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婚姻吧 关注:212,174贴子:7,428,762

回复:婚姻的一些看法(技术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认同---对错并不那么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提到的认同不是单次行为上的认同,而是一种感觉,就是感觉对方认同自己,这是由很多次类似行为积累起来的。
但在认同这种感觉形成之前,人会是需要别人认同的行为,从小到大我们都需要一些认同,比如父母,老师,同伴,伴侣。每段时间我们都有自己特别在意的人,而对于这些在意的人我们需要的其实就是一种认同而这种认同应该来说是一种感觉,如果没有我们就只能寻找对方在某种行为上对于我们的认同,这就是对方可以改变自己,因为要获得对方认同,所以就要想办法激起对方注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用心了,这样对方才有可能认同自己,
小的时候我们的主意是很容易被别人说服的,别人就是权威,所以我们主要是认同对方的想法,再大一点,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就过渡到青春期级以后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别人对于自己观点的认同,如果对方不认同,其实也没有关系,就是不会作为好朋友存在而已,如果对方在很多地方认同自己,那么就能成为很好的朋友,所以要好的朋友一定是在很多方面认同自己的人,当然每个人都不能完全认同别人所有行为,特别是再有了想法之后,但是不要经,彼此认同越多,就越容易在一起。
如果别人不认同怎么办?要么把它藏起来不告诉别人要么就是重新找一个人来认同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想法只有自己知道,而不愿意告诉别人,因为害怕别人不认同,尤其是很多想法其实明知道是不合适,但是就是想这样怎么办呢?只能找个地方说给自己听,好在有网络就成了一个发泄的场所。而很多身边人的不满是不能说出来的,所以只能找一些其他人来认同自己,这就是滋生感情的温床。认同是可以获得情感,因为在认同的过程中,你其实获得了对方的情感上的支持。
但是要感觉对方是认同自己的,容易吗?不容易,因为需要很多次的尝试,在有认同的地方,很多人会变得很放肆,很多人女人不是喜欢被宠上天吗?如果要这样,就需要对方能从感觉上认同你才行,否则你做不出来也感觉不到。一旦没有了这种认同,那么很多和认同感觉感觉相关的行为就出不来,比如任性,比如开心,取而代之的是相反的,敏感,谨慎,紧张,悲观等等。
要想感情好,需要做的就是认同对方,而这个很多人在有想法之后往往做不出来,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当你站在对方的对立面来说明自己对的时候,对方一定感觉不到你再认同他,所以也就不会增进感情,除非对方可以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道理。所以情感世界,道理固然重要,认同更重要,也就说,对错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


IP属地:广东170楼2018-05-22 16:21
回复
    认同(二)
    从前面几个心理期来看看认同
    第一个阶段儿童期,这个阶段儿童其实需要别人的认同,由于缺乏保护自己和相关的技能,儿童只能选择去认同别人来保护自己,这个时候虽然有想法但是却很容易被说服,而这个阶段,安全感,归属感这些都需要建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认同别人。第二个结算是青春期,这个阶段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和判断,需要的是别人的认同,但是却缺乏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进步,从认同别人到渴望被人认同。第三个阶段是成年期,这个阶段首先就是要认同自己,找到别人认同自己的办法。前面提到的六个原则中,接纳本身就是从认同自己开始的,这个阶段其实是一种飞跃,第四个阶段父母期,这个阶段由于前面认同了自己,找到了别人认同自己的办法,现在就可以去认同别人了,所以这个时候眼界又重新放开了去看世界。
    从上面看,人心理这个四个阶段完成了从被认同到认同别人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认同自己。在这个整个过程中,其实还有了其他的感觉比如,安全感,归属感,身份,自信这些看上去似乎好不相关的事情,这里面我就把归属感和身份连起来。
    这两者是可以通过认同链接在一起的。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认同,就要首先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想要加入某个组织,就要和这个组织中的人看上去很类似,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适当改变自己而被别人接受就能完成归属上的需要,这里面,处于某种需要,人是可以伪装进入某个组织的,似乎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归属感。一旦进入某个团体或者组织,归属感就会出现,同时也标志了一种身份的出现,而这个身份其实也就是人对于自己的定位的认可。也很简单,认同某种组织或者团体,改变自己来达到某种归属感,跟着自己认可的身份就会出现。
    比如家,是一个小的组织,只有认同另外的人才能组成一个家,这样两个人的家就会显示出来一种归属感,对于组成的家的归属,有了这种归属人才会有意愿回到家里面来,否则就是一种伪装,没了归属感的家是留不住人的,也留不住孩子的,孩子由于在这个家中找不到归属,所以也就很难明白家意味着什么,但是责任只是一种外在压力存在的时候,对于在这个家中出现的身份很多人就会选择无视,说到底其实缺少了一种认同。


    IP属地:广东171楼2018-05-23 15:36
    回复
      谁是实验品
      从能力角度看,能力不是第一次就能完全获得的,而是通过很多次是失误中积累经验获得的。
      下面这个问题其实就相当有争议了,孩子能不能做实验品,老婆是不是实验品,老公是不是实验品?先说孩子吧,过去我们可以生好几个,前一段时间只能生一个,最近放开了,其实头一个孩子在父母抚养孩子的能力获得中从某种角度就是实验品,因为没有经验所以第一个孩子往往会有很多反过头来看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不怕,还有第二个第三个,这在过去是有弥补机会的,但是一个孩子阶段就连弥补机会都没有了,结果问题孩子很多,但是没有办法,抚养经验只能在失误中获得虽然我们都不想失误。
      好了,老公老婆是不是实验品?谁都想一次找对一个人寄托一辈子的情感,但是只有相处了才知道鞋子合适不合适,所以很多时候,头一个结婚的基本上是在慎重考虑之后的实验品,当然之前谈恋爱其实也是在积累经验。但是结婚之后很多事情是结婚之前体会不到的,所以第一个往往就是实验品。放在人身上这回引起很大的排斥,可是这种能力的获得却不折不扣的需要经验,谁都不希望当小白鼠,但是很不幸,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是对方的小白鼠,愿望总是好的,现实却非常骨感,再慢慢相处中,一定会有失误才有经验最后才具备能力,而这些嗾使需要学习的。这才是很多人不想看的东西,感情的把握也是一样,结婚前可以只考虑感情,结婚后却很多事情牵挂着。要想处理好,需要的是智慧。


      IP属地:广东172楼2018-05-28 17:05
      回复
        认同 三
        认同的三个阶段,被认同,自我认同,和认同别人,这三个阶段其实都是按照顺序来的,但是被认同其实需要的时间很长,从小就需要被认同,结婚以后其实也需要被认同,呆在一个被认同的环境里面会让人有更多的安全感。
        很小的时候没有能力自我认同,不是没有进行自我认同,其实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开始觉醒了,但是能力上的受限导致还是需要别人的认同,随着青春期来到,这种自我认同意识开始逐步加强,即使父母或者周边不认同都有了能力进行对抗,其实核心就是要维护自我认同。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当你有能力开始自我养活自己的时候,这个自我觉醒能力就进一步加强,所以自我认同开始的时期很早,但是由于各种外部条件限制,只有自己开始能全面照顾自己之后,这种自我认同才会完全展现出来,很多人如果经济上受限于其他人,这种自我认同就是不完全的,而自己又需要这样的认同怎么办呢?这就是自私的开始。自私是在得不到别人认同但是需要自己我认同的时候发展起来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认同,


        IP属地:广东173楼2018-05-31 11:13
        回复
          认同 四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被这个人认同,你会不会认同这个人?
          这个问题我看不到标准答案,但是从生命过程来看,小孩一定需要被认同,在没有获得认同的情况下,认同这个人的做法始终都是牵强,比如你告诉孩子,我是你爸爸,你不爱我爱谁?可是孩子如果不认同爸爸,就是不会主动爱爸爸的。所以在没有满足被认同之前,而这个认同是孩子应该感觉到的,感觉不到孩子就很难认同,比如你去给孩子说你是多么辛苦养大孩子,孩子当时会很有感情,也会落泪,但是随后就完全没有太多想法,因为缺少了一些东西来认同你说的,但是等到我们这些人长大之后,做了父母,会突然看到父母是怎么带大自己的,这就是感同身受,这样才会有认同,认同什么?认同父母带自己不容易,而只是需要一些媒介的。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孩子通常是不会认同父母的很多做法,而他的出发点是需要父母认同他,而不是反过来,所以,中国很多关于孝的东西虽然都是从小开始灌输的,孩子是记住了,但是不代表他内心是认同的,但是孩子需要别人认同,如果被公认的孝的行为获得了赞许也就是认同,那么他就会去做,而在这个反复过程中积累对于孝的认识,所以在小孩小的阶段,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孩子需要被认同的心理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但是真正明白孝的其实已经很大了,去认同别人是要在完成自我认同之后。比如感恩,这其实就是认同别人,但这个在小时候是很难做到的。
          什么意思呢?如果某个人学会了主动去认同别人,那么他一定完成了自我认同。这个时候他不需要现有别人的认同这个前提条件就能做出来。
          但是很多时候是这样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里面就是有个前提条件,别人先认同自己,所以很多人其实都奉行你对我如何我就同等对你的标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先获得别人认同,在来认同别人的最好解释。而这个阶段并没有完成自我认同,首先还是需要从别人认同做起。


          IP属地:广东174楼2018-06-04 15:07
          回复
            很多带孩子的父母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不爱早起的孩子自己主动去上学。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可以解决。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我们可以帮助你,但是时间你自己控制,至于上学是否迟到就是看你自己了。我们可以帮助他定表,制定计划,但是执行是他自己的事情,迟到了就迟到了,为了不迟到,孩子是会调整自己的。
            这里面其实很简单做了几件事情,第一我们做父母的不是丢下孩子不管,而是协助孩子,给孩子爱,第二,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由他完成,至于后果让他来承担,而这个后果是带有惩罚性质的。
            和我们前面写的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类似的,对于男人来说一样,就像孩子一样,他的责任归他好了,但是后果往往是有惩罚性的,如果不带有任何惩罚性质的,孩子依然会不起床,男人依然不会放弃一些不该得到的。


            IP属地:广东175楼2018-06-05 16:11
            回复
              每个人都会有失误和犯错,但在犯错之后选择怎么做,那就是自己的选择问题。你必须要承受这个选择的后果。
              其实每次纠结的背后都是在面临一个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问题。我不想从事情的对错,角度来评判一个是钱,因为回首过去的时候,很多事情往往会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看法,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重要的是下面做的选择是什么?要为这个选择买单的人是自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6楼2018-06-07 09:41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77楼2018-06-07 11:00
                回复
                  问题是结果往往出乎意料


                  来自iPhone客户端178楼2018-06-07 11:01
                  回复
                    不知该如何选择


                    来自iPhone客户端179楼2018-06-07 11:01
                    收起回复
                      自信在认同的那个阶段?
                      这里的重点不是自信,而是认同。其实很简单,自信就是有强烈的自我认同,这是第二个阶段。这样的人在很多事情上会自动的认同自己,而不是非常需要别人的认同,当然有认同会更好,没有也不会完全让这个人做不了事情。这个只是认同的第二个阶段,还没有达到第三个阶段,认同别人。
                      如果一个看上去自信的人,不能去认同别人,其实很正常,他最认同的就是自己,至于其他人,就要看很多环境条件了,而自私的人其实也很认同自己,但是不会去认同别人,在他眼里,别人都是不如自己的,自己最重要的,所以通常不会因为别人冒太大风险。


                      IP属地:广东180楼2018-06-07 15:21
                      回复
                        顶帖


                        来自iPhone客户端184楼2018-06-09 03:17
                        回复
                          顶帖


                          来自iPhone客户端185楼2018-06-09 03:18
                          回复
                            看完 调整心态再继续思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86楼2018-06-09 03:18
                            回复
                              拥有
                              拥有和前面的很多东西都是一样的,并不是某次的行为,而是一种所谓的感觉。
                              拥有的感觉是这样的,可能是看得见的东西,比如玩具这些物质的,孩子,房子等等,还有一些是看不见的,比如爱,没有到手的钱,没有得到的东西。
                              如果人一旦从意识里面认为拥有了这个东西就会很难放弃,小孩有个阶段是看见什么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认为是自己的,认为拥有这个东西,而不管这个东西是否真的属于自己。拥有有时候并不是真对应这个东西就是属于自己的。
                              比如爱,很多人认为身边的人的爱就是属于自己的,这就是拥有,一旦发现身边的人把这个爱给了别人,自然就会非常难受,这个无论男女都是一样,判断的依据很简单,就是这个人对别人做了可能认为只能对你做的事情,甚至可能更过分的事情。
                              当希望拥有的东西没有了,而且回不来的时候,爱这种看不见的东西是很多人最先放弃的,转而去获取看得见的东西,比如孩子,钱,房子,各种物质利益,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看不见的得不到就抓看得见的东西。至少说明还拥有一些东西。如果什么觉得不拥有了,最想毁灭的是自己哦。


                              IP属地:广东187楼2018-06-11 14: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