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婚姻吧 关注:212,187贴子:7,428,877

回复:婚姻的一些看法(技术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则2 分清楚那些是自己的事情
总结一下,什么是自己的事情?要点就是这个事情需要自己亲历亲为,而且自己能得到可控的结果
最简单的就是,可以打扮的美美的去见对方,这件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因为怎么打扮是自己做决定,自己觉得美就行了,但是如果纠结于对方怎么看,担心对方说自己打扮的不美,而不知道怎么打扮,而需要对方做决定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不是自己的事情了,因为决定权不在自己手里,需要等待别人的意见,这件事情就成了对方的事情。所以一件事情是不是自己的事情,需要针对不同情况来看,如果决定权在自己手里,这件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
即打扮这件事
1:自己决定怎么打扮,然后等待对方反应,如果对方夸奖,当然好,如果对方说出自己意见,接纳,下次继续改进,那么这次打扮就是自己的事情
2:不知道怎么办了,需要等待对方来安排,这件事情就不是自己的事情,很显然,这样做事的人心理年龄还在儿童期,因为需要一个权威存在。
分清楚自己的事情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是边界。在这个边界内的事情,需要自己来做主,而不是等待某个人的出现。


IP属地:广东23楼2017-12-19 20:16
回复
    照顾(一)
    答案永远都是自己第一位。
    几乎没有人会在接触的初期就喜欢一个看上去病殃殃和萎靡不振的人。充其量只是同情。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在自己情绪不好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出现了,很容易接受这个人的存在,至少不反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趁虚而入。
    即便找到了倾诉或者可以相处的对象,对方永远都是对方,既不能替代你承受痛苦,也不能完全消融痛苦。很多时候,需要的还是自己面对自己。
    如果你不想自己来面对,很简单,找个权威来,按照权威的方式做就行了,但是这样会回到儿童期。这样是可以的,这就跟一个小孩一样,事事依赖,很多女性都是做妈妈的,如果一个孩子天天缠着你,而没有一点时间给你,你的反应会是什么?一段时间或许没有问题,但是时间一长,必然会有各种其他的反应。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指望另外一个人会一直把你像个小孩一样的一直照顾着。并不是两者之间不能像孩子一样的呵护,而是你也需要去照顾对方,如果你去照顾对方,你就不在儿童期。儿童期是没有能力照顾对方的
    另外一种方式是需要自己照顾豪自己,别人照顾你,接纳当然可以坐享其成,但是一旦别人无法照顾你的时候,需要的是自己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再感情过了蜜月期之后,很多时候是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很多女性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只是每个人选择的方式不同而已。
    照顾好自己的重点是在身体,感情,生活上。
    其次是照顾对方
    一个成熟的男人需要人照顾吗?答案是需要。一个人能力再强总有一些事情是自己做不好的,并不是不会做,而是做的不够好,这个时候,需要别人照顾的地方就出现了。
    照顾对方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让对方依赖你,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比方你做饭很好,而能做好吃的给对方,对方是很难离开你的,因为每个人的胃都是需要照顾的。
    但是照顾对方不能像照顾自己的宝宝那样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因为没有哪个有点想法的男人喜欢自己被当作孩子来对待。而通常,小三找的的男人都是有点想法的男人。
    再一次,照顾对方也是要有边界的,这个边界是对方允许你过去的,而不是你自己未经同意硬闯过去的。


    IP属地:广东24楼2017-12-20 09:12
    回复
      照顾(二)
      男人找三的除了刺激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感情,很多人不知道,有一半的男人找小三是因为原配忽视了男人。很多女人在生完孩子之后,注意力自然转向了孩子,甚至可以说是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这个正是男人离开女人的原因之一,但是女人会说,我都全心全意照顾你的孩子,你还不知足吗?很多时候答案是不知足。
      如果去看全面的原理,照顾的顺序首先是自己,自己不好是没有办法照顾好孩子,因为如果透支自己照顾孩子,孩子后面很多时候就会无能为力了,所以先照顾自己
      其次照顾的是老公。想不到吧。为什么要照顾老公?很多原因,核心就是增进感情。照顾老公,会有很多接触机会,老公高兴了,很多照顾孩子的事情,男人就很自愿去做了,是不是他的他都会去做,所以很多女人都可能知道,开始有小孩的时候,男人会勤快一点,但后面很多时候就不见了,原因就是男人觉得烦,为什么找不到乐趣所以男人会远离让他不舒服的地方,而最好的结果是男人只要一有空就会和老牌一起照顾孩子。持续这样做就是不要让他觉得受到了冷落。
      第三才是孩子,这个可能很多女人无法接受。其实也没有什么,一个人照顾和两个人照顾区别有多大?
      是不是觉得男人有时候很像小孩,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被照顾,如果以前你很照顾他,后面没有了,你要知道他的心里落差有多大,就和一个女人开始能感觉到男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后面男人突然找各种借口躲开,你觉得开心吗?
      所以不是男人像小孩,是感觉不同。照顾的顺序
      1:自己 2 男人 3 小孩


      IP属地:广东25楼2017-12-20 09:15
      回复
        原则五 通情达理
        所谓通情达理是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部分是情一个部分是理。但是先后顺序千万别搞错了,是先通情再达理,情不通,理就不到。
        冲突的时候,对方出在什么状态呢?情绪脑和思考脑冲突的状态。这个时候人是有动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往往情绪脑的力量会更大一些,大脑处理问题也是这样,谁的刺激强度越大,谁的事情就优先处理,这里情绪问题明显比思考问题更加优先,表现出来的当然是发泄情绪。
        当对方出现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办呢?一种方法就是及时肯定对方的情绪,可以直接把自己看到的告诉对方,等到对方情绪平复一些再来讨论应该讨论的问题,当然女性在如何如何让对方平复情绪上有很多方法,其实只要奏效了就行,但是很多时候,男性再哄女性方法上远远没有女性哄男性的方法多。这并不奇怪,因为女性更注重感情,自然遇到的问题也多想的也多。通情是让自己和对方都感到舒服,平复激动的情绪,为后面讨论问题做好准备
        好了情绪脑问题解决了,才能再来解决思考脑的问题。这个时候,对方开始用思考脑思考问题的时候,跟对方讲道理才是对症下药,对方才能真正听进去。
        通情达理其实是在处理别人内部冲突时候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需要顺应对方脑部处理情绪和道理先后顺序的机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最终你需要的是对方能接受你。比如对于小孩,有情绪的时候很多爸爸会讲大道理,这个时候往往是不奏效的。并不是道理不对,而是双方的关注点是不同的
        特别是在需要说服对方的时候,通情达理会具有更加豪的作用。因为你需要对方做出某些行为,当时从前面的原理一就知道,这件事情并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的,那么就是别人的事,如果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并不是首先告诉对方道理,而是要让对方从情感上接受你,
        需要这样做的原因是情绪脑的力量会更大一些,如果让对方从情绪上认可你,那么对方在思考脑部分是很容易接受你的,这样,思考脑和情绪脑对方就会非常容易一致,对方行动起来就不在认为是你的事情,而是认为是自己的事情,即从情绪脑(内心)中找到的内动力,行动不仅会迅速而且会持久。这样就比从思考脑来统一情绪脑容易得到多。
        到这里不难发现,如果一但思考脑和情绪脑产生冲突,那么让情绪脑来统一思考脑往往是最容易办到的。反过来,不仅遇到的阻力大而且很多时候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所以用通情达理解决别人冲突的时候,其实是顺应了大脑的工作机制。


        IP属地:广东26楼2017-12-20 10:14
        回复
          原则六 改变(一)
          改变永远都是从自己开始。
          为什么要改变其实很简单,谁痛苦谁改变。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当一个人痛苦,觉得不舒服的时候,自然要找一个舒服的地方待着。于是这个人就会改变。
          为什么觉得不舒服呢?很多时候,是看到了一个不想接受的结果。这个时候,情绪脑会和思考脑产生冲突。一旦产生了冲突,人是有动力去解决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避开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
          根据原则二,自己的改变是能够控制的,所以改变自己但是很多人寄希望于既然我改变了,那么对方也需要跟着我一起改变。对方是否改变是对方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所以自己改变了之后,无论对方是否改变,都要学会接纳。既使别人改变,也未必会按照你的想法来改变。反正女人会因为男人的甜言蜜语而改变很多东西,比如放弃家庭,放弃孩子离婚。做出各种以前不愿意做的事情。而这种改变的潜台词是换取对方的某些承诺,或者是行动。如果是这种情况下,那么恭喜你,你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权威,自己回到了儿童期。而当对方达不到你的期望的时候就是各种负面情绪。那么很抱歉这件事的起因是在于你自己。我们并不是不能因为对方的行为或者言语而改变自己。只是改变的后果,主要承受着还是自己。当你不能对改变的后果。满意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你是上是不能接纳的是自己。所以这个时候,接纳自己就成了重中之重。
          当自己改变的时候,对方是否会受到影响的答案是一定会有影响。只是这个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改变自己是能影响对方的。但改变自己的同时,还要遵循原则五,那就是放低自己对方的要求。这样你才能看到对方的改变法则,你站在一个完全改变的角度,期望对方,你就不会能够看到对方一点点缓慢的改变。
          可不可以指望对方改变而自己不改变?。如果看到原理而的话就会明白,其实这是一个超越边界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不是你亲力亲为,后果也不可能自己控制。


          IP属地:广东27楼2017-12-20 10:50
          回复
            原则六 改变(二)
            改变是怎么进行的呢?如果看到前面通情达理就会知道,通常大脑处理问题的顺序是先处理情绪脑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改变也是从这里开始。
            首先这种需要做出的改变需要从情绪上进行接纳。然后在思考脑中细化,这样就不会有冲突产生,才会有持续进行下去的动力。也就说这个改变并不是立即表现在行动上的,而是现在思维上进行改变,而大脑需要做的事情是拆除原先建立的神经链接,建立新的链接。
            链接的拆除和建立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这都需要时间,而且在旧的链接还存在的情况下,人有时候会自然进入到过去的模式,这就会在行为上体现为回到过去。这个很容易解释,当一个人决定改变的时候,往往会立刻做出反应,即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如果收到了好的刺激,那么新的链接就会被巩固,如果没有收到好的刺激,人很容易遵循过去习惯的方式,因为过去习惯的方式最容易被接通。
            如果习惯的方式被重新激活,也没有受到好的效果的时候,人就会对于刺激产生反应,回到新建立的链接,如果新的链接也收不到好的效果,就最先拆除新建立的链接,因为这是最容易拆除的,也就说这个是在试错,试错之后会继续寻找新的办法,在大脑里面就会建立新的链接,直到找到正向反馈。
            所以改变的过程往往伴随这反复,这其实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大脑里面就是逐渐拆除旧的链接,建立一个合适的新链接并且巩固的过程。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改变没有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时间逐渐积累起来的。
            这样也就不奇怪,在改变的过程中,会遇到更不想看到的结果,因为这个试错过程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而伴随这新的链接一次一次被正反馈刺激加强,直到可以像以前习惯方式一样遇到相同问题自然就进入这种模式的时候,改变才算是真正完成,
            核心是什么呢?改变自己就是在改变自己大脑的链接方式。这个需要时间,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IP属地:广东28楼2017-12-20 12:44
            回复
              总结一下,这里我给出的几个原则
              原则一 接纳,接纳是先接纳自己,再接纳其他人,以及周边的环境,发生的事情等等
              原则二 分清楚自己的事情 只有自己亲力亲为和可以得到可控结果的事情才是自己的事情
              原则三 降低自己对于别人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别人的进步
              原则四 顺序,一件事情中出现多个人或者事情的时候,顺序就非常重要
              原则五 通情达理,核心是按照大脑基本功能来,先处理情绪脑问题,再谈思考脑的事情
              原则六 改变,改变永远都是从自己开始的


              IP属地:广东30楼2017-12-20 15:42
              回复
                注意
                再展开上面六个原则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注意
                先从人的神经说起。感觉器官会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注意是在大脑中需要认知到这些刺激,才会有后面的反应。
                注意可以界定为选择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作为认知对象,其他部分作为背景的心里历程。注意可以是当前的外界事物,也可以是过去的内心经历,或者未来的想象活动。
                上面这段话有点太学术化了,换一种表达是这样,人可以做出很多种心理活动,注意只能只能让其中的一部分激活,而另外一部分就会被抑制。当一个人高度注意某个东西的时候,那么就会对周边的其他东西可能视而不见。很多人知道谈恋爱的月晕效应,这就是注意导致的。谈恋爱眼睛里只有对方,其他人都可以忽略的。这种会使得接收到的刺激减少,思维变得狭窄,所以很多创造性的活动中的灵光一现不会出现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而是出现在不集中注意,思维开阔的时候。
                注意也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而且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比如学开车,开始学的时候,总是要想着手应该怎么做,脚应该怎做,动作要领是什么,有时候紧张了手心都是汗,这些都是有意识的注意表现,但是等到老司机的时候,手脚配合和操控仪表盘就不需要专门注意,就可以和其他人有说有笑。熟练的动作在这里转化为无意识动作,这些东西已经存储在记忆中了,只要拿出来使用即可不需要专门的去注意做什么。
                下面注意的这个特点其实能解释很多事情。有人曾经做过实验,在一堆笑脸中找到一张愤怒的脸比在一堆愤怒的脸当中找到笑脸时间短。这意思就是人很容易从外界刺激中找到负向刺激,这是从进化角度看是合理的,因为只有快速辩认出那些潜在的危险,才能让自己有更多机会生存下来。
                两个人相处,一个人很容易从对方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等中发现表达“负向情绪”的信号做出反应,所以不要奇怪,总是会负面理解对方的说话,看到对方行动上的不足,以及对方对你在表情上的负向表达。这些都和大脑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关。


                IP属地:广东31楼2017-12-20 16:16
                回复
                  认知重构(一)
                  写完注意之后就可以开始展开原则六 改变(二)中的东西了。
                  在那里核心是神经链路的拆除和新建,如果这个过程放到了思考脑,这就是所谓的认知重构。其本意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看到的东西就会不一样。
                  比如,当你对某个问题束手无策的时候,别人给你提了一个解决办法,这个时候就会激活思考脑,建立新的链接,接下来要思考是否可行。这种情况其实是简单的情况,即只是建立新的链路,但是如果以前有了解决办法,现在听到新的办法的时候,多半你会要权衡是否采纳新的方法,因为以前的方法是有效,如果决定采用新的方法,这个时候,对于大脑来说就是拆除旧链路建立新链路的过程,当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会倾向于用旧办法解决问题,导致新办法无疾而终。而且这个过程会更反复和麻烦。这个有点像装修房子,新房子是装修最快的,同样的老房子就需要先打掉旧的才能装新的,同装新房子相比,时间也会更长。
                  我不知道这里有多少人是有孩子的,孩子认字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搞错了这个字,以后会时不时搞错,如果没有更多的强化训练,这个字会一直很容易错,原因就在于拆除旧链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果可能,教孩子一次作对往往是付出努力最小的方式,否者后面会以一遍一遍纠正。
                  认知重构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消除负面情绪。比如你看到一件事情很生气,因为遇到类似的事情就很难控制情绪,你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似乎没什么好办法。这个时候认知重构就可以起作用,即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这个时候,原本的那些情绪就不会出现了,因为,你对这个事情的认知不同了,感觉不同情绪自然不同,所以当你尝试用积极的理解来思考让你产生负面的情绪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地方你不会有以前相同反应了,但是还是一样,这个里面还是会有反复,只是次数越来越少,这就是认知重构。
                  认知重构的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传销,因为传销会打破一个人原先的很多认知,而变得偏执。


                  IP属地:广东32楼2017-12-21 10:25
                  回复
                    认知重构(二)
                    认知重构的两个阶段,旧链路的拆除和新链路的建立这两个阶段是可以并行的。
                    但是对于一个刺激,同时存在两个反应,一个是旧链路一个新链路,大脑会习惯性的先考虑链接强的那个,特别是在刚刚获得新的认知的时候,需要通过特别的有意识的注意把反应往新的连接上引导,这样才能在新的连接上强化链接。
                    当你有意识的引导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改变了。当然这种改变往往是带有强迫性质的,等到大脑开始自动把刺激和新连接匹配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巨大的改变,不是别人的改变而是自己的改变。这个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真的变了。
                    由于特别注意一件事情就会在其他事情上不那么注意,所以不仅仅是在这个刺激上表现的和以前的不一样,可能还存在其他方面和平时不一样,这个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反常,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纠正的问题上,有时就会表现出来其他方面也反常,这只是由于注意偏离造成的一旦不要那么注意了,这些反常跟着就消失了,
                    因此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旦开始反常的时候,往往不会只有一个方面反常,当然很多时候周围人会最先看到你的反常,因为有些反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用一个成语表示就是顾此失彼。
                    这就简单了,当你怀疑身边人有问题的是怎么来的?当然是对方反常造成的,而且可能不止一次,不止一个方面,这个时候,对方由于并不是关注这些问题,所以反常往往最先被周围人感知,特别是这些反常会带来负面认知,人很容易优先注意负面信息的,所以反常+自己负面认知,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对方有问题了。


                    IP属地:广东33楼2017-12-21 11:41
                    回复
                      这张图片是用来讲情绪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7-12-22 16:45
                      回复
                        情绪(一)
                        上面的那张图的本意是在讲神经元内的电传导。电传导的就是刺激信号。但是,并不是每个刺激神经元都会去把刺激传导到大脑。而是当这种刺激达到某种强度(阈值)之后才开始传导兴奋。
                        如果我们看看电位的变化就非常有意思,刚开始的时候是比较平坦的,一旦超过了某个强度之后。这个电位就会迅速升高。达到行动电位。这个行动电位不会随着刺激的强弱而改变固有的大小。传播的范围和距离并不会因为刺激的强弱而有所差距。但是这种行动电位只能存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面就是电位的迅速下降。下降之后会围绕着静息电位产生波动。静息电位就是神经元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时候保持的电位,可以理解为人在平静状态下的电位。
                        再低于某种强度下的刺激。产生的电位只能产生局部兴奋这不是没有反应,而是反应非常弱。但是两个或多个先后的不到强度的刺激可以叠加起来突破阈值点位。也可以,临近多处阈下刺激,叠加产生兴奋。
                        上面的这个解释有一些学术化。但是这个解释却很好和情绪的发展对应的起来。


                        IP属地:广东37楼2017-12-22 17:19
                        回复
                          情绪(二)
                          在没有接受到刺激,之前我们的情绪是平静的。一旦接受到了刺激,而没有超过某种强度这个时候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这个时候情绪是积累的。情绪的积累,可以跨时间,跨地点跨空间。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性质的事件的刺激。是可以完全积累在一起超越情绪爆发的那个边界。你是情绪就开始爆发。但情绪的爆发。是这样,无论你在给他多强的刺激他的爆发也就是那么大的力度了。换句话讲,你给他再强的刺激他的爆发总是有一个强度上的上限,哪怕你就再给他一点点刺激她,还是会以那么大的强度来爆发。但很快,爆发完了,就是情绪的恢复。情势的恢复并不是马上归于平静,而是会在平静之前有一个情绪上的反复。
                          所以我们情绪的整个表达过程和神经元内的电传导是非常类似的。换句话讲,我们这种情绪表达是有她生理基础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情绪的释放。情绪的释放,也会很快。正如情绪的爆发可能会由不同的事情刺激。共同组成引起的一样,情绪的释放,也可以跨时间,跨地点跨空间。之所以能这样说就是因为在我们身体内衰减的,只是电信号。这个和有哪些事情引起并没有关系。所以释放的时候,也就会把所有的事情情绪一起释放掉。
                          举个简单的例子,白天上班不顺利被老板骂了一顿,窝火,但是只能忍者,后来吧这个烦恼向伴侣倾诉,结果伴侣不理解你,反而要么说你一通,要么就是埋怨,还是一肚子火窝着,好了晚上看见孩子了,作业不好好写,怎么办?也心烦了,这个时候情绪就爆发了,劈头盖脸把孩子数落一顿,这下子自己舒服了,以前的那些窝火也就都释放了,请注意,情绪是释放了,但是事情还是记得。晚上不知道怎么又想起来了,窝火,正好伴侣也在,也可能因为孩子起冲突了,不由分说,就把伴侣一通说。但是显然这个就是情绪反复。


                          IP属地:广东38楼2017-12-22 17:26
                          回复
                            情绪三
                            情绪的积累
                            情绪的积累往往是由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完成的。
                            比如有一件事情会让你产生激烈的情绪。这仅仅是外部的刺激。但是当年有重新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你难免会在内部也会产生同样的情绪。虽然外部的刺激没有出现,但是你脑海中对事情的重复。也会产生情绪这就是内部的刺激。所以**的记得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刺激的积累。
                            另外一个提到的就是情绪可以跨时间会地点跨事件的积累。两件可能基本上毫不相干的事情,却可以叠加在一起,把情绪释放掉。所以从这个侧面讲,很难防范情绪不被积累。
                            第三个因素就是人脑的人为控制忍。原本应该发现的勤学由于受到大脑的控制,而是情绪,暂时没有发现出来。这不是不需要发现,而是在集累能量。正如很多人知道的。积累的能量越多,爆发的能量就越大。
                            总之情绪的积累,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一个是跨时间,跨地点跨事件的积累。还有一个就是人脑控制的忍。
                            就是这些情绪的积累才会直接影响到后面情绪的爆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7-12-23 11:30
                            回复
                              情绪四
                              情绪的释放
                              情绪的释放在整个过程中都会收到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干扰导致情绪释放的变慢,至于多长时间才能走出这种情绪,没有任何人能告诉你。
                              同神经元传导很类似,释放情绪的时候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达到很大的强度,比如嚎啕大哭,疯狂大笑,但是这种感觉不会持续时间太久就会减弱,但是如果由外部要素持续支持,这种状态会保持很久,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热恋的男女为什么要天天腻在一起。这实在强化这种外部的支持。
                              如果没有内部和外部支持,强度会很快下降,但是不会一下子就归于平静。
                              在情绪释放初期,如果遇到了让人更窝火的事情,负向情绪其实是在积累的,这个时候人的表现也会逐步升级,比如从抽泣到哭泣再到嚎啕大哭。这其中还有一个要素是内部自我反复强化,这个时候情绪还是在积累,虽然也在逐步释放。
                              当内部和外部都不在强化的时候,情绪的积累才真正完成,这个时候情绪才真正开始消散。然而最难部分不是在月外部强化,而是内在强化,这个越到情绪释放后期,这个作用就越明显。比如一个人痛恨另外一个人的时候,即使这个人不在了,内部这种强化还是非常明显,只有你觉得不需要痛恨这个人的时候,情绪才会真正不积累,但是这种痛恨有时候会伴随终身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坎你一辈子也过不去,因为由于某种外力导致了你内部的不断强化某种情绪,而且没办法自我化解。
                              所以看到有人问,什么时候能走出来呀?我只能呵呵呵了。


                              IP属地:广东40楼2017-12-25 16: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