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斯汉服吧 关注:179贴子:2,869

回复:每天学点汉文化之——高校汉系社团科普小贴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衣礼华夏·穿戴与礼
  朱熹提出了穿戴“三紧”的标准,分别是“头紧”“腰紧”和“脚紧”。“头紧”是说冠要戴正,带子一定要扎紧。“腰紧”是指要把腰带束好,特别是在正式的场合。“脚紧”是说要把鞋带扎整齐。朱熹说,“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若不注意,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会“为人所轻贱”,别人就有理由对你不放心。因为连这一点事情都做不好,还能做什么大事?
  《礼记》里面有一句话叫做“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要讲礼,首先要把头发梳整齐,不要披头散发,其次要把帽子戴正,最后要把衣服鞋袜穿正。
  穿着不在于有多华贵,整洁的穿着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0楼2014-10-05 19:51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衣礼华夏·穿戴与礼
      不仅仅是非民族服装的穿着要讲究礼仪,民族服饰的穿着更是如此。
      首先,服饰要与年龄身份协调。外表的衣服要与内在的德行相称,要跟内在的情感一致,如《礼记》中说“童子不衣裘裳”,不论是从年龄身份讲,还是从健康角度出发,均是不合适的。
      其次,服饰穿着要与场合相协调。礼仪场合穿礼服,平时场合穿常服,劳作时候穿便服。方便自己的同时,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除此之外,服饰也要与职业相称。衣着穿戴是否符合职业,是否穿戴整齐,也是敬业与否的标志之一。从业者亦需要具有文明和自尊的形象。


    161楼2014-10-06 22:55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宫室格局与礼
        门:门有两道,都与围墙相连。外面的称为大门,中间的称为内门。“门墙”一词往往被用来比作师门。曲阜孔庙的外墙上写着“万仞宫墙”四字,意思是说,孔子学问之大,好比宫室之富但由于门墙有“万仞之高”,故无法窥见。所以有些做学生的人,会很谦虚地说自己是“忝列于某先生的门墙之下”,意思是说自己不过是站在师门之下,老师的学问还远远没有触及到。


      162楼2014-10-07 23:4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宫室格局与礼
          庭:从内门进去是一块空地,称为“庭”。庭的左右各有一条对着堂前台阶的路。称为“涂”。考古工作者曾在陕西发现一处周人的房屋地址,庭院内有两条用鹅卵石铺成的路面直通堂前的台阶,这就是“涂”。庭内有一个称为“碑”的石柱,它的具体位置是两条涂的中间,“三分庭一在北”的地方,就是把庭的南北长度分成三等分,靠北边的三分之一处。碑的作用很多,可以用来观察日影,推知时辰;礼仪活动时,用它栓牵进院里的牲口;此外,宾主在上堂的过程中,还要在对着碑的地方彼此行礼。


        163楼2014-10-09 23:4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宫室格局与礼
            堂:传统房屋的结构中,一般都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台基是人工夯筑的,既这是为了房屋的坚实,也便于更好的通风采光。台基上有大屋顶覆盖,屋顶下面的部分可以分为南北(前后)两个区。朝南的是前面的部分,用墙(称为“序”)分隔为三个并列的空间,居中的一间最大,称为“堂”。堂是亮的意思,堂朝南的一面没有墙,较敞亮,故名。堂相当于现在的客厅。
            “登堂入室”一词常常用作比喻,把得到老师真传的学生称为“入室弟子”奥是室内最隐秘的地方,“深奥”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深入堂奥”这个成语则比“登堂入室”更进一步。


          164楼2014-10-10 23:5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宫室格局与礼
              阶:房屋的台基有一定的高度,一定要经由台阶才能上堂。堂前的台阶只有两级,从地面往上走,第三级就是堂上了。堂朝南的一面是正面,左右各有一个台阶,东面的台阶成为东阶,或者阼阶,由于是主人专用的,所以又称为“主阶”;西面的台阶称为西阶,由于是宾客专用的,所以又称为“宾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5楼2014-10-11 23:53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宫室格局与礼
                室:房屋台基的后半部分是分隔开来的两个房间,东边的那间成为“房”,西边的那间称为“室”,主人的起居和会客一般都在室内。牖指窗户,户指门。一般也把两扇相阖的门叫做门,单扇的门叫做户。
                主人与客人见面也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双方地位相当,如都是诸侯,则可分庭抗礼,若是在堂上接待客人,主人坐东边,客人坐西边,彼此平等。另一种情况则是彼此身份相差很大,如天子与臣下,双方不能平起平坐,则尊者站堂上,面南而立,地位低者在堂下,面北行礼。相关礼仪在《尚书》里均有记载。


              166楼2014-10-13 22:1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室内布局与礼
                  堂上的后半部分是东房西室,主人家的活动大多在西边室内举行。室内有四个角落,各有专门的名称和用途,重要性也不一样。
                  西南的角落叫“奥”,从外面走进室内,这是最深的地方,故尊者居之,也是设卧席之处,为室中最尊之处。
                  室的西北角叫“屋漏”。这个名称的由来比较复杂,有学者考证,此处有窗牖,大概是有光漏进来,故名之。
                  室的东北角叫“宧”(yí),“宧”是“养”的意思,是放食物的地方,类似于今天放碗柜之类东西的地方。
                  室的东南角叫“窔”(yào),在门的后面,是不太重要的地方。《仪礼》说:“比奠,举席扫室,聚诸窔。”是用来陈放大扫除用的扫把之类清洁工具的地方。


                167楼2014-10-13 22:1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门是宾客相见的重要界限,一般情况下主人迎接客人是在门里面,站在门内不出门,送的时候也在这里止步,只有身份尊贵或者关系非常亲密的宾朋,才不受此限,可以在大门外接送。客人离开的时候也是如此,主人在门内就可以了。当然,对于特殊的客人,主人不仅要送出门,还要尽可能地送出一段路。
                    进门时宾主的顺序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先要互相谦让,请对方先进。进入庭院以后,主人要在东边的路上,客人在西边的路上走。走到台阶前面,双方再次互相作揖,然后主人稍微提前一点上堂。到了堂上,再往会客的房间走。走到门口,主人要请客人留步,自己先进屋整理客人的坐席等,其实里面早已经整理好了,但是为了表示尊重,还是要有这样一个仪式,以示郑重。然后出来请客人进去。
                    宾主在交往时,一般应该遵循客随主变的原则,客人要服从主人的爱好、习惯。


                  168楼2014-10-15 22:39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行与礼
                      行:《释名》说:“两脚进曰行。”相当于今天的“走”,但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走得比较慢,另一种走得比较快。《释名》又说:“徐行曰步。”把慢慢地行走叫做“步”,而小步快行则称为“趋”,正如《释名》所说:“疾行曰趋”。


                    169楼2014-10-16 22:4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走与礼
                        走:《释名》说:“疾趋曰走。”“走”比“趋”的速度还要快,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跑”。但是,“走”不过是比“趋”更快的一种小跑,而不是指赛跑。赛跑的那种跑,称作“奔”。


                      170楼2014-10-17 22:2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趋与礼
                          趋:礼仪场合之下较多用,有徐趋和疾趋两种。《礼记》说:“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帷薄指士大夫的家,未见尊长,尚不需趋,堂上地方有限,不便疾趋,尊长在堂便要徐趋,下堂便可疾趋,手执玉器,亦不能疾趋。


                        171楼2014-10-18 23:23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翔与礼
                            除了步、趋、走、奔之外,在庄重场合还有一种行走姿势叫做“翔”。(嗯……此“翔”非彼“翔”,请和我一样无节操的同学暂时捡起节操)《礼记》说:“行而张拱曰翔”。着广袖衣裳,双手合抱之状,两肘外展,拱手于胸前,衣袖是垂着的,徐徐前行,两袖迎风而动,就像鸟在飞翔的样子,故名。
                            古时候,官员上朝“济济翔翔”,可用此姿势行走,但是有些场合也是不允许的。《礼记》说:“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再有,“室中不翔”。除此之外,“入临不翔”。


                          172楼2014-10-19 23:33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步法与礼
                              礼仪场合中,对于步法的要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手中执持了重要器物,贵重或易碎器物,所以走路要“行不举足,车轮曳踵”,双脚如车轮般不离开地慢慢前行,非常稳重,步子之小以至于旁人看不到鞋底,表示特别尊敬。
                              另一种情况就是走台阶上堂。上台阶步法也有三种。第一种叫“连步”,“拾级聚足,连步以上”,前足走上一级,后足跟着踏上这一级,两足齐平,是为“聚足”,如此一级一级走至堂上。韩国人祭孔子,上堂仍是这种方式。第二种为“历阶”,或作“栗阶”,就是登阶过程中不“聚足”,前足踏上第一级,则后足直接踩上第二级台阶,如现在平时登阶一样。过去只有要事的时候才历阶而上。第三种叫“越阶”,就是前足踩上第一级台阶,后足跨上第三级,只有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才会如此。


                            173楼2014-10-20 22:57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揖拜与礼
                                “揖礼”是汉民族用得最多的形体礼节。揖是平辈之间的礼节,包括“对揖”和“遍揖”。“对揖”是主客双方的礼仪,彼此平等,相对而揖。“遍揖”则可以运用于一人同时面对许多客人,无法与之一一揖拜,则可以朝左中右三个方向各一揖。


                              174楼2014-10-22 0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