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朋友偶尔聊起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朋友笑说:“我就是因为喜欢它的舒适时尚且不贵,不会像你那样因为喜欢日本文化而喜欢的。”
我呵呵一笑置之,当然不会跟她说我的喜欢更多是因为在优衣库里可寻到与木村拓哉一致的文化基因。不过,她说我喜欢日本文化确是原因之一。
如果说木村是让我对日本文化产生兴趣的第一人,那引领我进入日本文化之门的第一人就是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先生。上周在微博上得知老先生去世的消息,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感慨。
陈老先生是台湾人,在日本出生长大并受日本教育,但因祖父、父亲的传承而通晓中国历史文化,是日本写作中国历史小说的第一人。
我读他的第一本著作是《日本人与中国人》,其中有“曹操是奸贼还是英雄”一章。
其实,推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现今的史学观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戏说”、“今说”甚或“乱说”的作品比比皆是。但难得的是有凭有据的推翻,能从现存史料中读出另类观点,那才是有价值的“推翻”。否则,不过是以己度古人而已。
陈老先生认为,《三国志》中陈寿记述的曹操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一,以“曹瞒传”即曹操的乳名作为人物的传记题目,不得不说是一种赤裸裸的恶意。其二,其中记述了许多关于曹操的恶迹,恰恰说明了这个人没有刻意隐藏自己的野心,并不是真正的策略家。
据此,陈老先生这样认为,“其他人说的,怎么客观还是主观,作者的身份背景不可避免地掺集其中。真正可信的是那个人物的传世作品,可能是诗,可能是文。无论有否美化自己,但对于揣摩其人心态最有效。”“《短歌行》反映一个更为真实的曹操——诗人性格的成功机会主义者。”
说了一大堆关于陈舜臣笔下的曹操,该说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是什么。
我是深深信服陈老先生的这一观点,所以我一直都不会特别重视其他人对木村的评价,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因为那“作者的身份背景不可避免地掺集其中”。真要揣摩木村的心态,不妨先掌握好大方向上的文化背景,然后再细心研读他的文字《开放区》,理解他亲口说出的话,分析他演绎过的电视剧,那样才会更为有效、才会有凭有据,才能反映出更为真实的木村拓哉。即使要用到他人的评价,之前我一定会先通过阅读去了解说话的是怎样一个人,如我熟知的蔡澜先生、山田洋次导演、北野武……
我,一个羞于花痴的粉丝,一个略擅人文的读书人,一个胆小的饭,一个大胆的观众。就是借着这样的道路,提升着自己喜欢偶像的境界以及阅人处事的境界。如此说,虽然有点不谦虚,但我真的很想把自己的路分享给其他的饭参考,尽管前面有其他的饭做过。
在此回应@candy100zxy在116楼的回复。我们可以不读经典,但如果想借助阅读这位旷世罕见的偶像来提升自己,就用阅读经典的心态去阅读木村拓哉吧。
不经意间,这段“木村拓哉文化解读”的路已经走了很远,对于他,我很想借用司马迁在《史记》中表达对圣人孔子的景仰之心的那一句:
“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稻垣吾郎在一个节目里表示,《开放区》的最后这张照片,与真实的木村拓哉最为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