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kissing the fire,用大白话说是把头凑过去点烟,但轻轻一句“kissing the fire,表达出了徐志摩对人生的一种诗意的态度.一种介于生活与诗之间的态度.
记得过去看到过一个关于金庸与梁羽生文章区别的观点,印象特别的深刻.我们都知道,他二人对历史都非常的精通,但在他们的小说中,对历史的处理态度很不同.那个观点大致是这个意思:
历史对于金庸来说好比挂在墙上的钉子,他用这颗钉子挂他的武侠小说.所以在他的小说里,有些人物是历史上有的,但故事往往是虚构的.
梁羽生则不然,他把历史直接写进小说,小说里人物的举动可以和历史一一照应.
很明显金庸的境界要高些,高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处理历史与江湖(我们也可称之为现实或生活)时,金庸当然要表达他对于历史现实或生活的一些观念,对于这些观念,人们或许是已知的,但如果通过武侠小说的方式表达出来,会更有意思,就象kissing the fire,文学之于人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而且,在这里,我们通过江湖看到的历史现实或生活,并没有湮没江湖这个本体,他们隔岸相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比之下,梁羽生就不然了.他把历史直接写进江湖,结果江湖被历史沉重的锁链拖住了脚步,步履蹒跚.
我突然想起陈凯歌导演,他本人的人文素养非常的高,所以常把很多历史的人生的哲学的东西让电影去承担.电影除了要承担这些宏大的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娱乐和赚钱.其实我最喜欢的两部国产电影是霸王别姬和鬼子来了.有时候在欣赏陈导演和姜导演作品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担心:陈导演往往太精英,姜导演往往太聪明.所以会担心陈导演放不下架子,姜导演刹不住聪明.搞的电影很吃力,哲学很痛苦,观众很上当.
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你要表达的东西和你所用的题裁一定要有一个适当的距离,所以才可以避免这样的尴尬:即“kissing the fire”的时候,距离太远,点不着烟屁股,距离太近,会烧着胡子茬.
记得过去看到过一个关于金庸与梁羽生文章区别的观点,印象特别的深刻.我们都知道,他二人对历史都非常的精通,但在他们的小说中,对历史的处理态度很不同.那个观点大致是这个意思:
历史对于金庸来说好比挂在墙上的钉子,他用这颗钉子挂他的武侠小说.所以在他的小说里,有些人物是历史上有的,但故事往往是虚构的.
梁羽生则不然,他把历史直接写进小说,小说里人物的举动可以和历史一一照应.
很明显金庸的境界要高些,高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处理历史与江湖(我们也可称之为现实或生活)时,金庸当然要表达他对于历史现实或生活的一些观念,对于这些观念,人们或许是已知的,但如果通过武侠小说的方式表达出来,会更有意思,就象kissing the fire,文学之于人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而且,在这里,我们通过江湖看到的历史现实或生活,并没有湮没江湖这个本体,他们隔岸相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比之下,梁羽生就不然了.他把历史直接写进江湖,结果江湖被历史沉重的锁链拖住了脚步,步履蹒跚.
我突然想起陈凯歌导演,他本人的人文素养非常的高,所以常把很多历史的人生的哲学的东西让电影去承担.电影除了要承担这些宏大的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娱乐和赚钱.其实我最喜欢的两部国产电影是霸王别姬和鬼子来了.有时候在欣赏陈导演和姜导演作品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担心:陈导演往往太精英,姜导演往往太聪明.所以会担心陈导演放不下架子,姜导演刹不住聪明.搞的电影很吃力,哲学很痛苦,观众很上当.
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你要表达的东西和你所用的题裁一定要有一个适当的距离,所以才可以避免这样的尴尬:即“kissing the fire”的时候,距离太远,点不着烟屁股,距离太近,会烧着胡子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