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戏剧是假的、纪录片是真的,综艺节目就是真假中间那条分界线。这根线很细,几乎不能被人所察觉。人们普遍只能视之为或假或真或真假掺半,这当中的人们包括观众也包括出演者。因此,综艺节目的模式,往往就只有三种:假戏真做、假戏假做、真戏假做。
然而,一个足够清醒的人,是能够跳离这三种模式的,并恰如其分地踩准那条大部分人都没有察觉的线。
2015年4月12日重播12年的节目“Smap加油吧”之“木村拓哉打工24小时”,他说:“怎么讲呢,果然还是会这样,木村拓哉来打工什么的,肯定就只是今天而已吧,总觉得散发着这种感觉。每天都在那里工作的人的角度来看,艺人是因为电视台的企划(才来的),有这种气氛吧,老实说,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尽我所能。”
这段话,本想用中文的文法重新翻译一遍,但最终觉得不是那么到位。还是解读一下的方式比较好。
“每天都在那里工作的人的角度来看,木村拓哉来打工,只是因为电视台的企划,也只有一天。”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他很清楚自己的所为,由于时间的限制以及电视台的意图,实现上并不能很深入地体察到某一个行业的人的精神与灵魂。很直白地把“假戏”指出来,是他一贯的处理综艺节目的方式,也是他一直赖以作自我判断的定调。这种敢于、这种清醒,已经足够让人折服,尤其是日本人的性格一般都不愿意把这类话说得那么明白直接。而且,这个节目的“假”,在他的直白里瞬间成“真”了。
戏若是“真”的,那应该怎么做——当然就是“真做”。
“(正因为这样,只有一天,只是企划),我更觉得必须要尽我所能。”
哪怕只有一个机会,也要珍惜。于这次的节目,就要借此尽力去理解另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人与事,全身心去体察与接受,哪怕得到的只是一点点,也胜于关闭自己的心而白走一趟。
这就是日本人所推崇的“一期一会”。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已经是一种精神与信念。
这就是“真戏真做”。
既然一切都是真的,以上帝视角存在于电视机前的观众,就可以很顺畅地借助他的眼光,去感受他所处的真实境况,投射进真实的感情与感受,从而学习省察自己在现实中的位置与感受。
这样的综艺节目弥足珍贵、堪称精品。
木村拓哉出品。

(@jp7044y 写道:“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在他的《开放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自我省察和自我剖析,作为巨星,他没有为自己的光芒耀瞎了双眼,反而是异常地心境澄明,这是他的可贵之处,这可贵之处足以支撑他走得更高更远。 他是值得我们期待和守候的。我相信。”在综艺节目里,我也能看到他这样的自我省察与自我剖析,并影响着我。)
然而,一个足够清醒的人,是能够跳离这三种模式的,并恰如其分地踩准那条大部分人都没有察觉的线。
2015年4月12日重播12年的节目“Smap加油吧”之“木村拓哉打工24小时”,他说:“怎么讲呢,果然还是会这样,木村拓哉来打工什么的,肯定就只是今天而已吧,总觉得散发着这种感觉。每天都在那里工作的人的角度来看,艺人是因为电视台的企划(才来的),有这种气氛吧,老实说,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尽我所能。”
这段话,本想用中文的文法重新翻译一遍,但最终觉得不是那么到位。还是解读一下的方式比较好。
“每天都在那里工作的人的角度来看,木村拓哉来打工,只是因为电视台的企划,也只有一天。”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他很清楚自己的所为,由于时间的限制以及电视台的意图,实现上并不能很深入地体察到某一个行业的人的精神与灵魂。很直白地把“假戏”指出来,是他一贯的处理综艺节目的方式,也是他一直赖以作自我判断的定调。这种敢于、这种清醒,已经足够让人折服,尤其是日本人的性格一般都不愿意把这类话说得那么明白直接。而且,这个节目的“假”,在他的直白里瞬间成“真”了。
戏若是“真”的,那应该怎么做——当然就是“真做”。
“(正因为这样,只有一天,只是企划),我更觉得必须要尽我所能。”
哪怕只有一个机会,也要珍惜。于这次的节目,就要借此尽力去理解另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人与事,全身心去体察与接受,哪怕得到的只是一点点,也胜于关闭自己的心而白走一趟。
这就是日本人所推崇的“一期一会”。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已经是一种精神与信念。
这就是“真戏真做”。
既然一切都是真的,以上帝视角存在于电视机前的观众,就可以很顺畅地借助他的眼光,去感受他所处的真实境况,投射进真实的感情与感受,从而学习省察自己在现实中的位置与感受。
这样的综艺节目弥足珍贵、堪称精品。
木村拓哉出品。

(@jp7044y 写道:“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在他的《开放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自我省察和自我剖析,作为巨星,他没有为自己的光芒耀瞎了双眼,反而是异常地心境澄明,这是他的可贵之处,这可贵之处足以支撑他走得更高更远。 他是值得我们期待和守候的。我相信。”在综艺节目里,我也能看到他这样的自我省察与自我剖析,并影响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