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吧 关注:1,123贴子:8,414

【资料】 祀典相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民间传说人物:七仙女(只羡鸳鸯不羡仙)》
2012-01
作者: 罗晶, 董浩, 编著
目录
二、一个有关七仙女与仙浴潭的传说
三、流传广泛的《天仙配》故事
四、还有这样一个关于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
五、曲折、有意思的七仙女故事
第二节 到底有没有七仙女这样一个人
第二章 传说起源
第一节 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由来
第二节 董永七仙女和牛郎织女故事的异同
第三节 董永七仙女故事中的小疑问
一、故事的时间和地点
二、董永和七仙女所生的儿子到底叫什么名字
三、董永七仙女故事的发展流变
第三章 相关故事
第一节 湖南澧县的传说
第二节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在淄川、周村一带的传说
第三节 江苏淮安丹阳董永遇仙传 一、 日头国 二、燕子窝 三、石乌龟 四、玉皇赌咒 五、千里草 六、百日缘
七、“哄不过明天” 八、理丝桥 九、等鸡子 十、七姐的天梯
第四节 江苏东台西溪董永七仙女故事
第五节 《搜神记》董永变文(敦煌拾零)
第六节 湖北孝感董永七仙女的一串好故事 一、绊根草 二、天宝得宝葫芦 三、天宝的白绫扇 四、天宝得米口袋
五、仙女梭 六、董墓春云 七、木梅台 八、槐阴树 九、线子街 十、百步梯 十一、饭山 十二、孝子碑
第七节 武陟县董永传说:槐荫记曲话
第八节 河南西平县流传的董永七仙女故事
第九节 广东江门流传的七仙女故事
第十节 江西新余七仙女传说
第十一节 旌德箬岭古道“天仙配”
第四章 各地庙宇
第一节 湖北枝江市仙女镇仙女庙
第二节 河南汝宁县仙女庙
第三节 河南西平县仙女庙
第四节 江苏金坛丹阳董永村遗迹
第五节 湖北孝感董永与七仙女遗迹
第六节 江苏东台董永七仙女故事遗迹
第七节 山东千乘与董永七仙女庙
第八节 河南省武陟县董永七仙女遗迹
第五章 纪念习俗
第一节 元曲中已知至少曾有过两部关于董永的戏
第二节 明代传奇至少有三种搬演过董永的故事 一、心一子的《遇仙记》 二、顾觉宇的《织锦记》 三、青阳腔《槐阴记》
第三节 舞剧《天仙配》
第四节 湖北孝感趣俗:请七姐
第六章 地域文化
第一节 “孝文化”早已成为湖北省孝感市的特色文化
第二节 山东博兴大力推广孝文化
第三节 江苏东台千年古镇西溪对董永传说的推崇
第四节 江苏金坛人们对董永与七仙女的热爱
第五节 武陟大地与董永和七仙女传说
……
第七章 历史影响


IP属地:重庆1楼2018-04-11 18:11回复
    元 舒頔 《贞素斋集·七姑峰》
    大姑云髻青披肤,小姑雾鬓青模糊。三姑窈窕新沐梳,不知山灵许嫁无?婷娉侍侧第四姑,五姑六姑醉欲扶。惟有七姑低小隐,复见疑是当年,化石望厥夫。
    湖南慈利县
    明万历《慈利县志·山川》:“七姑山,在七都,其山壁立,高峰上有七姑仙女祠,下有蟠桃洞。”
    清康熙《慈利县志·山川》:“七姑山,在县东三十里,高出众峰,罗列拱向。有七姑仙女祠、蟠桃洞,曾有里人祷于此,得周朴碑记。”
    清嘉庆《慈利县志》:
    “七姑仙女,不知何时人,姓名事迹皆无考,仅存祠宇数椽,相传仙女在此成道飞升,故山与洞俱名七姑。按:旧志载,里人祷雨七姑洞,得周朴墓碑,今亦轶失。但朴系唐末人,则仙女为唐时人,或唐以前人,俱未可知。迄今正月间,妇女犹以服饰装作仙姑,焚香降神,以问休咎,唱迎送之歌。其歌曰:‘正月正,百草青,奉请七姑来看灯’云云,是七姑亦必有由来矣。”
    “仙女洞碑,在三都七姑山蟠桃洞里,人曾祷于此,得周朴碑记。”
    清同治《慈利县志》:
    “七姑山,在县西南三都一区,崇峦杰出,俯视群山,上有七姑仙女祠,相传姊妹七人于此成仙。一说上应七姊妹星得名。”
    “七姑仙女,姓字、事迹皆无考,仅存祠像。相传七姑飞升,故山与洞皆以七姑名。据旧志载,里人祷雨七姑洞,得周朴碑记,文半磨灭,不能全晰。但朴系唐人,则七姑为唐人亦未可知。今正月间,妇女犹以服饰装作仙姑降神,问休咎。”
    “七姑山蟠桃洞碑,在七姑山腰,深约数重,有倒生石莲、灵泉、石田、石桌、棋局等胜迹,旁有石扇封固,未详所由。晋周朴读书于此,石碑犹存。”
    “七姑庙,在七姑山,旧名蟠桃寺,国初众姓重修,因更名焉。嘉庆时简体仁又募修之,置田二亩,正银四分。咸丰六年,伊子林……增修,费金数百,其基有五色花石,俗传七姑遗迹。”
    此记载提供了如下信息:1、此庙原名蟠桃寺,清初重修后,才更名七姑庙;2、清代作了三次修葺:重修、募修、增修;3、嘉庆时,置有田土二亩,交纳税金。
    慈利古文人:
    清 汪士羽 《七姑山二首》:七姑山上七姑仙,山有仙姑山乃传。欲识此山灵异处,时有云气覆山巅。蟠桃洞里久成仙,周朴记碑自昔传。我向山中寻古迹,几回惆怅碧峰巅。
    清 王南川 《七姑山》:小住名山不计年,钟声隐约澹含烟。尘心已了仙心静,云气迷离覆岫巅。
    清 魏湘《竹枝词一首》:七姑山高上接天,建宫曾祀七姑仙。瓣香争向仙姑爇,尽诉痴情怜不怜。
    请七姑和参拜七姑祠、七姑洞是两码事,其功能虽都是“问休咎”(吉凶)、“祷雨”或询问阴司亲人的情况,但参拜七姑祠、洞则是烧纸装香、磕头作揖向天界或冥界的“七姑”问和求。请七姑在慈利县西部原大庸县今永定区又叫放阴花灯,接神词嘉庆《慈利县志》只留下三句唱词,其实词较长,全部唱词:
    正月正,百草生,请七姑,看花灯。花灯看,梭罗转,梭罗树上打金钱(一种叶似铜钱的草本植物)。金——钱,银——钱,打到七姑床门前。七姑七姑早早来,莫等深更半夜来。半夜来,逗狗咬;早晨来,逗鸡叫。屋檐童子(门神的一种)请站开,让我七姑好进来。
    湖南华容县
    清乾隆 狄兰标 纂修《华容县志》:七女峰,七峰高峻。俗相传曾有见七仙女来此,故名。
    唐 张说:“千山纷满目,百川豁对面。骑来云气迎,人去鸟声恋”。
    白玉蟾 《七女峰》:“宋时松竹晋时苔,踏转山回洞户开。流水也知尘世杂,依然流向此山来”。
    七女庙早在宋代就已琉璃生辉、尖角高耸、巍然于天地人和之中。
    明 孙羽侯《小除日登?石山历石门七女诸峰》:岁暮野遨游,驾言陟层障。万木日萧疎,十里峰遥向。髙髙?石山,独立心怡旷。巨人迹夐奇,云母泉清漾。中与石门连,绝境凌蓬阆。黄精神女供,丹药羣仙藏。松桧蟠灵根,衣冠閟深葬。岭雪竞晴晖,崖瀑散余瘴。强台意惬多,仙庐怀恣放。江湖左右流,鹿豕朝昬傍。俯视藐培塿,四顾离尘坱。安得同卢敖,八极随笻杖。
    《开辟演义》:五升七姑星,列于天河、鹊桥之后;
    《陕西通志》:
    【全唐诗话】七夕防女设果酒豆芽祀告织女神民间亦具果鸡蒸食相餽
    【临潼县志】七夕俗于是日飬女之家供七姑水主于院落中献以瓜桃枣梨月上星辉招贫家女未笄者击瓦坯唱歌
    《陕西通志》:【附古祠庙】织女祠在县东十里董永墓侧相传董永因贫典身葬父为人治丝昼夜勤苦天感其孝遣仙女配永机织偿足而去时人异之立庙以祀
    《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增城县 灵山 在县城北六十里上有仙女石旱祷辄应按县志体势甚高而顶上宽平周回三百里后抵从化县界南有石岩岩左有大白石又谓之七姑仙女石积水出焉可灌田千亩
    清《广州府部汇考》增城下记:“灵山,……上有仙女石,旱祷辄应。”
    与上述记载相对应,牛牯嶂山下的农村流传“七朵莲花六朵开”的七仙女传说。牛牯嶂七仙女故事现已编入《广东民间故事全书》广州增城卷。
    《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大鹏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大鹏所镇山也一名七娘山传昔有仙女七人游此以其如鹏踞海中故名
    《湖广通志》:罗田县 七娘山县北八十里昔有女子七人于此升仙石上鞋迹犹存
    《广西通志》:灵川县 夫人庙又名七娘庙在县南三十里董家洲南齐永明四年始安内史裴昭明梦七神女云冠玉佩各执小旂圭印自言为荆楚南司祸福之神此方被妖蜃所害今当禁之既觉询得其故乃为建祠秩祀水险遂平
    《广西通志》:七仙女不知何代人隐于兴隆土司七首山学道后仙去
    河南
    《道光武陟志》:老槐阴 在县治西北。相传孝子董永遇仙女于此。
    《河南通志》:仙女池【在西平县城东南一十里相传董永遇仙女于此】
    《汝宁府志》卷二十七 · 明 傅振商《仙桥夕照》:“二孝庄前迹已陈,董姑解佩旧河津。年年七夕通灵会,曾忆桥边合卺人。”
    湖北
    《明一统志》:仙女山【在荆门州东南百二十里相传有七仙女于此围棋迹存上有梳妆台庙遗址存】
    《大清一统志》:仙女山【在荆门州东二十里明统志相传昔有七仙女于此围碁其迹尚存】
    《湖广通志》:仙女山相传有七仙女于此围碁迹存上有梳妆台庙址
    《至顺镇江志》:望仙桥 在延陵镇南 【俗传汉董永孝行感于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


    IP属地:重庆2楼2018-04-11 19:13
    回复
      《六壬金铰剪》:
      6、昴星:无克无遥,俯仰酉神,统履之体。虎狼如秦,阳仰阴俯,中末反寻,虎视眈眈,沉潜遁形。按七姊妹昴星躔酉仅二三度,参考武备志。
      《道法会元》:谨请扶桑大姑星,东斗七娘祝妙真
      台湾
      清 《嘉义管内采访册》:七月七日,读书人为魁星帝君圣诞。世传为牛女渡河,谓之「七夕」,亦谓「七娘妈生」。庄社家……向天礼拜,祈祷消灾改厄。童子多挂七娘妈香火,泉人不特如此,用五色纸涂七娘妈亭一个,约二、三尺高,置于厅堂前,焚香礼拜。拜毕,将此亭当天焚化,祈祷平安。
      《重修台湾府志》:七夕。张巡方 <竹枝词> :露重风轻七夕凉,魁星高燕共称觞。幽窗还听喁喁语,花果香灯祝七娘(七夕,家家设牲醴、果品、花粉之属,夜向檐前祭献,祝七娘寿。或曰魁星于是日生,士子为魁星会,竟夕欢饮;村塾尤盛)。
      《新竹县志初稿》:七日夜,陈瓜果、花粉,拜祝七娘神,曰「乞巧」;士子则虔祭魁星,彻夜会饮。又相传:是夕为牛女会合之期。
      《云林县采访册》:七月初七日,士子为魁星诞。是日世传为牛女渡河,巫家以为七娘诞,登坛说法,鼓角諠譁;
      清 《楹联丛话全编》:
      临桂倪鸿曰:“某尝自出成句,曰‘片月如船,满载桂花,撑入银河七姊买。’募能属对者,厚酬之。久无一应,后扶鸾乩为对,曰:‘明星布局,变为棋子,携归玉洞八仙敲。’”按:织女,粤人呼为七姊,由七夕得名也。
      广东东莞县
      清 陈伯陶 《东莞县志》:
      大岭山 山巅有七娘庙,香火极盛,
      (明末·张穆)春晓同叶秀翀诸子登大岭七仙坛望海 其二
      信有神仙窟,千盘入霭霞。十年思远览,今日笑相誇。云散方知海,莺啼复见花。夜闻多鹤驭,环佩曳风斜。
      七娘庙,今为马山庙又名七姐庙,为马山主庙。北宋时已建立,有八百年历史,原称"七仙坛",又名"七娘庙",因庙中供奉王母娘娘七位女儿的神像而得名。
      《东莞县志》:
      亭岗:在城东南三十里,旧有瑞石庵明,邑人黄天胤建今圮,别有七娘庙,香火颇盛,秋节诸乡往祀,士女如云。
      七娘庙即亭岗古庙。古庙里有一个守庙人……把他看着是亭岗民俗的一个传承者。他向我们介绍,亭岗古庙建于明嘉靖年间,已有四百年历史。
      清 尹棠,七绝:名山亘古秀灵钟,庙貌巍峨插碧峰,槛外长江翻细浪,亭边古木听孤松。
      洪迈 《夷坚志》:“乙志载汀州七姑子,赣州亦有之,盖山鬼也。遍城郭邑,聚多立祠宇。其状乃七妇人。颇能兴祸咎。”
      江西
      古代赣州有36条街,72条巷,选街谣三首: 1、夜(一)光山,二码头(今和平路),三潮井(今天厚德路),狮(四)姑岭, 五道庙,六合铺,七姑庙,八角井,九曲巷,侍(十)臣坊。……八境台:八境台,章贡台,郁孤台,拜将台,凤凰台,高戏台,钓鱼台,龙凤台。
      章贡区
      《林蕙堂全集·登章贡台题七姑祠下》:二水交环,一亭孤峙。飞鸿数尽斜阳里。蛾眉何处问残碑,金炉篆冷飘香地。豆架藤荒,瓜棚竹倚。闲行暂遣羇情耳。无端高处转生愁,归帆不把乡心寄。
      七姑庙。今卖钗坡豆芽井巷内存有一简陋庙棚,有“仙婆”驻守,市井间亦呼为七姑庙。旧时,方园仅十余个平方公里的虔城,光寺庙据说就有87座之多,其中七姑庙之类的也有七处。在众多的庙宇中,除少数有名气的大庙外,多数是小庙,有的只有四扇三间。本文所指的七姑庙,也算是较小的。它位于龙湖井东段。此庙早已拆毁。
      传说王母娘娘的七女儿是最痛爱世间孩儿的,她会为遭难的幼童化解病痛。于是,凡是居民集中的地方都建“七姑庙”。庙里恭奉观音菩萨和七仙姑,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敬神拜仙。如遇孩子有病出痘,不论何时,母抱儿急行七姑庙,久拜不起,许愿烧香,送油贡果,捐资修庙,赠衣金身,唯命是从。
      如今除了作为古迹保存的七里镇仙娘庙外,再也找不到此类庙宇。此庙分三层,一层三霄居正中,左边为麻姑,右边为七仙女。仙娘古庙的戏台是赣南惟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戏台,据说有260多年的历史。
      赣南仙娘信仰主要是三霄神和七仙女。民间认为三霄神与七仙女十人主管妇女生育、小孩疾病,尤是驱除小孩的天花、水痘、麻疹等病。仙娘信仰在赣南仅次于许真君信仰。
      于都县
      清光绪二十九年《于都县志》:“(九月)九日,以只鸡壶酒祀七姑之神,而采菊东篱罕有知为雅事者。”
      七姑神俗称“七姑子”、“七姑姬”、“七圣娘”、“七仙娘”、“七婆太”,相传是七个年轻漂亮的女山神,出没无踪,来去飘渺,对普通民众施善乐助,对恶人强霸则兴灾起祸。过去于都多兴庙祭祀,香火不断。尤其是重阳日更盛况空前,为求七姑神造福民间,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此俗现荒废。
      经调查,赣州、赣县解放前都有不少七姑庙,后来被毁。宁都至今有“婆太庙”,信仰相同。而赣州大余县以及广东的韶关南雄、河源紫金以及湖南宜章等地,都有七姑神信仰。
      福建
      在闽西长汀、上杭、永定等地均还有七姑庙,当地将她崇拜为守护乡土的英雄神。
      《长汀县志》:【七姑神】宋代巳有,称七姑子,全县城乡都建庙奉祀,其庙称七圣官或婆太庙,有的庙中塑七尊小偶像。客家人聚居处多立此庙,清道光年间有人误将惠利夫人当作七姑神,因惠利夫人原名莘七娘。
      《永定县志康熙本》:七姑庙 二。一在县治龙冈西麓,举人周行先倡建; 一在溪南里折滩。
      江西大余称作“七姑姬”:七姑姬是福建南安特有的神。相传所谓七姑姬是七个年青漂亮的女子,她们是山神,出没无踪来去飘渺,对普通民众施善乐助,对恶人强霸也能兴灾起祸,尤其关照处于社会底下层的广大妇女。


      IP属地:重庆3楼2018-04-11 19:58
      回复
        《嘉庆郴州总志 山川志》记载:“七姊石,在州西南五十里,顶上七大石合成一岩,内有七姊妹石像,祈求灵验。下有七姑庵,水经下石江。”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6-15 11:06
        回复
          《宋会要辑稿》:
          在旧七姑垣寨七姑垣:原作「七姑姐」,据《九域志》卷二、《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改。
          康熙《陕西通志》:
          七夕俗于是日飬女之家供七姑水主于院落中献以瓜桃枣梨月上星辉招贫家女未笄者击瓦坯唱歌【石泉县志】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6-22 19:05
          收起回复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河南志书》陈州
            元宵,闺阁女子有请七姑娘之戏。先取柳木于元旦五更密埋粪中。上元取出,缚木杓为首,以门神纸蒙之著衣服,依人而动,以叩头之数占岁丰凶。
            箕姑以筲箕插著,蒙以巾帕请之,至则两手托其胁,能写字能击人,或但舂举以应卜者所叩。
            帚姑以敝帚系裙以卜,至则能起卧以占事。
            竹姑以小竹剖为两,二人各一著,对抬两端相向如舁舆状,爇楮祷之神至则双篾中合相戛为兆。惟人所占,以数多寡为验。或能鼓其中,谓之开花也。
            苇姑亦同。
            针姑以针对穿一线请之,神至则针尾相合为兆,以卜巧拙占吉凶。旧说魏文帝美人薛妃针 入神,能暗室剪裁,故后世女子祀之以卜巧。
            七姑群女以笊篱偷门神糊,于上画成人面,以柳枝为身,以衣覆之相和以请之,神来即能拜,而扶之则重。或云:唐俗,元宵请戚姑之神。盖汉之戚夫人死于厕,故凡请者诣厕请之。今俗称七姑,音近是也。
            紫姑,《显异录》云: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之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俗呼为三姑,又云坑三姑娘。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6-22 20:04
            回复
              《茶香室四钞》……提到了帚姑、针姑、苇姑等其他六位仙姑,她们与紫姑有着相近的神职……在此主管占卜的紫姑,衍化为七,
              清《茶香室四钞》“上元日箕帚诸卜”:
              江南 《嘉定县志》云:俗谓正月百草俱灵,故于灯时备诸祠。卜箕姑,以筲箕插竹,蒙以巾帕请之,至则能写字,能击人。帚姑,以敝帚系裙以卜,至则能起卧。竹姑,以小竹剖为两,两人各一箸对招,两端相向,如舁舆状,神至则双篾中合,相戛为兆。或能鼓其中,谓之开花。苇姑亦同。针姑,以针对穿一线请之,神至则针尾相合…或云唐俗, 请戚姑之神。盖汉之戚夫人死于厕,故诣厕请之。今称七姑,音近也。”
              清《紫姑占福》:
              请了紫姑神下来,还有竹姑乖苇姑呆,七姑判事针姑猜,箕姑帚姑呆打孩。寿域开下瑶台。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6-22 20:18
              回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6-22 20:26
                回复
                  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
                  帚卜拖裙验(敝帚系裙以卜名扫帚姑),箕诗落笔惊(即古紫姑今谓之大仙俗名筲箕姑)。微如针属尾(以针姑卜伺其尾相属为兆名针姑),贱及苇分茎(苇茎分合为卜名苇姑)。
                  明《月令广义》:
                  唐俗元宵请戚姑之神。盖汉之戚夫人死于厕,故凡请者诣厕请之。今俗称七姑,音近是也。
                  光绪《雩都县志》载:七月七日,妇女以衣蒙箕向天暗祝,谓之“箕卜”;九月九日则以只鸡壶酒祀七姑之神。
                  清《灰七姑辞》:
                  (自注:禾俗尝以二月祀灰七姑,即紫姑之遗也。)
                  红缯张筲箕,斜插海棠杏,灶前舁来灶下请。小妇荐清茶,中妇陈白饼,大妇拜致辞,烛花弄鬟影。种粳种秫须多收,养蚕新丝十倍抽。不愿生儿近王侯,但愿蕃息滋羊牛。小姑灵感识人意,髹箸重重书作字。筲箕频动小姑回,瓦炉香烬柏子灰。稚男收拾枣栗去,门前箫鼓喧春雷。
                  道光二年《黄安县志》:
                  女儿则迎紫姑仙以卜,谓之 “七姑娘 ”。
                  同治五年《长阳县志》:
                  幼女请紫姑神,问灾病,休咎、年岁,曰 “请七姑娘”。
                  同治九年《长乐县志》:
                  请紫姑神,俗谓 “请七姑娘”。
                  同治八年《江夏县志》:
                  是夕,村女辈以女衣左右持之,设香案,诵俚歌降神,云 “请戚姑”。… 按,神传为 “戚姑”,俗讹谓 “七姑”,即七星仙女,
                  民国31年《西昌县志》:
                  乡村灯宵,有请背篼、扁担、七姑娘神诸游戏者。神降,背篼、扁担能自转动,幼女七人天然舞蹈,旁人唱曲歌,声转变,舞势随之,神采意趣,愈出愈奇。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6-22 20:29
                  回复
                    《明一统志》:
                    《职方乗》云:尝有少年,见美女七人,脱五彩衣岸侧,浴池中,少年戏藏其一。诸女浴竟,就衣化白鹤飞去,独失衣女不能去,随至少年家为夫妇,约以三年还其衣,亦飞去。故又名浴仙池。
                    其中引述了北宋洪刍(1066年-1128年》《豫章职方乘》有关“浴仙池”的记载,洪刍《豫章职方乗》现已不存,难以求证全部。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6-22 21:59
                    回复
                      明《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
                      妹子岁岁今宵。人间乞巧,自有我等为安排,彩楼人教他挑字回文绝技,瓜叶女训他描龙绣凤全才,灯窓士子若……妹子今夜熊罴入梦,明年兰桂生阶,外甥弥月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06-22 22:37
                      收起回复
                        清《嘉义管内采访册》
                        七月七日,读书人为魁星帝君圣诞。世传为牛女渡河,谓之「七夕」,亦谓「七娘妈生」。庄社家家杀鸡烹酒,备■〈艹壬〉莱龙眼各品物,在厅堂前,向天礼拜,祈祷消灾改厄。童子多挂七娘妈香火,泉人不特如此,用五色纸涂七娘妈亭一个,约二、三尺高,置于厅堂前,焚香礼拜。拜毕,将此亭当天焚化,祈祷平安。
                        清《福建通志台湾府》
                        七夕呼为巧节,家供织女,称为「七星娘」。纸糊彩亭,晚备花粉香果、酒醴三牲、鸭蛋七枚、饭七碗,祭献毕,将端阳男女所结彩缕翦断,同花粉掷于屋上。食螺蛳以为明目。黄豆煮熟,洋糖拌里,及龙眼、芋头相赠贻,名曰「结缘」(赤嵌笔谈)。
                        清《广东新语》:
                        七月初七夕为七娘会,乞巧,沐浴圣水。
                        清《台海见闻录》:
                        七夕为乞巧会,家家设牲醴、果品、花粉之属,夜向檐前祝七娘寿。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6-22 23:56
                        收起回复
                          1923年《中华全国风俗志》
                          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等,极钩心斗角之妙,初六日陈之庭内,杂以针黹、脂粉、古董、珍玩及生花时果等,罗列满桌,甚有罗列至数十方桌者。邀集亲友,唤招瞽姬(俗称盲妹),作终夜之乐。贫家小户亦必勉力为之,以应时节。初六夜初更时,焚香燃烛,向空礼叩,曰迎仙。自三鼓以至五鼓,凡礼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拜仙。礼拜后,于暗陬中持绸丝穿针孔,多有能渡过者,盖取“金针度人”之意。并焚一纸制之圆盆,盆内有纸制衣服、巾履、脂粉、镜台、梳篦等物,每物凡七份,名梳装盆。初七日,陈设之物仍然不移动,至夜仍礼神如昨夕,曰拜牛郎。此则童子为主祭,而女子不与焉。礼神后,食品玩具馈赠亲友。拜仙之举,已嫁之女子不与会,唯新嫁之初年或明年必行辞仙礼一次,即于初六夜间,礼神时加具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得子之兆,又具沙梨、雪梨汁果品,取离别之义。惟此为辞仙者所具。他女子礼神时,则必撤去。又初七日午间,人家只有幼小子女者,咸礼神于檐前。礼毕,燃一小梳妆盆,曰拜檐前,祈其子女不生疮疥。俗以檐前之神为龌蹉神也。复有一事,即于是日汲清水贮于坛内密封之,尝久贮不变臭味,曰七月七水调药,治热性疮疥,极有特效。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06-23 15:17
                          收起回复
                            《孝感县志》:
                            “先于小除夜(即十二月二十四日)取粪箕之架埋厕侧,正月十五夜洗净覆以女衫,画人面于上。焚香拜祝,两女持之,神来则自动叩地,以拜之数为判,此所请者为‘戚姑’或‘七姑’。是夜请乩仙,则谓紫姑。然多以‘戚姑’、‘七姑’与紫姑相合者,所卜问者亦蚕桑休咎之类。”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3-06-23 15:35
                            回复
                              明 嘉靖《罗田县志》“卷八-仙释”:
                              【七娘】“同心七女在县东八十里山中修道后同羽化登仙,其山以此得名,至今山有鞋迹七双为验。”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3-06-23 15: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