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人俱乐部吧 关注:136贴子:1,578

回复:我国重要节日排序 对外汉语教师需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外学中文:“号”和“日”有什么区别?
学生常问:
“老师!三月八号和三月八日有什么不一样?”
在教日期这个话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会问。
如何解答:
这个问题,其实学生的疑惑在于“号”和“日”有什么区别。
答案很简单:“号”更口语,“日”更正式。
扩展思维:
是不是有老师会惊讶,“就是这些!”
“对,就是这些。”
但这里,晓晓想跟大家分享一条辨析词语时候的方法,那就是看语义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是更正式还是在生活中用的更多。如果遇到学生临时提出问题,而我们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在脑子里自己造句,然后快速总结下。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书面语VS口语
词性:动词,名词,形容词...
褒贬意
常用固定搭配
基本上这几个方面总结下,就是我们要告诉学生的答案。是不是很简单呢?
一个“日期”的课堂小活动
“日期”这个话题下的语言知识并不难,因为都是一些固定的结构和词。重点在于如何组织学生开口说和练习,然后帮助他们内化到脑子里。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总的思路和一个课堂活动以供参考。
总体思路:
不断重现练习。学完这个话题,之后上课时,可以隔三岔五地提问下学生“今天几月几号?”“今天星期几?”老师可以尽量地表现出自己真的不知道,以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景给学生。(这里晓晓想说句题外话,好的老师有时候需要是一位好的演员。)
一个课堂活动:
制作一周计划表。
青少年儿童汉语课,可以结合手工,老师跟孩子们一起做,一起写。
成人课堂,可以老师做电子版的周计划表。然后发给学生请学生填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请学生说一说他/她的一周计划。一句话,语言教学要落脚在“说”上。这样才是成功的课堂。这里“说”的形式可以是说自己的计划,也可以请学生说同学的计划。还可以结合听力,一个学生说,一个学生记录。总之,课堂活起来了,气氛自然就好了。学生就不会觉得无聊了。大家说呢?


114楼2021-12-30 11:06
回复


    115楼2021-12-30 11:06
    回复
      对外汉语教学之刚(刚刚)和刚才
      近义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学生学起来较为吃力的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提问最多的部分。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搞不清楚,只是回答的差不多,这种教学无疑是尴尬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辨一辩最常考、最常被问的一对:刚(刚刚)和刚才。
      刚(刚刚)
      副词: 表示行为、情况等发生在不久以前。
      差不多达到某个程度或范围,意思是“仅仅”“只”。
      正好;不大不小、不多不少。
      刚才
      名词: 表示时间,指说话前不久的时间。
      相同点
      都可表示行动情况发生在不久前,都可以做状语。
      大卫刚说什么?(刚才√)
      你爸爸刚打来电话说让你回家。(刚才√)
      不同点
      词性不同
      “刚才”是名词、“刚”是副词。词性不同,功能也不同。
      “刚”不可以用在主语前,“刚才”可以。
      刚才你朋友来找你了。
      刚才我去了一趟图书馆。
      刚才他在这儿,现在不知道去哪儿了。
      “刚”不可以做定语,“刚才”可以。
      刚才的情况你也看见了。
      请把刚才的旅行计划再说一遍。
      “刚”后面可以跟时量补语,“刚才”不可以。
      他刚来了一会。
      我刚到这里两个周。
      用“刚”的句子,句中还可以有别的具体的时间词语,“刚才”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用“刚才”的句子中不再有其他的具体的时间词语。
      现在刚开始上课。
      早上天刚亮,他就醒了,睡不着了。
      他上个月刚买了一件衣服。
      意思不同
      两者都可表示动作或情况发生在不久前的时间,但是所表示的时间意义有差别。
      “刚”指事情发生不久,这里的“不久”可以是实际上的时间短,也可以是说话人感觉上的时间短。“刚才”是指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
      他刚才还在,现在不知道去哪儿了。(可能几分钟以前,离现在比较近的时间)
      你刚来,先了解一下这里的环境再说吧。(可能来的时间真的短,也可能已经较长时间了,但说话人觉得时间短)
      “刚”还可以表示数量、时间、空间等正好在某个点上,或者勉强达到某种程度,有“仅仅”、“只”的意思。“刚才”没有这种意思。
      我们到上海站时刚十二点。
      考试考了60分,刚及格。
      黑板上字很小,刚能看见。
      在句中搭配不同
      “刚”可用于复句或紧缩复句中,两个动作发生间隔时间短,常和“就”连用。“刚才”不可以。
      你刚来就走吗?
      他回家刚放下书包就又跑了出去。
      “刚”可以和“想”“要”连用,表示事情即将发生还没发生,此时又发生或出现了新的事情。“刚才”没有这个意思。
      她刚要出门,电话铃响了。
      刚想给你打电话,你来了。
      我刚要出门,发现下雨了。
      “刚”不可以跟“不”“没”连用,否定词“不”“没”跟“刚才”连用时,放在“刚才”后面。
      刚才你去哪儿?
      你刚才没有告诉我。
      刚才我还不了解发生了什么。


      116楼2022-01-04 11:37
      回复


        117楼2022-01-04 11:37
        回复
          对外汉语教学之颜色文化内涵
          颜色词是每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的普通词汇,但是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和性感色彩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这些词语文化内涵的不同源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容易引起跨文化沟通中的误解。因此颜色词的教学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黑色”的文化内涵
          古人认为黑色代表北方,而且还代表冬天。汉语的颜色又分为正色和间色,由于黑色代表了“四方”中的北方,所以黑色也被归纳到正色的名下。黑色在汉语中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颜色,有时尊贵,有时落寞。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神秘的颜色。但无论如何,黑色在汉语的基本五色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形容平民老百姓,称民为“黔首”。唐宋以后,朝廷更是规定平民只能身着黑、白二色。因为在统治者的眼中,劳动人民总是低贱和愚昧的。到了文革时期,“黑色”又用来表示反动、叛乱之意。
          “白色”的文化内涵
          在民俗文化中,白色又被当作了丧事的代表,是人们心目中的禁忌色。它象征死亡、凶兆、悲凉。皇帝死了,全国都要穿戴白色以表哀悼;老百姓家中有人死亡,家属要穿孝服,为之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现在人们参加追悼会时佩戴白色纸花,亲戚朋友通常还在臂膀上佩戴黑纱,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敬意。在中国的传统戏曲中,某些角色的脸上有各种颜色的图案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中白色脸谱的角色,一般是性格粗暴、为人奸诈的男性人物。因此,“白脸”象征奸诈“阴险”,生活中的“唱白脸”比喻装出严肃的样子,意为作恶人,与“唱红脸”相对,常搭配使用。
          “黄色”的文化内涵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被赋予了最高的特权的颜色。但是在唐朝之前,黄色并没有独霸一方,如《论语》中有记载,孔子为臣跟随天子参加祭祀,就是着黄服。可见那时臣子也可以穿黄衣。《礼记》中记载“野夫黄冠”。这里“野夫”指的是农民田夫,也就是说农民田夫也可以戴黄冠。“黄”还与妇女的面部的妆容有关,古代妇女用彩色的纸、云母片、蝉翼、蜻蜒翅膀或者鱼骨等,染成金黄色或者翡翠绿色,并把它们剪成各种好看的形状,贴在额头、嘴角、两鬓作为装饰。因此就有了“对镜贴花黄”的句子。除此之外,还有表示事情失败的意义,如:“买卖黄了”、“对象黄了”。黄色有了色情、低级趣味的意义源自于十九世纪的美国纽约的《世界报》定期刊登的连环画《黄色的孩童》,从此黄色便与色情发生了联系。所以把耸人听闻的色情、仇杀、犯罪方面的新闻称作“黄色新闻”。
          “绿色”的文化内涵
          元代时有明确规定,妓女和歌女家的男子必须戴绿巾。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记载:“吴人称妻有淫者为绿头巾”。由此开始,以所谓“戴绿帽子”表示男子之妻不贞洁。清兵入关时也规定凡汉族兵都举绿旗,用于区别满、蒙族由黄、白、蓝、红等颜色组成的八旗子弟兵。如果一个人身体不适或者受到惊吓会说脸就会“发绿”,说明脸色不好,没有血色。到了现代,“绿”贬义成分逐渐减少,除了“绿色”表示比原来有所下降、“绿帽子”妻子有外遇)等义项之外,其它表示贬义的义项已不常见了。现代社会,人们又重新重视起“绿色”象征生命和希望的意义,因此人们用绿色象征生命,春天,安全,希望,和平。“绿色通道”就是生命通道,也指为贫困学生正常就读提供的援助性的服务。绿色还作为安全通行的标志,如:“绿灯行”。
          “红色”的文化内涵
          “红”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当然,这里说的“红”就是指赤所代表的红色,而不是其他的间色。有这样一种说法,说“红”色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我们的先民对火的崇拜。因为火出现之后,给先民的生活带来了温暖,驱走了黑暗的恐惧感。中国人在遇到值得庆祝的事情时,总是要用红色来装饰。如众所周知的中国第一大节日—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张的灯为红灯,结的彩也是红彩。贴的对联、门联、包压岁钱的纸包都要是红色的。可以说红色是中国春节的主打色。除了春节,还有中国人的新婚又是一个红色的节日。红色被认为跟爱情有关,因为中国的传说中有一位专管人类姻缘的月老。人们认为两个人彼此的姻缘都是月老用红线绑住了两个人,所以两人才会在一起。因此结婚时以红色为主,贴红喜字、红枕头。新娘从头到脚都穿红,戴红盖头,穿红衣、坐红花轿,新郎要在胸前戴大红花。正是因为这两个日子对红色应用的极为频繁,才使得红色成为了中国的代表。现代社会,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中国人是非常钟爱红色的。
          红色还有一种独特的含义,这个含义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所以是中国的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所代表的旗帜是红色的,所以就有了“红色革命”这种词语。因此也就产生了“红军”“红区”“红色政权”等一系列红色词语。这一时代所创作的歌曲都被称作了“红色歌曲”。


          118楼2022-01-05 11:03
          回复


            119楼2022-01-05 11:04
            回复
              中文学习之易混汉字解析
              在中文学习里,有的字音似或形似,在用法上要严格区分,避免外籍学生误用。今天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
              “做”与“作”
              在文章中,如果后面接名词,则用“做”;如果后面接动词,则用“作”。“做”侧重于具体事物,“作”侧重于抽象事物。
              另外,“做工作”这一搭配,“工作”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均用“做”。
              例如:作贡献、作表率、作斗争、作为;做生意、做买卖、做饭
              “即”与“既”
              这两字容易混用,要细加区别。
              “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发”;“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
              “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如“既成事实”“既然如此”“既往不咎”和“既得利益”。
              “既”也是连接词,如“既聪明又用功”。
              “记”与“纪”
              “记”与“纪”,有时是同义词,而用时要注意其区别。“记”多义,抄写下来用“记录”“记载”。留存在心中用“记忆”。也有“标志”“符号”之意,如“标记”。
              “纪”也有记下来的意思,如“纪实”就是指记录事实,也指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多用于标题),一般不写作“记实”。“纪行”一般不写作“记行”。
              在“纪念”“纪元”“纪律”和“创纪录”“纪录片”等词中,不要用“记”。
              “连”与“联”
              “连”侧重相接,“联”侧重相合。连日、连续、连接、牵连的“连”不能写作“联”。
              联合、联邦、联欢、对联、三联单的“联”不能写作“连”。
              “俩”与“两”
              “俩”是“两”“个”两字的合音词,“俩”字后面不能再接“个”或其他量词。
              例如:我们俩、我们两个
              “辨”与“辩”
              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意为辩解、辩论。例如:辩驳、辩护、争辩、辩白。
              “辨”一般是指经过分析、区别的进行判断。例如:辨别、辨析、辨认。
              “和”与“与”
              “和”跟“与”都是做连词比较多,做介词比较少。做连词时都表示平等联合,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两者的色彩有所不同。“与”的书面语色彩比较明显,因此多用于书面语中,口语中用得比较少。“和”则在口语跟书面语中都可使用。另外,在公文标题中,一般使用“与”。


              120楼2022-01-06 11:36
              回复


                121楼2022-01-06 11:37
                回复
                  跟着对外汉语教师一起学习防疫新词汇
                  冬季低温,新冠疫情流行加速,在眼下这个非常时期,除了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变,有些词语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今天让我们跟这对外汉语教师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防疫新词吧!
                  “罩”夕相处
                  地铁车站属于公共场所,面对疫情,出行请全程佩戴口罩。口罩阻隔的是病毒,不是爱!
                  “量”入为出
                  进站前请主动配合工作人员对您进行体温的测量,保持距离排队进站。
                  一“扫”而过
                  无锡地铁建议广大乘客使用无接触的扫码乘车,扫一扫即可进出站,降低车票的流动,进一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以“独”攻毒
                  合理规划出行时间,避开高峰期出行更安全。大家进站或候车时要保持距离,分散车门候车,间隔就坐,减少交流。
                  万无“疫”失
                  无锡地铁各车站全面部署,全面排查,全民动员,全体监督,确保无锡地铁疫情防控落实到位,万无“疫”失。
                  万众“疫”心
                  当前疫情仍有反复,切记不可掉以轻心。无锡地铁与大家一起共同抗疫,大家万众一心,排除万难,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


                  122楼2022-01-10 11:01
                  回复


                    123楼2022-01-10 11:01
                    回复
                      选择关系的语法如何讲解 对外汉语教师请收好
                      关于选择关系的语法各位对外汉语教师都知道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其解释和教学方法。
                      “一面…一面”、
                      “一方面…一方面”、
                      “一来…二来”、
                      语法解释:
                      “一面…一面”表示两个以上动作同时进行
                      “一方面…一方面”连接的是事情的两个方面或两种情况,不强调时间
                      “一来…二来”连接的是两个原因或目的
                      教学展示:
                      情景展示
                      他一面做动作,一面讲解
                      (这里强调“做动作”和“讲解”两个动作同时进行,并且是同一个人做的)
                      学汉语,一方面要重视听说,一方面也要重视读写
                      (“听说”和“读写”是学习汉语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他要辞职,一来他不喜欢这份工作,二来工资太低了
                      (“不喜欢这个工作”和“工资太低”是他要辞职的原因)
                      ……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宁可…也要”、
                      语法解释:
                      “与其…不如”、“宁可…也不”和“宁可…也要”辨析
                      “与其…不如”多用于谈看法、提建议
                      “宁可…也不”多用于叙述当事人自己的选择
                      “宁可…也要”多用于表示选择这一做法的目的
                      教学展示:
                      情景展示
                      与其他去,不如你去,你对情况了解些。
                      (面对“他去”还是“你去”的做法,说话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车上人太多,我宁可走路,也不坐车
                      (表示说话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走路”)
                      她宁可自己少休息点儿,也要把工作做好
                      (说明“她”选择少休息点的目的是把工作做好)
                      ……


                      124楼2022-01-11 11:10
                      回复
                        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对外汉语教师必备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而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成就,而且在去年又正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这个知识点考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今天就为对外汉语教师们奉上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申遗成功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历史渊源
                        公元前1200年的殷商时期,有用甲骨文记载,反应四季变化的“四方风”。该篇甲骨文中用四个方向的风为春夏秋冬定义,于是有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最早的渊源。
                        在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已经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24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将一年清晰的划分为四季。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提出,则是在西汉刘向编著的《淮南子》中。在这部著作中,以天体运行规律为依据,第一次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的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按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 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节气变化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对应起来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个是相对简单的版本,记忆难度相对较小,也基本能够应付一些常见的二十四节气相关题目了,比如对节气进行排序。这个民谣,一共四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每句内含六个节气,四句刚好二十四个节气。同时,大家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分别是:春、夏、秋、冬,每句中间的一个字连起来也是春夏秋冬,只不过前一个春夏秋冬是“四立”,后一个春夏秋冬是“二分二至”了。看到这些,也有利于大家记忆和对节气进行排序了。


                        126楼2022-01-12 11:03
                        回复


                          127楼2022-01-12 11:03
                          回复
                            教老外学中文 如何避免语言错误
                            教老外学中文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老师不仅要有教学技巧,外语能力,文化沟通,还需要在语言上有一定的注意和规范。为了让课堂更加有序,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值得大家注意。今天小编就通过一则案例给大家分析一下。
                            【案例】
                            孙老师是国内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最近被派往日本的一所孔子学院教授汉语。
                            孙老师有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在第一天去上课时,他自信满满地走进教室,开始教学,然而课堂氛围却没有他想象的活跃,学生也并不积极。
                            课后孙老师和学生沟通交流,询问是否中文太难?学生却告诉他:“老师你说话快,我不懂…看,能懂。”孙老师这才恍然大悟。
                            【案例分析】
                            语言是为了交际,教师课堂语言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学习目的语。
                            在学习者目的语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教师的语言需要适当地通过简化、详细化和放慢语速、降低难度让学生听懂,否则师生就难以交流。
                            另一方面,教师的语言对学习者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动中介语向目的语靠拢,因此必须是规范的。还要体现“i+1”原则,不断增加难度,逐渐向母语者水平靠拢。为此,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应当注意:
                            (1)不论语音、词汇、语法或汉字,都应准确、规范,不允许有错误存在。
                            (2)教师的语言有朗读、讲解、对话、指令和提问。
                            (3)教师的语速应正常或接近正常,避免夸张。
                            (4)教师的语言要简练,克服口头差或过多的重复、啰嗦等不良的语言习惯。
                            (5)教师的选词用句要浅显易懂,循序渐进。
                            (6)教师要有意识地重现已学过的句型和词汇,有利于学习者的复习巩固。
                            (7)尽量使用目的语教学,避免语言转换或夹杂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


                            128楼2022-01-13 11:07
                            回复


                              129楼2022-01-13 11: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