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士吧 关注:13贴子:432

回复:【连载】华夏先贤英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55.韩厥
姬姓,韩氏,名厥,谥号献。即韩献子,韩舆之子。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韩氏第五任的领袖,历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早年丧父,由赵盾抚养长大,被赵盾推荐为晋军司马。前597年,参加邲之战。前589年,参加鞍之战。前583年,帮助赵武使赵氏复兴。前575年,参加鄢陵之战。前573年,韩厥继栾书为正卿。7年后,前566年,因年老让正卿位于智罃。韩献子死后,儿子韩宣子韩起继位。


IP属地:河北57楼2013-05-10 21:08
回复
    56.士会
    士会(约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蒍之孙,成伯缺之子,春秋晋国中军将、太傅。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郤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为执政。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


    IP属地:河北58楼2013-05-11 20:44
    回复
      57.栾书
      栾书(?-前573年),姬姓,栾氏,谥曰武,人称栾武子, 晋景公、晋厉公时期人物。
      祖父栾枝,父亲栾盾。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任下军之佐,十一年(前589年),参与晋齐鞍之战,大胜之。晋景公十三年(前587年),栾书官拜中军,十五年(前585年),栾书率师救郑国,迫楚国退军,伐楚国的盟友蔡国。又击败秦国,屡建功勋。晋厉公指使外嬖胥童数人杀死“三郤”(郤至、郤锜、郤犨),胥童乘势将栾书、荀偃劫持,后被厉公赦还。栾书联合荀偃趁厉公出游,诛胥童,将厉公囚禁,六天后,将厉公杀死,立孙周为晋悼公。栾书去世后,韩厥任中军元帅。遗物有《栾书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IP属地:河北59楼2013-05-12 21:44
      回复
        58.祁奚
        祁奚,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姬姓,祁氏,字黄羊。他是晋国的公族。采邑在祁(今山西省祁县东南)。祁奚担任中军尉。前570年,他请求告老,他开始向晋悼公举荐和自己有私怨的解狐。解狐死后,祁奚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人称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晋平公即位,他被任命为公族大夫。前552年,祁奚劝晋平公不加罪于牵连到栾盈一案的伯华、叔向兄弟。


        IP属地:河北60楼2013-05-13 21:06
        回复
          60.百里奚
          百里奚,百里氏,名奚,也称百里傒、百里子,世人称其为五羖大夫。春秋时代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市)人,一说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著名政治家。少时家境甚贫,颠沛流离,后出游诸国,到齐国,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后被虞公任用为大夫,晋灭虞后被虏,作为陪嫁之臣被送往秦国,因秦穆公以媵臣待之,出走至宛,为楚人所执。后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黑牡羊皮将其赎回,授以国政。称为五羖大夫。任秦大夫七年后,与蹇叔等共同辅佐穆公建立了霸业。相传他死后,秦国“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以示对他尊重和哀悼。著名秦史学教、教育家马非百先生对此长期考证,认为百里奚原名就叫孟明,或者尊称子明,其实百里奚和孟明是同一个人,但许多学者仍感存疑(因为百里奚入秦时早已古稀之年,于秦晋肴之战时已高龄超过九十,还带兵打仗不甚合理)。


          IP属地:河北62楼2013-05-15 20:41
          回复
            61.蹇叔
            蹇叔,秦穆公时代秦国大夫。受到百里奚的推荐而被秦穆公重用。前628年(鲁僖公32年、周襄王24年、秦穆公31年、郑穆公元年)冬,晋文公去世,晋襄公继位。秦穆公想趁机拿下郑国。咨询蹇叔,蹇叔却极力反对劳师远征。认为旷日持久的远征,又一无所获,军心必乱;不只敌军(晋国军队)也必定得知远征消息而有所防备;连郑国国都会得知消息,早已失去军事行动所必需的隐密性。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术、白乙丙率军伐郑。蹇叔哭送军队,对在军中的儿子说:“晋国防御军队一定在肴山,肴山有二座大山:南边的大山,是夏朝君主皋的坟墓;北边的大山,是当年周文王躲避风雨之地。秦军一定尽丧于此,我会来肴山为你收尸。”第二年,秦军在肴之战大败于晋军,印证了蹇叔之言。


            IP属地:河北63楼2013-05-16 22:07
            回复
              62.宁武子
              宁俞,即宁武子,春秋时卫国的卿。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卫成公逃往楚国,命大夫元咺奉弟弟叔武参加践土之盟。有人向卫成公告发元咺立叔武为君,宁武子奉卫成公回国后,前驱射杀叔武,元咺逃到晋国。元咺向晋文公与卫成公争讼,宁武子为卫成公辩护,失败。卫成公被晋国囚禁在周都洛邑,因宁武子忠诚,赦免了他。元咺回卫国,立公子瑕。前630年,晋文公要毒杀卫成公,宁武子买通医师,得免。在鲁僖公的斡旋下,周襄王和晋文公释放了卫成公,公子瑕和元咺被卫国大夫周颛、治廑所杀。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梦见康叔说相(帝丘是夏朝相之都)夺他的祭祀,就要祭祀相,被宁武子劝阻。前623年,宁武子到鲁国聘问,赋诗《湛露》《彤弓》。孔子称之曰:“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IP属地:河北64楼2013-05-17 20:06
              回复
                63.鬭子文
                鬭谷於菟(生卒年待考),芈姓,字子文,鬭伯比之子,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其母为斗伯比表妹,郧夫人之女,与鬭伯比,郧夫人派人把这个孩子遗弃在云梦泽。但出乎意料,一只母老虎收养了这个孩子,给他喂奶。某日,郧子去打猎,看到这种景象,深感恐惧,赶紧回宫,郧夫人便把事情始末告诉郧子。郧子最终决定让他女儿嫁给鬬伯比,去云梦泽把孩子接回来。因为母老虎给这个孩子喂奶,所以给他起了谷於菟这个名字(楚语之谷为“乳”,於菟为“老虎”之意)。公元前664年(楚成王八年),担任楚国令尹,旋即献出了自己家族的财产,以解楚难,由此执掌楚国军政大权27年。其间3次去职,又复职,升降辞用都能泰然处之。他从不积蓄私财,对楚王的赏赐也避开不受。有人间他原因,他答道:从政的人要想到老百姓的疾苦,当多数人处于穷困的时候,自己却贪图富裕,这就是劳累人民而自求富有。这样下去,死期就不远了,我是逃避死亡,不是逃避财富。族中有人犯法,执法的廷理发现是令尹家族的,便立即释放了犯人。他得知后,责备廷理不应因他而弃法背令,复将犯法的族人送交廷理,责其依法处理。楚成王知道后,贬退了廷理,将内政也交给他治理。齐桓公称霸中原期间,他于楚成王十七年率楚军灭弦(今河南潢川西北),使楚国的境土达于淮南。楚成王三十二年,随国(今湖北随州市)伙同汉东诸小国叛楚;他出兵伐随,而后媾和,很快稳定了汉东的局势。楚成王三十五年,楚将成得臣领兵攻打陈国(今河南淮阳)胜利归来;他认为得臣有功于国,自己年事已高,即主动辞职,并推荐得臣当令尹。有的大臣不同意他辞职,他说服他们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子文约在公元前633年(楚成王三十九年)以后去世。后世为纪念他,曾在安陆建子文庙,安陆有“虎乳崖”遗址。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当地农民在子文庙后获得西周初期铜器六件,即有名的“安州六器”。


                IP属地:河北65楼2013-05-19 21:27
                回复
                  66.向戌
                  向戌,子姓,向氏,生卒年不详,是春秋时代宋国的大夫,以倡导促成春秋弭兵会盟著名。春秋时代晋国、楚国争霸,争战连年,在中原地区的各小国如宋、郑等受害最甚,因此希望,前579年宋国大臣华元倡导和议,但三年后楚国毁约而未成。向戌身为宋国大夫,在前547年开始牵线晋楚两国重臣,意图再次达成弭兵和议,由于他与晋国大夫赵文子,楚国令尹子木关系友善,他先亲自造访晋、楚二国,籍这两人在国内的影响力说服楚晋,并亲自拜访齐国,遣使秦国,使之答应会盟于宋,各小国亦。但晋楚之间对于礼仪细节以及谁为盟主的问题而争议,向戌加以调解,加上晋国赵文子考量情势决定退让盟主之位,使会议得以顺利在前546年召开进行,最后成功订下盟约,使晋楚之间维持了数十年较为和平的日子。他立下功劳之后,向宋公请赏封邑,大臣子罕认为兵为国家重要之事,完全废兵是危险的,而且他只是用诈术完成使命,还想请赏,是贪得无厌,向戌听到此话,也同意他的看法因此辞去封邑的要求,《左传》的作者认为他是个知过能改的人。


                  IP属地:河北67楼2013-05-21 20:39
                  回复
                    67.赵武
                    赵武(?-前541年),嬴姓,赵氏,名武,谥献文,又称赵文子、赵孟,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姊赵庄姬。春秋时晋国卿大夫,政治家、外交家。出生世卿大族,幼年其母与叔公不和,随母移居宫中。后下宫之难,赵氏灭族,赵武独存。前573年,晋悼公以之为卿。前548年,继范宣子执政,晋再修文德,弃征战,赵武尊王室,与楚弭兵。晋楚分霸,中原始宁。赵武秉承悼公遗志,与韩起、魏舒克制范、荀。然国资蓄于私家,六卿才能卓越,家臣任要职,而公室腐败,国家险象环生令赵武痛不欲生。于前541年,郁郁而终。后来产生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多有文学创作之成分。


                    IP属地:河北68楼2013-05-22 20:10
                    回复
                      68.魏绛
                      魏绛,春秋时晋国的武将、政治家,魏氏第四代领袖。姬姓,魏氏,名绛、谥号昭、庄。魏犨之孙,魏悼子之子(系本称魏绛是魏犨的幼子)。历仕晋悼公、晋平公。史称魏昭子、魏庄子。前573年,晋悼公即位时,魏绛因为勇敢被提拔为中军司马。前570年,晋悼公会盟诸侯,悼公的弟弟扬干搅乱队列,魏绛杀了替扬干驾车的人。悼公大怒:“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杀魏绛。士鲂、张老劝说悼公,悼公读魏绛辩解之书:“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悼公体会到了魏绛忠于职守,重赏了魏绛、士鲂、张老。前569年,魏绛升格为新军佐。同年冬,戎狄与晋讲和,魏绛使戎、翟亲附,晋国再于诸侯中称霸。晋悼公表彰魏绛的功绩,赐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安邑成为魏氏发展的中心。前559年,悼公去世,继续辅佐晋平公。前555年,参与讨伐齐国,死后,儿子魏舒继任魏氏领袖。


                      IP属地:河北69楼2013-05-22 20:11
                      回复
                        69.叔向
                        叔向(出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前528年或稍后),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又字叔誉,因被封于杨 (今山西洪洞县),以邑为氏,别为杨氏,又称叔肸、杨肸。他出身晋国公族,历事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三世,为晋平公傅、上大夫,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叔向和晏婴、子产是同时代人,他不曾担任执晋国国政的六卿,但以正直和才识著称于世。叔向熟悉各诸侯国历史,于晋悼公时获司马侯引荐为太子彪傅。太子彪即位后,为晋平公,他仍为傅。叔向所处的时代,晋国霸业已经衰落,但他仍力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维持晋国的霸主地位而发挥作用。前546年,叔向代表晋国与楚国达成了弭兵会盟,缓和了当时的形势。孔子评价他说:“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邢侯之狱,言其贪也,以正刑书,晋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夫!”


                        IP属地:河北70楼2013-05-23 20:30
                        回复
                          70.柳下惠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姬姓,展氏,名获,表字禽、一字季, 春秋时鲁国人,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代。“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因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柳下惠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圣人,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IP属地:河北71楼2013-05-23 20:31
                          回复
                            71.晋悼公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名周,一作纠,又称周子或孙周。为惠伯谈次子,其祖父桓叔捷为晋襄公的小儿子。在堂叔晋厉公被弑后,被迎立为君。从小受到周礼的熏陶。即位时才十四岁,但已是非常聪慧。于正月前往曲沃朝见大臣时,悼公又当众驱逐有不臣行为的七个臣下,以树立国君的绝对权威。悼公即位后,为提高公室威信和统治基础,逐渐起用那些已衰落的卿族。对内方面,悼公命百官,肃内政,任贤良,他用魏相、士鲂、魏颉及赵武为卿,命荀家、荀会、栾黡与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以教育卿族子弟。再派士渥浊为太傅,右行辛为司空,并起用弁纠、祁奚和荀宾等为官,整顿军政。
                            在厉公时代,为恢复晋国的霸业,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国人负担沉重的军赋,悼公即位后,济贫困,救灾减税,并宽刑节俭。为保证农业的发展,只在家闲内起征农民。减轻赋税是缩减开支,并免去以前的旧债,还拿出粮食帛布援助农民。他采纳魏绛的意见,下令国君以下的贵族将屯积的陈粮卖掉,使得“国无滞积,变无困人”,同时还放宽对渔猎山林湖泊的禁令,令“公无禁利,亦无贪民”。景公时曾令士会重修法典,以强公室。悼公即位后,令士渥浊修改他的先祖范武子之法。这部法典较前者为温和,缓和了卿族的关系。
                            在军事方面,将新军与下军合并。同时又精简大批冗员,取消卿族的御戎,改由在战时以军尉接任。同时,又在各军分别派遣司马和军尉,用以御车训马和加强军队纪律。
                            在改革内政的同时,悼公总结景、厉两代积累的经验,调整对外政策。楚国与郑国联军乘晋国的长期盟友宋国内乱,连取宋的朝郏、幽丘、城郜和彭城四座城邑。压制宋国和扼住晋、吴间的联系要道。宋国向晋国救援。悼公亲率军队驻扎于台谷,同时命士鲂请鲁国出兵。后与齐、鲁、宋、卫和邾国会于虚朾以商救宋事宜。第二年又与宋、卫、曹、莒、邾、滕及薛八国之师围彭城,彭城守军出降。同年,晋国以齐不参与彭城之会为由,兴兵伐齐,齐被迫以太子光为人质。此年夏天,韩厥和荀偃以诸侯之师攻入新郑外城,并借道郑境攻楚国的焦和夷,并一直打到陈国。这次行动不仅为为宋国夺回彭城四邑。在联军多次威压之下,郑也向晋国屈服。此后,悼公又多次邀诸侯相会,以打击楚国的势力。
                            悼公又完成了自景公时代制订的联吴制楚的战略。还采纳了魏绛的建议,派他前往无终与北戎缔结盟约。北方的安宁,令悼公有专注于内政和向南的扩展。
                            悼公以前的晋国常自恃自力强盛,对诸侯小国随意凌虐,完全不顾及他们的贵族尊严,悼公即位后决定改变外交政策。悼公重新规定朝聘期限的纳贡的数量,郑简公亲自献上蔡国俘虏,以示听命。同时,悼公不再用天子之礼直接在都城内接见朝聘的诸侯,而是亲自到郊外迎接。对于担负太重的诸侯,也给予平均分担的权利。悼公在外交方面的改革,得到了诸侯的认同和好感。
                            早在即位之初,悼公一年之间两次在戚会盟诸侯,再扩建虎牢,以重兵驻守。由于虎牢扼在郑国咽喉,郑国对此十分畏惧,于是主动求和。悼公八年(公元前565),楚国被郑国主动攻击的行为激怒,派令兵讨伐,郑国又与之会盟。一年后,悼公与宋、卫、鲁、曹、莒、邾、滕、薛、杞和小邾及齐共十二位诸侯联合攻打郑国,包围郑都新郑。郑国感到害怕,便再求和。双方会盟於戏。但晋国在这次会盟的要求没有达成,在盟会后又率诸侯联军攻郑。此时楚国也因为郑亲晋而用兵伐郑,郑国便再次降楚。这年九月,晋国又联合诸侯攻郑,郑国以大量的乐师和乐器献给悼公求和,双方于萧鱼会盟。前558年,悼公去世。


                            IP属地:河北72楼2013-05-24 21:13
                            回复
                              73.吴王阖闾
                              阖闾又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夷末(馀眛、夷昧)之子(《左传》、《世本》,《史记》记为吴王诸樊之子)。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活动于春秋末期,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政治家。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改号“阖闾”,又使要离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以绝后患。前506年,阖闾重用大臣孙武、伍子胥等为将,联合唐、蔡二国攻楚,破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北),楚国几乎灭亡。前496年,阖闾攻越,战于欈李(今浙江嘉兴西南),越军采取偷袭战术,阖闾中箭,伤脚大拇指,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


                              IP属地:河北74楼2013-05-26 2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