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睡半晚吧 关注:73贴子:8,332

回复:【九】可重看那些山水风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人再会去猜想那些往事。
那是静候着腐朽的谜。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2楼2021-03-10 15:42
回复
    想来我的自我探索直到如今,如果再说什么无怨无恨仿佛都是虚伪了。我惊奇于人自身情感发展的本能,那似乎并不以我的意志或者愿望为转移,回避机制也并不忠实于其本身功能,反而由这个机制让我对自身处境有更清醒的认知。从情感上看我确实因此减少了很多留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痛苦有所减少,可见痛苦的根源并不来自于留恋,而是我根本上对对方的想法一无所知。
    我虚构着一些情节,在这些情节里,我原本应该明确拒绝一切的可能性,但我后来才知道我一定会有所犹豫。这像是给了走进死胡同的人两条前途未卜的大路,既可以自欺欺人地去拮取一瞬蜜糖的甜,也可以平静地步入漫长的疗愈,从此再无牵绊。我终归不知道我会怎么选,我如今不受那么多道德感的拘束,并且直觉告诉我饮鸩止渴只会让人更加无法掌控未来,七年的执念依然强到足以支配我,足以让我爱让我恨,或者感到无力拒绝,或者言辞刻薄。
    这只是一个场景的模拟,我发现我的心情是那么容易因为这一段感情而调动起来——不怪乎我会因为梦境去伤心欲绝,关于你的一切向来是我无法逃避的情感信号,即使是到现在也是同样。我平静地接受了客观存在的这种牵绊,只盼着这种状态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步稳定下来,最后能不让我再因此束手束脚,至此才不算是孽缘。
    说来习惯真是可怕的东西,我仍旧习惯于将你当作我演说的听众,也不管现实生活中你是否想知道这一切。以致于我总下意识以为你知道许多事,实际上你也从未听闻。于你,好像还真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写到这里我也要再次感叹修辞的可怕之处,我再不敢胡乱去譬喻,生怕制造一些带着隐痛的牵连——而已有的譬喻多少牵扯到关于你的事情,毕竟那可是七年攒下的譬喻啊。触目四周,尽管一切自始至终都那么遥不可及,我还是留下了那么多让人浮想联翩的痕迹,抛下的尝试就像一把火烧去了我的魂灵,我永远也忘不了,我意识到我不能那么做,只能再次尝试去和解。只盼着你能走到最好的结局,或许我也就没那么遗憾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3楼2021-03-13 13:54
    回复
      剧中的双向救赎真的好绝,都说人要追求出世的心,但人间烟火总蕴藉得让人沉溺其中。我想说一粥一饭、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平凡人间当然是救赎,但实际上我这么幸运的人都离人间烟火气那么远,因此会有许多故意找寻牵绊的念头,不然也不至于自困其中。
      算到后来,可能真要怪际遇弄人了,我拒绝了那么久的宿命论,只怕是其实越忌讳越深信不疑。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4楼2021-03-13 14:05
      回复
        一开始是经验性的诗篇,后来是感觉派的自白。确认感觉的成分和比例用了那么长时间,我s的比例比n低了可真的不是一点两点。
        给它时间去确定也是好事,但实际上这时间也不是我主动要给的。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7楼2021-03-13 14:19
        回复
          “我把你的名字,栽种在一株李树下,让枝叶伸展,向天空表白。”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8楼2021-03-13 15:48
          回复
            一个关于城市规划的梦,梦里城市是一个一百层的同心圆,按照功能要求层层叠叠。忽然意识到,绝对的功能性必然走向灭绝人欲的乌托邦,这让这个虚拟的庞大经济体在我眼中显得让人沮丧起来。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9楼2021-03-15 00:34
            回复
              “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0楼2021-03-16 12:34
              回复
                灵感乍现让我忽然明白,我的直觉让我退却,但我的感情却因为害怕虚度青年时光而愿意去与人互相纠缠。事情的关键在于“我愿意”,而不在于对方是否与我真的有灵魂上的共通之处。既然我现在也没有那么愿意了,那种种矛盾也没有可以依托之处。那么简单的道理,可惜人总需要走过心路才能真正认同。
                两个月的自省像是漫长的退烧,每每思及或者假装在与你对话时,我仍然怀抱着一种听再版唱片般的温情,但渴求之情确实离我越来越遥远了。那些歌谣又携手回到我的梦里,带着我从头梳理自己的爱情,然后我好像再次原谅了一切发生发展——那是不同意义的原谅。
                我的梦终于又充盈着悠长的怀缅了,那一切在旧时光里不再显得特别,又变成了万家灯火里普通的一盏。我偶尔穿过人潮久久望向它,它自顾自明明灭灭,我也不期待有可能的重逢。
                我把自己的想法拆开又拼接,时而结构主义,时而功能主义,总是没完没了地像是在做文字游戏。还好我知道那对我真的有意义。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1楼2021-03-17 14:28
                回复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真的好爱姜夔。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3楼2021-03-18 02:27
                  回复
                    我曾爱过的所有遗迹
                    是蓝天和一些苍白的星星
                    风在林中迅速地移动
                    空虚休眠 水波寂静
                    那棵老云杉树站着回味
                    他在梦中吻过的白云
                    索德格朗 | 北欧之春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4楼2021-03-18 02:53
                    回复
                      摸鱼。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5楼2021-03-18 02:54
                      回复
                        只有春风在岁月里永垂不朽。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6楼2021-03-18 03:51
                        回复
                          和朋友讨论到艺术是否能被程序化的问题,在此记录一下我自己的思考。
                          首先在命题上,艺术与审美是个人在整合内部信息、调节内在需求以后的外在反馈,它源于一种不协调的动力,所以在形式上需要体现出表达的诉求。这种诉求因为同时代性或人与人的同质性带来一种审美上的共通,从而带来偏好和创作者和旁观者之间的会心,并且产生进一步的交互共鸣。
                          科技似乎是对美的范畴的缩小,美可以是规整是严谨,也可以是模仿和重塑,但将其当作艺术的全部是危险的。虽然技术上未必是做不到的,但在情理上我认为这涉及到一种尊重人性的伦理。况且如果艺术创作要得到某个具体个体的情感共鸣,对个人的发生发展的数据收集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经过在主观上尚且不可知,客观上也难以论断无数外因与价值观审美观构成上孰轻孰重,孰远孰近。这也是为什么被艺术打动的偶然性能让人如痴如狂,它是对自身感受的挖掘和启迪,且“规范”对其而言完全是隔靴搔痒。
                          之前上神经科学的课时谈到焦虑的问题,实验认为通过思维整合的表达能有效降低焦虑和负面情绪,它可以减少人的内在的矛盾,带来审美体验。在大数据的艺术创作上,在缺少内在的焦虑情况下,作品是缺少本质的生命力的。它也缺少了一点不言明的隐喻,无法给人“得到知音”的深层快乐与共鸣,因为这个类型的快感的来源本身就是稀有和偶然。
                          在审美上,进化论认为美感的本源虽然是多样化调和成的一致性,但某特征的突出所带来的不协调是在大众审美的基础上使某作品受到关注的必要特征。正如叙事的侵略性更容易让人破防并触动同源的情感,被程式化的侵略性必然会带来习以为常。作品可以被整合成形式上美的,但做不到让人拍案叫绝。
                          就个人而言,似乎艺术的科技化不像是扩展解压的途径,而更像是一种焦虑源,与艺术的根本目的相背而行。艺术作为人与人沟通的渠道,一旦臣服于统计与数据,那小部分人的审美需求必然要被生产线所淘汰,使社会逐渐走向只寻求速食快感的乌托邦。人不再因为需要解决内心冲突而探索个人的表达可能性,这对艺术而言这无疑是一条末路。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7楼2021-03-19 05:55
                          回复
                            忽然get到了“假想敌”的浪漫之处,那根本上还是在于某个人在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与众不同。他可以是让人无法释怀的对手,也同样可以是爱催生出的仇敌,越是独一无二就越是需要形式上的了结。
                            想来所谓的“自毁倾向”可能也是因为对了结的渴望大于对自己的爱,但渴望本身也是自私的,可见自私与自爱并非一体同源,而对外的情感需求才是一切的根本。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8楼2021-03-19 09:47
                            回复
                              不可替代性是人安全感的来源。
                              进化心理学对这条理论的逻辑论证真的很有意思。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9楼2021-03-19 1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