实奸臣里有很多才子。
        17暮商:绛珠一叶妹妹,还是那句“情节需要”。你说的不错,历史上许多奸臣都很有才华的,你说的一点不错。
        石竹:描写郑国泰之流有点不实(个人拙见)吧,那么槽的人怎么可能应该也不配做左维明的对手吧
        17暮商回复石竹:如果搬到戏曲舞台上,国舅郑国泰应该是官丑小花脸来演,而奸相方从哲应该用老生兼大花脸来演。左维明的一生,遇到的对手各形各色,郑国泰倒不一定不配做他的对手。我想你想说的或许是“郑国泰”这种人怎么能做朝廷重臣吧?可是,史书记载当时的朝政也的确是奸臣当道啊。
        石竹:我是说并没有看出两大奸臣郑国泰与方从哲有多么奸猾的手段,有多么深重的心机啊!
        17暮商回复石竹:我知道你的意思,可是我觉得无论文学作品,还是历史上曾真实发生过的,奸臣也未必就个个很精明能干啊。
        石竹:觉着和太过平庸 的人过招,即便胜了,也不是特别能显出智者的过人之处。
        绛珠一叶:若论了解,左维明比他的夫人更了解这个女儿;若论爱护,还是桓夫人更无条件的疼爱女儿。
        17暮商回绛珠一叶妹妹:(以下是我个人观点,不一定准确)我倒觉得,左维明对女儿的了解程度未必一定高过桓夫人,夫人爱女心切,或者此时的她牵挂着女儿的生死,以致意乱心慌,反倒没了平时的冷静沉着。常言也说“关心则乱”,所以才会显得对女儿的了解程度不如左维明的吧!当然,也可能你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绛珠一叶回复17暮商:我是觉得,左维明对女儿的才华胆魄有更深的信任,也就是说有更深的了解;而在桓夫人心里,女儿还是需要她关爱照顾的闺中弱女,她并不真切的知道仪贞能做到什么地步。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十六回博文评论区:
        zhuyinsisi:仪贞固然重情,但是此事情处理实在不妥。我觉得有的人,你念旧情,到头来也许反倒伤害其他无辜之人,一片善念反行了坏事。
        17暮商答复zhuyinsisi:不知你写下这段评论时之前,有没有看到我写在第十六回中有一段关于左氏父女对待秀贞生死之争辩孰对孰错的大段评论分析呢?
        仪贞是有其执着任性的一面,她认准了的事,一向是顽强抗争到底,至死不悔的。而她又是极重感情的一个人,甚至很多时候理智告诉她不要怎样怎样,但最后的行为又始终为情感所控。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本身真秀贞也好,假秀贞也罢,都罪不当死,这两个女性都是封建制度迫害下的受害者。虽然以左仪贞当时的立场,她并不能完全体会到这层。但是她以女性的角度去赋于她们真切地同情与关爱。虽然她的做法并不完全正确,相比正统思想,反而一般人会觉得维明兄弟反倒是大义灭亲,刚正不阿的。但请别忘记,当时整个社会法制都是不公正的,整个封建社会的道德准绳都是扭曲的。特别在这一回中,左氏兄弟为了体面尊严,竟然要幕后操纵,暗下毒手,如果说先前他们还道貌岸然地口口声声什么“国法至上”,那这会儿又置所谓的“国法”于何地?他们都要公然私刑舞弊了呢。认清了这些,我就会觉得左仪贞的以毒攻毒,需要多大的勇气,她公然藐视父权,对整个封建尊卑秩序进行挑衅。出于无奈,也出于无畏。“世事本荒唐,也只有荒唐对荒唐!”(其实几个月前我第一次看这回时,我也陷于沉思,久久不能分明到底这父女两人,哪一方的执着才更为合情理)
        zhuyinsisi:嗯,姐姐的看法起点是高于我的。我对于仪贞的做法并无意见,尤其站在今天看历史的话.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一向觉得太过重情的人迟早为情所害.唉.姐姐呀...........人生里有多少的以怨报德啊,尤其当那些人是你最看重的亲人时,那伤害何其的酸楚于是宁可当初割舍下情和义..........
        绛珠一叶:仪贞待人情深意重,实是难得
        zhuyinsis:i等待.......仪贞实在是......此等性情,若有心,何事不成?除非天命不许
        17暮商:这一节仪贞的行为有些无赖,她是以生命作抗争,倚仗左氏兄弟对她的疼爱,逼迫他们就犯。虽然有其可笑的地方,但想到她的抱定宗旨宁死不屈,无畏无惧的魄力,焉能使我不动容。再想一想她有的是什么,她能倚仗什么?当身为女子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即从落胎起便丧失了发言权),身为晚辈更没有自主权,尤其在那种社会那种家庭生活中,她不是辩论不过,只是辈份所碍一早便“封”了她的口,以棍棒甚至尚方宝剑加父权威胁恐吓,逼得她无路可走,也只有这最后一步,即用父叔的亲情,父叔对她的疼爱来赌上一把。这样一想,就会对她看似装痴卖娇,无理取闹的种种行为感动。唉!又是一出一个人抗争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这个角度看来,不管到头她救的是真秀贞也好,假的她罢,救得出救不出,这种种都不重要了。拂去种种表象的尘埃,现入眼帘的竟是多么令人压抑沉痛的一幕。她的抗争在种种压迫之下虽然显得那么软弱无力,却又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不过这一节中的左维明表现出的慈父形象,生动真实,他那种几次三番对女儿又爱又恨的情节描写,真令人忍俊不止,也许悲剧看得太压抑,调剂一下也好。也许,原著作者也觉得亏待了仪贞,所以才有意识地设计了细节,通过左维明爱女一些细节,作为对左仪贞这个人物所受委曲的少许弥补吧!
        17暮商:尹妹妹在上面说:“仪贞实在是......此等性情,若有心,何事不成?除非天命不许。” 可我要说:真的是天命不许。更恰当的说法是: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天命即是社会体制.左仪贞孱弱的肩头终究不可能担荷太多.一个封建社会体制下小女子,以个人的微薄力量又如何能斗不过的整个封建王朝家长制度。丝毫不得逾越的尊卑秩序,任凭她再怎样努力,任凭左氏兄弟对她再如何地宠爱,在这件事上,也终究由不得她的作一点儿主的。.时代造就悲剧。仪贞最终还是战败了,败在她身为女子,败在身为女子便命中注定要一世禁足于家庭,过着与外界隔离的生活。更败在整个社会都是男性主宰的社会。纵然才智机谋胜过父辈,到底斗不过一个时代。
        zhuyinsisi:是啊,所以我常常劝姐姐不要生气。我知道姐姐是替端生小姐不平的,我也知道姐姐是有替中国古典文学不平的。但是生在今时今日,我们真的无力回天。姐姐,只望你一生健康平安快乐
        石竹:谁家生这么一个女儿,也真是够头疼的。
        石竹:这左志德真是怂人一个


        IP属地:上海4楼2021-07-02 23:26
        回复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十七回博文评论区:
          17暮商:左致德大笨蛋!刚才在左维明父女面前,又是怎样千叮万嘱,怎样地卑躬屈膝拜托兄嫂侄子女们啊!“拜托在自己妻女面前,千万可别说漏了!务必帮着遮掩一时。暂时先别把秀贞屈死的事说漏嘴了。拜托了!”哈!这一下子好了!千托万托,托兄托嫂托侄儿托侄女,结果呢,反倒自已没管住嘴,离开左维明家还不到半日功夫,偏就在自己妻女跟前说穿了,全毁了。我看到这儿,对他真又好气,又好笑。不过,下面的文字我可得小心处理,周夫人是书中有名泼妇加粗人,这小半出戏的格调定位在悲剧加闹剧。与以前所写的正人君子的骂文还真的很不同。她的骂文还真难写。虽有原著可翻译,但原著毕竟是弹词体,我得时刻提醒自已,这个是个不知体统的泼妇形象,翻成大白话,还得再加工得再通顺一点,口语化一些。天啊!我自已指责别人时,最多不过语带讽刺,哪曾有满口脏俗的先例!唉!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架,上吧!
          zhuyinsis:i呵呵看来姐姐是没有见过真正的泼妇了,这般文雅
          17暮商答尹妹妹: 关于周夫人在这章节的形象,你说不够泼。可你别忘了,她虽然无知粗鲁,但毕竟自小出生在富商之家。而且到故事发展到第十七回时,她已经做了近二十年的诰命夫人了,而且已经是刑部侍郎(二,三品大员)的正室夫人啊!所以她的粗俗无礼,毕竟和村妇得区分开吧,若比着那些大家闺秀的举止来看的,无庸置疑她在她们中间算得上够另类,够泼辣粗俗的。也因此,我对她的塑造,也是要掌握好分寸的。你不能把她当作一个纯粹的很低下的村野俗妇看待不是吗?毕竟两者身份相去太远了。再者来说,这一段,我还刚开了个头,在下面的情节中,她的作为更泼辣蛮横,叫人对她又同情又可笑。而这份同情中,并不仅止于可怜她丧女之痛,也有对她这样一个生长在封建社会中的无知粗鄙的女人,自然而然发出的叹息讥笑。
          我不是青鸟:看过一些现代人撰写的“古典作品”,像这么正宗的还是比较少见,真的,佩服!
          17暮商答"我不是青鸟"::承蒙夸奖。原著比我的文采好多了。我这样做,一方面是怜惜原作者的心血才华,不忍见其日渐埋没。另一方面是因为照顾到那些想看原著,一时间又找不到原著来看的朋友们。为他们提供一个退而求其次的画饼充饥之选。改编过程中至始至终贯彻了一个宗旨:即突出原著精华,为原著重振声名,但愿能尽我一份微薄之力,让后人重新审视甚至能关注并喜爱这部三百年来流传至今的名著,这就够了。如果真有那一天,有人因我的努力而对原著发生兴趣。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欣慰。对原著来说,我甘愿作背后的翅膀,隐在其后,奋力把它托起。也愿化一根小小的无名支柱,只求撑它起来,余愿足矣。所以劝手边有原著的朋友,应该去看原著才好。因为我本身为了突出原作,在改编过程中,人物形象,情节铺设都几乎是照搬原作的,而绝少有自我发挥的地方。如果说我有比原著高明之处,那么我认为,只是那些夹杂在文中的辩证分析的评论罢了。说到底,我的东西最多只能称之为“赝品”。但你说“正宗”,那是因为我毕竟不是吃快餐文化长大的,毕竟不会沉湎于港台剧情,比一般网络写手写得靠谱些,也是正常的。何况手头还有一本与《红楼梦》齐名的《天雨花》作为改编蓝本呢!总之,如果说改得好,绝大部分得归 功于原著精采,不敢贪天之功。我只是花了不少时间精力,这倒是真的。至于我的才,矮中取长罢了,不足道哉!
          Delight08:室雅何须大,往来无白丁。特特地为此文注册百度ID, 还是看不到 第十七回(上) , 第十三回(下) 和 第十四回(上). 能再贴一次吗? 至于我的英语 ,。。。,为了不泡网站,我把中文输入拆了。在线拼音输入 这几个字,急死我了。
          17暮商答楼上网友: 很高兴你能关注我写的东西。我这里人气虽少,却还有几位故人涉足光顾。我怕重新上传这几个章节,她们看起来不便,容易将前后情节搞混。不知你有没有邮箱号,我可以给你发过来。或者不知你能不能登陆一个叫“南缘北梦”的网站,如果可以的话,我也可以将这几章上传到那里去。实在不行的话,我会考虑再贴一次。还有,你是误打误撞进来的?能不能自我介绍,(在你自己的博客上好了,我蛮好奇的。《天雨花》的名气加上我的水平,没能吸引住几个中国本土人士,反倒远隔重洋之外,有了一个你作知音!
          Delight08:楼主太客气了。我可不是误打误撞误入桃源,乃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搜寻<天雨花>,结果发现你这是独一份的网上资源。
          Delight08:而我为什么上穷碧落下黄泉搜寻<天雨花>呢?说来有趣。去年初见弹词<再生缘>,惊艳。痴缠陈端生。在陈端生吧偶见一个美眉娓娓道来《天雨花》的大概。 恨不得见左维明、 左仪贞全貌。上下搜寻,几无所获。(不信你试试google 天雨花 ,是找不到这里的 )。 我把找科研文献的劲儿都使出来了才找到这儿, 默默看文几个月了。 忽然发现楼主你就是最初的简介作者。说起来,都是你闹的。 )
          zhuyinsisi:真真不枉姐姐一片痴心.,到底是有人欣赏.
          17暮商:我在写左公设计让左永正骗杜顺卿过府这段情节时,我想此时的永正心里,换成现代话大概会说:今天我硬拖也要拖住你小子,没办法!老爹交待的任务,不然谁爱看你这张臭脸!一而再,再而三这样摆架子。我算什么,陪你玩,陪你吃,陪你乐,堂堂相府大公子做“三陪”,对你这朋友够仁至义尽了,你还这样子!(我对杜顺卿,深表同情,自然在他身上多花些心力。但当我写到杜顺卿对静英的数年相思时,也多少融合了我对《天雨花》感情;而杜顺卿对静英的生死相许,我编到这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的是:我对陈端生的感情。与其说在写此时的杜顺卿,不如说是在写我自己,悼念陈端生。不过好在,大方向没错。原著作者的确是把杜顺卿塑造成这样的为人性格。我只是稍稍发挥了一点点。为他写了几句词罢了!唉!写得太伤感了,一如我下笔时的心境。所以这里就用现代话调侃一下左永正吧!不然感觉太压抑了。
          17暮商:(议:可怜的杜公子啊!唉!化用一句电影《天下无贼》经典台词:你左伯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zhuyinsisi:老实说左维明此人可怕啊,可怕!而小杜公子则是因为固执太过而失了精灵。我想黄大人自是粗人一点但是杜公子总是先前对左大人有了成见的缘故吧,否则那么明显的暗示也没觉察出来。
          17暮商答尹妹妹在16楼的议论:杜顺卿对左维明没有成见,相反,如果你去看看第十二回(黄持正闯到杜家与杜公子理论时,左维明的表现),就可以知道杜顺卿对左维明的英明睿智还很崇敬佩服呢!我们旁观者清,认为左维明对他已经暗示了。可以在他的心目中静英已死两年了是不争的事实。他只是觉得被左维明为首的封建家长势力几次围攻,动用各种力量逼他就犯,他很反感,颇不耐烦了,所以这次终于忍无可忍,发作了出来。当然你说他是因为用情太专以至一时糊涂,以至不能体察左维明的良苦用心,这倒分析得不错了。他的不察与老黄的不察决无共通之处。他是聪明人,为情所困,以至于急于捍卫自己神圣的爱情而智商不在线,情急之下不计后果,不顾一切所以才会失察。而那个黄持正本来就是迂笨粗俗。左维明对老黄的明示那才叫“直白露骨”呢。不过我想左维明奸狡,也是存心卖弄聪明,正因他深知老黄的性情才智实在平常,才会仗才逞口舌,才会把话说的这么明显。看看左维明对小杜,可就没敢点得这么透了,多少也是防忌着小杜还是个聪明才俊,事情不到那一步,不可全然说破啊。
          Delight08:夫人兮皆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先为小杜一叹。果然入不言兮出不辞, 倒是对付善辩之人的绝招。 这一段左维明对小杜, 是不是验证了"雄辩是银,沉默是金"?"今日我许他的,纵不是黄家侄女,也是我左氏门中千金小姐。哪一些委曲了他?" 可怜左维明看中一个少年人才貌双全,就认为他"人尽可妻"了。 悲莫愁兮生别离, 再看小杜八首断肠词。 从柳絮点明暮春到夏萤`秋桂`种种季节变幻 最后桃李向春 表明又一年。齐整极了,也奇怪极了。怀念故人,有感而发,怎么好似按月关税一般。先写今天天气如何,物侯这般,我正在做什么, 心里怀念黄家姐姐。 切,小学生做文么?这八首断肠词分明是一气呵成之
          zhuyinsisi:自然是一气呵成。作者写的啊,还真是交代得清清楚楚。姐姐说的在理,人在愤懑无言的时候,,是可能失却应有的精明的。楼上那句"人尽可妻",绝倒
          17暮商:不知尹妹妹在20楼留言的前三句,指的是哪段?是指的原著作者吗?关于两位的“人尽可妻”以及涉及到这个场景(即左维明进中堂直到吃完晚饭,各人去睡的大段时间的人物心理,我已新开了一个题为“第十七回部分小议”章节),欢迎联系着小说情节再多多交流。
          zhuyinsisi答:是带了点玩笑意想来那八首断肠诗本该是作者一气呵成的啊
          Delight08:其实我戏言“人尽可妻”, 就是指"在一定层次上,娶来做妻子都可以。"参见 张爱玲《心经》中的一段话。 "任何人……当然这‘人’字是代表某一阶级与年龄范围内的未婚者……在这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女孩子谈恋爱先看重男生的条件,自己都恍惚觉得折堕,因为还没有爱上谁就要考虑结婚。男生们难道没有对应的情感么?左维明是没有的。年轻时候的他幻想自己才子佳人,都能飞速联想到佳人是否检点上。女孩子若是真爱自己的未婚夫,那她简直是犯贱淫,不值得提倡。好女孩儿娶进门,做个好妻子,就够了。左维明大概从未想过,小杜会有这种"贵千金不是我心爱"这种想法。因此准备不足,莫名惊诧。好在如今"时代不同了", 小女子如我可以闲闲地问一句左维明: 仅仅因为异性条件好, 就可以跟人家结婚,难道不折堕?


          IP属地:上海5楼2021-07-02 23:45
          回复
            zhuyinsisi:看完后觉得姐姐对人性的分析实在深刻。其实左维明这种隐晦的心理,在生活中处处可……可惜的是有这种心理的人在才智方面多是绝不如左维明的。虽然说,一个愚蠢的好人有时候危险过一个愚蠢的坏人。但是一个既愚蠢又心理阴沉的人绝对很可怕
            zhuyinsisi:仔细看了看前文越发觉得姐姐分析在理通常越是聪明厉害的人越是不容人违背意愿的。很多的时候负气行事是常见的。 有的人因为负气,明知不对也要做。但是左维明肯定不是。他也许觉得自己就是对的,别人的尤其是违背他的就是错的。所以此人实在可怕 ;
            zhuyinsisi:桓夫人此处说的倒是真心话,只希望左圣人以为她是玩笑而已才好
            17暮商答尹妹妹:你说得很对!我很高兴我的文字没使你误解,也很高兴你能领会。这里千万不能看作他们夫妻打情骂俏。一世夫妻,桓夫人对左维明的感情中更多的是怨恨与无奈。我相信她是在吐露心声。只是左维明的为人,不管夫人开玩笑也好,真言吐露的也好,他是不会顾忌到在那个男尊女卑社会中一个性别导致了天生便地位低于男性的女子的切身感受的,因为他是绝对的强权主义者。谈着谈着,好压抑哦!想点开心的事吧。我刚开电视,看到戏曲台名家名段采访王志萍与郑国凤,突然想到如果原著第十七回要是改成越剧,以杜顺卿的个性,非徐派小生不能胜任,郑国凤不错啊!扮相唱腔都行。而桓玉的温柔儒雅,以尹、范两派应工都行,尹派四大小生中,论扮相应该是王君安最合适这类角色;而选范派的话,吴凤花最合适。而左永正这个角色,毕派、陆派都行,就不用细说了。你说黄静英谁演好?王派中,相比较我是喜爱单仰萍多于王志萍的,只是从这个角色的扮相考虑,似乎王更适合,要不就方亚芬。那谁演仪贞呢?恐怕再挑不出了。爱之切,自然要求高啰!
            zhuyinsisi:姐姐没有误导啊,我从头看来,确信"桓夫人对左维明有的更多的是怨恨与无奈",所以此处绝对是真心话.不过老左此人,心狠得紧,所以希望他以为只不过是玩笑话才好。小杜的话,我也觉得郑国凤不错。坦白说,钱惠丽我对她的印象一般般。桓玉么,君安演是可以的。黄静英的话,我喜欢方亚芬,不过气质上可能单仰萍合适一点吧?仪贞的话,还是那句话,除非竺水招重生,想想孟丽君就是,不知姐姐觉得呢?
            17暮商:尹妹妹,我的意思是:以左维明的精明,识人之明,他不会不知道夫人心理的,保管一看一个准。只是他有男权这把封建朝代的尚方剑,还有几千年的礼教如泰山压顶,子女夫人就算讨厌他,恨他的某些作为,又能怎样?所以他仗其优越感,不用太顾忌妻子儿女对他的看法。竺水招,我没看过她的青衣戏,所以不能发表什么议论。只是左仪贞在我心目中几乎与孟丽君并重了,以我的标准,想必古今演员无人能企及了。现在想想突然觉得好好笑哦!昨天我写到明熹宗钦点三甲。我们这会儿倒来了一个“钦点御用演员了”(当然这个“御”是指我俩了。基于我对这本书的小小贡献,以及本人对越剧近三十年的戏迷了解程度,我想如果用越剧去演绎,我应该还是有替原作作者钦点演员的资格吧。左永正可以叫上海越剧团的黄慧(陆派)演,黄慧唱腔扮相都好,我也喜爱。哇!想想,这三个公子站在一起,真是个个亮丽啊!黄静英就方亚芬吧,其实方和王,我更喜爱方的。不过其实用金派来演这个角色也不错的,只是放眼当今金派门人,黄美菊唱得好,却不漂亮,谢群英也还是不够美,唉!说真的桓玉最好是萧雅的唱,我个人认为萧雅的扮相是中生代四大尹派门人中稍逊的,赵志刚是男小生,我比较喜欢女小生,所以放弃,这四个中我向来最喜欢是茅威涛,但这种传统书生,不合她求新求变的路子,她演的角色早十年就 突破常规戏路传统小生形象了。所有点来点去,只有王君安了(妹妹别生气,个人观点罢了。)其实如果吴凤花能以尹派演就好了,他的形象是最合适桓玉的,装束扮相以及个性完全可以参见她在《沉香扇》中的徐文秀,驾轻就熟啊!
            zhuyinsisi:说到吴凤花,<三看御妹>里见过她的风采,倒是适合桓玉呢.其实王君安的尹派小生,在<天雨花>里真的没有和适合的人似的.看了姐姐的后一章尤其这样想.个人认为有一个"桓玉和顺卿"的结合体倒是适合她.呵呵.方我是很喜欢的,其实胜过喜欢单.不过大家闺秀之风呢,始终觉得单更好.仪贞和丽君老实说,一直没有见到过合适的人选我老公说年轻时的林青霞如何?晕......还是喜欢竺水招,那性情,很适合的
            zhuyinsisi:当真是看你从什么角度来看小杜此人。唉,固然是痴情重情,不过终究是"赖"了点。老实说,只怕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主儿。
            绛珠一叶:老左把人捉弄得够了,终于松口了。


            IP属地:上海6楼2021-07-02 23:45
            回复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十八回博文评论区:
              17暮商:在这一回中,黄静英和杜顺卿的悲悲喜喜总算可以告一段落了。想到后面唱重头戏的是王礼乾,这个**不如的坏男人!要写到他,我气不打一处来。想骂人了啦!去死!这种男人才叫**,如果说皇甫少华综合分可以得90分,刘奎璧好歹能得个50分,这个王礼乾,0分都不如,就是他!这个凶手!害得凤楼横遭惨死,这个"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中山狼",害得德贞受尽委曲与折磨。已经有了德贞这么温柔娴淑的名门闺秀为妻,还贪心不足。到后来为了强逼孙玉仙嫁他为妾,用尽卑劣无耻的手段,串通社会上奸刁之徒,阴谋骗婚。玉仙宁死不从,他就照死里打。还强逼德贞去做说客。这什么人啊!气死我了!看看少华,比比这个***,不比不知道,一比之下少华就成了情圣了!这个***该下地狱!都是左维明不好,瞎了眼,给女儿找这么个货色当老公!还不如后来给三女儿左婉贞选的夫婿呢,三女婿人虽穷些,但人品性格好啊!唉!左维明三个女儿中,相较大姐三妹,虽然德贞各方面都不算出色,但是她也太可怜了些,为了父辈们的利益,盲婚哑嫁,最终嫁了这么一个人,唉!
              zhuyinsisi:我不看了.......哭…………所以说,有才非有德.这样的渣滓居然可以中进士
              17暮商:唉!事实上象这种人渣正是封建体制的特产。普遍存在。所以说杜顺卿是何其可爱,象少华,桓玉这种人算不错的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翻阅古今真数不胜数了。王魁负桂英,李益负霍小玉,李甲负杜十娘,....唉!小说戏曲历史神话传奇,太多太多了。其实从某种角度上看,德贞的命还不算最苦的,她还有公婆、父母为她作主,单从一生遭遇不幸的程度来看,左家最苦的女孩,应该是左孝贞,那才叫真苦(家落中道,父亲早丧,寄人篱下,丈夫懦弱早夭,强抚双儿,还要受婆婆与小叔的百般欺凌刁难与剥削,最后还给婆家骗卖出门。好在有左维明这位堂叔,不然的话,唉!后果绝对极悲。抛开左家,那个孙玉仙,也很苦,若不是左维明仗义搭救的话,唉!(先预先透露一点,左维明救玉仙,一方面是为了弥补二女婿造的孽,明知王礼乾无药可救,因为是女婿,关系到女儿德贞的终身,也只得尽力去一次次地挽救!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你道孙玉仙是谁啊?就是左府对门孙国英的亲生女儿啊!王礼乾所作所为明摆着是逼良为贱,强骗人妻,左维明在某些方面还有些人性的,不忍看着又是同乡又曾同朝为官的孙国英的寡妇弱女走投无路,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总之故事很好看,但真的让人会随着书中人物去经历悲喜。我不知道通过我的转述,读者是否会这样感觉到。我只知道,原作给我的震憾,令我刻骨铭心!
              17暮商:姐妹们,我原来编的那段“真珠帘启,云捧月;牡丹屏开,露华浓。春带雨,柳含烟。飘飘举绣袂,意态千端难描就;姗姗款湘裙,一种风韵出天然。衣香鬓影,钗光翠环。”怎么读,怎么不对劲啊。要知道这是形容静英走出认父,可以细读几遍,怎么看怎么象一种貂蝉见吕布。我要给读者以名门淑女淡妆雅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而这段,我似乎描写得太雍容,亦或太风尘了,似乎有矫揉造作之错觉。这不行!必须改!细细想来:首先“牡丹露华浓”与下面的“柳含烟”之类句子冲突,改芙蓉吧!清水芙蓉嘛!也合了后面“风韵出天然”之句。姐妹们觉得如何?
              17暮商:姐妹们,我的文体会不会怪怪的?我怎么感觉,又把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揉在一起了?这种文体历史上有人写过吗?当然是有一点象三言二拍白话小说,但是不是又有些画虎不成类其犬了啊?看来有必要要抽点空去看看明清小说了,算起来,好象很久没阅读明清小说了,该有个大半年了吧!我就说嘛!一年多埋在弹词、元杂剧、文言小说堆里,对提高白话小说的功力是把双刃剑,不过不要紧,找本明清小说来把把舵,应该就不会偏生出这种怪文体了吧!
              17暮商:昨晚整理一些家中的旧书,随手翻了<玉娇梨>两页。我明白了,看来我的文体是异类。真的是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加弹词的混合体。要改成更倾向于明清小说体的感觉,倒也不是不行,只需将人物说话前的大量动作神态描写删减或精炼一些就可以了;而大段对话,也要再加工提炼。如此双管齐下,从头再来,不是我说句大话,就算把它放在真正的明清小说堆中,一般人粗看也看不出来是赝品吧。只是,这样一来,这本改编本就多少落入明清小说在言行描写方面不够细腻的旧式手法巢臼。而我多年来对戏曲话剧程式的研究所得,与历年来接受中国近现代小说与外国名著等在情节描写上细致精确的艺术熏陶,自然而然觉得纯粹的明清白话小说体,于人物塑造是不够栩栩如生的。而现在这种写法,似乎是能补足人物形象缺陷。较明清小说的白描方式,更利于读者理解,进入角色内心。然而这种结合,又难免画虎不成反类其犬。看来是脱胎于旧文体的了,说它怪也好,新也好,总之是什么都沾一点边,什么又都不是纯粹的象。姐妹们觉得,是不是该另取一个文体名字了,以区别历史已出现过的文体啊!叫什么呢?“戏说”,怎样?一半是戏剧程式,一半是明清小说。(开玩笑的,愁死了!为这个四不象的文体!)
              绛珠一叶:黄持正这种父亲,真是让人心寒,看不出他有一点点对自己骨肉的爱。
              越之水:终于将静英和顺卿的故事看完整了........看到姐姐所说接下来就是王礼乾的故事还真生出了一种不愿看的想法.....唉! 黄静英和杜顺卿的故事很适合改编成越剧。当初怎么选了"无头案"?真是蜚夷所思了!
              石竹:太喜欢她,喜欢到无法表达
              石竹:感觉姐姐会写得好,不知道能写得这么好,动情处,叫我这木石心肠(说铁石心肠有点过了,还没麻木到那程度)想掉泪,精彩处,读完但觉齿颊留芳,实在是妙啊!
              17暮商:好巧!写到仪贞新嫁,德贞独守空闺这几句,正逢与我朝夕相处二十多年的亲妹妹嫁期临近。看看书中人,想想自己,真是感慨万千。我今也作书中人,两般伤心总一端。唉!又想起《红楼》中:“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朝手足情。”则今后:芳闺寂寞,何人联床听夜雨?菱花尘满,哪得簪鬓看梳头?(虽然我俩自幼性情脾气并不太相投,可同胞手足总是非常人感情所比的。唉!一世姐妹之情,就这样分抛。眼睁睁看着她嫁出门去。可怜我还得忍着眼泪,在喜筵当晚为她作伴娘。有时想想,真的很讨厌那个拐走我妹妹而我又不得不称之为“妹夫”的坏小子!
              17暮商:评论一下小杜新婚一口气喝完十二杯酒的情节。我看原著时不禁惊呼:“”小杜酒量不错嘛!“”虽然高浓度酒是元代发明的。所以他这时所喝的我们不能确定是白酒还是米酒之类低度酒。但不管怎样,就算是状元红等度数并不高的黄酒连着十二杯下去,多少也有后劲的。但照原作者的构思,说他不过面带微醺而已。可见这小子酒量还真不错!当然这应该看作他有成为善饮者的天赋。因为象他的身份、家庭、性格决定了的,虽是出身豪门,又是受宠的独子,但这方面家教很严,本人又很自觉,是不可能经常放开量饮宴的。这一点决不象王礼乾,王礼乾的酒量宏,我看大有可能是吃花酒练出来的)
              绛珠一叶:王礼乾不想结左家这门亲事,本该是德贞的福气,不嫁给这样的丈夫是德贞一大幸事。只可惜此人太过狠心,居然意图逼死未婚妻的性命来达到退婚目的。左维明证明女儿清白的时候就应该顺势退了亲才是,对德贞的名誉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
              石竹:这书中老左家够新潮的,父母竟然会调笑女儿的闺中隐私,个人感觉有点不可信哎


              IP属地:上海7楼2021-07-03 00:07
              回复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十九回博文评论区:
                绛珠一叶:虽然痛恨德贞懦弱,王礼乾也未免太狠毒了!德贞还是作寡妇好了~~~
                石竹:这个王礼乾,真是个ren zha,简直qin shou不如。左维明明知德贞懦弱,王礼乾奸诈,还把闺女嫁给他,也真是自讨苦吃。
                17暮商:改到这里,我一开始是将原著中夫人的话“我们也被你气昏了”顺手改成“我也被你气昏了。”本来我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不过去了一个“们”字而已。转而一想,顿悟原作者的高明深意。我分析给大家听:如果这里用“我们”则表示当时的场面,维明语嵌双关传话叫仪贞设计,连夫人为内所有人都没听出来,只有一个仪贞听懂了。这样智商对比之下,就显示出维明仪贞都是绝顶聪明,比夫人、永正、礼乾等高出许多。(要知道,这位桓夫人的才智也不俗啊,也是一个才女啊!这样一比,高下立分。)同时彰显了他们父女之间的默契。而如果只用“我”,则表示夫人仅指自已。用一个“我们”则表示夫人以为我们在场所有人,包括维明都并不知仪贞姐妹设计,没看破这根本是维明与仪贞共同设的计。看似太普通的一个字,一字之差,意思内涵竟差了这么多。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文学,太博大精深了。作者好高明啊!虽被我猜出她的机关,只是我是后知后觉的。要仔细一想,才明白。毕竟水平差太多了。此时我不由想起当年曹操曾对杨修说:“我才不及卿三十里。”唉!我今也是望尘莫及,佩服!佩服!
                17暮商:我突然想到,作者这里有个漏洞啊!查了德贞的衣饰,还应该再查查仪贞的才对啊。两姐妹的衣饰全调包了嘛!
                17暮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身为相国千金,今天穿过的衣服,第二天哪里还会不换一身啊!不会这么简朴吧!太不合乎当时上层阶级所崇尚的奢侈之风了。看来作者构思时基于情节需要的缘故了。
                石竹:王礼乾那货,真是没话说啊,说他是ren za都高抬了他
                匿名网友:写金经虽然荒诞,但因此引出的夫妻小矛盾却令人叹息,桓玉也是大男子主义,被拒同房,还搬出岳父大人。想起左公被桓夫人以胎教为名拒绝同寝后搞出的手段伎俩来了,不免为那个时代的女子一叹,夫为妻纲,看得我很为仪贞母女不平,呵呵。作者有作者的局限性,所以看到她这第N次的迷信:写金经,已不见怪,反而觉得此处的重点正是反映夫权压制问题,因此迷信问题无可厚非。 但秀贞转世这一节,我却觉得很不好,削弱了致德的罪过,好像要帮他洗洗清的感觉。 扇子问题,博主好细心,赞!!!另外,被删的大段情节附于后记也是好的啊,唉~~~
                越之水:好像姐姐在哪回中提到一句王礼乾也是入赘的,偏偏我看过之后再找就找不着了.想来也是姐姐补上的吧.
                石竹:不管在什么社会、什么时代,遇人不淑总会是一个悲剧
                石竹:看这篇的题目作者对凤楼称呼的是“奸奴”,“窃纨扇题壁破奸奴”,原著里作者好像并没怎么过分的谴责王礼乾。
                17暮商:这是作者从小受到的教育与周边环境及其阶级立场决定的,虽然她是痛恨王礼乾的,但正如左氏父女一样,虽然恨但也有着无奈的委曲求全,而对于凤楼,毕竟我们的理解与作者有所不同,我们心目中王礼乾才是埋祸已久的大隐患,凤楼只是无辜少女被人引诱一时走上歧途,但在作者心目中,这场祸事凤楼是主犯,不管她动机如何,不管她是否能预料到她这样做的后果会害德贞到何种地步(不过在我看来,她是根本看错王礼乾,也是根本不知道王礼乾一直想要害德贞,甚至她也很难预测到自己就算到死,那个狠毒负心的王礼乾都不会为她流一滴泪),总之,作者心目中,凤楼的确是害得德贞险些屈死丧命,我觉得作者的想法是:若没有凤楼冒名幽会的事,就不会兴起那么大的风波,德贞也不会受那么大的污辱和委曲。我觉得作者是在这种思想趋动下,才视凤楼为”奸奴“


                IP属地:上海8楼2021-07-03 14:44
                回复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二十回博文评论区:
                  17暮商:新婚之夜,王礼乾被左家人翻出旧帐,指责教训,不得已只能在洞房低头认错,跪求新娘左德贞的原谅。这一段,并不同于《苏小妹》中苏小妹三难秦少游,也不是《碧玉簪》王玉林跪求李秀英。又一出:若要比方,恐怕是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唉!本来呢,象王礼乾这种人,我才不甘心为他写词呢!不过瘾上来了。譬如写杂剧传奇呢!就算是大奸大恶之人,象<赵氏孤儿>中的屠岸古,他也有唱词啊,不是吗?便宜王礼乾这个**!正赶上本人思若涌泉。
                  17暮商:顺便先补充下,我在上面所说的意思是:左德贞为难王礼乾这一段决不能看作是新婚夫妻的情趣。不能比作<三言>中苏小妹与秦少游这一对的。王礼乾在这里的低头屈膝也决不能与<碧玉簪>中王玉林真心认错作同等观。左德贞与王礼乾的婚姻,又是一出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我此时真恨不能借金玉奴之棒打杀尽这等衣冠qin shou!现在说一下:当我改到左维明那句“本性难移”时,自然而然在前面加了“江山易改”四个字,(原著中是没有的),不过后来一想觉得不妥。试想作者是深受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教育的人,她身为大明子民,如何会写“江山易改”这种大不敬之言。更何况她半生饱受江山更替,乱世疮痍之苦,这样的心境,如何忍心下笔“江山易改”四字,只怕字未落笔,泪已成行!所以我把它改回来了。我想说的是,如果小说也好,戏本也好,后世有人改编原著到这段情节时,一定要记得体会原作者的心情以及左维明的身份立场,千万不要在“本性难移”前妄加“江山易改。”四字。作者半生为这四字受尽苦痛,那是留印在心痕永远难以磨灭的伤。作为后人,就体恤哀怜一下吧!
                  17暮商:左维明第一次假设妓院骗王礼乾入圈套时,原著在此处,并没有明显指出桓玉是事先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王礼乾会遇见什么麻烦的。但从接下去的情形看,桓玉应该多半是知道一些的。桓玉生性厚道,不忍心礼乾中左府上下的圈套,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象永正那样,引他往圈套里钻(当然王礼乾的确罪有应得,而永正的立场毕竟又与桓玉不同,毕竟左德贞是左永正的亲妹妹啊,妹妹受妹夫欺负羞辱,作哥哥的自然气不过)。桓玉在这里没有落井下石,眼看王礼乾快中圈套了,在关键时刻桓玉还是想施以援手助他度过一关的。所以才会温声轻语,说:王兄,今日且随小弟回左府可好?“要知道,若彼时听从桓玉,王礼乾就不会落得后来的被打骂教训的结果。可笑这王礼乾,不识好心肠,反而当着所有人的面给桓玉脸色看,那种得意高傲的神情,非常出彩,再联系下面的章节,此一时,彼一时,这会儿得意狂妄,到时有他的苦头吃,谁叫他不识好歹,不识好人心。真是好笑,好玩的。
                  17暮商:议论两点:第一,左维明挑选四婢,并顺口开玩笑说要把她们送去做ji女,以及合府婢女出堂时惊恐万状的神态心理描写。其实它的作用是: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从一个小角度来揭露当时社会体制下,奴婢的悲惨命运,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残酷无情。生杀荣辱,全凭主人的一句话而已。原著作者写到这里时,的确特意地点到了众婢女惊恐神色,并左维明无视奴婢的生命贞节。我改编到这里时,体察到了作者的用心,所以我的改编本,在这她的原文基础上,再稍稍扩充了一些词句。总之是脱胎于原作者的构思,不是我的功劳。
                  第二: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仪贞姐妹闺中四婢,(即瑶钗、玉钿、凤楼、凝翠;照一般规律,虽然都是丫环,但此四人,按提名先后顺序来看,应该是:仪贞两个丫环中,瑶钗是大丫环,玉钿是小丫环;德贞的两个丫环中凤楼为大,凝翠为小。)她们四人第一次出场是在哪一回呢?答案是第十回。当时,在提到闺中四婢名字时,玉钿的排名是在瑶钗之后,可谓很不起眼的一个角色。到了第十一回,仪贞姐妹私自游园(即在花园遇到桓玉,后来引出桂香栽赃陷害的那一次)。这一回中,瑶钗有单独的表现(去后轩泡茶),凤楼也有(奉命窥探桂香找桓玉何事)。再后来第十三回中,仪贞静英等游园遇妖,凝翠也有单独的表现,(一个人奉命取灯笼)。而第二十回德贞洞房闭门,凝翠与飘香,也有大段斥责王礼乾的场面(虽然照书中描写,斥责的言词是仪贞亲授的)(注:彼时凤楼已经被害死,所以左家又拨了一个飘香丫环与凝翠一道贴身服侍左德贞。)至于凤楼,第十九回中占了大半个重头戏了。如此一比较,这位玉钿丫环真真是太不起眼了,那三个都有单独表现,唯独她没有。(我第一次看这原著,看到第二十回之前便起了这个想法。却万没想到,在第二十回,竟然是玉钿异军突起,竟有了她的戏份,在这回她竟然被左维明从合府数十上百名丫环中挑出,成为假冒四位风尘女中的一位,这样一看,细心的读者应该能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原作作者心思缜密之处。四个丫环,人人有戏 份,个个有表现。我一向认为:小说戏剧情节的铺陈,人物个性的描绘,要遵循的一个准则就是:稍有一些重要主要的人,都要做到人人有戏,笔墨虽有繁简之分,但出场一个人物,就应该尽可能地调动起她(他)的戏份,让他(她)在作品中起到一定作用。曹雪芹是深谙此道的,看他笔下的很多小人物,往往能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能活灵活现;而陈端生,在这点上掌握得也很好,她塑造的瑞柳丫环便是一例。这部〈天雨花〉的作者,更是一位比曹公,陈小姐更早百年就已经极好地掌握了这一经验的才女。令人钦佩!最近我一直在想,我改编〈天雨花〉的意义,难道仅仅是如一开始所说的,让大家有个画饼充饥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吗?这一路坎坷,此时的我陷入沉思。也许,我当时没有往这方面想,但这几个月来,我已经做到了。我做到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它校对,修饰,弥补它一些情节前后矛盾的地方,为读者理解这部名著,走近原作者思路,扫清障碍,指引方向。而另一方面,我又是在给自己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机会,独立思考,仔细分析的机会。
                  17暮商:对!我的改编出于尊重原著,推广原著的出发点,不可能自由发挥,可以说除了文体从弹词改为白话小说外,其余95%以上构思也罢,人物个性塑造也罢,都是尽可能遵循原著的。在改编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总结作者的精要,为将来,自己的创作积累经验,汲取养料。靠前人出名,我不屑为之。但前人的先进高明之处,是一定要继承发扬下去的。历代文人早已总结过:虽然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抄有三种等级,最低一层,只是简单模仿,拾人牙慧。最高一级,便是“抄”精髓,抄方法,在前人基础上更上层楼。这才是文学创作者的穷尽一生要去追求的崇高理想与目标!
                  绛珠一叶:王礼乾名为读书人,其实是个流氓。这种人,对付他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狠狠压下去,让他一辈子都在不入流的小官上挣扎,什么权威风光都是梦幻,这么压着他几年看他来不来求他的宰相老丈人!
                  17暮商回复绛珠一叶:妹妹所见不差。这种人就该把他往死里整。只是我后来又一想,纵然压他几年又有什么用,本性难移。妹妹可曾看过<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那个品德恶劣的负心汉薄情郎,在洞房中何曾不是卑躬屈膝地跪地求饶,但他真的是出于真心认错吗?也只为“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一旦金玉奴没了义父林大人作靠山为她作主伸张正义,金玉奴的结局又将如何?而事实上林巡按夫妻也不可能永远跟着玉奴,他们终有一天会老,会死,也可能等年事已高致仕归故,无职无权,那么金玉奴到那时该怎么办呢?说到此,顺便聊一句,我也是个超级戏迷,京剧荀派孙毓敏的<金玉奴>的结尾改编得很感人,在剧中玉奴看清莫稽的恶毒面目,坚决与他一刀两断,并请求义父为民除害,使莫稽这个忘恩负义谋杀妻子的斯文败类得到应有的下场。那大段的唱词声声控诉,听得人真是振奋,解气啊!
                  17暮商议:岂有此理!亏得原著中左维明说出这话,言下之意还怪罪德贞,数落因她生性软弱,导致连累他这个父亲有操不完的心!竟不扪心自问,究竟是把女儿的终身作为赌注,许配给那个无耻狂徒的?是谁把这样一个温柔善良懦弱忠厚的好女儿推入火坑的,是谁,毁了这女儿一生幸福,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的?左维明这个罪魁祸首,到此时还好意思反来怪自己女儿不争气,不能收服丈夫心,与王礼乾和平共处!再者,左维明怎么到这个时候,倒想起仪贞的好来,平时责骂仪贞、嫌仪贞太过聪明狡猾时,那股狠劲恨意到哪去了?这种什么人啊!女儿口拙舌笨,太听话,在他这里不得宠;女儿伶牙俐齿,太聪明,他又嫌跟他作对的实力太强,也头疼。
                  17暮商:在编到君臣元宵宴会时,(按原著的描写,此时距离明亡,真的只不过二十年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然而然令我想起“惊破鼙阳渔鼓来“!想到原著作者身罹乱世,饱尝亡国之痛,家破人亡。不由得我满怀感慨,便很快写下这一段。原著中是没有的。编到四宫女遵旨欢喜的心境时,我有意放弃原著的词句,以自已的理解去为她们,这她们这些封建朝代罪恶体制下的牺牲品重写唱词。写一曲血泪控诉。我承认,原著作者在描写她们四个此时的心境时,用典、遣词都是不错的,她的辞藻水平远在我之上,但论思想觉悟,我毕竟是现代人,占了时代的便宜,总比她深刻些。且我要绕开她已用过的典故词句,这样一来,能打平手已经不易。总之原著写得比我好。
                  绛珠一叶:魏忠贤是太监吧?太监怎么让人怀孕啊?
                  越之水:作者此时竟写魏忠贤身有秘技能以太监之身让宫女怀孕,真真匪夷所思,太没有事实根据了.无语......
                  17暮商回复越之水:我认为,作者以她的立场或是知识所限,也只能一笔带过这种情节。但我不记得哪本书或资料上曾看到过:大致是说:太监净身以后是要定期复查的。(当然历代宫闱制度黑暗,上面政策刚出台,往往下面早就做好了对策,这种事往往能用钱搞定)至于为什么要定期复查,因为历史上也有出这种事,许多小太监自幼净身,由于种种原因,手术失败或是一开始净身时,年纪太小,以至没有彻底根除,变成了假太监(历史上安德海到底是真太监还是假太监,就是一个悬案。恐怕只有慈禧知情了吧)甚至有些人打通关节,钻了空子,根本没做手术,也有这个可能。(比如嫪毐)。当然即使历史上的魏忠贤真是假太监,也是宫闱密闻。原作者不可能得知真相,这里只是《天雨花》的作者的情节设定而已。虽然极有可能违背历史真实性,但假太监使后宫女子怀孕的事,历史上也不止一次发生过的。
                  越之水:嗯。假太监是有可能的。 看到凤楼之死那时,我就觉得左维明真不该再让德贞嫁给那个狂徒,趁早退婚。德贞的婚姻实在是个悲剧。但是比起贾迎春,有聪明老爹的手段护着,德贞这个同样懦弱的小姐,命运又似好些。


                  IP属地:上海9楼2021-07-03 15:23
                  回复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二十一回博文评论区:
                    17暮商:议论两点:
                    第一:按原著所说,四个宫女一进左府与左维明头一回见礼时,左维明便看出了破绽。他觉得此四人容光焕发,不象是黄花闺女,从脸色上看象是少妇。我编到这里,真的呆了半晌。这种情节设定有科学依据吗?不要说古人,现代人二三十岁的青年女子走在大街上,恐怕路人也很难仅从其脸色去分辨是不是已经成过亲了吧?我不知道作者这里的情节设计是有一定的医学根据的,还是又在神化左维明。(我本人常识有限,所以我真的不敢肯定,从医学或星相或其他什么知识中,是否真能从脸色上判断少女还是妇女之身。我不能确认的事只能采取回避,所以在我的改编本中,当我写到左维明第一次对四人产生怀疑时,仅能从她四人神态上引起怀疑,而不照原著所写(即第一印象便已有几分猜测不是处女)
                    第二:原著并没有对这四个宫女抱以较深的同情。我是根据我对封建社会宫廷中种种黑暗腐朽的制度,险恶的生存环境的了解与体会(小说戏曲历史,看得较多),这四位宫女固然有其愚蠢可厌的地方,但归根到底,她们也是受压迫受欺辱的受害者。试想一下,如果有其他的选择,如果不是被逼无奈,以她们小小宫女的身份,纵然寂寞难熬,谁又敢去以身试法?祸乱宫闱可是死罪啊。那魏忠贤诱jian她们时,已年逾不惑,其人更是无才无貌,这些青春貌美的宫女们谁会主动看上他?可就是这个人却能欺上压下,在后宫操纵着生杀大权。明史记载,魏忠贤与客氏联手,即便是熹宗宠爱的正宫张皇后尚且常常受他二人的气,更是被二人设计长年无孕。有一次好不容易怀上了,还给他们暗中动了手脚,打掉龙胎。更遑论其余的妃嫔,史书记载的有名份的妃嫔,被残害,被毒杀龙种的就不下六七位之多,更何况后宫那些地位卑微的宫婢啊!在明朝熹宗年代,魏客二贼权倾朝野的那个时期,那客氏宛然一副皇太后排场,在后宫哪个不看她脸色行事?魏忠贤则是对熹宗当面逢迎,背后使坏。他摸透了熹宗没文化,对朝政没兴趣,年纪尚小,一味贪玩的个性。常常有意趁熹宗玩得高兴时,把奏章呈给他看,扫他的兴,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小皇帝马上会说:“朕正玩得高兴,这些事你看着办吧,以后这些小事,别来打扰朕!”于是 到后来,熹宗一朝,很多被杀的忠臣(如杨涟,左光斗等)这些人议罪下牢、发付东厂审查,最后批斩的奏报,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准奏批示的。)我们了解了这些史实,就可以理解当时那些苟且偷生在夹缝中,仰人鼻息,受尽剥削欺凌的千千万万的宫女太监们是何等地痛苦,如何不对她们寄予宽恕与同情!
                    石竹那客氏之于熹宗应该能给与心理上的安全感吧,还有万贞儿之于宪宗,都应该是。像熹宗和宪宗这类男人,做平常人尚且不能平衡好家庭,又怎能做好君王呢
                    17暮商:议论三点:
                    第一:令人感慨啊!关于左致德与周爱卿的婚姻,二十年来盲婚哑嫁,本属悲剧。更何况因为周爱卿的迷信无知,致使长女次女自幼失爱于生母周爱卿,又因周爱卿的胡涂溺爱和左致德的昏庸失察,致使小女儿秀贞含冤屈杀。时至今日,才夫妇和睦恩爱,这其中所付出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第二:秀贞转世投胎,虽是作者有意这样处理的,来缓冲封建统治阶级上层的罪恶,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如致德夫妇一样,将原先对秀贞的感伤同情归于平和。但我倒觉得,仔细想来,也有可悲感人的地方啊!
                    第三:据我所知,新生小婴儿长相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这么一点的小人儿,说什么象不象秀贞的,未免胡说了。如果说这孩子长大些,越长越象秀贞,倒还说得过去。不过从另一角度来想,周夫人生子后真的会从此无忧无虑吗?这孩子长得与屈死的秀贞一般无二,恐怕每一次对着这个孩儿,只会更想起她的心肝宝贝三女儿秀贞吧。这一点上看,让夫人一早就知道这孩子是秀贞转世,对她的心理折磨,肯定不小了,从而也达到发人深思,令读者感触的效果!至少我这样认为。(不过话说回来,我这样理解,好象也是在为原作者粉饰糟粕了)
                    17暮商:我深信原作者是个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对喜爱的人,她不遗余力地歌颂赞扬,而对心目中厌恶的对象,则会尽全力地讽刺揭露。比如这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客氏三个女儿,从名字上一听,就给人以矫揉造作的丑感。梅姣、桃姣、荷姣,干脆再凑一个吧,水饺!水饺倒不错,是我比较喜欢的主食。至于那三个,真恶心!
                    唐憶清:我覺得作者對刻劃人物性格、外貌特徵,都淪於面譜化,對好的事物不吝讚美,但對“反派”卻盡情醜化,欠缺說服力。
                    越之水:确实哦。此部书忠是忠,奸是奸,定要说性格复杂些的估计也是王礼乾了,别的过于脸谱化..... 另外有一点想不通,左致德夫妻如果到了生了儿子才夫妻和睦那之前应该不合了,不合又如何能让夫人再次受孕?看来夫妻二人不合是不合,但仍然.....汗!只是那样子也委实难受.
                    17暮商回复越之水:我认为虽然这书中大多数人物是有些脸谱化,但几个主角的个性还是比较鲜明的呀。至于左致德,他前二十年与周氏只是凑合着过。没办法,盲婚哑嫁的后果,对那个无知无才无貌无德的周夫人,他只能照单收下,又不能退货,二十年前,他在订婚后迎娶前就明白告诉过大哥左维明,听说未婚妻周爱卿无才无貌,他不愿娶,情愿退婚。可是左维明多道貌岸然啊,自诩忠臣良将信义君子,如何会允许弟弟轻易悔婚,落人口舌。左致德婚后又有这样一个大哥做榜样,也不被允许纳妾(一方面哥哥左维明也没纳妾,他不太好意思提出。另一方面,周氏泼辣无知,性格也不良善,也不会允许他纳妾。为了耳根清静,他也就不敢起这个念头)古人结婚大都不是为了爱情,大都没有感情基础的。大都只为了传宗接代。所以两人不合,但照样同床生下儿女,在古代实在是平常的事
                    越之水:暮商姐姐上面说”这一点上看,让夫人一早就知道这孩子是秀贞转世,对她的心理折磨,肯定不小,从而也达到发人深思,令读者感触的效果!至少我这样认为。(不过说实话,多少是在为原作者粉饰糟粕了) ””
                    我觉得糟粕是有的,问题是糟粕中总还是能找到些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就算我们知道转世不转世的话是很迷信的,却还是能从转世后带给夫人的感觉做读者自己的感触,也许作者是不经意的,只要我们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 比如永孝可以自扫前生坟,迷信是迷信,读来却感悲凉,于是也就不怪作者设置得迷信了。
                    石竹:这一节刻画客氏一家未免刻薄了些。
                    石竹:这部书中,最讨厌的就是左志德,好色无谋,庸俗鲁莽,懦弱无能
                    17暮商回复石竹:可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大家都不待见的左致德,却也是少年登科,此后因兄长左维明的缘故步步高升,到了中年更成为朝廷二三品的大员,执掌大权呢!所以左仪贞骂他的话,还是很痛快。作者通作左仪贞对他的讽刺责骂,抨击了当时官场上那些有权而无才失德的庸官,朝中除了奸臣就是庸官,也就左维明一盏明灯,这个皇朝还是希望吗?
                    石竹:对客家三个小姐的描写真是有些刻薄呢,不过很精彩。
                    17暮商:第一:我改编到三位公子拒绝客氏招亲这段情节时,硬插进三人这段心理描写,并不是不分场合,原著没有这段心理描写,而我创造发挥了。我在情节紧张关头,慢条斯理地写进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拖慢进程的话来,表面有卖弄之嫌。事实上我这样做是用心良苦。我其实是为了通过他三人此时的心理,表达给读者这样一个信息:他三人是何等人物,何等出身?桓、左、杜三家公子个个出身高门显第,是当朝公卿权贵的后代,非但是官二代,富二代,他们本身又地位显赫,也都是有官职在身,受万民景仰,受朝廷器重。这等出身,这等职份,尚且被不法奸人想囚禁就囚禁,想逼婚就逼婚,甚至于想暗杀就暗杀,足见明后期奸党目无法纪,只手遮天,已经到了何等猖狂的程度。他几个这种身份,尚且生死荣辱不能由自作主,倘若换了普通百姓,生剐存留,岂不是对魏党来说更不在话下了!故事虽是虚构的,但影射了当时社会奸人当道,阉宦弄权,具有一定的真实可信性。
                    第二:基于后面的故事情节是闹剧更是喜剧。我不仅动了好玩之心。不妨就设身处地担任一下角色。我想说,如果我是客氏的话,要他们就犯,也非难事。何必搞那么多花样,只须在茶饭里下些蒙汗药,然后稀里糊涂送上床。第二天一早,来个软硬兼施好了。两条道摆在他三个面前:要不上殿见君,一起请皇上赐婚;不从的话就告你个微服骗婚,始乱终弃,事后又不认账。他们这种身份的人最注重的是面子,八成是会屈服。纵然有骨气还是不肯,那就可以再行一步棋,冠冕堂皇请皇上赐他们死罪(骗婚成奸,情节严重的话是可以论死罪的),客氏若这样做也不亏,就不用搞暗杀那么麻烦了,客氏索性一不作,二不休,先败其子婿清名,再请旨绞杀,公开除了左维明一子一婿,保管使左维明元气大伤,也报了魏忠贤的仇。就算其后三个女儿名节坏了,反正一手遮天,天下男子有的是,还可以择人再嫁!
                    第三:上面我帮客氏想出一招攻守皆通的招数,索性来个左右互博好了。再帮三个翰林想一招吧!他三个就麻烦一些了,困难主要是三个书僮被隔绝,又不能回家送信。就算三人把三个丑女灌醉,逃走的话,夜深路不熟,府中又有许多家丁把守,若只是一个人的话,或许还可能冒险闯闯看,三个人的话,就很麻烦了。而且就算被他们三人侥幸逃出一个,另两个一定会被尽快灭口,以绝后患,所以三个人必须同进同退,不能留一个。现在的问题是,守是一个被动但又无奈的办法,拖延时间嘛,但如果不找人回家报信,这样守下去早晚要出事的。就地策反内奸去送信,也不行,谁知道会不会看错人,去通风给客氏?轻举妄动的话,反而加速灭亡。如果虚与委蛇,拖时间等到明天,假装请求陪客氏一同进宫,当殿奏明的话,似乎也不妥。一来客氏狡猾,未必中计带他们去;二来就算有理的是他们的,恐怕昏君也会帮客氏赐婚的。若天子金口一开,三位翰林若再推托,反倒坐实抗旨罪名了。唉!算了,就兵行险遭吧!我的办法是,先拖时间,拖到天亮,但不要和三个丑女把关系闹僵。然后花言巧语,请客氏带他们三人一起入宫。如果客氏同意,则趁机面奏君王,以求一线生路;如果不答应,则设计灌醉三女,买通他家下人,去左府送信求救,就算到时有圣旨赐婚,只要三人坚持,拖延一段时间,相信左维明也有办法能挽回的。
                    绛珠一叶:左维明当场就杀了侯、魏二子,也是因为怕皇帝会为他们开脱吧~
                    石竹:一个人能不能同时既是忠臣又是弄臣呢


                    IP属地:上海10楼2021-07-03 16:26
                    回复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二十二回博文评论区:
                      17暮商:我在编到“左孝贞回娘家拜年时,左府下人向她叩头,她还了四福“这段时,首先声明,原著中的确有这样的情节,确是“四福”。若照常情论,封建社会上下等级森严,哪有主子给奴才行礼的道理?但我再仔细一想,却又有一层分析来。据我分析:主子与下人还礼,而且这里行的还是“四福”,算是很大的礼节了。我想原作者这样描写是想表示:孝贞小姐心中惭愧。促使她急忙还大礼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塑造出她作为名门淑女是个有分寸,懂谦和礼让的人。她自知这一府奴婢都是吃左维明的饭,而不是吃她家的饭,左维明并非她生父,只是她堂叔。她母女原本只是寄居在左府。所以左府下人们向左府真正的主人行礼自然是应该的。而向她行礼,则是份外的。孝贞存这个念头,可见其为人的贤惠知礼了。第二点:过年贺节,照规矩说,下人叩头,怎么说她也是左府和侄小姐,也算小半个主人,过年过节应该给下人派赏,给每人分赠红包的。但以她的财力,却根本办不到。所以她心中有愧。这愧意更促使她不敢受拜。即使受了,也要急着还礼以表歉意。
                      绛珠一叶:恶毒婆婆倒也罢了,这么狠心的母亲世所少有。(袁氏虐待媳妇孝贞也就罢了,竟然连亲生儿子都没啥骨肉之情)
                      越之水:唉!孝贞何其可怜,空有诗书满腹,学问精深。在这种社会一生才学半点施展不开,一出嫁半点违拗婆母不得,可怜可叹之极.......
                      石竹:也许是年龄大了几岁,看到人世沧桑就不免有感叹,以前是没感觉的
                      绛珠一叶:看了那么多古典小说,左家的规矩算是最是严苛的了,别人家不会自己家的花园都不许逛。
                      17暮商:孝贞丧夫,誓死守节。这些情节的设定,虽说是封建礼教的糟粕。但我必须提醒读者,大家必须看到、认清楚一点:即因为有了下面孝贞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勇敢地对抗恶婆婆恶小叔的情节,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孝贞始于封建礼教封建思想荼毒的这一反抗精神,也并不是那么不可取的了。其代表的含义是:象孝贞这样的一个生存封建礼教下的苦命弱女子,她的坚毅,她的隐忍,她的宁死不屈,难道不值得称颂敬佩吗?孱弱的肩头,娇弱身躯,却隐藏着多么坚强的个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支撑着她生命,使她鼓起勇气,咬紧牙关,一天又一天地熬下去。勇敢地和婆婆小叔代表的恶势力作斗争。从这层意义上来看,这则故事并不能与我们以前所看过的纯粹宣扬节妇守身之类的所谓封建糟粕相提并论,也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17暮商回复绛珠一叶:你错了。我很小就看越剧版和昆剧版《牡丹亭》,相比《牡丹亭》里的杜太守府衙,左家算不错了。至少小姐们知道家中有花园,杜丽娘更惨,长到十六七岁,连自家有个后花园都从来不知,甚至连她身边的小丫环春香都从来不知道有花园,还是被春香无意中发现,再偷偷告诉自家小姐的。我当年看戏时就十分不解,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纵然拘于各种礼法,但怎会受到这种待遇,连自家私家花园都不准踏入一步,更甚至于家中有后花园都从不被告知。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直到我看了《天雨花》,才知道这是为什么,左维明几次提到为什么年轻女子不能私自出入花园,一来是因为游春容易起春心,二来花园人杂,年轻男女相见,容易出事。而左家京都那个园子,就更加不妥,除以上两个原因外,还有两点不得不防:一是墙外就是大街,容易被路人看到,不成体统;二是迷信说法,积年老园,难保不生些鬼怪妖精迷惑人。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二十三回博文无人评论


                      IP属地:上海11楼2021-07-03 16:48
                      回复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二十四回博文评论区:
                        越之水:可恨左维明!既然已经设计好圈套就应该同家人说出,如此故弄玄虚,有何意义?明知仪贞脾气一向如此不肯罢休者。故意不说,是显示自己才智高呢?还是有意为之找茬羞辱女儿呢?
                        17暮商:当我依据原著,写到“左仪贞仗义打了袁氏,回家反倒受责,回到房中见到丈夫桓玉“这段情节时,”我也禁不住哑然失笑。仪贞啊仪贞!你真有一点当代小女人的作劲。不是吗?先说黄静英夫妻相约一同游园这件事。虽说仪贞接信后,一开始怕父亲责怪,不敢应约,她也的确有顾虑,有推托。而最终成行也的确是桓玉促成的。但当时桓玉这样做,很明显完全是出于讨爱妻欢心的目的,归根结底原也是对仪贞一片爱意。所以怎么能单单怪桓玉呢?难道当时的仪贞,心里真的一点不想去?再者,就算这件事是桓玉的责任,那么打袁氏呢?难道也是桓玉的主张?我们可爱又可气的仪贞啊,也太无理取闹了吧!不过我此时转念一想,倒又觉得难能可贵了。难得的是:在这种封建社会体制下,夫妻相处,竟这样平等和谐。固然,左仪贞非凡的才貌,要强的个性,使她从小便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优越感。一个大胆的信念自小便播种在她的意识里:即身为女子的她,各方面都不比当时社会最优秀的男子差,甚至百倍千倍胜过普通男人,女子一样可能比男人强。这个观念随着她的成长日益牢固,而犟强的个性,加上父母的疼爱(左维明对她的态度,一向是既恨她斗胆冒犯,仗着小聪明犟脾气屡屡忤逆顶撞,同时又非常欣赏她的据理力争,坚强不屈。)再加上十七岁那年一场大变故,彻底影响了她的后半生。她的心目中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把那些男尊女卑旧观念通通淡化了。婚后,桓玉这个丈夫因为爱她,所以百倍珍惜。一步步地自甘迂尊降贵,同时又催化了这份在封建朝代较少见的夫妻平等共处的和谐关系的形成。所以我一直说,桓玉虽然不配仪贞,但是他对仪贞还真是不错的。疼爱妻子、尊重妻子、恭顺谦让妻子,他这一生还真是模范丈夫。当然,除了两件事,一件是写金经小夫妻闹过点小矛盾,第二件事是后来在京城又中魏党圈套差点堕入美人计。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爱妻敬妻他已经做到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绛珠一叶:看到后面,左公说两个女儿和袁氏打骂,实是不值,还是有道理的。当然,这也侧面说明了,老左的有这种永远能占到道德制高点的才能。
                        17暮商回复绛珠一叶:是啊!是啊!我早在我的第一回中就总结过了,他这人就有"得理不饶人,没理也会饶三分"的本事。一张嘴说遍天下无敌手。就算再没道理,听众读者也会不知不觉被他带动。且不论那些生存在封建朝代的读者,就是当代人,如你如我,有时都觉得好象他讲得还真蛮有道理的呢!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二十五回博文评论区:
                        17暮商:原著塑造了象左维贤这样的受民爱戴的父母官,却依然有其劣迹。他虽然清廉正直,宛如浊世官场一股清流,却冶家无方。纵容继女左婉贞无法无天,视人命如草菅,难以想象那些封建社会中贪官污吏,他们及他们的家人,手中又有多少血债了。记得左维明在第二十四回痛斥仪贞私自出游时,曾说过“你言二女真无罪,是我将她责备深。若言二女之罪过,今朝加责尚嫌轻。想我左门数十代,祖宗遗训到如今,哪代子孙不谨守?嫂嫂来归三十春,房族女眷多多少,谁人越礼出闺门?纵然遣嫁归别姓,也将礼法谨持身,决不从人闲嬉游,玩水游山到处行。嫂嫂可也闻见否?若还二弟不知闻,试于合族来一问,可有谁人如此行?不想两个不肖女,自谓于归别姓门,公然竟不遵家训,伙同女伴出游行。”左维明说这话时,绝然想不到,他以为仪贞姐妹自恃已经出嫁,就公然敢违背左氏家规违背左家媳妇与女儿终身不得轻易出门的祖训,他觉得仪贞德贞已经做得很离谱很过份了,是左氏一族女眷中行为最出格的,但他训这话时,恐怕做梦都没想到,说这句话不出一个月,出继归宗回来的三女儿婉贞的所作所为比之这两个姐姐,要令人头疼许多了。这里我还想说:原作者的伏笔功力真是一流。在第二十四回中,几次有意无意提到婉贞,令读者在跨越了全书十几个章节后,将前面那个(第六回)曾经一笔带过的情节一下子拉回来,浮现在脑海,以达到贯穿上下情节的效果,而且手法上又不露痕迹,令人佩服。
                        17暮商:无意之中,发现一个原著中的奇怪现象。即左孝贞的母亲姓申,婆婆姓袁,“袁”字与“猿”同音,而“申”在地支中也就是“猴”的意思。原作者这样设计人物姓名是否有什么含义在内,或是想影射什么吗?要说这仅是巧合,以我这么长时间透过这部巨著对原作者的个性了解,我不大相信这是作者无心之举无意形成一个巧合。举几个例子好了,原作者一定是个爱憎分明的,且她对笔下人物的冠名,不少是有深意内涵的。你们看,在她笔下,很多恶人都以qin shou为名,比如与袁氏臭味相投并唆使袁氏卖媳的三个坏婆娘中,有马门常氏,有牛门边氏,作者或以贬义字词为姓,或以贬义字词取名,来影射贬低她们。比如秀贞的乳娘生性奸诈狡猾,作者将她称为刁氏。而董兰卿的恶婆婆,叫熊氏。所以我认为孝贞的恶婆取姓为袁,也一定包含作者憎恶的感情在内。只是解释不通,孝贞善良慈祥的母亲又为何偏偏姓申?如果按照本书所有的以兽为姓的人物都是坏人的原则,那么这条在这里就不适用了。而且一个婆母的姓,和生母的姓作为动物简称,竟然是同一个意思,真不知作者想通过这个细节想对读者表达些什么意思。我实在破解不出。这个也是关于解读《天雨花》原著中出现的一个谜团。虽然不算什么至关重要的大问题,但也是个不解之迷了。
                        绛珠一叶:孝贞对自己的堂叔左维明没有什么信心呢!可她毕竟也是在左府长大的,又曾受左公教授,应该知道左维明素来是说到做到的吧。
                        17暮商回复绛珠一叶: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毕竟孝贞已经在晋家受了七八年的苦,那么多年都看不到希望,自嫁晋家七八年,也没见堂叔左维明在她的事上有多上心。其实此时的孝贞也已经有些灰心寒心了。再加上左维明为大局着想,回乡后第一次见到孝贞,便在众人面前做了一出戏。公开劝她生也好,死也罢,都是命中注定。(顺便说一句,我也觉得他对仪贞等隐瞒是不无道理的,要知道救孝贞的办法就只有这一个了,只许一招致胜,不许中间出任何纰漏,一旦出纰漏,就再没法子救孝贞了,他彼时表面做一套,瞒骗众人耳目,也是为了万无一失,毕竟多一个人知道他的设计就多一层险,万一泄露出去全盘皆空啊!)而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叔侄的感情毕竟不如亲生骨肉,所谓“隔层肚皮隔层肉”,从古到今,真的把侄儿侄女看得比亲生子女还重的毕竟能有几人,如今又看左维明这样说一套,做一套,孝贞母女会对他产生怀疑,我认为也是人之常情了。
                        17暮商:改编工作进行到现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个习惯:即分析人物个性时,我会尽量融入情节之中,试图做到与情节合拍,避免在文中插叙。若不然,容易妨碍阅读时的流畅感,打破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所以细心的朋友可以很明显得看到,我在开始改编的前几回中,时插议论,而现在,文中议论相当少,即使有,也会把它们放在文章后面的评论区里,并在相关情节处标注“请见下面评论几”的文字。可是现在,我不得不说说左婉贞,这个在封建礼教约束下行为举止相当另类的贵族小姐。亲生祖母当年一手决定了她的命运,使她十六年远抛家庭与亲生父母,自然对左维明夫妇是没有什么感情的。这同时也使得她的童年、少年生活远离左维明的阴暗统治。隔离开兄长姐姐们那种从小到大由父权一手掌控,灭绝人性地囚禁镇压,非人生活。再加之继父母的宠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幸运的,整整十六年,享受着人间少有无忧无虑的生活,其潇洒自由,远远超出同龄同等身份的大家闺秀们所有局限范围,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这一点,就连仪贞德贞都深羡不已。婉贞向往自由,崇尚天然,这一切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她性格上的缺陷也不容忽视。正如一棵成长中的小树苗,它的生长好坏,取决于生存环境。一块白布,它最终的色彩,取决于染缸。继父母因爱而纵容姑息,只知宠溺不知教育引导,逐渐养成了婉贞狂傲骄横,暴戾残酷,自私自利不可一世的劣性。她为所欲为,蛮不讲理。举几个较突出的例子:她作为幼妹,敢当众破口辱骂温和无辜的继兄左永令。生父左维明烧了她的闲书小说,她竟恨不能当场拼命;生母实在看不下去,稍稍管教她几句,也要反唇相讥,把亲生母亲讽刺得体无完肤。更有甚者,因为年仅七岁的小丫环稍微贪睡些,竟被她活活打死。而不到两岁的堂弟左永孝就因为一起玩耍时,扯着她的衣裳讨花,被她一把推下假山,做错事情不认错,转面又与永孝母亲周夫人对骂,周夫人气不过,向桓夫人告状,彼时身为堂姐的婉贞摔了两岁堂弟在先,顶撞婶母在后,便由着生母桓夫人当着婶母周夫人的面斥骂教训几句,也是应该的,但她公然抗命,差点还和生母动起手来。这样所作所为,真的是劣迹斑斑了。如果再看到后面,她对待夫家冷酷无情、刁蛮任性、言语尖刻,自私、势利,就更令人瞠目结舌了。就是这样一位诗礼传家的相国千金,身上竟综合了那么多”疑难杂症“!连我看了,也不住摇头。此处,我无意为她掩过,但是问题要分两面看,她是有优点的,正如我前面所说。但其缺点更多,而且相当地严重。细究原因,(这一点倒不是左维明夫妻包庇女儿,正如左维明所说的)这不能全怪这个女儿,真正应当为今天所造成恶劣后果负责的,是她只知宠不知教的继父母啊!
                        读者看原著,也必须注意到的是:同样是面对父权顽强不屈,同样地奋力反抗斗争,同样是与左维明唱对台戏。我在仪贞身上看到的是满腔的正义,侠肝义胆,铮铮铁骨。而在婉贞身上,则全然不是这般看法。(平心而论,她的反抗暴发力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比仪贞更甚,更激烈)然而给我的:就象当今社会家庭中恃宠而娇,无法无天,被家长们宠坏了的,受不得一点点委屈的坏脾气的心肝宝贝小皇帝形象。有时会无理取闹,甚至在她无理取闹时,还一厢情愿地觉得自己充分占理,还]相当地理直气壮。所以,同样是与左维明屡起冲突,同样是顽抗不屈,这两姐妹出发点不同,个性上又天壤之别,竟给我完全不同的印象,对仪贞是肃然起敬,从心里透出喜爱;对婉贞,她的行为可憎可恶,但随着情节推动,读者在讨厌她的同时,一想到她说那些话,做那些事时的年幼无知,撒娇使泼的艺术形象,倒不觉使人又好气,又好笑了。
                        绛珠一叶:虽然婉贞有很多错处,可是左公夫妇的做法也是有缺点的。婉贞从小过继,才一回来就被父亲批评的一无是处,就连生母也是不见疼爱只见责难。她和生身父母又没有感情,难免会觉得这些生而不养的人凭什么!
                        17暮商回复绛珠一叶:妹妹看得好快啊!我认为婉贞做的也的确是很过份,但这不能完全归罪于她自身。左维明夫妇也是出于既爱又恨的心情,而且这“恨“”也是”恨铁不成钢“的“恨”。
                        越之水:亲生父母生而未养,继父母养而未教。如今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父母的教育方法又落后,只知以暴制暴,以恶制恶,特别是左维明,从一开始就摆出严父的样子,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婉贞越来越狂傲不逊,越加胡为.如此说来婉贞也够可怜的,唉!


                        IP属地:上海12楼2021-07-03 17:34
                        回复
                          续12楼:
                          17暮商:解释一下这几家的亲戚关系:左若桃等六人是嫡亲的堂姐妹,而她们的曾祖父(即爷爷的父亲)与婉贞的曾祖父是嫡亲兄弟,而左维明的父亲与孝贞的亲爷爷是嫡亲兄弟。)
                          17暮商:当我看到原著上轻轻带过一笔:即婉贞生日那天,穿的是素服,我一开始以为她这样穿是有意在和父母赌气。但又一想,这不可能。因为象她这种大家闺秀,日常穿戴,特别是节日生日里的穿戴,必定会有一个标准体制的,左公夫妇在这上面也决不可能让她随心所欲。所以我想最大可能是,因为婉贞的继父母刚死不久,即使她过生日,按当时礼教风俗,她也不能穿盛装。(补充一点:她回来那天,左公命仆妇特地带话给她,叫她素服而回,即是这个原因了)。本来这个问题可以说迎刃而解,很容易想通。不过随着情节推动,后来我又发现,左公不久之后,就为她订婚,并且订婚不久,又为她举行了婚礼,这就奇怪了。如果说生日没能穿盛装,是因为守孝的缘故,那也应该在服丧期不能订婚啊!就算订了婚,也不能在三年内嫁娶吧!我搞不懂,为什么作者在婉贞生日时,很细致周详地考虑到要带过一笔“她穿的是素服”。小细节上没疏忽,但大的礼节上,即在不能嫁娶这一条上,作者却丝毫没留意到呢?以作者的心思细密,似乎不该犯这种原则性错误。想到这一点,我又对婉贞生日穿素服,到底是不是因为服丧,又不能太肯定了。
                          17暮商:当我看到原著中,人到中年的左幼贤拖儿带女,踏上阔别二十六年的故土,历尽沧桑,满怀凄凉。同样的穷苦无依,同样是带着一双子女,这场景与她的亲侄女左孝贞被左公救回时的场景惊人相似啊!两姑侄的境遇还不止这一处相象。各自的父亲都误女终身,毫无选婿之明。两父子选婿不开眼,真真的一脉相传。你看:左维恭误信媒言,害了孝贞一辈子幸福自不必说,我们再来看看左维恭之父左世侯,他在为女儿左幼贤选婿的问题上,也很是糊涂的。幼贤当年嫁过门,随夫家离乡背,才是一个刚满十五岁的妙龄少女,二十六年过去,多少人事变迁,父母双亡,唯一的长兄病死,都不能回来奔丧,这是多少残酷悲伤的事啊!我想,当年左世侯夫妻将这个女儿许与本城乡宦人家,一定是出于想让女儿嫁得近些,可以时常回娘家的心理。可事与愿违,配了这门婚,却让女儿吃尽了孤身远嫁,生离死别的痛苦。二十六年前,就因幼贤的公公要赴任远行,迫不得已,幼贤这年才十五岁啊,就要把她忍痛嫁过门,而且嫁过去,就要随夫家举家搬走。谁知这一走,就是二十六年,二十六年生离死别,人物两非。(注:我为了能一贯穿前后的情节,当改编到她母子回来这一场景时,我特地重新翻阅了原著第一回(有一段是描写幼贤出嫁的),第七回(有一段是描写维恭临终的)原来幼贤出嫁远去时,左维明还刚刚与桓清闺订婚,彼时左维明还没成亲。第一回中有记载左维明应邀去吃这位堂妹的喜酒,后来又在送堂妹送行时,与堂妹夫宋若宏见过一面。以左维明的识人之明,他一下子就看透这位新婚的堂妹夫庸碌无为,既非福相也非寿相,当时他便在心里嘀咕,为堂妹左幼贤不值得。书中原话为:“可笑叔父人一个,择婿全然没眼睛!方才看那宋公子,朽木之材雕不成!一无可取兼夭寿,幼贤妹子误终身。”幼贤与孝贞这一对姑侄真可谓受尽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荼毒,一世幸福,都全部地葬送在各自生父的手中。而左维恭,不但遗传了其父“选婿有如瞎了眼”,而且还在父亲的昏聩程度上更上升一个层次。很明显,孝贞嫁后,在夫家的的处境比幼贤更差更苦了许多。)
                          绛珠一叶:宋淑芳是还应该戴孝吧?不是还没出了百日?
                          17暮商回复绛珠一叶:淑芳虽在孝期,但是倒不一定在百日之内。(她祖父母是天启二年十月死的,办好丧事回乡,就算是一、两个月)也就是说最晚天启三年初春她全家也已经在回乡路上了。父亲宋若宏半道而亡(染瘟疫到死,不会拖太久的),母子三人到襄阳是六月初,所以宋若宏如果在当年二月底之前病故的话,那么已满百日了。而如果超过二月死的话,才可能不满百日。我想应该是在二月底之前死的。我的理由的瘴疫这种病,好象在云贵省那种偏远地区才容易感染,这就是说他们一家人刚上路不久才得的吧?另外还有一说,就算不满百日,富贵人家的小姐(说这句话时,前提是淑芳母女得到左家资助后),即使守孝,也没必要穿得很糟,只是不能涂脂抹粉,不能穿太鲜艳的衣服(这些我倒是听说的)但没有哪条规定说不得戴首饰啊!而且她们母女也是适可而止的,(要知道别人好心赠送,不戴也是不礼貌的)但并没有戴很多啊。(联系后文五位小姐游园相争,婉贞眼里看到的淑芳那时的装扮就可以间接地知道了,淑芳也是穿戴首饰衣饰的)
                          17暮商对上面评论3的补充:(等我编到第二十九回开头时发现,是我记错了,从二十五回到二十九回,虽没几回,但时间跨度已有三年,婉贞已经满孝了,只是又有新的问题出来,即原著明确说过左永令要为父母双亲守孝六年,那为什么婉贞只需守三年?而且宋元生连丧祖父母、生父三人,不是得守九年吗?为什么只需守三年,左、宋两家就为这对小夫妻商议大婚之期了?看来有机会,还得好好研究一下古人葬礼守孝习俗。(唉!以前倒不是没想过要学这方面的知识,只觉得学这个有些不吉利)
                          唐憶清:這老左真是豈有此理,女兒出嫁了,他要女兒回娘家就要隨傳隨到;而他卻不輕易讓他自己的夫人返回娘家!
                          东山再召周玉绳:作者对主角是很偏心。主角的父权和夫权是绝对要保障,有冲突时,只好牺牲配角龙套们的父权和夫权了。
                          17暮商回答忆清姐的留言:姐姐一语中的,我则是当局者迷,倒还不曾想起这个对比来呢。姐姐这样一说,我全想起来了。当年(原著第一、第二回时)桓清闺嫁入左府,左维明是怎样不许她踏出家门一步的;过了几年后,桓清闺母亲病危,他也种种借口不许妻子远行归宁。后来又两次禁止桓夫人母女游园。其实我倒觉得,左维明作为封建家长,虽有无视女儿女婿感受的过错,但这件事上,也不能说他完全没道理。不要说当时的礼制,就是现在的礼节,家里来了亲戚,作为晚辈,回来见礼也是应该的。但是桓玉也没错啊。我看,应该为这场风波负责的应该是封建礼教中那套:内外有别,叔嫂不通问之类。试想如果这种情况下,桓玉能跟随仪贞同去,那么,也一天乌云都散了,不是吗?(正因为这样做是被当时的礼教所禁止,特别是那些所谓诗礼传家的上流社会家庭中,如果妻子家中来了女客,要回去见礼,丈夫一般都不能同去。)至于吴妹妹所说,我倒不这样认为,其实对当时社会的女性来说,父是一重天,夫又是一重天,而且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所以仪贞当时的立场,即父与夫的意愿有所冲突的话,她应该是倾向于夫这一边,比较合乎礼教,只是以桓玉的懦弱生性,尚且说不过仪贞,何况抗命左维明呢!注定是一辈子被左维明攥在手里的,桓玉是无奈而 不知不觉地又自觉自愿地屈服于岳父的权威之下,而左仪贞则是从小到大养成了一定程度上也对父亲让步服从的习惯。所以依我看来,这样的情节处理,并不是作者蓄意帮着左维明,使他在家庭生活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说一不二。而是完全符合这三人的性格特征的,这种场景下,他们三人各自所作出的反应,也是必然的。
                          17暮商:左维明说这话时,可以想象是何等得意自满的神色。说什么"断不误你爱女终身",可曾想到,已经误了一个德贞?德贞婚姻造就的悲剧已经难以挽回了!.当我看到原著这个地方的时候,并不为左维明为婉贞挑到一个好女婿而高兴,对比德贞的命运,我感到的是辛酸。只可惜,左维明为婉贞择配选婿首重德才而非门第的这件事上的明智清醒,是以德贞的一世孽缘无法挽回所换来得。真的好沉重的代价!
                          越之水:婉贞配元生!晕!婉贞的个性如何肯嫁呀,如此看不起元生家,却要嫁入他家。三小姐的思想工作有得做了,我也觉得左维明太自私,与忆清姐同感.
                          石竹:左维明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爱女儿啊


                          IP属地:上海13楼2021-07-03 17:57
                          回复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二十六回博文评论区:
                            17暮商:其实应该在前面章节交待一下,但因为我前九回写得较潦草,所以没细交待。这里补充一下:那所房子也就是左家原先在京租住的府宅。那房子照原著作者的描述:原本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原主人乃万历皇帝老师张居正,因为张居正一生虽为国家做了许多好事,然也有不少污点,以致冤魂索命。张家被抄败落后,这座宅子辗转到了徐姓富人手中,一向是出租给京官大户,但因为里面不干净,没人敢住,向来空锁,直到左维明十来岁初次上京就任,要租房安顿家眷。看了这所房子,对房屋本身自然很满意,但传闻传得沸沸扬扬,左维明自恃邪不压正,力排众议租了下来,而且两次上京,先后在这府宅住了十来年。按作者的说法,左维明等人本是天神下凡,能震往鬼怪,所以旁人租住会兴妖闹鬼,左家租住一般不会出怪事。当然,却也不是绝对,前面章节中就有仪贞静英德贞夜晚游园,树妖作祟的情节。
                            越之水:这样的雕虫小技,当日不是方从哲用过吗?现在还来这招,除了王礼乾,别人只怕不那么容易上钩.
                            17暮商:谈一个我也认为是有些无聊的话题:崔呈秀两个青楼出身的小妾究竟有多美?原著中是多次用了“才貌双绝“等字眼来形容的,但我始终认为,相由心生。我觉得尽管她们生存环境不允许她们有别的选择,不得不依附权奸,成为奸臣陷害五家公子的美人计中的诱饵,她们的遭遇,尤其是后来成才替罪羊横遭惨死,也是值得同情的。但我还是对她们有厌恶情绪。同流合污,充当奸臣的帮凶就是错。也正是因为我对她们没多大好感,所以尽管原作者笔下她两个的美貌才情甚至是超过左德贞、赵舜娥的,(但原作者也没将她们的容貌写得比仪贞静英还好)但我基于感情因素,还是认为,就容貌而言她们顶多到德贞舜娥这个档次。那么读者要问,为什么她们的容貌没超过仪贞、静英,可还是吸引住了五家公子。举个例子,象王礼乾这种人,当初在留春园看到静英、仪贞、婉容时,也没有发呆啊!为什么这次看到这两个女子就浑身酥麻,难道这两个比仪贞还美吗?我认为,这绝无可能。别忘了,王礼乾的身份,最不济还是名门公子,他就算心里有鬼,也绝对不能垂涎朋友之妻!他虽道德败坏,但还不至于失去理智。而对着风尘女就不同了。自然能想入非非,可以为所欲为。我认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巫娥、月仙并不比仪贞、静英美,王礼乾面对仪贞静英都没有失礼,而面对巫娥等却馋成那个样子的原因了。而其他四位公子,虽然每个的妻子都不亚于巫娥月仙,左仪贞、黄静英品貌更在二女之上,那也只能解释为两地夫妻分居太久,这几个小子太寂寞无聊,所以出轨。不过话说回来,xia ji在当时来说,也谈不上是出轨,那对有身份地位的男子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
                            其实在我的改编本评论中,也不止一次提到,小杜的确讨人喜欢,静英的人性我也很喜爱,他们这一对真的很好。桓清闺与左维明则是斗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有些欢喜冤家的感觉。而桓玉,是不配仪贞的,只是以他的多情体贴,使得读者会在不经意间会淡忘这一对夫妻的胆识见解的不协调。而王礼乾,根本是人zha,衣冠qin shou的败类,我对他深恶痛绝。同时对受他欺压迫害的德贞、玉仙、凤楼等深寄同情。正因为我赞赏小杜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桓玉的印象也算不错的,所以当我看到第二十六回时,五位翰林中了美人计,知道当时我有多气吗?我心里在说:顺卿啊顺卿,王礼乾犯这种错,我不气,因为我极度讨厌他,他中美人计活该!但你不应该啊!你是何等忠贞的,静英又那么好,你怎么也学坏了呢?转回头我又埋怨起桓玉来了:你是五人中最老实的,你怎么也学坏玩起ji女来了,而且你这小子,你对得起仪贞吗?对得起当年她为你舍命刺奸,九死一生吗?(我想,这就是情之所致,才会亲者痛,仇者快,若不是因为我对他两个印象都不错,尤其是那个小杜啊,印象更是极其之好)自然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偶尔失足而气成那样。
                            17暮商:我发现,原著中这一回所描写的花园景致方位,与前面章节所描写的不符。先说吟风弄月亭和海棠轩,这两处建筑物最早出现(据我的回忆)是在第十一回中,说的是左仪贞姐妹游园,进了园子,走了一会(具体走多少路,或花了多少时间却没说),来到海棠轩,后来巧遇表兄桓玉,闲谈几句,吃了杯茶,就各自散去,桓玉一人独自留在海棠轩赏玩。仪贞姐妹到别处玩去。后来情节发展。魏桂香来找桓玉,一路打听,有园子里的丫环告诉她,小姐们在吟风弄月亭,表公子还在海棠轩。我想来,一般游园的话,总兜转曲折,往里走的。所以当年我看到第十一回时,海棠轩与吟风弄月亭在我的印象中是园子里比较里面的建筑物。可是看到原著第二十六回(即美人计引诱五家公子的场景时)那个亭子却距离通往左府的角门很近,近到隔墙没几步,亭中人说话,墙外也听得很清楚的地步。第十一回中,既然年轻表兄妹避嫌,各自分开。给我感觉:海棠轩与吟风弄月亭相距并不太近,可是第二十六回中,又感到这两处是很近的。
                            17暮商:原著中第二十六回中很明显看到:魏仁等五个贼子在亭子上抱住两个ji女,就说:“快去海棠轩早些睡吧。”可见这一亭一轩又离得很近。(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夜深人静时,男女tou情,当然得找个就近的地方,总不见得这儿是亭子,要找一个一路上过去得至少走上大半个时辰才能走到的安歇之处吧。)所以我总觉得作者这里描写的建筑物与前面章节是有些矛盾的。如果说这个自相矛盾,还不算太显著的话(毕竟第十一回中仪贞姐妹游园到底走了多少路,概念是很模糊的)那第二十六回中提到左公藏身云中阁,这个错误就太明显了。云中阁最早的描述,是在第十三回的开头。情节是仪贞静英等游园,玩了挺长时间了,仪贞怕父亲责怪,想要回房去,被静英德贞拦住,劝她说"难得游园,现在又是中秋,景色很好,这园子后面还有一座云中阁,是最好的赏月凭眺处。"于是姐妹们就一同登阁赏月,以至耽误了回去的时间,后来还惊动花妖,拦阻骚扰。一路快步逃回,走了挺长的时间了。可见这云中阁是园子比较里面的建筑,而照第二十六回中所描述的情形来看,它距离吟风弄月亭极近,可想而知离角门也很近了,这就与十三回中的所说的不符了。综上所述,我觉得这应该是原作者的疏忽造成的。毕竟嘛,那么一部近九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要做到真的连一些极小疏忽都没有,那也太为难那个时代的作者了(当时可没电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大的地方不错,小的一些字眼或情节有一点点矛盾也在所难免。)再加上历代传承的也很成问题,真的不能太苛求原作者了。只是我作为本书的改编者与评论者,一旦有所发现,却如鲠在喉,一定是要指出的。
                            绛珠一叶:那五个人也太好骗了~~~这就是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少年才俊”呀!感觉不比草包好上多少~~~幸亏他们在朝廷里没担任过什么重要的职位~~~
                            越之水:前面我还说,这种雕虫小技能害了这五人?现在看来不是计不行,是五人笨得可以!唉!看来呀,男人都****,面对容貌稍好的风尘女子一个一个就坐不住了。家里的妻子天仙一般,到这时也敌不上风尘女子了。气人!!!同样的才貌双全,千金小姐自不比风尘女子会卖弄风月,我想这就是为何五人特别是桓.杜二人也心动神摇的原因吧.


                            IP属地:上海14楼2021-07-03 18:14
                            回复
                              续14楼:
                              绛珠一叶:左维明果然是左家的一棵大树阿!虽然子侄众多,没有一个管用。到头来,还是得他撑起一片天。
                              yiguohua1223:好个偷梁换柱.
                              越之水:唉!除了一个左维明,谁都没这些本事,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也就仪贞还有些智谋,但往往又被描写成不如乃父
                              .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二十七回博文评论区:
                              17暮商:顺便补充一下这回一开头时五位翰林的年纪。左永正与赵梦魁同年,都是二十四岁,(月份大小不得而知,只知道原著第九回中曾提到永正是四月初五生日),不过论起亲戚来,二人除了好友,世兄弟,同榜同年外,是嫡亲郎舅,同时还是表郎舅。(赵梦魁的亲妹妹赵舜娥嫁给永正,而永正的表妹桓婉容嫁给了赵梦魁),桓玉二十三岁,是左永正的大妹夫,也是赵梦魁的大舅子。杜顺卿二十二岁,原蓍第二十回中提到是腊月初九生日。王礼乾在五人中年纪最小,此年二十一岁。
                              越之水:这五人装神戏耍魏忠贤一幕,让我想起西游记来......:P
                              17暮商回复越之水:是不是车迟国孙猴师兄弟三个戏弄虎力、鹿力、羊力三妖啊?不过基于魏忠贤在历史上恶名昭彰,实在做了太多坏事,作者这样写,也是为了天下人出一口恶气,而且这里的五学士不但恶狠狠痛骂,而且还酷刑烧坏阉贼双脚,我觉得比之孙悟空请三妖喝尿,更大快人心。
                              越之水回复17暮商:对呀对呀,就是那一幕,相比那幕剧很有喜剧效果,而五学士所为却让人一句也笑不出。想起阉贼坏事做尽正义之人不能明着申张正义只能借助鬼神,可叹可叹。也只是烧坏其一双脚罢了......唉~
                              17暮商:提醒一下:读者看到这一回中:妖狐在总结黄静英一生际遇时,作者是明显掺杂了因果报应宿命论的,无形中削弱了静英的前半生悲剧遭遇带给大家的巨大震憾,(不论原作者是有心还是无意,或是纯粹是为了增强故事可看性才会这样构思)总之,无庸置疑,她已经达到为造就静英悲剧命运的封建礼教开脱的目的了,成功转移了古代读者的“视线”。这一点上,当代读者可不能被她放的“”烟雾弹"给迷惑住了。
                              17暮商:一部优秀的作品,塑造人物并不一定要花费浓墨重彩。曹雪芹、蒲松龄、陈端生都是深谙此中三昧的。而<天雨花>作者又何尝不如此。比如桓应征的夫人陈氏。在原著中只是个过场人物。涉及她的笔墨才只有偶尔几处。但作者通过生花妙笔,也赋于了她令读者难以忘怀的印象。(至少我是看懂了)。同样作为个豪门贵妇,同样幼出名门,长大后嫁入官宦,她与小姑子桓清闺绝不相同。桓清闺是淑女更是才女;而这位陈夫人,虽也是淑女,但从见识上来看,却远没达到清闺的才识。这是她与清闺的区别。另外,作者轻轻一笔,寥寥数语,已经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这是位善良慈祥,并且宠爱媳妇比宠爱儿子更甚的好婆婆。你看,同样都在当众指摘佛教,同样都说了菩萨显灵是骗人的这些话。陈夫人听完后,对亲生儿子桓玉的什么态度?对儿媳左仪贞又是什么态度?截然不同啊。对儿子,听完后是一顿斥责(虽然作为慈母,其口气还是以埋怨为主,也不算太严厉的),但后脚回到房中,对着媳妇仪贞,又怎样一番态度呢?听完媳妇说宗教愚人,她是半点责备全无。反笑得嘴都合不拢,(还有心思开玩笑)说:“”唉呀!媳妇也这么说呢!与楚卿正好配成一对呢!“”
                              这么一对比,不过几句话,就把一位疼媳妇爱媳妇的好婆婆形象鲜明的刻画出来。要知道整部原著,陈夫人出场的次数极少,也就是这一回稍稍多一些戏份罢了。但这已经足够了,原作者已经成功地把陈夫人的个性为人传达给读者。(很多人都说,<天雨花>思想太腐朽,人物脸谱化。我倒觉得,前一句的确说得很客观。但后一句我并不赞同。那是对<天雨花>不了解,没细读,才会有些误会。细细读,细细品味,试想:连这么一个过场人物,原作者都以非常老练的笔法,巧妙塑造,寥寥数语,就写那么成功。何况其他那些戏份稍重些的角色!
                              17暮商:左公这里,顺带把那三个女儿也臭骂了一顿,换成大白话就是“她们能饶,你却不能饶。静英是黄家生的,从不懂家教;我不跟她废话。德贞笨蛋,无知俗类!我不屑与她理论。婉贞年幼,暂时不与她计较。所以若要从你四人中揪出个罪魁祸首来,论情论理,非你莫属。想你从小多聪明啊!什么事不懂,什么道理不晓得,怎么也会一时昏头,犯这种低级错误!(这段话仔细听来,真的很好笑。明里是在骂仪贞,可是前面大半段却是在骂静英三人,而且还把仪贞夸奖得跟什么似的,明贬暗褒,口口声声对着仪贞“想尔生来聪明,却不比那些庸脂俗粉了!阅遍古今,又有何礼不晓,何事不通?(这种语言表达,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令人捧腹!)
                              绛珠一叶:礼乾听到几位小姐被妖精吃掉的消息,还能冷静思考,是因为他并没有将德贞的生死放在心上。有这样一个丈夫,也是可悲。左公教训女婿们说了一大段话,想想他确实也挺不容易的,在这个年纪还要亲身上阵,子侄并不能替他分忧。当然,当他的儿子女婿也不容易就是了。
                              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第二十八回博文评论区:
                              绛珠一叶:孙国英的夫人有再多的不是,她也是个好母亲。可怜天下父母心哪~~~王礼乾真是越看越讨人厌了!左维明招他为婿,应该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误。这是个人za呀!!如果不是亲戚朋友的关系,他这种人正是左维明打击的对象吧!
                              17暮商回复绛珠一叶:我也这样认为,孙夫人绝对是个好母亲。不过,这一回我还是有一点很小很小的改动的。主要就是在孙夫人回绝老尼说媒处,那段“老师太,我今日若不应这门婚事,女儿将来纵不能嫁入豪门,也不失清白人家,一夫一妻一心一意过日。我若今日贪图他家聘礼,委屈了女儿,转害她一辈子低人三分,一生一世都抬不起头来,沦为**。唉!我们做父母的,前世造孽,已连累她受苦。好好的一个千金小姐,落到这步田地,如何还能再误了她的下半世了?”完全是我联系上下文孙夫人言行所杜撰的。我想来想去,必须加上这段解释孙夫人为什么死活不同意,免得有读者误认为孙夫人都到这步田地,还不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如果再联系她以前的为人)得出"是不是她好高骛远,梦没做醒,或是有什么不好的动机呢"诸如此类的结论,就太歪曲了。为了避免后人对这个人物此时的心境产生误解,我就根据我对她的解读(联系她后面的言行)点穿这些。同时也为争取读者对这家人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而打下基础。
                              绛珠一叶:原来是这样,在我看来这句话写的很好,感觉孙夫人很是通情达理。还有后来她对女儿说,如果不行的话就从了,并不因为名节相关而觉得女儿非死不可,觉得她是真的为女儿着想的
                              石竹:红太郎再坏,也是全心全意爱她的小灰灰的呀
                              17暮商:此时的德贞已经与王礼乾做了四年夫妻,貌合神离。四年来多少委屈都忍一口气,而这一次真是忍无可忍了。既感伤怜惜玉仙,又对王礼乾的卑劣残忍行为十分痛恨。所以这次她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抱着奄奄一息的玉仙对礼乾发作开了。不要看她数落的只是轻轻的一句(这是德贞生性与身份使然,不可能象泼妇骂街那样),但其中内含却是:“亏你怎么读的书,怎么学的孔孟之道,怎么做的一朝翰林!翰林是什么,是读书的的典范啊!看看你的行为!你这斯文败类!卑鄙无耻的小人!你这种人真是连qinshou都不如,枉着儒冠竟是个衣冠**!”只是德贞不能明说“衣冠**”四字,因为这四字上,她有着惨痛的教训。还记得当年的新婚半月,小夫妻争吵,就因为激怒了王礼乾,被王礼乾辱骂欺凌,若不是顾及左公,德贞那时就被王礼乾休弃了,当时德贞吃了多大苦头!受了多少委屈!也正因为前情犹在,心有余悸,所以从此后她与王礼乾的相处之道,能忍则忍,但这次王礼乾实在太过份了,把德贞给逼急了。
                              绛珠一叶:王礼乾为什么没有报应呢!!!德贞和王礼乾这一对夫妻,是真的没有一点儿感情了。不仅是王礼乾无情,德贞其实也是不爱她的丈夫的。不仅不爱,甚至不齿他的人品。这种心态,王礼乾不知道吧?他还以为,德贞会为了他吃醋呢。
                              17暮商回复绛珠一叶:王礼乾倚仗男权夫权,身世家境,一向自我感觉相当之好的。而且在他眼中,女人算什么?要多少有多少,他要怎样就怎样。自古道:夫为妇之天,三纲五常是他们男人有力的保障。而且从他内心深处一直觉得德贞不过出身好,长得美罢了,又没口才又没智慧(当然当时的上流社会也不需要主妇具备这些),所以他才会认为德贞离不开他,会为他吃醋。他永远不会明白,德贞是怀着“就这样过吧,还能离咋的?”自欺欺人的心情,一辈子跟他在混日子罢了。
                              绛珠一叶:所以对这种人,我总是希望狠狠的打击一下啊!让他明白他没什么了不起的。他自己不也是不过”出身好,长得美罢了“吗?有一点点小聪明,但是品行有亏就把这个优点全抹消了。他最大的优势就是社会赋予他的权力,而不是他本人的才干。真想让他知道自己在德贞心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惜德贞要和他翻脸的话,吃亏的还是德贞。
                              lhwdx:素手挥毫阳春雪,纤影泼墨《天语花》。不图名利呕心血,万卷青竹后世夸。感君壮举,特寄小令一首,不成敬意,还望笑纳。
                              17暮商回复lhwdx:谢谢你的好意。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不忍好书埋没,为它做一些事,尽一份心罢了。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鸿篇巨作而感到骄傲吧。原作者的才华与心血才是真正值得歌颂赞扬的。 我早就说过,我虽尽了力,但毕竟水平有限。我的改编本但凡有值得瞩目的地方,都归功于原作者她的匠心独具与盖世才华,而那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是我的水平有限以致辱没原著。所以有机会的话,朋友们还是有必要再去看看原著的,原著比我文采好许多。(不过客观说来,如果说我的白话本比她的弹词本还有些可取之处的话,那无非就是我这部对理解原著情节、人物多少还会有些帮助,相关评论也是站在当代视角,以现代人的立场评说,比较客观公正一些吧!仅此而已。)
                              lhwdx回复17暮商:什么水平不水平的,你也不必过谦。好像你做这件事还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做的,能如斯者,已是难能可贵了,况且你的改编是很成功的,你的评论也是非常精当,如果用文学批评的眼光去看,任何一部著作都有可挑剔之处,可是,把弹词改编成文言小说,能做到如此水平,的确非常人所能为,我相信,你的改编本,必将成为传世之作。
                              17暮商回复lhwdx:如果我的心血能够换来更多的人重新审视、关注、喜爱这些优秀的文学著作,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做此事只想起到一个桥梁作用。最终目的还是希望把读者引到原著那里去。而靠前人名作传世,非我宿愿。我做这件事,也不曾想过要靠它成名。我觉得此事上若我起了过份的私心,便是对原作者以及对原著的不恭敬了。事实上,有时想想,还很不好意思。虽然我的确尽力了,但不少地方还是改编得差强人意的。我的水平我自己清楚。


                              IP属地:上海15楼2021-07-03 1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