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任的辽东经略熊廷弼,吸取前任的教训,不再盲目追求“恢复”、“进剿”的表面光彩,以固守为上策,使得局面渐趋稳定。
熊廷弼,字飞白,号紫冈,湖广江夏人。万历三十六年(1608)担任辽东巡按时,对辽东巡抚赵楫、总兵李成梁放弃宽奠(今辽宁宽甸)等处八百里疆土,极为不满。他在辽东的几年中,杜绝贿赂,严惩腐败的将领,风纪大振。后来不知道朝廷出于什么考虑,竟然把他调离辽东,出任江南的一个闲职——南直隶督学。万历四十七年,辽东经略杨镐再度惨败。皇帝鉴于熊廷弼熟悉辽东军事,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顶替杨镐的辽东经略职务。
当时辽东一片混乱,军心涣散。熊廷弼走马上任,还没有离开京城,就传来了开原沦陷的消息。他向皇帝分析辽东形势:辽东是京师的肩背,不守卫辽阳、沈阳,必定不能保住辽东;不收复开原,必定不能保住辽阳、沈阳。因此他向皇帝请求,一定要增派军队,保障给养,整修器械,不拖欠军饷,不从中掣肘。皇帝考虑到收复开原乃是“御虏安边”的第一要务,同意熊廷弼提出的请求,并且赏赐他尚方宝剑,加重他的实权。
然而形势不容乐观。此时铁岭又告失守,沈阳及各城堡军民迅速逃散,辽阳人心惶惶。熊廷弼进入辽阳后,着手整顿,处死临阵脱逃与贪赃枉法的将领,罢免无能的总兵;并且监督军队建造战车、火器,疏浚城壕,加固城墙,做好长期固守的打算。他向皇帝提出的“制敌方略”,不外乎恢复、进剿、固守三种选择,从当前形势出发,空谈恢复、进剿,显然过于草率,不如采取最为稳妥的固守战略。具体地说,他主张“步步为营,渐进渐逼”,是一种以守为攻的战略。而这种战略必须以增加兵源与军饷为依托。皇帝表示赞许。确实,只有防守坚固以后,才谈得上逐步恢复、进剿,这是万全之策。
熊廷弼经略辽东一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辽阳城堡整修一新,而且原先遭到战争威胁的奉集、沈阳两座空城,如今也成为重镇。
熊廷弼其人,有胆略而精通武艺,能左右开弓,在战略上有独到见解,堪称帅才。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明史》所说“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在官场上人缘很不好,导致他一度赌气,掼纱帽。皇帝极力挽留,对他说,现在你这位经略卸担子,岂不前功尽弃!你应该更加殚精竭虑、忠心耿耿,与各方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在以后的几个月中,皇帝对他充分信赖,使得熊廷弼能够在辽东经略的位置上安然无恙,辽东局势也太平无事。不料,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皇帝驾崩,熊廷弼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不久就遭到言官出于门户之见的无端攻击,终于被迫罢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