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4人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此问题即是人生,自身。人生的真理何在?人生的正路何在?人生的目的何在?(以人而言,即是人类的本性是如何?)人的进化应如何?人的归宿将如何?
-
1天命是天然生成的,或出于自然。性是生来的本质,或生命的原质。率是循环或顺,道是所行之路;修是修治或修明,教是所以指导或所以为法。 自然生命的意向既谓之曰性,顺其性而行的正路,既谓之曰道,修治此道,修明此道以指导众生既谓之曰教。此是为正。
-
6
-
9此语出自《朱子语类》卷十二:“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天理明,自不消讲学。人性本明,如宝珠沉溷水中,明不可见;去了溷水,则宝珠依旧自明。”,卷十三又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的说法,被人总结为六个字“存天理,灭人欲”
-
3
-
9安而后能虑:【1】立足本心安于行,一任东西南北风。但问是否合道义,不论成败与穷通。只是“静坐”,目的却是为了某个自私的目的,比如为了得到名利,比如为了长生不老,比如为了成为圣仙佛,那么,都不能算是“静”,更不可能会“安”。如果这样也算是“静”,那么,便属于“静则生妖”的“静”。我们都知到“利欲熏心”、“利令智昏”这两个词,可是,问题在于总是舍不得“利欲”,一旦被“利欲”而“熏心”,则必然“智昏”。
-
16儒家,道家,佛家都认为天地万物鬼神都由心而生,由自性而生。 当你觉得它存在时,那它便是存在,当你觉得它不存在时,那么它便是不存在的,风水也是,命相也是如此。《楞严经》中的开篇有言过,若能转境,则同如来。
-
3在四端之中,礼最容易被人忽略。人们容易将礼视作外在的束缚,或将其狭隘化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其实礼的作用在於发现、维持、促进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外部世界包括周遭的人、事、物。例如打扫房间、收拾杂物,这都是礼。这种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和谐关系的渴望,乃是基於良知本能,所以说礼是发自内在的,诚哉。更深一层说,礼的存在乃是基於天地万物理一分殊的现象割裂,合一是礼最终的目的,先儒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
-
1在中国哲学中,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有个词叫生气,也叫怒。生气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起⼀一股气。怒的产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在生气时,人会充满力量、充满勇气,做出平时不会做的事情来,其实这就是体内生起了⼀一股气所导致。此时,人波动的情绪带动了周遭气场的聚集(情绪也是⼀一种心志,常人在此时心志才是最有力的,所以才能带动气场),体内乃至周围环境潜藏的能量迅速地汇聚(环境潜藏了能
-
0祈福雅安,雅安加油。
-
0诚乐我命,即真实、悦乐、大我、生命。真实,即关於 存在的真相、人性的真相、生命的真相、社会的真相。悦 乐,即在认识上述真实之后,体会到的关於存在的悦乐、人 性的悦乐、生命的悦乐、社会的悦乐。大我,即在认识上述 真实和悦乐之后,跳脱出痛苦根源的小我而呈现的真我。生 命,即找到真我之后的真生命,是至善的生命,体现了生命 的至善,是受宇宙圣心三位一体福佑的不朽的生命,包括性 命、使命、宿命三部分。性命是属天的、
-
2多年辗转,心性也随之变化多样,障迷自性。以往种种,化作自醒是以谓之大同,明德至善。今起身沐浴焚香,悔过自新。圣人文公在上,天地明鉴。
-
1“命”无疑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所谈论的就是“天人之际”的问题。诚如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其天人合一观,所谓“天人合一”当然是在讲天人关系,也就是“天人之际”。有人说,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是把自然人化了,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如此简单。它既不是简单地拿天来比附人,也不是简单地以人来比附天,而是在自然目的论的基础上来说明天人合一。此目的既不是有一个超自然的目的,如上帝,
-
2朱子认为天即理,天帝、天、理,是同实异名的概念。但在鬼神观上,朱熹却和程氏并不完全一致。其根本区别在于,朱熹不把鬼神作为理,而认为鬼神是气。《中庸》道:“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朱熹注道: 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 这就是说,鬼神不是理,而是气
-
0儒家心性之学,即学为圣人之学。圣人者,证成心性者也。以今语言之,圣人者,实现生命之意义与价值者也。故先儒教人每谓必立为圣之志,必希贤希圣希天而立人极。欲使吾人发心起信,先儒尝方便言说:人人可以为尧舜,个个心中有仲尼;肯定圣人立学可至,当下圆成。儒家为圣之学,乃于人性本然之善充分肯认,使吾人生命摆脱卑污幽暗走向崇高光明。故为圣之学,乃儒学中最有价值者,吾人若不甘自家生命卑污幽暗,当发心起信学为圣人也
-
0世人不知,以儒家为兢兢于责任义务者,其实不然。儒家之人生,乃大解脱之人生,大自在之人生,无欲无我无执无缚之人生。儒家虽言克己复礼,据德依仁,然此克复据依,非所以束缚吾人生命者,乃所以成就吾人生命者。儒家处世之心境:有天下而不与、富贵于我如浮云、人不知而不愠、朝闻道而夕死可、与点鼓琴贫而乐、尧舜事业太虚云、与夫以天爵爵人爵、以义荣荣势荣,此在在标明天下、功业、富贵、名誉、生死、地位、权势不足以累其心
-
0孟子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夭寿者,莫为而为,莫致而致者也,所谓天命是矣。其为天命,则必至无疑,故君子知其莫能去,乃修身以俟之;以其修身以俟,纵夭命亦顺受其正;顺受其正,夭命亦正命也。夭命正,夭斯不夭矣。夭不夭,人斯能立人命而改天命矣。如是,则人命在我不在天矣,人可超天限而入无待矣。虽曰俟天之命,实则立人之命,故立命乃立德性之命,以转质碍之命也。是故,君子处命,夭不惧,寿不喜,唯修身
-
0曲言有意为善为善亦私,程子言博爱非仁,心斋言至道自然,故儒家之言为善践仁,非意之也,乃情之不容已也。意之即夫子所谓意必固我,佛家所谓执也。以今语言之,即强烈之自我实现欲与占有欲,而非心之本体也。夫心之本体,虚灵不昧,寂然不动,未与物接时,无善无恶而含藏万德,无必无我而孕摄化机,湛然空明之体,着不得一毫人欲;当其接物时,心之不忍而积为悲,情之不已而发为仁,然此悲此仁非由人欲中出,而由心体中出,所谓感
-
0儒家之言命,有自外言之者,有自内言之者:自外言之者,谓之外命,畏天命之命、生死有命之命、修身以俟命之命是也;自内言之者,谓之内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之命、尽性立命之命、天命之谓性之命是也。外命乃人生大限,人不得而知之,故畏之俟之,以其能限制吾人生命之自主自在自立自由也。如成败利钝、穷通得失、夭寿祸福、富贵贫贱、生老病死,正所谓外命者也。吾人既不知其所自,又不知其所以,故畏之怖之,惶惶不可终日,畏怖之
-
0天道与人道,是乃宇宙与人生,相辅相成。
-
2圣人作经,诸经大义皆已开宗明义。诸圣经第一句、第一章,即是此经归旨所在,万般奥义皆由此出,姑且谓之经心,识得经心妙趣,读经事半功倍。且说《诗经》第一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是雎鸠的叫声,雎鸠是类似鸳鸯的忠贞之鸟。这句经文意思是:雎鸠在河洲上,发出关关的叫声。雎鸠为什麼要叫?因为求偶,为什麼要求偶?因为阴阳和合是宇宙大义。那麼为什麼要和合呢?因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易经》
-
2在亲民,亲是亲近,亲爱,融合,民指的是所有人,三个字的意思是,要亲近亲爱所有的人要与他们合一,而亲近合一的目的,在于使他们的灵魂焕然一新,影响他人,让人找到自己内在的光,然后去照耀世界。这就是在亲民,而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这个是提纲,在止于至善有讲该怎么做。
-
0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彰显,第二个明则是光明,德与得,有些时候是一样的,所以在此句中,德便是得,得之于上苍所赋予,指的是人心性的本来面目,叫良知,又叫灵魂,四个字的意思是上苍所赋予人类的光明的本性,在明明德这句话讲得是,人性的光明。
-
0论者 轮也 运转无穷之意 太极是也圣人即道体 出口便是太和元气 得之者 能运转无穷 《论语》 即运转无穷之语,故以其圆满
-
0肉眼中所能看见最大的物那便就是天,而天字拆开,就是一大,所以大学,是大觉,也是天觉,《大学》中的第一句话便是:大学之道。道就是路,而大学之道,便是大觉之路,也是天觉之路。关于觉,孟子有说过,先知启后知,先觉启后觉,也就是上天派遣一些先知先觉的圣贤来教导我们,我们接受学习,就是觉知。觉知也是通过学习来达到的,觉以学为大,有人惠根好,容易接受,有人难接受 这是后知后觉。 所以大学之道便是告诉我们怎样通往
-
4修炼成仙,死后成神,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事情,古时有大德行者,生前并未修炼,却立功立德立言,正气浩然。在其死后,有真龙驾临,使之乘龙升天。皇权至高无上者,即为天子,天子的气运若是强横的话,一言既出,同等于九天仙阙之上的符诏之力。虽然不能千万里外主人生死,但是天子之气做出的封赏,九天仙阙也要承认的
-
9养君子之风, 酿浩然正气。 翩翩卓然而立, 君当如竹。 强风而不倒, 利刃而不失其节。 独立寒崖之巅, 不孤其傲, 不悯其悲。 ...
-
10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况浩然者
-
7子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 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也就是说,孔子反对“以德抱怨”。但是,由于被人曲解,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
-
3《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过,曾子的父亲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向父亲赔罪:“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孔子教育曾子说:“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可见“
-
2,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但是查遍儒家经典、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此话的出处,孔子、孟子更没有说过。后来才知道这本来就是一句戏文。 那么在先秦时,人们到底如何看待君臣关系呢?以下是《左传》记载的真实事件。 题目是:“晏子不死君难。”。 (齐国大夫)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晏子立于崔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