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806,665贴子:12,612,355

回复: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显然是袁崇焕没有料到的,十一月初五日,他亲自率领部队增援,并且把部署情况报告朝廷:由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教守山海关,参将杨春守永平,游击满库守迁安,都司刘振华守建昌,参将邹宗武守丰润,游击蔡裕守玉田,昌平总兵尤世威保护帝王陵寝,宣府总兵侯世禄守三河,保定总兵曹鸣雷、辽东总兵祖大寿守蓟州。袁崇焕自己居中调度。
  十一月初十日,刚进入内阁的大学士成基命鉴于形势严峻,向皇帝推荐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督理兵马钱粮,驻扎通州,确保京师安全。朱由检召见孙承宗,磋商京师防务大计。孙承宗是老资格的军事家,认为袁崇焕过于收缩于京师外围,是消极防守,他主张布防于蓟州、顺义、三河一线,而不赞成退守昌平、通州一线。因为三河位于蓟州与通州之间,守住三河,就可以挫败敌军进犯通州逼近北京的企图;也可以防止敌军南下香河、武清,包抄北京的南翼。


IP属地:甘肃202楼2014-11-27 14:09
回复
    @ sgyy0358 快来看
       -- 崇祯用了十六年才懂得魏公公这打手的重要性!为什么他哥二年就知道了!难道他真的在做木匠吗?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205楼2014-11-27 14:13
    回复
      2025-05-15 16:41:02
      广告
      十一月二十三日,朱由检在平台召见袁崇焕、满桂、祖大寿、黑云龙等将领,以及新任兵部尚书申用懋。这时他已经获悉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的情报,为了稳定军心,驱逐来犯之敌,也为了嘉奖德胜门、广渠门之战的有功人员,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袁崇焕虽然并不知道皇太极的反间计,但鉴于兵临城下的危局,颇感自咎,心中忐忑不安。接到皇上的召见令,做好最坏的准备,穿着蓝布衣服戴上黑色帽子进宫。见到同僚,极力夸张敌军势不可挡之势,企图迫使朝臣提出签订城下之盟,促成敌军撤退。他甚至扬言:他们来此就是要做皇帝,已经预定某一天登极。在一片惊讶疑惑声中,户部尚书毕自严大为失态,舌头伸出久久不能缩回。见了皇帝,他又强调局势危急,朱由检顾左右而言它,拒不表态,一味对众将领表示慰劳,并且把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解下来,给袁崇焕披上,向他征询战守策略。袁崇焕提出,连日征战兵马疲惫不堪,希望进城修整,朱由检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看来皇帝对他已经有了戒心,只是没有流露出来而已。
        经过此后几天艰苦的战斗,皇太极无心恋战,主动撤退,京城外围局势趋于平静。“己巳之变”的危机终于烟消云散。


      IP属地:甘肃207楼2014-11-27 14:14
      回复
        兵部尚书梁廷栋立即把这个意见转告了在朝房的同僚,刚刚进入内阁的大学士周延儒问余大成:你担心祖大寿会反叛?
          余大成表示肯定,周延儒再问:几天之内?
          余大成答:不出三天。
          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余大成所料,辽东将士平素对袁督师十分感恩戴德,祖大寿又与满桂积怨甚深,袁督师被逮,要祖大寿听满桂节制,激起辽兵不满。祖大寿唯恐遭到连累,在十二月初四日早晨,悍然率领辽兵东行,踏上回归宁远之路。


        IP属地:甘肃212楼2014-11-27 14:17
        回复
          这一突发事件引起朝廷的震惊,敌兵还未退去,一支最有战斗力的劲旅撤走,后果不堪设想。兵部尚书梁廷栋带了余大成去见皇帝,余大成对皇帝说:祖大寿并没有反朝廷之意,只是害怕由袁督师牵连到他们。要想召回祖大寿,非得有袁崇焕的手书不可。
            朱由检以为言之有理,便责问梁廷栋:尔部运筹何事?动辄张皇失措,事情既然可行,还不赶快去办!
            于是内阁六部一行高官赶忙来到监狱,对袁崇焕多方开导,袁崇焕执意不肯:祖大寿之所以听我的话,因为我是督师,如今已是罪人,哪里还能得到他的信任?
            余大成对他晓以大义:你只手擎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天下之人莫不佩服你的忠义,谅解你的心情。作为臣子,只要有利于国家,不惜献身。死于敌人与死于法律,究竟哪一个更值得呢?


          IP属地:甘肃213楼2014-11-27 14:18
          回复
            御史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他在崇祯三年(1630)八月初六日的奏疏中,捏造事实,诬蔑已经辞官的钱龙锡,支持袁崇焕杀毛文龙,与后金谈判。于是扣上一顶大帽子:“卖国欺君,秦桧莫过。”真是奇谈怪论!与蓟辽督师商量平辽方略,是一个内阁大臣的份内事,居然被定性为“卖国欺君”,并与千古罪人秦桧相提并论,居心险恶之极。他还胡说钱龙锡接受袁崇焕贿赂银子几万两,寄存在姻亲徐本高(已故内阁首辅徐阶的长孙)家中。朱由检接到这份奏疏,怒不可遏,没有核对事实真相,贸然下达谕旨:袁崇焕擅自处死毛文龙,与后金谈判,导致敌军进犯,是欺藐君父、失误封疆的罪状,限刑部在五天之内审结上报。
              钱龙锡受到史无端诬蔑,向皇帝声辩,收受贿赂寄存徐本高家,纯属无稽之谈。皇帝不得不承认,这些原本是风闻之词,不再追究。不过事已至此,袁崇焕是否贿赂钱龙锡,钱龙锡是否转移财产,事实的本身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皇帝要处死袁崇焕的决定已不可改变。


            IP属地:甘肃216楼2014-11-27 14:19
            回复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朱由检在乾清宫暖阁召见内阁大臣,商议处决袁崇焕之事。随即又在平台召见内阁、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六科以及锦衣卫堂上官,共同商议对袁崇焕的处决事宜。其实,所谓“商议”不过是官样文章,是走过场的形式,主要是听取皇帝的发落。
                朱由检对大臣们说:袁崇焕辜负朕的托付,一味欺骗隐瞒,为了与后金谈判,而处死毛文龙,纵敌长驱直入,顿兵不战,遣散四处勤王援军,种种罪恶,不可胜数。然后用询问的口吻问道:三法司如何判决?
                对于如此重大案件,各位大臣都不敢造次,从宽与从严都不相宜,只得一味顿首,听凭皇帝发落。


              IP属地:甘肃217楼2014-11-27 14:19
              回复
                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草率决定了。如果说,他的死是被错杀、冤杀的,那么在场的大臣个个都是帮凶。


                IP属地:甘肃219楼2014-11-27 14:20
                回复
                  2025-05-15 16:35:03
                  广告
                  他的死,令人惨不忍睹。据张岱《石匮书后集》记载,他被押解到西市,接受磔刑,刽子手从他身上割下一块肉,围观的百姓立即出钱买下,不多久,身上的肉全部割完,竟然开膛破肚,取出里面的肠胃,百姓一哄而上,抢夺一空。得到一块肉的人,喝着烧酒,把肉生吞下肚。面颊上沾满了血迹,还在唾骂不已。有的人拾得骨头,用刀斧斩碎。因为这个缘故,袁崇焕的尸体可以说是“骨肉俱尽”。只剩下一个首级,还得传往长城沿线的九个重镇,警告那些将领,引以为戒。
                    他的死,比熊廷弼要惨多了。一个时代,为国家献身的人,一旦有差错(这种差错本身还有很多疑问),都要死得如此之惨,只能说是国将不国的不祥之兆。呜呼!
                    袁崇焕死后,他的妻妾兄弟被流放到福建,财产全部充公。其实,他为官清廉,没有积累下什么财产,正如《明史·袁崇焕传》所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


                  IP属地:甘肃220楼2014-11-27 14:20
                  回复
                    袁崇焕之死毫无疑问是一幕悲剧,恐怕任何立场的人都有同感,他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差错,但罪不至死。他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死敌,但是清朝人编写的《明史》并没有落井下石,往他身上泼污水。请看《明史·袁崇焕传》的评论:“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决矣。”多么客观公正的议论!如果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是一大错误;那么朱由检杀袁崇焕便是误杀,错上加错。两者均为亲者痛仇者快,使得皇太极不费吹灰之力除掉了两员难以对付的大帅。大敌当前,本当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而不应当自相残杀。对于朱由检而言,杀袁崇焕无异于自斩手足,自毁长城,以后再难谋求足以克敌制胜的帅才,辽事更加难以收拾。所以《明史》要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决矣。”明朝离开灭亡真的不远了。


                    IP属地:甘肃221楼2014-11-27 14:20
                    回复
                      杨鹤杨嗣昌父子的悲剧
                      陕西三边总督杨鹤的败局
                      (1)出任陕西三边总督
                      崇祯初年,陕西黄土高坡上民变蜂起,高举造反大旗的饥饿民众,拿起武器,与统治者对抗,搅得当局人仰马翻。朝廷上下惊呼“流贼猖獗”,陕西三边总督武之望害怕承担渎职罪,畏罪自杀。一时间,陕西成了一个火药桶,官僚们视为畏途,没有一个愿意继任武之望留下的空缺。吏部以“会推”的名义,把看不顺眼的耿介大臣杨鹤,上报给皇帝,要他出任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并非贪生怕死之徒,但毕竟一介文人,从来没有带兵作战的经验,有点犹豫不决。


                      IP属地:甘肃222楼2014-11-27 14:25
                      回复
                        杨鹤怀着勉为其难的心情,踏上了去陕西的征途。抵达陕西不久,就遇上了“己巳之变”。当地驻军纷纷奉调“勤王”——保卫北京,陕西一下子陷于兵力空虚的状态,根本没有足够的军队去剿灭到处出现的“流寇”。这使杨鹤处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不得不改变方针,由围剿改为招抚。这是事势的必然,不得已而为之。不过,话要说回来,在围剿与招抚之间,一介文人出身的杨鹤,当然比较喜欢招抚。
                          而这一抉择,恰恰与皇帝当时的主张不谋而合。


                        IP属地:甘肃226楼2014-11-27 14:29
                        回复
                          崇祯三年(1630)二月,总督杨鹤正忙于督促勤王兵前往省城,造反武装乘机攻打宜川县城,包围韩城。陕西巡抚刘广生截留勤王兵反击,解了韩城之围。皇帝朱由检获悉此事后,作出如下批示:由于招抚失宜,才导致民穷为盗,陕西地方官今后还必须“察吏安民”,营造“平康之治”。在他看来,民变是因为“民穷为盗”,而“民穷为盗”是因为政府的招抚失宜,今后如果在“察吏安民”方面下功夫,在安抚、抚恤、招抚民众方面下功夫,那么“平康之治”并不难实现。
                            此后陕西籍的御史王道纯向皇帝报告:陕西“流寇”之患已有三年,而人情仓皇震动,是什么缘故?原因在于三年没有下雨,一斗粟卖到白银五钱;军队长年缺饷,士兵饥寒。在这种情况下,绿林好汉一声号召,风声鹤唳,强者攘臂而造反,弱者俯首而跟进,贫者企求以此暂缓死亡,富者也可以苟且偷生,于是乎局面不可收拾。朱由检很赞同他的分析,指示有关部门,饥民聚众造反,是因为地方官招抚、抚恤失当,要求延绥巡抚洪承畴以招抚为主、以围剿为辅。几天以后,他再一次重申:只要招抚、抚恤得法,“自然盗息民安”。也就是说,如果地方官在“抚”字上下功夫,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盗息民安”的境地。


                          IP属地:甘肃227楼2014-11-27 14:30
                          回复
                            李继贞抓住练国事报告的情况,再次重申:招抚并非招抚“流贼”,而是招抚跟从“流贼”的饥民;已经跟从“流贼”的饥民有限,没有跟从“流贼”而势必跟从“流贼”的饥民是无限的。如果能够尽心赈济,把接受招抚者精心安插,那么将化跟随“流贼”者为人民,“流贼”就涣散而孤立。
                              朱由检既然主张“宜抚不宜戮”,赞赏杨鹤的抚局,赈济当然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陕西屡遭灾荒,小民丧失生计,被迫跟从“流贼”。他们都是赤子,不应遭受颠沛流离的苦楚。今日特地拨发白银十万两,命御史送去,赈济受灾地方,并且晓谕人民,胁从归正,就是良民,一体给予抚恤。
                              几天以后,他任命御史吴甡带了特拨的皇宫内库银十万两,前往陕西赈济,招抚“流贼”。


                            IP属地:甘肃230楼2014-11-27 14:31
                            回复
                              2025-05-15 16:29:03
                              广告
                                为了摆脱来自内外的压力,为了向朝廷显示招抚的功效,杨鹤匆忙策划了招抚陕西最具战斗力的“流寇”首领神一魁。
                                神一魁是近来接连攻克宁塞、新安、保安等地的神一元之弟,崇祯四年(1631)正月,神一元被定边副将张应昌击毙,部众公推神一魁为首领。神一魁率领部众攻克合水县,包围庆阳府城,声势很盛。
                                杨鹤前往宁州,派宁州知州周日强前往招抚,并且命令定边副将张应昌退兵。神一魁派头目刘金、刘鸿儒在宁州官员陪同下,向杨鹤请求招抚。


                              IP属地:甘肃232楼2014-11-27 14: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