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士吧 关注:13贴子:432

回复:【连载】华夏先贤英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93.原宪(前515年-?)
原宪,字子思,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有记载分别说他鲁国、宋国、齐国人。《论语》有《宪问》一篇。


IP属地:河北95楼2013-06-11 19:21
回复
    94.澹台灭明(前512年-?,根据《孔子家语》为前502年出生)
    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也有说武城县)人。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因相貌丑陋,孔子认为其才识浅薄。后来游历于江淮之间,在今日的南昌讲学,弟子大约有300人。孔子听说后,认为自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在今日,南昌仍然每年有纪念他的仪式。澹台灭明曾经在武城宰子游身边担任幕僚,子游(言偃)向孔子称赞澹台灭明“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后来澹台灭明亦为孔子的弟子。


    IP属地:河北96楼2013-06-11 19:21
    回复
      95.公西赤(前509年-?,一说前519年出生)
      公西赤,字子华,鲁国人。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从孔子的言谈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多么了解自己的学生,也表现孔子对于“仁”的完美要求。公西赤曾经为孔子出使于齐国,“乘肥马,衣轻裘”。


      IP属地:河北97楼2013-06-12 21:33
      回复
        97.子夏
        卜商,字子夏(前507年-前420年?),春秋时期的晋国温邑人。后人多称其字,是孔子著名弟子,少孔子四十四岁,孔门十哲之一,善于文学。春秋时期的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教育家。子夏曾“序《诗》”、“传《易》”、“传《礼》”、受《春秋》于孔子。子夏长于文学,对诗有深入的研究,能通其义理,著有诗序,曾因丧子哀恸过度而失明。他教人致知求仁的方法:“学识要广,志向要坚定,凡事要细心去问,要从浅近处去思考,以类推于的远大地方,仁道就在这里面了。”子夏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西河地方之人,将子夏作为孔子看待。据云《毛诗》之学,是由子夏传下。门人甚众,《论语》一书疑多出于他和门人手撰。按荀子的说法,子夏出生贫穷,约前483年,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前476年他受邀赴晋国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了55年书。他生前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很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因此他的影响很大。许多后来儒学的经典都被说成是由他流传下来的。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IP属地:河北99楼2013-06-13 20:22
        回复
          98.冉有
          冉求(前522年-?),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弟子,少孔子二十九岁。冉有出身微贱,与仲弓、冉伯牛同宗。青年时期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家臣,后拜师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五年(前490)秋,经公之鲁推荐,回鲁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期间曾率鲁军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冉有出力不少。冉有多才多艺、性格谦逊、长于政事,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冉有曾一度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多税。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是可以的。


          IP属地:河北100楼2013-06-14 21:47
          回复
            100.孔伋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述圣”之称,为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曾受业于曾子。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孟子是其再传弟子,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传说四书之一的《中庸》是他所作,但此说难以证实。而他所著的《子思子》一书已经失传。


            IP属地:河北102楼2013-06-17 20:20
            回复
              101.魏文侯 (?-西元前396)
              战国初魏国建立者。前445-前396年在位。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前424年称侯。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为原则实行变法。魏国经过变法国势强盛,先后以乐羊为将败中山国,以吴起为将攻取秦国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五城。以西门豹为邺令,以北门可为酸枣令,以翟璜为上卿,改革政治,兴修水利,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IP属地:河北103楼2013-06-17 20:20
              回复
                102.翟璜
                翟璜,战国时期魏国的相,辅佐魏文侯,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又名翟触。翟璜爵至上卿,为相三十余年,为魏文侯推荐大量栋梁之才。推荐吴起守西河,推荐西门豹为邺令防备赵国,北门可为酸枣令抵御齐国,推荐乐羊灭中山国,推荐李克改革变法,使魏国大治。其中乐羊还是杀翟璜子翟靖的乐舒的父亲。


                IP属地:河北104楼2013-06-18 21:15
                回复
                  104.西门豹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政治家及水利专家。魏文侯在位时,西门豹担任邺县令,其间了解当地百姓苦于“河伯娶妇”,深入了解后发现邺县的三老、廷掾、巫祝等人借着“河伯娶妇”的机会中饱私囊,每年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以“娶新妇”的名义,将该女子马上下聘礼娶,给她精心打扮,又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娶亲当日,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像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浮到河中,绝大多数“河伯新妇”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儿的人家,担心大祝巫替河伯娶自己的女儿,纷纷逃亡,更有谣言指不给河伯娶新妇的话,就会受到大水泛滥的惩罚。故此作为父母官的西门豹,要求三老、巫祝、父老在河伯娶亲当日,与他一起见证“河伯娶亲”的盛事。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看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西门豹看了“河伯媳妇”的样子后,以媳妇“样子不漂亮”的理由,分别将三老、巫婆及其弟子抛入河中,美其名为“向河伯禀报,请河伯稍微宽限几日,重新寻找一个更漂亮的媳妇”。知道“河伯娶妇”内情的人面如死灰,从此以后不敢再提起为河伯娶媳妇的事。西门豹接着就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在那时,老百姓对开渠稍微感到厌烦劳累,但沟渠完成后,当地老百姓随即感受到水的便利,家给户足,生活富裕。到汉朝建立时,地方官吏认为十二条河渠上的桥梁截断了御道,彼此相距又很近,想要合并渠水,但邺地百姓不肯听从地方官吏的意见,认为那些渠道是经西门豹规划开凿的,贤良长官的法度规范是不能更改的。地方长官终于听取了大家意见,放弃了并渠计划。


                  IP属地:河北106楼2013-06-19 21:13
                  回复

                    105.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初为鲁将破齐军,后入魏为将。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率军攻取秦河西地(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任魏西河郡守20余年,致力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创建了一支经过严格选拔和训练的“ 武卒”,与诸侯国作战数十次,开疆拓地,战绩卓著。后遭公叔痤陷害,被迫于周安王十九年(前383)投奔楚国。先任宛(今河南南阳)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主持变法。吴起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裁减冗员冗费,用于选练军队,以求富国强兵。仅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兵威四方。二十一年,楚悼王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乘机杀害吴起。历史上,吴起作为政治家与商鞅齐名,作为军事家与孙武并称。相传由吴起著的《吴子》一书,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兵法》。在《吴子兵法》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吴起主张兵不在多,要建立一支平时守礼法,战时有威势,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速不可追的军队。建立这样的军队,要选募良材,重用勇士和志在杀敌立功的人,为他们加官进爵,厚待他们的家人,让他们作为军队的骨干。对士卒的使用要因人而异,使其发挥各自的特长。吴起主张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地理条件、政治状况、人民习俗、经济实力、军队素质和军阵阵法等特点,制定不同的军事策略,为此他针对六国不同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


                    IP属地:河北107楼2013-06-20 20:43
                    回复
                      106.楚悼王(-西元前381年)
                      楚悼王,出土楚国文献作悼折王,原名熊疑,楚声王之子。楚声王六年(西元前402年),强盗击杀其王父,在贵族拥立下继任楚王。西元前400年,魏、韩、赵三侯国联军攻击,进抵桑丘。西元前398年,遣军围攻郑公国首府新郑。楚悼王十一年(前391年)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开封西南)被三晋打败。西元前387年,魏侯国大将吴起遭宰相公叔设计前来投奔,因敬慕其贤能而任用吴起为令尹(宰相),掌军政大权,变法图强。实行“明法审令”、“减爵禄”、“卑减大臣之威重”、“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郢都。楚国由弱变强,南平百越取得苍梧(今广西西北角),在西和秦,在北巩固陈、蔡之地,往北救赵,前381年,与魏军大战于州西,出梁门,军驻林中,兵锋直抵黄河两岸。楚、赵大胜魏国,开拓了楚国疆土。同一年,楚悼王死去,吴起率军回国,被楚国贵族杀死。楚悼王后裔有著名将领淖齿和大司马召滑。


                      IP属地:河北108楼2013-06-21 19:29
                      回复
                        107.韩昭侯(?-西元前333年)
                        韩昭厘侯,名武。前362年—前333年在位。战国时代韩国的第六任君主。韩懿侯之子。又称为韩昭侯或者韩厘侯。任用申不害为丞相。申不害任相的十五年间(前351年—前337年),进行内政改革,外交觅取和平,也让韩国跃升为一等强国。有一次,申不害推荐他的堂兄任官,韩昭厘侯拒绝,申不害很不高兴。昭厘侯说:“我在你这里学到了治国的法则,现在,我是接受你的请托,而去破坏你所定的法则吗?还是遵守你所定的法则,而去拒绝你的请呢?你曾教我,严格的执行赏罚,用人一定要依照顺序。而你却私相授受。你说,你要我听你哪一种话?”申不害汗流浃背,请罪说:“你才是我所盼望的真正君主。”


                        IP属地:河北109楼2013-06-22 20:46
                        回复
                          108.申不害
                          申不害(前420年-前337年),中国河南新郑人。法家‘术’派代表人物。《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后面写他是“故郑之贱臣。精于刑名学,提倡治政重术。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在任主张法治,尤着重“法术”,即“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主张君主应经常监督臣下,考核其是否称职,不许越职办事,根据考核情况对臣子进行奖惩升迁,建立了法治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学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著有《申子》,已佚,今有《大体篇》保存于《群书治要》中。


                          IP属地:河北110楼2013-06-23 19:31
                          回复
                            109.鲁班
                            姓公输名般,或称公输班、鲁般、公输盘、公输子和班输等。中国古代的建筑工程家,被建筑工匠尊为祖师。春秋时期鲁国人,因称鲁班。《汉书·古今人表》中列在孔子之后、墨子之前。《墨子》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能“削木以为鹄,成而飞之”。鲁班的名字散见于先秦诸子的论述中,被誉为“鲁之巧人”。王充《论衡》说他能造木人木马。唐代以后,民间关于鲁班的传说更加普遍,其内容大致有:关于主持兴建具有高度技术性的重大工程;关于热心帮助建筑工匠解决技术难题;关于改革和发明生产工具;关于雕刻等。


                            IP属地:河北111楼2013-06-24 19:37
                            回复
                              111.墨子
                              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墨家在当时影响很大,《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知战国之世,墨家属显学。


                              IP属地:河北113楼2013-06-26 19: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