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佛教吧 关注:402贴子:13,196

回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 斌宗法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部般若心经,既标名曰,分明要人依般若而证悟真心。先谈种种空为显说般若,是破心执;后总说咒,为密说般若,是除心障。因为我人对一切诸法心生执著,谓之心执,因而受种种烦恼侵搅,谓之心障;由是永使本具真心埋没不见,枉受生死。今仗般若显密之功,执既破而障亦除,自然发见真心,则烦恼顿断,生死永了,究竟成佛;实现度一切苦厄,远离颠倒梦想……的了。此为本经修证的一大旨趣。
  复次当知或经或咒,原同一体,若显若密,本无异致,所谓显即是密,密即是显,经即是咒,咒即是经。经是显咒,咒是密经,显说即具密咒之利益,密咒亦诠显说之妙义。则此可知全经妙义总摄在此咒中,而全咒密益亦无不统该显说文中。盖显藉慧通,密以定入,诸佛修行法门不出定慧二法也。能够显密兼修,定慧圆臻,那就大美满了!就是随持一种亦可获般若不思议之利益。所谓兼持则双美备至,单举亦可交摄无遗,固知显言密语皆归第一义也。大矣哉!般若之功力,若显若密,皆不可得而思议焉!愿共勉之!
  咒语可以不必合释。丙二正说咒语竟(乙二密说般若文竟)。全卷经文至此讲完。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1楼2014-09-10 03:12
回复
    结论
      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普度众生同归正觉——观其度生工作第一步就是说法。但因众生的根机利钝不等,心量大小各殊,所以佛陀在设教度生方面,有其特别的方案和形式。你看在道理上则有权有实,实则直谈一乘法,权则分别说三乘。于方法上则有显有密,显的是明说道理以示人之修持,密的则不事解说,直示密咒以持诵,若显若密都各有其不可思议功德——显密均能令行者获种种益,乃至成佛;唯依其功行之深浅而证果不同。于语言文字上则有广有略,略则提示纲要——总明大意,令利根人一闻即悟,不费余力;广则详陈细目——分别解释,使钝根人,入门多方,不致遗弃。以上皆为佛陀摄化众生的各种方案,可谓最完善、最周密而又极善巧的了。
      盖权实同运则能圆满普度显密并施即可随机得益;广略互陈自然利钝兼收。本经的内容就是俱全这些条件的,现在再来把全经的纲要总为提示一下以作结论。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2楼2014-09-10 03:13
    回复

       本经内容分为显说般若,和密说般若二大阶段,从观自在起至三藐三菩提止为显说般若文。从故知般若起至菩提娑婆诃止为密说般若文。在显说文中(1)从观自在度一切苦厄是总示菩萨修证境界,其中观自在句是明能观人——行者:行深般若句是明所修行——法门;照见蕴空句是明所观境——悟境;度一切苦厄句是明所得益——修行结果(行深一句约修行工夫言——自利——属因;照见蕴空,度一切苦厄,此二句约所证功德言——利他——属果)。(2)从舍利子色不异空……三藐三菩提为详明般若真空实义,其中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句是遣执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句是显性文。是故空中无色……无智亦无得句是破妄文,于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意识界这是破凡夫我相;无无明……无苦集灭道这是破二乘法相(无无明句破缘觉法,无苦集灭道破声闻法);无智亦无得这是破权教菩萨法相。以无所得故……三藐三菩提此为证果文——菩提萨埵依般若……究竟涅盘,这是明菩萨得断果;三世诸佛依般若……三藐三菩提,这是明诸佛得智果。以上为显说般若。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3楼2014-09-10 03:13
      回复

        其次,故知般若……是无等等咒是先出名叹益,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即说咒曰……娑婆诃是正说咒语。以上为密说般若。
          又色不异空等四句为略说般若,是故空中,无色……以无所得故为广说般若。五蕴,十二入,四谛,十二因缘等为权法;无所得,究竟涅盘,三藐三菩提为实法。扼要的说:照见蕴空句是破妄显真,略明行深般若的境界;色不异空至无智无得句是悟妄即真,广阐般若真空实义;以无所得句是总结般若功能和实相境界;依般若波罗密多……’句是明诸佛菩萨皆依般若得解脱而成就无上菩提,以显本经之殊胜(依般若句属修行方面;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句属断妄方面;究竟涅盘,三藐三菩提属证果方面)。
          复次,本经若照文字方面看来,虽然没有开端的序分——前言,和最后的流通分——结论。若变通办法来说,无妨把观自在至度一切苦厄句,为序分,因为这几句话是结集经的人叙述菩萨修证工夫而加上的,是一种叙由语。故知般若波罗密多至菩提娑婆诃句,可以代替流通分,因为这段文是明显密兼胜,且首句是结叹般若功能的。是否有妥愿先觉者有所指教!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4楼2014-09-10 03:14
        回复
          本经五重玄义
            何故讲经须先解释经题?盖题为一经之总纲,全卷经文为一题之别目。题目既明则经文易懂,故须先释题。这可比——如网提其纲则众目自彰,衣挈其领则群缕必直。先释题目亦复如是。
            释题之法,贤首则用十门玄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处会,八、传译时代,九、总释经题,十、别释文义。此为贤首释经的方法。天台则用五重玄义,内容分为通别二种。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重各释。七番共解者:
            一、标章——即分科也。所谓标其章段,如标五重,层次分明,使人容易忆持,令起念心故。
            二、生起——如五重次第相生而起。凡标章段者,必有其次第之生起,使不散乱,令起定心故。
            三、引证——凡所发言论,欲使人深信者,当引经据典,或古人名训,以证所说不谬,令起信心故。
            四、观心——佛说一切法,不离一切心,所以闻法要须句句指归自己。如现在所讲的般若心经,般若译为智慧,智慧是对愚痴而言。智慧是觉,愚痴是迷,觉即是佛,佛不在外即此现前一念本觉真心,此心不被尘欲所蔽,境界所转,当体历历明明,此觉理之智,就是般若——实相般若——即自性天真佛——本觉真心。余波罗密多,例之可知。此约观心释名也。如了达实相,即观心也,修因证果,即观心也,断惑证真,即观心也。分别浅深大小,即观心也。所以须明观心者,意在要人即闻即解,令起精进心故。
            五、料简——就是问答。问答可以解释群疑,所谓疑破暗消,慧心开朗,令起慧心故。
            六、开合——谓开广合略,以顺众生根性之利钝。如本经所明——若有众生迷心者则合色开心,如五蕴是也。若迷色者则开色合心,如十二处是也。若心色俱迷则心色俱开,如十八界是也。若心色俱不迷者则心色俱不开。因为要使众生随机获益,所以明开合以示广略,使各随机宜,亦是令起慧心故。
            七、会异——谓会通异名,使其正确了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以坚固其信心,并令起慧心故。当知以此七番共解——标章,生起……是具有令人生起信、进、念、定、慧之五心而成其五根、五力,以破五障(信破疑障,精进破懈怠障,念破迷障,定破散乱障,慧破愚痴障),修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舍,除,念,定),行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入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如此,就是钝根的亦能证得罗汉果,大乘则能证无上菩提。释题须七番共解者是很有意思的。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5楼2014-09-10 03:15
          回复

             因为一经有一经之名,一论有一论之名,所以凡讲一切经论须先出名。尤其是由假名而会实体(真理);所谓实体当借假名而显示,故释名之后,接著即须显体;既识其体,则从体起修(宗),所谓依真理而立行,故显体之后,接著即明宗趣;依实行而获功用,所谓由修因而证果,大用乃彰,故明宗之后,接著即须论用;由功行之浅深,分力用之胜劣,所谓以胜劣而判教相之权实,因用有大小胜劣不同,故论用之后,当判教也。这种道理可举一个例子:比方要结交一个朋友,第一步要先知其姓名(释名),这是不消说的,其次则识其面目(显体),三知其性质(明宗),四知其才学(论用),五知其人格(判教),于是方不滥交于人,用五重解释经题,亦复如是。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7楼2014-09-10 03:16
            回复

               佛经虽则多至万卷,但以此七种立名,可以赅括无余了。
                现在所讲的这部般若心经,到底以何立名?般若是法,波罗密是喻,经题中无人,又不是人法人喻人法喻立名,那末,正以法喻立名也。
                第一释名竟。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9楼2014-09-10 03:18
              回复

                 二、显体:显是显示,体为性体——真理——即显示一经的真理。前释名是假名如宾,为能诠;今显体是实义如主,为所诠。经之名目如人之姓名,经之实义如人之身体。经若无体,则不符佛说,而邪倒无印,不可流传于后世,犹人之但有其名,而无其身,则张三李四莫知所指,那就等于龟毛兔角无事实了。须知经中文字无非方便语言,其意在令人循名得体,这正与因筌得鱼由指见月的意思相同。若逐名迷体,虽则遍览三藏十二部圣典,咬文嚼字是获不到真实利益,好像老鼠啮生姜——得不到什么好处;故释名之后须显体也。一切经论分为大小两乘,常言小乘经以三法印为体,大乘经以一法印为体;或云以实相为体。这是一种笼统的说话,据实研究起来,每一部经论都各有其特具之理体。如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楞严经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弥陀经以常乐我净四德为体。然则此经以何为体?乃以第一义空为体,本经所说的无所得三字就是第一义空的意思。或云以实相为体,经云:是诸法空相
                  第二显体竟。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0楼2014-09-10 03:18
                回复

                   三、明宗:明是明白,宗为宗要,即明白一经之宗要。亦云宗趣——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乃趣向之归宿,会体之枢机。良以体非宗莫会,宗非体不立,欲会正体,须明宗趣。若行人不识宗趣,则行业无所归,怎能领会不思议之妙体,故宗趣不可不知。前显体俾行者悟理,属性德;今明宗俾行者起修,属修德。性德乃秉之于天,人所同具,而修德必须人力进修方得造诣。所谓依性起修,由修证性,自然获到真实受用。现在来说一个譬喻:家屋喻宗,虚空喻体,虚空虽周遍一切,但须建以家屋方能遮风避雨,居人藏物。若有体无宗,就好像虽有广大之虚空终不可一日安住。故显体之后须明宗也。但一切经论,都各有它的宗趣——如法华经以一乘因果为宗;金刚经以发菩提心为宗;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可是,现在所讲的这部般若心经,什么是它的宗趣呢?观照般若便是本经的宗趣,经云照见五蕴皆空
                    第三明宗竟。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1楼2014-09-10 03:19
                  回复

                     五、判教:判是判别,教为教相,谓判别一经所属之教相。佛陀化导众生之语言文字叫做教;判别一代时教之次第浅深谓之相。
                      释尊三十成道,八十入灭,始自寂场,终至鹤林,其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为三藏十二部圣典。于中大小权实,顿渐偏圆之理各各互陈,若不经判释,那怎能知道现在所讲的这部般若心经,它所诠的教义究竟是顿是渐,或权或实,就不免要混滥经旨了,所以要判教也。
                      如来一代说法浩如烟海,天台智者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以五时八教,把如来一代圣教,有条不紊地,判释得昭如日月、罄无不尽。五时八教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大纲领与顺序(五时为时之顺序,八教为教之顺序)。换句话说:如来一代教化众生其调整机宜的次第,在时间方面分为五时,在教法方面分为八教。当知如来一代说法无非对机施教,因为众生的根器(个性)千差万别,所以如来的说法也就不能一致;所谓时有先后,教有权实。你看,四十九年的说法,时间总算不短,三藏十二部的结集,教义不算不多。若不加以整理,实在无法探悉其内容——说法的阶段——教义的类别。智者大师,特具手眼,把一代说法之次第,严格而精密的判释为通别五时;把一代所说之教义,明细而适当的判为两种四教——八教。先明五时次明八教。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3楼2014-09-10 03:21
                    回复

                       二、阿含时:即说阿含经之时(阿含译为无比法,谓世间一切诸法无可与比者);又名鹿苑时。从所说之经立名则称为阿含时,从所说之处立名则称为鹿苑时;因为说阿含经最初在鹿苑故。说华严后的十二年中,佛为引诱一类小机,说了四阿含经(一、增一阿含五十一卷,明人天因果;二、长阿含二十二卷,破外道;三、中阿含六十卷,明真寂深义;四、杂阿含五十卷,明诸禅定),专谈小乘法门,特被钝根众生。因为华严会上小机不契大教,所以如来隐大现小,为实施权,先于鹿苑为五比丘(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等说四谛,十二因缘,继而游历十六大国说诸小乘法门——四阿含经;以及九部修多罗(十二部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之三部,是为小乘之九部。若十二部中除去因缘,及譬喻论议三部是为大乘之九部。但常言九部者多指小乘也。详明参照涅盘经第三)。要之,专谈小乘教义,独被一类钝根众生,令其由小转大,超凡入圣,是为阿含时。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5楼2014-09-10 03:23
                      回复

                         三、方等时:即说方等经之时。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称。方是方广,等为均等;谓广说大小乘教,使其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导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说阿含后的八年中间,佛为普应群机,说维摩诘经、思益经、解深密经、金光明经、大集经等;赞扬大乘,弹诃小乘。虽云方等融谈四教,实则意在倡导大乘法门,策进小机。因为小乘人得小为足,不肯进求上乘,所以如来于方等会上借维摩等诸大士互相酬唱,极力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其耻小慕大,回向上乘。要之,偏圆并陈,权实兼施,以引小入大为目的,是为方等时。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6楼2014-09-10 03:23
                        回复

                           四、般若时:即说般若经之时。说方等后的二十二年中间,佛为荡空破执,于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灵鹫山七会;二、室罗筏城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自在天王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苑中白鹭池边一会),说诸部般若(有十类八部之别,大般若共六百卷),开示真空实相,真俗圆融之理。诸小乘人因经过方等会上的种种弹斥,虽则心慕大乘,而情执未销,故见未亡,不敢直下承当,对于净佛国土,没有好乐之心,于是如来特以般若而淘汰之。要之,破妄显真,即色明空,令其扫除余执,融通转教,趋进中道实相之门,为法华会上授记作佛之本,是为般若时。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7楼2014-09-10 03:23
                          回复

                             五、法华涅盘时:即说法华经与涅盘经之时。说般若后,于七年间佛见众生根基已经成熟,为开权显实(开除权小之执,显示圆实之理),说法华经七卷,淳谈圆满法门,开示一乘因果。说法华后三个月于佛将临涅盘的前一昼夜,为收拾群机,说涅盘经二卷,重示常住佛性。
                              法华乃如来四十年来最后之极谈,由前弹斥(方等时),融会(般若时),至此机已纯熟,犹如长子堪承家业,太子当绍王位。乃于灵山会上直下开示佛之知见,二乘至此各蒙授记作佛。固知法华为开权显实,会权归实之究竟一乘教也。据此,则前四时是权设,今为实义,盖前四时虽然亦明圆教,但是兼说前三教之权理,是对待之法,非法华时之纯圆一实之教。要之,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所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为法华时。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8楼2014-09-10 03:24
                            回复

                              涅盘为如来最后之顾嘱,是具谈四教,然有二种不同:一、追说四教,如来恐怕法华会上有漏落之机,未预圆妙之旨,故追说以收拾之,使其同归一乘之实。但除收拾当时残机之外,亦为末代钝根众生重施方便,故云追说。二、追泯四教,泯者,灭也除也。谓虽追说前四时所说教义,然而随说随除(开除权小),故云追泯。总之,追说为施权,追泯为显实。也可说,追说是为实施权,追泯是废权立实。因为佛陀在临涅盘时,还有一类突来之机,如须跋陀(是一位老梵志,年百二十岁)来求佛出家,佛陀先为说权法令得阿罗汉果,此为施权——追说;后为说常住佛性,指归三德秘藏,此为显实——追泯;这也就是废权立实的意思。要之,重施教法,收拾余机——追说,追泯,是为涅盘时。因为涅盘与法华皆明大乘究竟成佛之理,故合为一时。如来大事至此才算完毕,出世本怀于兹始畅。
                                兹当申明数语:方等与涅盘虽说同是具谈四教,但其内容有两种不同的地方,学者不可不知的。一、方等四教中之圆教,初后皆知常住佛性与涅盘一样。别教初则不知而后方知。藏通二教则初后俱不知。至于涅盘的四教则初后俱知常住佛性,此一不同也。二、方等是对三藏半字法门说通别圆满字法门;涅盘乃用藏通别三教之权法助显一实之理,此二不同也。以上为别五时——所谓:阿含十二方等八(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盘共七年,华严最初三七日
                                上来所说别五时,是明如来施教之次第,此为一往之言,未可绝对肯定,其理由后面自有说明。因恐学人偏执误会,故其次当明通五时也。
                                次通五时:谓五时所说教法可以前后相通而不局于某时说某经。盖如来说法本无定时,亦无定法,因众生机宜各别,根性利钝不等,而如来慈悲化物莫不一一随机随时教化而摄受之。当知一座的说法,尚有大小顿渐偏圆之机,况一代言教怎能各拘年限不使前后相融呢?如说华严顿教时,遇有渐教小机预会(参加)者,亦当为之方便开示,岂有弃而不度之理。或说阿含小教时,值有菩萨大机,又岂待至涅盘或法华会上方为摄取的呢?不然的话,是会发生不妥当的议论出来。须知这五时的分配,大概因为结集经藏之时,为了要使后来学者研究便利起见,其间以文意教义相同者依类结归别五时摄。因此,如果单明别五时,则对于一代时教总觉得不能圆该普摄——未尽稳妥。所以须要再明通五时而融洽之。此为通五时也。
                                总之,别五时是明说法时期从一至五,次第随宜,各时所说教义,其顿渐权实历然不紊。换言之:它是就众生根器,如来依次第先后而成熟之。所谓:初由华严之拟宜,次以阿含而引诱,继以方等之策进(亦云弹诃),再以般若之淘汰,终以法华之开显(亦云咐嘱)为究竟。
                                通五时,是明如来教化众生随时应机而施教,不限年月,不依次第。所谓不一定华严时就一概直谈大乘圆顿之理,或在阿含时就一概专说小乘渐教法门。知道了这五时通别的道理,那末,两种四教历时分明,没有差错。则不一味拘于阿含十二方等八……法华涅盘共七年……’之说,以谬解如来说法之本旨。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9楼2014-09-10 0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