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吧 关注:16,748贴子:151,774

回复:中国人缺少信仰吗?——谈宗教信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没有信仰的名族是可怕的。。唐末年的时候,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已经无所谓自己是不是汉人,如果没有赵匡胤的出现,那些地方的汉人早晚会变成辽人,(别说56民族是一家,按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根本就是两个国家的人),犹太人流浪世界各地几千年,依然是犹太人,你把中国人打散到世界各地,不用几千年,几百年就不存在中华名族了
世界人口70亿,不信奉宗教的人真的很少很少?而这很少很少的大部分是由中国人组成的。也许中华名族才是最伟大的?一个连最基本道德都需要我们如此讨论,我还真看不出有何伟大。
信仰是导人向善的,他不是法律,没有那么严谨,即便严谨的法律还总是有人去钻空子,所以总是有些坏人,利用信仰的漏洞,利用虔诚的信徒,去做坏事,所以人们才会对信仰产生很大的疑问


47楼2011-11-14 13:53
回复
    元朝才统治多少年。而且元朝是高压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压迫让所有的汉人紧紧抱在一起(没有办法不抱在一起,太残酷了)。别提清朝,清朝更可笑,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清朝也是外国人,说白了,与日本侵华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他们成功了,还有你说同化的问题,清初可是经历过嘉定三屠的。汉人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看的很重的。最后呢?人们认为剃发留辫是正常的事情,300年后汉人已经没有自己的服装,300年后我用嗻而不是诺。马甲旗袍什么的都是满人的,到底是谁同化谁?
    


    49楼2011-11-14 20:01
    回复
      我们用的是汉字还是满文?我们的思想是传统的思想还是满人的思想?区别一个民族的标志是什么?是服饰?还是嗻?你听说过权变吗?还有嗻是谁在说?清朝的禁卫军都是旗人好吧,庙堂之外说的是嗻吗?现在中华民族还存在吗?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还是掩耳盗铃?我都不屑的和你讨论了


      50楼2011-11-14 21:00
      回复
        佛教的六度万行→就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标准,去做任何事情!
        用最俗的语言解读一下六度:
        【布施】无私的奉献,不能求回报。
        【持戒】严格要求自己。
        【忍辱】包容一切。
        【精进】分分秒秒都要努力。
        【禅定】坚定不移的信念与目标,专心致志。
        【智慧】聪明点没有坏处,做到以上5点,需要智慧,同时也会产生智慧。随着智慧的产生,六度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常人先是为自己修行,有了智慧以后,就是为众生修行。


        IP属地:北京52楼2011-11-15 09:37
        回复
          楼上讲得好,我真的不能完全做到,所以很惭愧。
          现在的舆论很消极,所以,自己时常在一些贴吧以及论坛里做一下平衡。
          人无欲无求的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会比常人更努力,但不求回报。


          IP属地:北京54楼2011-11-15 13:57
          回复
            【同情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慈悲心。
            【慈悲心】是超越物欲与情欲之上的大爱。
            【无欲无求】不代表不努力,毕竟六度里面还有“正精进”这个要求。无欲无求不代表无所得,往往得到的会更多,这种得到往往伴随着自己和众生的快乐。常人的有欲有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与情欲,这不是错,但是,结果往往是苦,而且可能会给其他人与非人带来更多的痛苦。
            【为追求轮回的福报的修行】是自私的,只是小乘佛法的修行。大乘佛法追求是:回来受苦渡众生(佛山的小悦悦可以理解为舍身救度我们的心灵——个人观点)。
            【七情六欲】是修行的种子。七情六欲会带来苦与乐,会带来诱惑与考验,所以才可以成就(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求知的欲望】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博士后不一定有智慧,文盲不一定没有智慧。智慧很难学来,心灵的修炼可能更重要。
            


            IP属地:北京55楼2011-11-15 14:12
            回复
              保护我们的三重屏障:1信仰→2道德→3法律。


              IP属地:北京56楼2011-11-15 14:29
              回复
                【同情心】你说的大爱是指他的目的不是利己的对吧。诚然同情心不是利己的,但在情感形成的心理基础上没有什么不同的,都是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所以同情心也是七情六欲的一种。其实不止同情心不是利己的,伟大的爱情和亲情也不是利己的,甚至可以无私的为了在乎的人付出自己的生命。
                【无欲无求】欲是欲望,求是要求需求,请注意无欲无求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凡是你心理上想要得到就是有所求。真正要做到无欲无求就是无喜无忧,淡看众生浮尘生死,任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你做得到吗?做不到吧。做不到并不代表不好。你告诉我假如你做到了佛家的至高无上境界——无欲无求。于社会有何意义?
                【为追求轮回的福报的修行】如佛家言,芸芸众生,各行其道,各有其盛衰兴亡的规律。又何必苦心来渡,又何须苦心来渡?
                【七情六欲】【所以才可以成就(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这一句没看明白。
                【求知的欲望】阁下关于智慧的解释很正确,我很认同。但是求知的欲望,并不是指书本上的知识。他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书本的知识很重要,因为他告诉我们很多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为什么会是那样的。是前人认知的总结,智慧的结晶。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智慧,但智慧的人必定有非凡的见地和渊博的知识。
                虽然我们观点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交流,因为我们会倾听和理解对方的发言。
                


                57楼2011-11-15 22:51
                回复
                  认同楼上的很多观点。
                  【求知的欲望】智与慧是两个层面的,而且各有各的层次,我们都是需要的。
                  “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商等等,肯定是有层次的;
                  “慧”可以理解为智慧、谋略等等,肯定是有层次的。
                  马克思由量变到质变以及牛顿力学是典型的西方智慧,也比较有用,但过于机械,所以,在智的层次以及慧层次里面处于较低的层次。
                  知识的积累不一定会产生高质量的智;智力层次较高且积累大量的知识不一定会产生高质量的慧。
                  获得高层次的智慧是有其修炼的方法的。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可以百度一下。个人认为,修行主要是对心性的修炼,只有存在着苦、乐、悲、欢、利、损、毁、誉,才可以真正考验和锻炼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定力。对于常人来说,可以打败他的基本上有两个东西:恐惧与诱惑。
                  


                  IP属地:北京58楼2011-11-16 08:36
                  回复
                    【又何必苦心来渡,又何须苦心来渡?】渡众生,不是强迫众生去走那条路,而是通过自己的付出给众生带来快乐,是感化,不是教化。
                    【同情心不是利己的】同情心在利他的同时也是利己的。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放生这种行为,永远放不完,但是,对都放生的对象有利,对放生者更有利。
                    【真正要做到无欲无求就是无喜无忧】真正要做到:不是为自己有欲有求,而是为众生。如最自私的夫妻生活:是为了让对方开心。


                    IP属地:北京59楼2011-11-16 11:34
                    回复
                      LZ太有才了,改天好好跟你切磋切磋!关于信仰的问题,我也是考虑了很久的。


                      60楼2011-11-17 01:42
                      回复
                        引用:“【七情六欲】是修行的种子。七情六欲会带来苦与乐,会带来诱惑与考验,所以才可以成就(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呵呵,“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我是知道的本意和引申义都清楚。我不明白的是这句话,还有“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又何必苦心来渡,又何须苦心来渡?】按照自然的规律,世间万物,各有其兴衰荣辱,此消则彼长,此长则彼消。若众生平等,则无须教化亦无须感化,因为助此则消彼,助彼则消此,都是扰乱“法”的(一切有为法)。按照道家的说法,就是扰乱道。
                        【同情心在利他的同时也是利己的。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这里讨论的不是实际上的效应,而是从行为产生的出发点、目的性来讨论。同情心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自己得到利益所以说他不是利己的。至于是不是无心插柳不是关键。对于放生的利弊不展开讨论了,肯定是有利也有弊,不要忘记农夫和蛇的故事。还是农业里的四害问题。
                        【最自私的夫妻生活:是为了让对方开心】还是有所求,使对方开心就是心中所求。
                        


                        61楼2011-11-17 10:20
                        回复
                          缺少信仰?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就是从未诞生过祭祀阶级,何以?中国有其他文明没有的入世精神,中国人向来是功利的,立功立德立言,但是这种功利是以儒家的君子精神作为基石的,当失去了这种有底线有人格的精神,功利就会变得盲目可怕,若你指这个信仰是宗教,那么如今的国人不缺宗教,缺的是文化的精神。
                          这一缺,从50年代起,中国人缺了大半个世纪,不知何时才能拾回?


                          IP属地:中国香港62楼2011-11-18 15:39
                          回复
                            请你在发表任何言论之前,先搞清楚别人说的是什么。我想我写的东西一定一点都没看,看了标题就在这里发表你的高论了吧。请问我发表了一个什么观点?告诉我可以吗?你这种人真是可笑。我说的是缺少【宗教信仰】吗?懒得理你。先回头看看我写的是什么,然后把你的这些小儿科收回去,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从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吧。


                            63楼2011-11-18 21:05
                            回复
                              呵呵,我发那贴既不是驳你也不算是回你的意见,只算作是随意的应一个标题,我本来便是无意间来这个吧,无意间看着这个贴,便进来随意留下一点看法,本便不是较真,你又何必较真?如你所言,我回去看了一下你的贴,那么你的一句话我可以复制给你:他们需要的是培养自己健康的价值观,虚怀若谷的心态。
                              人生匆匆,何必一定要每样东西仔仔细细的看过再去回复呢?
                              倘若我不经意的回复令你动了气,那就赔罪了。
                              


                              IP属地:中国香港64楼2011-11-18 2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