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斯汉服吧 关注:179贴子:2,869

回复:每天学点汉文化之——高校汉系社团科普小贴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昏礼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汉族婚礼基本仪程
婚礼结构: 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完整的婚礼仪节: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衽】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7楼2014-08-30 23:0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投壶礼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汉民族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弓比藕;或者有的宾客的确不会射箭,故而以投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仪。
      现在来讲,追求人与人的相互礼让与虔敬,提倡以君子之风相处相争,同时起到愉悦身心、丰富礼宴娱乐的作用,这正是我们提倡重温投壶的原因所在。


    129楼2014-09-01 22:0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投壶礼
      复兴投壶,并不只是为了追求一种古典礼仪和游戏的复原。追求人与人的相互礼让与虔敬,提倡以君子之风相处相争,同时起到愉悦身心、丰富礼宴娱乐的作用,这正是我们提倡重温投壶的原因所在。


      130楼2014-09-02 21:46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节日
        汉民族传统节日表
        汉民族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正月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节(于立春日)
        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晦日:正月晦
        ●二月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扑蝶会
        十九:观音诞
        春分节(于春分日)
        ●三月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节(于清明日)
        ●四月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
        立夏节(于立夏日)
        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
        二十:分龙节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
        ●六月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
        ●七月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
        廿九:地葬节
        ●八月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
        十五:中秋节
        ●九月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十一月
        冬至节(于冬至日)
        ●腊月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牙节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131楼2014-09-03 22:3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诸子·儒家·小议礼乐
            儒家说的礼,一般包括“乐”在内,因此“礼”和“礼乐”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狭义的礼,是指一种合于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广义的礼包括合于道德要求的治国理念和典章制度,以及切于民生日用的交往方式。儒家学说中的“乐”,不是今人所说的音乐,而使之具有道德教化作用的德音雅乐。


          132楼2014-09-04 22:2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文化与民族·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
            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带来文化全球化,从而导致某些文明的消亡,最早意识到这种危险的是法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法国电影市场的60%被美国占据,而在某些西欧国家电影市场上,这一比例高达80%——90%。在美国电影的冲击下,西欧本土电影溃不成军,市场所剩无几。法国人历来以法兰西文化的伟大和优秀而自豪,如今由于美国电影的冲击,不仅本国电影严重萎缩,而且国民的价值观也随着美国电影的进入而悄然改变,长此以往,后果堪虞。
            在美法两国关于关贸总协定的开放服务市场的谈判中,美国强调文化产品与其他商品应该等同对待,而法国则极力反对,认为文化产品虽有商品的属性,但同时又有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内涵,因此,文化不是普通商品,它不能从属于商业。法国人提出了“捍卫文化多样性”的口号,积极地捍卫本土文化。


            134楼2014-09-06 22:5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文化与民族·崇洋心理与文化本位意识
              20世纪末,海外有学者提出了“文化领土伦”的理论,认为在未来的世纪里,传统意义上的领土概念在实际上将不复存在,领土的范围将按照文化来划分。这一理论相当精辟,富有远见。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占领我们的市场、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需要动用炮舰和鸦片等很极端的手段才能如愿。如今他们若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大可不必再动干戈,只需要文化征服就可以了。西方列强用强势文化来凸显其先进的科技、优裕的物质生活,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在文化上产生自卑,进而追随他们的文化。当这种情绪和心态扩散到整个民族的时候,崇洋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国民文化认同的核心转向西方,民族的生存就变得非常脆弱了。所谓“民族振兴”,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和套话。
              遗憾的是,许多国民缺乏本位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因而把追随西方文化当成时髦。在这种风气已成蔓延之势的时候,有人还把它作为时代的进步而欢欣鼓舞,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楼2014-09-07 23:23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文化与民族·崇洋心理与华夏礼仪
                  华夏民族要振兴,首先要有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一个失去了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的民族,是不能凝聚人心的走向腾飞的。
                  华夏传统礼仪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比民俗更为重要。可是百年以来,由于我们对传统的轻视和错误评价,传统礼仪几乎荡然无存,不少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礼仪为何物,失礼行为触目皆是,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且严重损害了民族形象。
                  鉴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视礼仪教育。当前最严重的问题是,正当我们用传统节日抵制洋节的冲击时,某些地方却出现了用西方商务礼仪代替华夏传统礼仪在学生和市民中推广的现象。她们热心的推广如何化洋妆、如何打领带、如何吃西餐等等,一句话,是要教民众如何在礼仪上除去东方化融入西方文化。其后果之严重,丝毫不亚于用洋节代替民族节日。
                  我们到外国去,要尊重所到国家的礼仪风俗,不做令对方不愉快的事情。相反,外国人到中国来,也应该尊重我们的礼仪风俗,不做伤害我们民族感情的事,这是对等的。如果我们无论是出国做客,还是在中国做主人,都用西方礼仪,不经失去了民族自尊,而且有媚外之嫌。再次,外宾来中国总是希望了解我们的文化,而我们用西方礼仪接待他们。说明我们拿不出自己的文化,只会令外宾失望和轻视。


                137楼2014-09-10 22:57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节日·“春节”
                  华夏文化中,并不喜欢以某个特定的节日作为一个季节节日的代表,「春节」、「夏节」、「秋节」、「冬节」的说法在漫长的历史中稀疏少见,夏历的岁首,元旦,称为新年。古人偶用「春节」时,所指为节气之首的立春。
                  我们的新年,叫做除夕,叫做元旦,叫做祭灶,叫做元宵,这一串盛大璀璨的美丽节日,不是「春节」,它们是华夏民族的「新年」。
                  是为「春节」正名的时候了。欢乐的节日即将来临,我们要过的,不是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春节」,我们要过的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新年」——华夏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138楼2014-09-11 22:30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华夏经典·《周礼》
                      《周礼》原名《周官》,著名学者刘歆尤其偏爱此书,《周官》遂更名为《周礼》,并且列于“三礼”之首。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它作于战国,或者是秦汉之际。
                      《周礼》全书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的间架,暗含着天地四方六合的宇宙格局。六官各自统领60个具体官职,总数是360,而360正好是周天的度数。可见,“周官”一名的本意,是“周天之官”的意思,是作者对周秦之际盛行的“以人法天”原则的巧妙运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9楼2014-09-12 23:06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华夏经典·《周礼》
                      《周礼》是一部通过管制来表述治国方略的书,六官的大致分工是: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展示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典制,一切井然有序,富于哲理,令人有“治天下如指诸掌中”的感觉。隋唐以后,中央政府设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就是脱胎于此。


                      140楼2014-09-13 21:4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华夏经典·《周礼》
                          《周礼》一书的典制,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比如,作为国都中心的王城,必须建立在“地中”,就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地中”是天地、四时、风雨的交汇之处,也是宇宙间阴阳冲和的中心。因此,与其说王城是中国地理的中心,不如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地理中心。
                          地中确定之后,按照“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建立王城,再以王城为中心建立王畿。王畿方千里,呈正方形;再以王畿为中心,从内往外划九畿: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蛮畿、夷畿、镇畿、蕃畿。九畿也呈正方形,但一个比一个大,大小相套,依次迭远,有些类似于同心圆的形式。


                        141楼2014-09-14 22:33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华夏经典·《周礼》
                          《周礼》的居民组织有两类:国都之外的四郊之地称为乡,郊外之地称为遂。乡之下细分为州、党、族、闾、比等五级行政组织。遂之下细分为邻、里、酂、鄙、县等五级行政组织。乡的民户系统为:一比5家,一闾25家,一族100家,一党500家,一州2500家,一乡12500家;遂的民户系统为:一邻5家,一里25家,一酂100家,一鄙500家,一县2500家,一遂12500家。此外,乡和遂的数量都是六个。六乡、六遂的居民数似乎恰好相合,都是12500家,整齐严密。乡遂之外的地方称为“野”。野的土地规划有农田和沟洫两大系统。农田以“夫”为基本单位,一夫授田百亩。夫田与夫田之间的水渠称为“遂”,遂上的道路称为“径”。每十夫之田的中间,有称为“沟”的水渠,沟上有称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的中间,有称为“洫”的水渠,洫上有称为“涂”的道路。每千夫之田的中间,有称为“川”的水渠,川上有称为“路”的道路。如此,一直通到王畿。


                          142楼2014-09-19 23:15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华夏经典·《仪礼》
                            《仪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上古礼仪程式的典籍。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初置五经博士,《仪礼》是其中之一,在“三礼”中最先取得经的地位,是礼的本经。
                            《仪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等17篇。


                            143楼2014-09-19 23:1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华夏经典·《仪礼》
                              《仪礼》中有九篇是以士为主的礼仪,包括冠、婚、丧、祭之礼,所以人们又称《仪礼》为《士礼》。其中《既夕篇》是《士丧礼》的下篇;《士虞礼》是士在葬礼结束后在殡宫祭祀的礼仪。《乡饮酒礼》和《乡射礼》是乡人的集会饮酒和比赛射箭的礼仪。另外有八篇是诸侯、大夫的礼仪,如《燕礼》是诸侯与卿大夫燕饮的礼仪,《大射》是诸侯与群臣的射礼,《聘礼》是诸侯派遣卿聘问侯国的礼仪,《公食大夫礼》是诸侯以食礼款待他国前来聘问的大夫的仪式,《觐礼》是诸侯在秋时朝见天子的礼仪,《特牲馈食礼》是士于岁时在宗庙祭祀的礼仪,《少牢馈食礼》和《有司彻》是诸侯的卿大夫于岁时在宗庙祭祀的礼仪。


                              144楼2014-09-19 2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