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士吧 关注:13贴子:432

回复:【连载】华夏先贤英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少康
夏朝国君,相的儿子,母亲为有仍氏女子。太康失国,寒浞取代后羿,又派人杀死相。相的妻子当时已经怀孕,逃回了娘家有仍氏,生下少康,少康就在有仍氏担任牧正。后来又受到逼迫,逃到了有虞氏,在那里担任庖正,并娶了有虞氏的两个女儿,少康趁此时机积蓄力量,准备复国。寒浞不得民心,少康于是召集夏部族的余部,有夏的老臣伯靡在有鬲氏,联系到了少康。少康靠着有虞氏和有鬲氏的军队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后来少康又灭掉了在过地的寒浞的儿子浇,到了少康儿子杼作夏王的时候,又灭掉了在戈地的寒浞的儿子豷,从而彻底铲除了寒浞一党,完成了夏朝的中兴大业。另有说法认为少康即杜康,是中国粮食酿酒的鼻祖,被后世称为“酒圣”。


IP属地:河北22楼2013-04-04 22:30
回复
    20.汤
    商汤(?-约前1588年),子姓,名履,为商太祖,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创建者。夏朝末年,国势渐衰,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成汤趁此时机吞并了许多部落。汤先后攻灭了葛、韦、顾、昆吾等国,然后以伊尹为辅佐,攻打夏,最后与夏决战于鸣条,灭夏,把桀流放到南巢。商汤善于任用贤才,最主要的两个是伊尹和仲虺。后来商汤得到了三千诸侯的拥护,诸侯要求成汤作天子,成汤推辞了几次,最终接受了,成为天子。汤建国后,鉴于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又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十三年后,汤卒。因其长子太丁早殇,由次子外丙继王位。


    IP属地:河北23楼2013-04-05 11:20
    回复
      21.伊尹
      伊尹,名挚,商初大臣,又被称为阿衡。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山东曹县)。因为其母亲在伊水居住,以伊为氏。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伊尹喜爱尧舜之道,对于上古君王贤明政治很有研究,于是成汤听说了他,就派人带着各种礼品去聘任他。传说成汤派人去了五次伊尹才答应跟从成汤。另有一种说法,说伊尹想要见成汤以施展自己的治国之道,但没有机会,于是做了有莘氏的奴仆,成为了厨师。后来成汤娶有莘氏之女,伊尹成为陪嫁到了成汤身边,成为了成汤的厨师。他于是利用给成汤做饭的机会,用做饭调味的知识作比,向成汤说明了治国之道。成汤听后非常高兴,重用伊尹,甚至把他当做老师,很多问题上都听从伊尹的意见。伊尹对于商汤灭夏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说他还结交夏桀冷落的妺喜,通过妺喜打探夏王朝的情报。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三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沃丁在位时去世。他为商朝理政安民五十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相。


      IP属地:河北24楼2013-04-06 10:14
      回复
        22.太甲
        太甲,生卒年不详,为汤嫡长孙,太丁子,叔仲壬病死后继位,共在位23年。伊尹辅政,作《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但太甲的行为很暴虐,破坏法度,败坏道德。伊尹于是将太甲放逐到桐宫,让他反省过错,这期间又是三年,伊尹在这三年中主持国政。后来太甲在桐宫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伊尹于是让他重登王位。后来太甲又修道德,使得诸侯归服,百姓安宁。太甲也因此在死后获得“太宗”的庙号。另有《竹书纪年》认为伊尹放太甲而自立,后来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太甲死后葬于历城。


        IP属地:河北25楼2013-04-07 08:28
        回复
          23.太戊
          太戊,名密。商第9位国王。汤五世孙,太甲孙。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为商王太庚之子,商王小甲、雍己之弟。与祖乙、太甲并称为三示。太戊即位后,起用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太戊七年,亳都出现“桑谷共生于朝”的现象,就是桑树下长出了谷树,伊陟以此来劝谏太戊说:“臣听说妖怪胜不过德,大概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么缺德之处,所以才会出现妖怪。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会免除祸害。” 此后开始勤政厚德,治国抚民。在太戊的励精图治下,本来开始衰落的商王朝又得以复兴。据记载太戊在位75年,是商王朝在位最长久的。的庙号为中宗。但《竹书纪年》以及甲骨文都说太戊的孙子祖乙是中宗。死后葬于内黄。


          IP属地:河北26楼2013-04-08 09:37
          回复
            24.盘庚
            盘庚,甲骨**般庚,商代第19位国王,名旬。祖丁子,阳甲弟。阳甲死后继位。盘庚即位前,商王朝发生了“九世乱”,王位斗争激烈,而且频繁迁都。盘庚即位后,决心迁都于殷,遭到反对,《尚书·盘庚》记载盘庚对贵族、官员、百姓进行训话,既有安慰之词,也有威胁震慑,最后定都于殷。至于盘庚迁都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为了“去奢行俭”;有人认为是为了躲避水灾;有人认为是为了“对付北方强大的敌人”;也有人认为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土地,还有可能是王室斗争激烈、游牧习俗影响等原因。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商王朝没有再迁都。迁都以后,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盘庚死后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庄)。


            IP属地:河北27楼2013-04-09 22:39
            回复
              25.武丁
              武丁,名昭,商朝第23位国王,商朝著名军事统帅,庙号高宗。商王盘庚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武丁在少年的时候,其父小乙让他在外与“小人”(即普通百姓)一起劳作,武丁因此能够了解到民间疾苦。于是武丁即位后励精图治,修政行德。传说武丁在梦中发现了圣人,名叫“说”,于是他四处寻找,发现说并不在他的手下工作,而是在傅岩筑墙的奴隶(所以说又称“傅说”)。武丁立即将他请来,与他谈话,发现傅说果然有圣人之才,就拜傅说为相,让他帮助自己治理国家,于是商朝大治。武丁也勤劳不懈,政治上更有发展,至于“天下咸驩(即“欢”)”,商王朝再一次复兴了,史称“武丁中兴”。武丁也受到后世的赞颂,获得庙号“高宗”。武丁时期还有甘盘、祖己等贤臣,传说甘盘是武丁的老师,祖己曾经开导武丁,使武丁坚持德政。 武丁的另一大贡献是在军事上。当时在商王朝势力范围内以及周边有许多相对落后的方国,商汤时所谓方国三千,到武丁时期也是方国林立,其中有几个在西北地区和北方的方国不时地侵扰商王朝,主要是 (音贡)方、鬼方、土方和羌方。武丁多次进行征讨,不断出击,对这些方国形成了有力的打击。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IP属地:河北28楼2013-04-10 08:05
              回复
                26.妇好
                妇好,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在对羌方的战斗中,妇好充分发挥了指挥才能,与武丁配合,大破羌方。此外,妇好四处征伐,为商王朝立下赫赫军功。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而且,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祀活动,在政治上也有不凡的地位。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IP属地:河北29楼2013-04-11 16:11
                回复
                  27.傅说
                  殷商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原为为傅岩筑墙之奴隶。武丁梦得圣人,名曰说,求于野。乃于傅岩得之,举以为相,国大治。《尚书》中的《说命》三篇为记叙高宗得傅说的经过和任命为相的命辞。


                  IP属地:河北30楼2013-04-12 08:30
                  回复
                    28.比干
                    商王太丁之子,名干,著名的忠臣。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比干在后世民间信仰中成为了文财神。


                    IP属地:河北31楼2013-04-13 19:28
                    回复
                      29.微子
                      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微”是国号,“子”是爵位),宋国(今河南商丘)开国国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商纣王**,国政荒废,屡次劝谏。纣王不听,遂出走。武王克商,他肉袒面缚乞降。后纣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旦攻灭,即以他继承殷祀,封于宋。时周朝初建,文明不及殷商,微子致力于保存殷商文明,并向周武王述说殷商文明,为周王朝的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微子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IP属地:河北32楼2013-04-14 10:04
                      回复
                        30.箕子
                        是商王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名胥余,封于箕,因称箕子。商末纣王骄奢淫逸,箕子屡次劝谏,纣王不听。纣王怨恨箕子,将他囚禁起来。箕子害怕被杀,就假装发狂。后武王灭商,释放箕子。箕子带领殷商遗民,迁移到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得到了周王朝的承认。箕子入朝鲜后,带去了先进的殷商文化。他以礼义教化人民,又教给耕织技术。受殷商文明的影响,朝鲜半岛社会有了迅速的进步。


                        IP属地:河北33楼2013-04-15 10:08
                        回复
                          31.伯夷、叔齐
                          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君想要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于是长子伯夷在国君死后让位于弟弟叔齐,叔齐又让与伯夷。二人都不接受国君的位子,一起逃走了。商末,纣王无道,二人隐居在北海之滨,听说周文王的国家很好,适合老年人居住,于是想要投奔周国。结果周文王去世,武王伐纣,二人认为周武王父亲刚去世就用兵,以臣攻君,不忠不孝,很是失望,就想拦住武王大军。后来牧野之战,据说流血漂杵,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的行为很可耻,发誓不食周粟,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最后二人饿死在首阳山。


                          IP属地:河北34楼2013-04-16 12:53
                          回复
                            33.周武王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武王姬发继位后,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即姜尚)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力量。后武王把都城由丰迁至镐,又对商作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有1000个诸侯前来孟津会盟。这次行动锻炼了军队,取得了实战经验。两年后,商纣更加昏庸暴虐,杀王子比干,囚禁箕子,太师疵、少师疆逃离朝歌。商纣王宠幸苏妲己、胡喜媚,唯妇人言是听,妲己干政,商王朝内部矛盾更加激化。武王认为时机已到,果断决定发兵伐纣,进行灭殷的最后决战。于即位的第四年春,武王亲自率领兵车三百乘,虎贲武士3000人,甲士45000人,以及与周同盟的庸、蜀、羌、髳(音毛)微、卢、彭、濮、熊、盈等方国的军旅东征。从孟津渡过黄河,于正月甲子清晨抵商都郊外70里处之牧野(河南汲县)。他向全军将士发表誓词,即《尚书·牧誓》。列举纣王只听妲己之言,不祭祀祖先、不任用宗亲贵戚,只信任四方有罪逃犯等罪状,说明自己是恭行“上天之意”给以惩罚。要求将士统一步伐、严明纪律、勇敢作战,战胜敌军。在牧野战场上,武王针对商纣军中下属兵士对商纣的怨恨不满情绪,鼓动他们倒戈起义,纣军17万人倒戈,引导周军攻打纣王。纣王大败逃入朝歌,登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姬发攻灭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为使殷的遗臣顺从周朝,武王令召公去监狱给箕子松绑,令毕公把囚在牢里的国人释放归里,恢复自由。并到商容的故宅对这位殷朝贤臣进行表彰。令南宫散鹿台之财物和钜桥之粮粟救济贫民,借以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周王朝。之后进行了周王朝第一次分封,分封了齐、鲁、燕等国家,但当时封地都在西边镐京附近。又将商纣王子武庚禄父封在殷商故地,以安抚殷商遗民,并分封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武王灭商后不久即去世,少则两年,多则八年,有不同的说法。死后其子成王即位,周公辅政。


                            IP属地:河北36楼2013-04-18 20:26
                            回复
                              35.姜太公

                              姜姓,封在吕地,所以为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因是齐国始祖,被尊为太公,也称太公望。姜太公最可能来自山东一带。关于姜太公怎样遇见周文王并加入周军的,《史记》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姜太公在渭水钓鱼,等待周文王来拜访他,所谓“愿者上钩”,文王果然到渭水边上拜访他,并且带他一起回去,任命他为“师”;第二种是姜太公到处游历,想要找到贤明的君主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游历了很多地方也没有理想的君主,最后遇到了周文王,认为周文王很好,就投靠了周文王;第三种说法说姜太公在海滨隐居,而周文王被纣王囚禁于羑里,周的大臣散宜生、闳夭知道了姜太公的名声,就去请他出山帮助他们救出文王,姜太公也听说了文王的贤明,于是就出山辅佐,三个人靠贿赂纣王救出了周文王。另外,还有说法认为姜太公在商地遇到周文王并投靠了他,还在商朝国都朝歌假装做屠夫、做生意而实际为周刺探情报,为周人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姜太公一入周便受到重用。周灭商,姜太公的功劳最大。不但出谋划策,还亲自上阵,身先士卒。灭商以后,周武王进行第一次分封,姜太公位列首封,封国为齐国,后来的齐国就是今天山东省的大部分。但是,周初的时候,东方还有东夷的很多国家,姜太公地少、人少、敌人多,他抢占先机,赶在夷人之前占领军事要地,并且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征服土地,巩固了自己的国家。之后太公又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稳定了人心。并且使齐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传说姜太公历经文、武、成、康、昭、穆六世,寿百余岁。传说姜太公作《六韬》这本兵书,但更多认为《六韬》是战国时的作品,其中可能包含一些姜太公的军事思想。不过,姜太公确实有不凡的军事才能,所以被后世尊为“武祖”。


                              IP属地:河北37楼2013-04-20 17: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