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斯汉服吧 关注:179贴子:2,869

回复:每天学点汉文化之——高校汉系社团科普小贴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华夏衣冠·体衣·罩衫
褙心(背心):褙心(背心)是一种无袖的交领或对领罩衫,特点是对襟系带或交领,并无排扣。原称为“无袖交领衣”的上装,也归在此类。

半臂:又称半袖,从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交领或对襟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69楼2014-06-23 21:07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罩衫
    斗篷:一种无袖、在颈部系带的罩衫。多披在肩上用以防风御寒。

    襌[dān]衣:即单衣,一种交领、无里子的罩衫。材料多为纱,质地轻薄。

    大衫:是一种对襟大袖披衫,两侧开衩,系带或钮结。袖子格外宽大,通常只做礼服。作为大礼服时无系带,束革带,与凤冠霞帔搭配。


    70楼2014-06-24 23:30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足衣
      足衣亦即袜履。赤足同样是失礼的行为,谢罪时常常「免冠跣足」。
      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汉代,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据《搜神记》载,男鞋方头,女鞋圆头。但后来男女往往通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的贵妇人的鞋和出土的四双青丝鞋来看,女鞋的前头有两个昂起的小尖角。


      71楼2014-06-25 23:1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足衣
        (一)袜<?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袜,以布帛作成,也有以皮革制作者。袜一般高尺余,上端有两带,以缚系于足胫。
        秦汉时有进门脱鞋的习惯。在屋中,多穿袜行于席上,不仅平时燕居如此,上殿朝会亦然。着鞋上殿,以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梁冀、曹操等膺此殊礼。


        72楼2014-06-27 00:13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足衣
          (二)履
          《释名·释衣服》有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说文》云:「履,足所依也。」履有许多异称,除了有地缘人群各自习惯称法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当是主要的。《字书》说:「草曰扉(fèi),麻曰屦(jǜ),皮曰履,黄帝臣于则造。」《仪礼·士冠礼》云:「夏用葛,冬皮屦可也。」《诗·魏风·葛屦》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方言》又立一说:「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扉。」
          由此看来,古代鞋的质料,履有麻、皮革、丝帛作之者,屦有麻、葛、皮革作之者,扉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说去,履的制工精,而屦、扉粗些。


          73楼2014-06-27 23:10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足衣
            履还有单底、复底之分。
            单底的鞋称履。履有三种:
            一种是用皮革制成,也曰「鞜」。其深而大者,谓之「裒」;薄革的小履,谓之「鞮」;以柔皮制作、头尖者,谓之「靸」。一种用丝制成,曰「绵履」,云梦出土的秦简《法律答问》说:「以丝杂织履,履有文,乃为绵履。」一种是用麻制成,也叫「不借」,所谓「不借者,小履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也有以草为之者。
            复底的鞋:「舄(xi)」,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与履底大小相同,实心。「屐」则以木为之,或以帛为面,有的以漆画之,下有两木齿。


            74楼2014-06-28 23:46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xml:namespace>
              华夏衣冠·饰件

              (一)女子饰件:
              头面:笄,簪,钗,步摇,梳篦,花钿,胜,玉梅/雪柳,闹蛾,花冠/凤冠,假髻。
              耳饰:耳玦,耳珰,耳环,耳坠。
              项饰:串饰,项链,项圈,缨络,项锁,霞帔。
              臂饰:手镯,臂钏,戒指,护甲。
              佩饰:包括各种佩挂饰件。如霞帔、帔帛、环佩等。
              妆容:大致可分为「红妆」和「白妆」两类。介绍一些传统的眉样、唇样、面饰等。


              77楼2014-07-01 22:1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华夏节礼与历法节气·天贶节
                天贶节是指农历六月初六,“天贶”原为道教称谓,即“天赐”之意。又称六月六、回娘家节、虫王节、晒书节等等。
                《宋史·真宗纪》曰:“真宗四年,诏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为‘天贶节’。”此节仅限于伪托“天书封祀”,故该节逐渐演变为“六月六”节。有妇女回娘家、晒衣物、器具、书籍的风俗,同时也把小狗、小猫等宠物轰下水洗澡。民间认为六月六日也是虫王生日,是日聚会于虫王庙、土地庙,宰猪羊供奉虫王,祈求免除虫害。


                78楼2014-07-02 20:2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头面
                  笄: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汉族女子的成人礼就叫做「笄礼」。笄是成人礼上初加的发饰。
                  簪:在笄的基础上发展来,簪的首部要华丽丰富得多。不过很多时候,簪笄的叫法是通用的。
                  钗:在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约出现在西汉晚期。钗的首端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连缀著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常配备成对,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79楼2014-07-03 20:3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步摇:也许是在簪的钗基础上发展来的。根据《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可以想像,步摇最动人处正在那起身微步的瞬间。《续汉书·舆服志》记皇后服制:「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当走动的时候,那白珠桂枝和耳珰随著脚步摇动,化静为动,所谓的「花枝乱颤」大约就是这种意境吧。
                    花冠/凤冠:步摇进一步发展,史书上提到一种「步摇冠」,辽宁北票、朝阳等地发现过北朝花蔓状和花树状的冠顶金饰,走动时就能摇动。在步摇冠的基础上,后逐渐演变出更繁丽的花冠、凤冠。凤冠后成了朝廷命妇的专属,寻常人家女子只有在亲迎时可以著戴。


                    80楼2014-07-04 21:4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梳篦:简称栉。持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的汉人传统中,梳篦有着别有的感情。既可以梳理发丝,又可作为固定发型的发饰,一直受到青睐。《诗·周颂·良耜》有云:「其崇如墉,其比如栉。」意思是:那些堆积如山的黍稷,被排列得就像栉一样的整齐。是用于祭奠丰收的颂歌。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81楼2014-07-05 20:05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珠翠:珠翠通常和金银合制成花朵,连缀于簪钗。汉代傅武仲的《舞赋》有「珠翠的砾而照耀兮,华飞而杂纤罗」的描写。唐人李善在这句话下注释说:「珠翠,珠及翡翠也。」这两种材料都非常昂贵,平常人家女子难得具有,珠翠一度成了贵妇的代名词。北宋时,为了整饬民俗,提倡节俭,在景佑年间曾经将珠翠列为禁物,不准官民之家再用;后来又禁止宫廷妇女使用。一直到了宋末,禁令才渐渐松弛。宋元之际用珠翠的妇女愈益增多,至明清时则再度流行,成为贵族妇女的主要首饰。


                        82楼2014-07-06 19:53
                        回复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方胜:方胜的形状两个菱形叠压相交而成的图形。如《清稗类钞·服饰》所称:「以两斜方形互相联合,谓之方胜。胜本首饰。」从江苏南京明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可以看到双菱相交的金饰品实物,其制以金片作成,中部为四瓣蒂形,菱形的角隅及边缘部分饰以凸出的圆泡和连珠花纹。另外在浙江衢州的一座南宋墓中,也出土有这种方胜实物,其形制与此基本相同,只是材料不是用金,而是采用蓝色玻璃。这样,相叠加的菱形在一起就有了颇有深意的象征——同心。元本《西厢记》中,有「把花笺锦字;叠作个同心方胜儿」之句:《醒世恒言》中也有关于「同心方胜」的描写:「……袖中摸出一条红绫汗巾,结个同心方胜,团做一块,往上掷来。」


                          83楼2014-07-08 22:39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玉梅/雪柳:玉梅也称「雪梅」,也是一种应景首饰。它和雪柳、灯球、闹蛾等都是元宵节时所戴的首饰。流行于宋代。宋代,元宵节流行着白色的衣物,玉梅和雪柳都以白绫或白绢做成,玉梅被作为梅树之状;雪柳则呈柳树之形,插在髻中以为装饰。
                            《东京梦华录》在记述元霄节日风俗时称:「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武林旧事》也称:「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


                            85楼2014-07-10 23:19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假髻:《仪礼·士昏礼》中关于嫁妇的衣妆,提到的「次」就是一种假髻。古时高大的假髻,必有支撑假髻的工具,在四川宝兴瓦西沟东汉墓人架头部出土一件长12.5厘米、宽10.4厘米呈独脚钗状的铁饰件,上端以两股细铁条横弯成弧形,外有细铁丝缠绕,可能就是一件假髻支撑器。


                              87楼2014-07-12 2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