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96,908贴子:12,601,295

回复: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朱由检看了奏疏,得知神一魁受抚,喜出望外,同时能够理解杨鹤对于言官们的弹劾所发的牢骚,当然不会另派大臣取代杨鹤。他在给杨鹤的圣旨中写道:“杨鹤相机招安,允协朕意。”向杨鹤表明,他对于抚局是极为满意的。
  朱由检未免高兴得太早了一点,杨鹤的“抚局”并没有像他估计的那么有成效。在招抚过程中,杨鹤为了显示诚意,下令官军全部安营休息,没有总督的军令,不许妄杀一人。神一魁及其部队的建制没有摧毁,并且毫无约束,因此杨鹤要他们发誓,或者投奔官军,或者解甲归田,他们大多阳奉阴违,我行我素。形势已经趋于失控了。正如文秉在《烈皇小识》中所评论的那样,神一魁从此把招抚看作儿戏。


IP属地:甘肃235楼2014-11-27 14:33
回复
      不久,就出现了“倏抚倏叛”——刚接受招抚,又重新反叛——的现象。得知这一情况,朱由检逐渐明白仅仅依靠招抚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指示封疆大吏,对于“阳抚阴逆”(表面上接受招抚,暗地里继续叛逆)的“流寇”,总督、巡抚一定要用心整顿兵马,迅速平定。
      杨鹤早就领教了“阳顺阴叛,一面求抚,一面抢掠”的对手,既然皇帝要求迅速平定,他就照办。打了几个胜仗,就以为“贼兵屡败,如秋林之叶,摇落变衰”,只要不停地围剿,剿一处就抚一处,抚一处就安插一处,一定可以迅速荡平。


    IP属地:甘肃237楼2014-11-27 14:33
    回复
      (3)抚局之败
        杨鹤的过分自信,导致他“抚局”的第一次失败。
        崇祯四年(1631)七月间,独行狼、李老砦攻打中部县(今黄陵县),先前已经接受招抚的田近庵、恶虎、翻山虎、韩至山等,再度反叛,与之遥相呼应。
        这一事件影响巨大,也粉碎了杨鹤的海口——“贼兵屡败,如秋林之叶”。他自知难辞其咎,就向皇帝提出,愿意赴京请罪,由一向主张围剿的延绥巡抚洪承畴代理总督。皇帝不同意,要他“悉心料理”,不得随便推卸责任。


      IP属地:甘肃238楼2014-11-27 14:34
      回复
          这篇奏疏写得哀怨凄苦,蒙冤含恨,忧心忡忡,迫切希望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朱由检却不为所动,冷冰冰地批了八个字:“已有旨了,该部知道。”所谓“已有旨了”云云,是指半个月前他所下达的谕旨“悉心料理”,不得随便推卸责任。
          陕西巡按御史吴甡乘人之危,紧要关头从背后捅上一刀,指责杨鹤“苟图结局,徇抚讳剿”——企图草草了事,只讲招抚不讲围剿。引来皇帝严厉的批评,由于只关注招抚,不关注围剿,导致“流贼”日益猖獗。近来杨鹤连续报告战功,是否确实,要吴甡查明速报。吴甡调查后,向皇帝提交“杨鹤剿抚失策”的报告,着重强调由于杨鹤招抚失策,地方受到流毒。
          杨鹤如果不能有所作为,处境岌岌可危。


        IP属地:甘肃240楼2014-11-27 14:34
        回复
            不料,一个月还不到,神一魁再度叛乱,致使杨鹤精心设计的“抚局”大崩溃,局面无法收拾。
            祸根早就埋下了,神一魁虽然接受了招抚,但仍然控制着他的主力部队,阳奉阴违,他手下的大头目茹成名尤其桀骜不逊。茹成名借口没有得到功赏,殴打侮辱杨鹤手下的参将、中军。杨鹤认为,应该由神一魁自己出面对茹成名加以严惩,既可以杀一儆百,又不至于引起受抚军队的反感。于是,他对神一魁的心腹刘金说,如果神一魁能够处死茹成名,那么可以授予神一魁守备的职务。神一魁不愿意自己动手,诱骗让茹成名前往总督行辕,结果被逮捕处死。总督处死茹成名的消息传出后,神一魁的另两名大头目张孟金、黄友才,恐怕招来杀身之祸,于九月十八日挟制神一魁,再度起义,带兵北上,攻占军事重镇宁塞。


          IP属地:甘肃241楼2014-11-27 14:35
          回复
              他讲的都是事实,问题在于招抚神一魁并没有成功,再讲那些旧话已经无济于事了。
              逮捕杨鹤的圣旨是九月二十三日发出的,时任山海关内道参政的杨鹤之子杨嗣昌,于二十六日从邸报中得知这一消息,马上向皇帝请求,愿意代替父亲承担罪责,其实是希望看在父子两代效忠朝廷,从轻发落。皇帝没有允许。


            IP属地:甘肃244楼2014-11-27 14:36
            回复
                崇祯八年(1635)十月,蒙不白之冤而郁郁寡欢的杨鹤,在袁州去世,至死没有得到皇帝的宽恕。家人奔往宣府镇,报告噩耗,话还未讲完,杨嗣昌惊号一声,昏厥过去。苏醒以后,已经心神迷离,半个多月不知人事。康复之后,他立即向皇帝请求抚恤亡父、恢复原来的官衔,否则,臣父不能瞑目,臣世世狗马也将不能瞑目。朱由检考虑到宣大总督杨嗣昌地位重要,同意恢复杨鹤的官衔,但是不许请求抚恤。他让了半步,等于承认先前对杨鹤的惩处有所不当;用这一让步换取杨嗣昌继续效劳,鞠躬尽瘁。


              IP属地:甘肃247楼2014-11-27 14:36
              回复
                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十面张网”
                (1)从陕西、山西到河南
                洪承畴接替杨鹤出任陕西三边总督以后,抛弃招抚政策,专心武力围剿,大开杀戒。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刑部主事、两浙提学道佥事,天启七年(1627)调任陕西督粮道参议,崇祯三年(1630)提升为延绥巡抚。他和杨鹤一样,都是进士出身的文官,但对于造反武装的态度截然不同,主剿而不主抚。


                IP属地:甘肃248楼2014-11-27 14:38
                回复
                  本来想找一张他穿着明朝官服的图片的,奈何没找到,只搜到了这张,大家凑活着看吧


                  IP属地:甘肃250楼2014-11-27 14:43
                  回复
                      老谋深算的洪承畴,并不以荡平陕西为满足,与陕西巡抚练国事、延绥巡抚陈奇瑜、陕西巡按张应星商议,鉴于陕西的部分造反武装已经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山西形势严峻,决定精选官兵三千五百,由骁勇善战的临洮总兵曹文诏率领,进入山西,配合晋中官兵围剿。明人绘《陕西舆图》之“西安府”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当时由陕西进入山西的各路造反武装有:紫金梁(王自用)、蝎子块(拓养坤)、老回回(马光玉)、一字王(刘小山)、撞塌天(刘国能)、过天星(惠登相)、西营八大王(张献忠)、不沾泥(张存孟)、八队闯将(李自成)、曹操(罗汝才)等。号称三十六营,二十万之众。在临洮总兵曹文诏、昌平副总兵左良玉的南北夹击下,紫金梁王自用受伤后病死,部众全归闯将李自成统率。


                    IP属地:甘肃252楼2014-11-27 14:45
                    回复
                        政府方面在山西、河南、陕西三省边界部署军队,在河南省黄河以北的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摆开战场。
                        张妙手、撞塌天、满天飞、闯将等贿赂京营总兵王朴,监军太监杨进朝、卢九德急于邀功,不假思索地答应招抚。其实张妙手等部在各自的驻地购买裘靴,暗中作渡过黄河的准备工作。崇祯六年(1633)十一月底,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黄河河身最狭窄的关阳、长泉附近的渑池一带,竟然一反常态,结冰如坚石,给十几万农民军提供了突围的极佳条件。这就是明末震惊一时的“渑池渡”。


                      IP属地:甘肃253楼2014-11-27 14:45
                      回复
                          从战略上看,农民军由陕西进入山西,再进入河南中州大地,明朝当局再要围剿,就很困难了。正如谈迁在《国榷》中所说:罗汝才进入湖广,邢红狼横行于河南,惠登相进入陕西,李自成挺进汉中,他们由合而分,把战火延烧到中原腹地。
                          京营总兵王朴与监军太监杨进朝、卢九德寄希望于招抚,重蹈杨鹤的覆辙,后果是严重的。没有料到,一年以后,朝廷寄予厚望的五省总督陈奇瑜,再次重蹈覆辙,在兴安州南面黄洋河上游的车箱峡,轻信李自成等部的诈降,让十万之众得以摆脱险境,走出栈道,陕西重新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IP属地:甘肃254楼2014-11-27 14:45
                        回复
                          (2)洪承畴督剿西北,卢象升督剿东南
                            崇祯八年(1635)正月十五日,张献忠、老回回、扫地王、太平王等几股农民军,突然进入凤阳城内。凤阳即元朝的濠州,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在这里的皇觉寺当过和尚。他做了皇帝以后,为死去的父母建造了豪华气派的皇陵;并且把这个发祥之地改称中都,在此设置中都留守司,把濠州改为凤阳府,由凤阳巡抚兼任漕运总督,地位十分重要。农民军看准了这一点,对它发动突然袭击,调虎离山,突破官军的包围圈。


                          IP属地:甘肃255楼2014-11-27 14:46
                          回复
                            杨嗣昌墓碑(很遗憾没找到他本人图片,只找到墓碑的图片,吧友谁有补充一下)


                            IP属地:甘肃260楼2014-11-27 14:53
                            回复
                                杨嗣昌,字文弱,号子微,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历任杭州府儒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天启二年(1622)回乡养病,崇祯元年(1628)起用为河南按察司副使、河南兵备道,调任山海关内兵备道。崇祯七年(1634),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头衔,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杨嗣昌鉴于父亲杨鹤发配袁州,不敢拜受此职。朱由检以为他颇有军事才能,又熟悉边防韬略,足以当此重任,特地发去圣旨催促。赴任以后,他六次上疏陈述边防事宜,多所规划,皇帝感到“异才可用”。不久,父亲杨鹤去世,他丁忧辞官,又遭继母之丧,长期在家守孝。接到皇帝“夺情起复”的圣旨,他三次恳辞未果,于崇祯十年(1637)三月遵旨赴任。抵京时,皇帝特地召见了他。


                              IP属地:甘肃261楼2014-11-27 14: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