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佛教吧 关注:402贴子:13,196

回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 斌宗法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上苦集灭道的道理总算大略讲完了,然而为什么称它为谛呢?是什么意思?它的含义有二:一、审察,二、真实。审察即觉知义,是就智方面说。真实即不虚义,是就境方面说。意谓审察三界生死,真实是苦不可令乐,故以苦谛称之。审察贪等业惑,真实能感三界生死不能避免,故以集谛称之。审察涅盘理体,真实寂灭,永离生死,故以灭谛称之。审察出世道法,真实能使众生离苦得乐,故以道谛称之。还有一种说法,能审察到苦是由集所招来的,要灭苦果当断集因,要断集因当修道法,到了功行圆满之时,便可永了生死,顿证涅盘。真实彻底明白此理谓之
  凡夫迷此谛理,不知生死是苦(迷苦谛理),反之认苦为乐,认假作真,因而起惑造业(迷集谛理),依业受报,轮回不息,绝不知道有寂灭涅盘可证(迷灭谛理),甘愿受苦,永远做众生,不肯学佛修行(迷道谛理),此为凡夫迷于谛理而受生死也。
  圣者悟此谛理,觉悟三界根本是苦(悟苦谛理),且能审察出苦的来源——集(悟集谛理),同时更知道有寂灭之理可证(悟灭谛理),又明白了各种修行法门(悟道谛理),从此精修道行,达到断证目的。此为圣者悟于谛理而得解脱也。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1楼2014-09-10 02:43
回复

     【余论】此四谛法乃为佛教的根本思想,因为一切教典都由四谛开展出来的。但从表面看来似乎专属小乘声闻所修之法,其实乃通一切大乘法门,这是怎么讲?说来话长,要彻底明白它,有再将字详细解释一番的必要!谛就是真理(为苦等所具之真理,苦等为事相,谛是理性),亦即三谛理,因苦等四谛,都各各具有三谛理性,真谛、俗谛、中谛此为三谛。体达诸法皆空是实的道名为真谛;理性之空不废事相之假是实的道名为俗谛;空假不二,性相一如是实的道名为中谛。迷此谛理为凡夫,悟此谛理为佛为圣者——对于谛理全迷者为凡夫(不知人人本具天然三谛之性德),中迷者为二乘(二乘迷中俗二谛,唯悟真谛故云中迷),少迷者为菩萨(菩萨只迷中谛,已悟真俗二谛)。反之少悟者为二乘(只悟真谛,未悟中俗二谛),中悟者为菩萨(已悟真俗二谛只迷中谛),圆悟者为佛(彻悟三谛)。凡夫虽具不悟,二乘虽悟但见真谛;菩萨所悟较深,尚未圆极、只见俗谛;佛则智无不极,悟无不彻,圆证中谛实相理。
      由于根性的不同,也就所见差殊而所证各异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了达苦等生灭已灭者,则见真谛理,证偏空涅盘,是二乘的证悟;了达苦等,当体如幻即空者,则见俗谛理,证但中涅盘,这是菩萨的证悟;了达苦等当体即实相者,则见中谛理,证究竟涅盘,这是佛的证悟。
      要而言之,谛是具有方便和胜义二门:如审察三界唯苦无乐,此理真实……(此谛字作审实解),为方便门,属小乘。如了达苦等全体即真各具真空实相之理(此谛字即指真理言),是为胜义门,属大乘。教观纲宗云:解苦,无苦,而有真谛,况灭道耶。则苦等当体即具寂灭之理于此可知(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至于解苦无苦,而有中谛,则苦等当体即具实相之理。故本经云:是诸法空相。又深密经瑜伽分别品说:有七种真如:一流转真如……七正行真如。现在单约第四、五、六、七的四种来说,经云:四、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一切众生色身行业,有为之法,迷真逐妄,皆依真如之体而建立,是名安立真如,为苦谛之实性)。五、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一切烦恼妄惑邪行之法,不离真如之体,是名邪行真如,为集谛之实性)。六、清净真如,谓我所说诸灭圣谛(如来所说涅盘清净之理本无染污,是名清净真如,为灭谛之实性)。七、正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道圣谛(如来所说一切道品正行之法,皆依真如理体,是名正行真如,为道谛之实性)。真如就是实相。据此可以十足证明四谛当体即具实相之理。盖实相中谛理,是属大乘圣者所证悟的,四谛既具全三谛理,则自然通于大小三乘法门,并非专属小乘法门的了。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4楼2014-09-10 02:44
    回复

      无智亦无得。
        【分释】菩萨所修的法门很多,今依本经旨趣,但就般若言之。智为能观之智;得是所证之理——法空(空观成证我空之理,假观成证法空之理,中观成证俱空之理)。能空诸法之智与空智所得之理,二者俱不可得,所谓能所双亡,境智俱泯,故曰无智亦无得。
        法藏心经疏云:知空智不可得,故云无智,所证空理亦不可得,故云无得。何以能观智与所证理皆不可得呢?由于众生迷故,须用智慧观察,若无迷者则用不著它,故云无智;因迷初悟似有所得,其实自性本具无所谓得,故云无得。又智即智慧之略称,指六度中之般若(观察法空之般若智)。般若为六度之首,举一赅六的道理已如前释。故遣除般若一度,即是遣除六度。指所证之佛果(菩萨修六度万行求证无上佛果)。德清大师心经直说云:智、即能观智,乃六度之智慧,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7楼2014-09-10 02:47
      回复

         此无智无得二句,是明菩萨之修(智)证(得),当要离相无住——不著所修之行(六度),不取所证之果(佛果),一有所住即是执著,便成法缚。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此即说明不著所修之行——无智(智为六度之代表者)。又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此即说明不著所证之果——无得。菩萨一存有修证之念,即是著相修行,所以金刚经又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以上所引经语,可为著相修行者当头一棒!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8楼2014-09-10 02:47
        回复

           虽能照见诸法皆空之理,一再存有能观之智想,与所得之空想,则能所历然,仍是一种法执,未契般若真空妙义,所以亦要空之。至于菩萨广修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当分为两层来说:
            一、权教菩萨是修事六度的,随相修行,处处存有所修之行——六度,与所证之果——佛果。
            二、实教菩萨则不然,它是修理六度的,于六度中,随举一度,皆是三轮体空,如行布施时,不执我为施者,彼为受者,不著施物和果报。余五度亦然。至于证果方面也是一样;可说度无度相,证无证相,这是大乘菩萨修证的境界——无智,无得。良以实相门中是:菩提烦恼等空华,本无烦恼可断——无智,本无菩提可证——无得。虽然如是,但无智之智即是真智,无得之得方为真得。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9楼2014-09-10 02:48
          回复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无得无证,即是证佛法身(大般若经)。无所得是般若波罗密相,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若经)。这就是无智即是真智,无得即是真得的一种明证。
              本经单云:无智无得,是属法空,其实当更进一层谓无无智,亦无无得(如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意同),以显中道实相妙理。此则连无智和无得之亦无之,所谓即智即得;这是俱空的道理,于是方合般若第一义空。然观上来遣执文中却是三相(我相法相非法相)俱破,也许是今文简略的吧。现在来引楞严经破相一文以作参考,文云: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此空五蕴)。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乃至非意识界(此空十二入,及十八界,以上总空世间法也)。非明,非无明,明,无明尽,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此空十二因缘)。非智非得(此空权教菩萨法,以上总空出世法)。又云: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乃至即意识界(此俱即世间法也);即明,即无明,乃至即老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此俱即出世间法)。两文对照详略稍异,今文皆言无,彼文皆言非,今文但明(无)不明(即),彼文离照俱陈。今文虽略,理则互显,愿学者考究之!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0楼2014-09-10 02:48
            回复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本经注重在无所得三字,学者当特别留意!
                又无所得,勿作无智无得的无得二字解!因上文无得二字是破菩萨法执,已如上释。今无所得三字是总结上文是故空中无色……无智无得一大段文;也可说是总明般若毕竟空的结晶语,当勿忽略!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2楼2014-09-10 02:50
              回复
                【分释】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是承上起下之词。谓承上文之是故空中无色……无智无得,起下文菩提萨埵……三菩提字作因为二字解。无所得谓没有一法可得。字可以通上通下,若承上文则作原因二字解(即以无所得故为句),若起下文当作所以二字解(即故菩提萨埵为句),兹把它分为二义来讲:
                  一、约实相理体言:何以上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智亦无得呢?因为(以)真空实相体上本自清净空寂,有五蕴等一切诸法可得的原因,故曰以无所得故。六祖说: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此承上文也(此处无所得句当连上文读)。
                  二、约般若功力言:因为般若能摧毁一切烦恼,扫荡诸相——‘有一法可得,有如是胜妙功力,所以菩提萨埵依之(般若)而获到心无挂碍,乃至究竟涅盘(若有执著诸法可得则不能获到心无挂碍);三世诸佛依之而得证无上菩提(若有执著诸法可得亦不能证得无上佛果),此起下文也(此处无所得句当连下文读)。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3楼2014-09-10 02:51
                回复

                  以外亦可约能得’‘所得’‘本具三义释之:
                    一、谓依般若胜慧了达诸法皆空,得个什么?故曰无所得。此约所得方面言。
                    二、谓自性本自圆满不缺,无须一些儿所得,故曰无所得。此约能得方面言。
                    三、谓实相本具一切功德智慧,凡夫迷而不见不知,今菩萨依行深般若亲证实相——一切功德本自现成,不是前无而今忽有,更非从外得来;因本具故,非真有所得,故曰无所得,此约本具方面言。
                    一切诸法皆因妄情执著而有,如凡夫执五蕴故有身心世界可得;二乘执空故有偏空涅盘可得;权教菩萨执二边故有上求下化而能所历然。总之无所得即是无取著(无爱取,执著),有所得即是有取著,一有了贪取执著之妄见,则三惑烦恼炽然。观音玄义云:见思取生死相,尘沙取涅盘相,无明取二边相。今用观照般若照之,则妄情顿消,执著俱遣,是为凡圣情尽,智虑都亡,还有什么三惑可言,诸法可得呢?经云:如是般若波罗密多以虚空为相,以无著为相,以无住为相,何以故?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相中,诸法诸相皆不可得,无所有故。问:既云没有一法可得,为什么下文又说依般若而得究竟涅盘乃至佛果?让我来引一段经文作答案。
                    善现言:世尊若不可得,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若不得一切法,云何能圆满六度,入菩萨正性,严净佛土,成就有情?佛言:菩萨摩诃萨,不为一切法故,修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无所得故,修般若波罗密多(大般若经)。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4楼2014-09-10 02:52
                  回复

                     当知有所得则心生执著而受累,无所得则心自空寂而解脱(菩萨究竟涅盘,即由无所得心而得来的)。这可举一喻:比仿一班不重实学而好虚名的人(不重实学喻不解空义,好名喻妄生执著),非但得不到什么称誉,反而招来了一个——讥嘲(喻为执著所牵累)。至于那不重名而韬光晦迹的他们(喻无所得),反而博个伟大盛名,流传千古(喻获到大解脱)。即此可知有所得则无所得,无所得即是真得。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所得则无所得),若见诸相非相(以无所得故),即见如来(即是真得)。断际禅师也说:不得一法名为传心,只无所得名为坐道场。这都是说明无所得即是真得的道理。同时又要知道,自性空不碍缘起有,所以无妨因果的建立,而缘起有不忘自性空,所以没有万法的取著。能够说有而不著诸相,谈空而不废诸法,这才是般若真空的微妙处!是故下文说:菩提萨埵依般若而究竟涅盘。
                      菩提萨埵,略称菩萨,已如前释。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5楼2014-09-10 02:53
                    回复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谓依此般若毕竟空慧而获到心无挂碍,乃至究竟涅盘。
                        挂碍,挂是网罩义(喻无明烦恼蔽覆真心,如被罗网罩著不得自由);碍是阻滞义(喻众生执著,阻碍正道,不得前进)。意思是说真心被了无明的蔽覆,事事妄为执著(挂),对境生阻,触途成滞(碍),故谓之挂碍。亦即被物牵挂障碍而不得自在的意思。
                        到底被什么牵挂障碍的呢?凡夫被色牵挂,故有我执的障碍;二乘被空牵挂,权教菩萨被二边牵挂,故有法执的障碍。
                        恐怖,恐为恐惧,怖是怖畏。一时惊骇曰恐,常存畏惧曰怖。要之,即是有事所牵累而生恐惧怖畏,心不得安的意思。究竟恐怖什么?凡夫为五蕴的挂碍,而有分段生死的恐怖,二乘为偏空的挂碍,权教菩萨为二边的挂碍,而有变易生死的恐怖。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6楼2014-09-10 02:54
                      回复

                         兹单就凡夫方面来说:因不觉故,内执四大假合之身为我,贪恋取著,则以身为挂碍而有老病死等种种恐怖的发生;外执万法为实有,妄为取著,则以万法为挂碍而有患得患失等种种恐怖的发生;这都是无般若智,迷实相理,一向以妄想心用事,烦恼心用事,故有种种挂碍恐怖。菩萨依般若智,纯以真实心用事,清净心用事,故无一切挂碍,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可为恐怖了。
                          我人要是能依般若而修,到了功行得力的时候,则心境一如,解脱自在——内不执著身心,则不为身心所挂碍;外不执著万法,则不为万法所挂碍。那末,这些老病死,和无常转变的一切恐怖,自然成为乌有(执著是惑,挂碍是业,恐怖是苦,即惑业苦也)。由于没有执著(惑),则无挂碍(业),既无挂碍,也就没有恐怖(苦);故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远离二字均读去声,作去字解。也可说,远是永远,表非暂时,离是脱离,即解脱的意思;合之为永远解脱。大般若经云:甚深般若波罗密远离之相。又云:于一切烦恼,六趣,四生,蕴界处等而得远离,故名般若波罗密多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7楼2014-09-10 02:54
                        回复

                           对于小乘和大乘涅盘的分野,详细可再分为三点说明:
                            一、小乘灭生死而证涅盘,大乘了达生死即涅盘,这叫做本性寂灭非寂灭异,此其一也。
                            二、小乘唯断界内见思,大乘并断界外(三界外)尘沙、无明,这叫做界内界外断惑异,此其二也。
                            三、小乘无身,无智——未彻证法身般若之德;大乘则身智俱足,众德圆备,这叫做众德具不具异,此其三也。我来引一段经文补释这众德具不具的道理,使读者易懂。
                            法华玄赞二云:一、真如之体灵明妙觉,名为般若;彼为觉性故也。小乘之涅盘体非觉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体出所知障,名为法身;彼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小乘之涅盘非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体众苦都尽,名为解脱;彼离分段变易故。小乘之涅盘唯离分段,未脱变易,故非圆满解脱
                            据上所说,小乘涅盘,所断的是见思烦恼,所灭的是分段生死,所证的是偏空真理。所以它的生死因便是见思烦恼,它的生死果即指有漏依身(为有漏烦恼感受生死所依之身)。大乘涅盘,所断的是尘沙、无明烦恼,所灭的是变易生死,所证的是中道实相理。此则以尘沙、无明为变易生死因,空及二边之法相为变易生死果。
                            二乘人灭分段生死不受后有而入涅盘。大乘菩萨及佛离变易生死,息妄归真,而证无余涅盘。或云:佛息应身之化,归于真身之本谓之无余涅盘。
                            总之,二乘所证涅盘,它的本体是见思烦恼永寂,偏空真谛理显现。菩萨所证涅盘,它的本体是尘沙烦恼永寂,但中俗谛理显现。佛所证的涅盘,它的本体是无明烦恼永寂,实相中谛理显现。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0楼2014-09-10 02:56
                          回复

                             小乘虽然不算圆满解脱,可是它已能了脱分段生死,因此,亦得称为涅盘——小涅盘;三德中仅具解脱一分。至于大乘所证的涅盘,可就不同了!它是圆断烦恼,圆满解脱,圆证三身,圆获三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备,常乐我净四德不缺。本经所说的究竟涅盘,即指得这种境界。
                              此外还有性净涅盘、无住涅盘,合前有余、无余为四种涅盘。有余、无余是三乘共证,凡夫无分;性净涅盘是凡圣同具;无住涅盘是佛果独证。今略说明之:性净涅盘谓诸法自体,性本空寂,不假他修,法法平等,圣凡不二的理性。无住涅盘,是说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因为它是福慧圆满,更无所求。体虽如如,而能不变随缘;用虽生灭,而能随缘不变。又以大悲故,不住涅盘(不忍坐视沉溺生死的众生而不救);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不被无明所迷,业力所转),故云无住。
                              上面略把涅盘的种类讲完,现在要来说明它的意义了。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1楼2014-09-10 02:56
                            回复

                               涅盘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盘,今顺古亦云涅盘。又名泥洹,或云涅盘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除烦恼,脱生死的意思(小乘涅盘则灭见思烦恼度分段生死;大乘则灭尘沙、无明烦恼,度脱变易生死)。寂灭,寂谓理性静,灭谓烦恼除。亦可说,证得静之体性自然烦恼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盘名为,谓永出诸趣生死,则此亦可译为出趣也。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2楼2014-09-10 0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