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晋悼公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名周,一作纠,又称周子或孙周。为惠伯谈次子,其祖父桓叔捷为晋襄公的小儿子。在堂叔晋厉公被弑后,被迎立为君。从小受到周礼的熏陶。即位时才十四岁,但已是非常聪慧。于正月前往曲沃朝见大臣时,悼公又当众驱逐有不臣行为的七个臣下,以树立国君的绝对权威。悼公即位后,为提高公室威信和统治基础,逐渐起用那些已衰落的卿族。对内方面,悼公命百官,肃内政,任贤良,他用魏相、士鲂、魏颉及赵武为卿,命荀家、荀会、栾黡与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以教育卿族子弟。再派士渥浊为太傅,右行辛为司空,并起用弁纠、祁奚和荀宾等为官,整顿军政。
在厉公时代,为恢复晋国的霸业,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国人负担沉重的军赋,悼公即位后,济贫困,救灾减税,并宽刑节俭。为保证农业的发展,只在家闲内起征农民。减轻赋税是缩减开支,并免去以前的旧债,还拿出粮食帛布援助农民。他采纳魏绛的意见,下令国君以下的贵族将屯积的陈粮卖掉,使得“国无滞积,变无困人”,同时还放宽对渔猎山林湖泊的禁令,令“公无禁利,亦无贪民”。景公时曾令士会重修法典,以强公室。悼公即位后,令士渥浊修改他的先祖范武子之法。这部法典较前者为温和,缓和了卿族的关系。
在军事方面,将新军与下军合并。同时又精简大批冗员,取消卿族的御戎,改由在战时以军尉接任。同时,又在各军分别派遣司马和军尉,用以御车训马和加强军队纪律。
在改革内政的同时,悼公总结景、厉两代积累的经验,调整对外政策。楚国与郑国联军乘晋国的长期盟友宋国内乱,连取宋的朝郏、幽丘、城郜和彭城四座城邑。压制宋国和扼住晋、吴间的联系要道。宋国向晋国救援。悼公亲率军队驻扎于台谷,同时命士鲂请鲁国出兵。后与齐、鲁、宋、卫和邾国会于虚朾以商救宋事宜。第二年又与宋、卫、曹、莒、邾、滕及薛八国之师围彭城,彭城守军出降。同年,晋国以齐不参与彭城之会为由,兴兵伐齐,齐被迫以太子光为人质。此年夏天,韩厥和荀偃以诸侯之师攻入新郑外城,并借道郑境攻楚国的焦和夷,并一直打到陈国。这次行动不仅为为宋国夺回彭城四邑。在联军多次威压之下,郑也向晋国屈服。此后,悼公又多次邀诸侯相会,以打击楚国的势力。
悼公又完成了自景公时代制订的联吴制楚的战略。还采纳了魏绛的建议,派他前往无终与北戎缔结盟约。北方的安宁,令悼公有专注于内政和向南的扩展。
悼公以前的晋国常自恃自力强盛,对诸侯小国随意凌虐,完全不顾及他们的贵族尊严,悼公即位后决定改变外交政策。悼公重新规定朝聘期限的纳贡的数量,郑简公亲自献上蔡国俘虏,以示听命。同时,悼公不再用天子之礼直接在都城内接见朝聘的诸侯,而是亲自到郊外迎接。对于担负太重的诸侯,也给予平均分担的权利。悼公在外交方面的改革,得到了诸侯的认同和好感。
早在即位之初,悼公一年之间两次在戚会盟诸侯,再扩建虎牢,以重兵驻守。由于虎牢扼在郑国咽喉,郑国对此十分畏惧,于是主动求和。悼公八年(公元前565),楚国被郑国主动攻击的行为激怒,派令兵讨伐,郑国又与之会盟。一年后,悼公与宋、卫、鲁、曹、莒、邾、滕、薛、杞和小邾及齐共十二位诸侯联合攻打郑国,包围郑都新郑。郑国感到害怕,便再求和。双方会盟於戏。但晋国在这次会盟的要求没有达成,在盟会后又率诸侯联军攻郑。此时楚国也因为郑亲晋而用兵伐郑,郑国便再次降楚。这年九月,晋国又联合诸侯攻郑,郑国以大量的乐师和乐器献给悼公求和,双方于萧鱼会盟。前558年,悼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