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婚姻吧 关注:212,170贴子:7,428,985

婚姻的一些看法(技术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原本在小三吧写分析的,最近写的偏离了小三主题,所以我到这里来写,因为我写的东西比较杂,所以我来这里写,不要认为我的想法只是适合小三,其实对于守婚同样适用,就看怎么理解了,
原帖 https://tieba.baidu.com/p/5392439256
我会把以前写的再总结一遍,如果不想看看就等着我重新整理的,那样条例更清楚


IP属地:广东1楼2017-12-13 16:09回复
    在分析原则之前,先要普及一点知识,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最开始的三个阶段就是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 父母期
    1:儿童期,
    儿童期的特点很明显,对权威说YES,最典型的做法就是,等着权威来安排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想应该怎么处理。这个时候,权威就是做事的中心。
    儿童期的人对于权威是百依百顺的,即使自己有想法也不会强烈的表达出来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表现的极为听话,这个阶段没有特别强的对错观念
    2:青春期
    青春期的特点是对权威说NO,也就是典型的权威说往东自己偏要往西的类型。这个时期,最经典的场面就是对抗,和外部对抗,和自己对抗,这个时候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时候,是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想法的时候,但是往往会搞得周围的人鸡飞狗跳。
    为了展现自己是对的,这个人可以和所有的东西争斗
    3:成年期
    典型特征就是能自己独立分析事情,看到事情的正反两面,允许反面的存在,强化正面的影响。这个时候,对错就不是衡量事情的标准了,而是去看利弊。懂得合作比竞争更有机会共赢。
    4:父母期
    前三个阶段其实都是再学习技能的阶段,各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断实践,于是会形成各种策略。但是到了父母期就是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各种策略,收放自如,做到大象无形。
    什么意思呢?这个很有点像武侠小说里面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如果遇到侵犯,可以随时拿起任何一个东西来当剑用。对于人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事情也是做到顺势而为,完全不需要什么固定的套路。但是这需要很多的积累,遇到问题的时候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可以处理,而已可能还不止是一种方式,至于用那种方式,完全凭当时的环境来判断。
    这个阶段是个放下的过程,前三个阶段是拿起来的过程。但是很多人到不了这个阶段。遇到问题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更多的东西。
    总之父母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放下很多以前建立的约束。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并不是同步的,很多人即使已经成年也没有达到心里年龄的成年期,而是处在之下,这种区分是从做事的方法上看出来的。
    但是这种分析是针对自己,和针对具体事情的。因为,如果用来分析别人,这就是一把伤害别人的刀。很多人对于自己熟悉的事情是可以用成年期的想法做,但是对于感情或者不擅长的事情往往就是儿童期或者青春期。
    总之,分析心理年龄是针对自己和具体事情的


    IP属地:广东3楼2017-12-13 17:47
    回复
      进一步解释心理年龄
      1:儿童期,由于力量比较弱小,所以往往跟随权威,这个时候是自己不能独立分不清楚对和错的,但是总是会看到对的一面,并不是因为事情或者做法本身就是对,而是需要相信事情是对,世界是美好的。这个时候,对于自己界限不清楚,经常就是别人越过界限来要求自己做事,自己即使想反抗也只能忍者
      2:青春期:这个阶段,力量增强,意志力增强,开始独立看问题,但是总是很容易看到问题的反面,希望把反面或者自己认为的错误纠正掉。已经能够按照自己想法来看世界是个重大进步,但是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经常会越界去干涉别人
      青春期和儿童期是孩子的两个阶段,是自然成长的过程
      3:成年期。这个阶段,不仅独立看问题而且会看问题的全面,当然包含问题的正反两面,明白恨多东西没有绝对的对错,也就无需非要搞清楚对错,而是着眼于如何达成目标和效果。会从错误中看到积极的东西,允许反面的存在,而是在正面加强,成年期开始就是眼睛向内看自己的阶段,这个需要一定的学习才能完成。
      这里成年期告诉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是看到事情的反面,但是一定有正面存在,因此如果反面很难短时间内解决,不如改变思路,承认问题存在而不去解决,从事情的正面加强,当正面不断加强的时候,反面原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变的现对弱小,这个时候解决起来容易很多。
      解决问题有两个基本方式
      1:直接解决问题本身
      2:接纳问题的存在,而找到事情的正面,等到正面加强之后,很多问题就不攻自破,即没有直接解决问题,但是问题还是被解决了。


      IP属地:广东4楼2017-12-14 10:28
      回复
        人的三层和三脑
        人的三层指的是言行层,头脑层和心灵层。 三脑指的是 生存脑,情绪脑,思考脑。
        先说三层
        1:言行层,,所有人的想法和内心活动最后都要通过言行来表达,如果内心反转千万次,但是没有行动,别人就无法知道你真正的想法。通常言行会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意图,这只是一种假设,因为有些行动是无意识做出来的。
        2:头脑层,这个好理解,就是理智分析的想法,这是对信息分析和处理的地方,。
        3:心灵层:心灵层往往是看不到的,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内心的想法往往和思考过应该怎么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心灵层存在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时候,心里层的想法是不容易察觉到的
        再说三脑
        1:生存脑,这是从爬行动物时代就开始有的部分,这部分存储了大量的基本的求生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的时候,这部分就会调动全身的反应,会在逃跑或者战斗中选择一个。这个部分是从人一出生就具备的。
        2:情绪脑,这个部分也是人在一出生就基本发育完全的,但是还不是完全发育。我们的各种情绪就是在这个地方产生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具备了所有基本的情绪。
        3:思考脑,这个是人类发育最晚的部分,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比如我们学习所有知识都是在这个部分。


        IP属地:广东7楼2017-12-15 12:45
        回复
          需要说明上面的分类其实是很粗糙的
          说到大脑就不能不说神经学,因为大脑当中信息的传递就是靠着神经细胞上的突触完成的,虽然我们现在的研究深度已经足够深了,把大脑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都能列举出来,比如害怕这种情绪是那个脑部分完成的,这些都容易知道,但是害怕这个感觉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也就说整体系统的功能协作至今都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当然这也不乏很多假说。
          比如,看见熊,拔腿就跑,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感到害怕,问题在于,是边跑边怕还是先怕后跑还是跑了之后再怕,都是没有被证实的,。
          比如在这个分析中需要多次用到的,思考和情绪,这是两部份不同的功能,但是至于怎么情绪发生的细胞基础还没有得到证实,那怎么办呢?只能从外部观察来推断可能是这样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现象下手来解释内心,因为在神经学没有发达的过去,别人也是这么过来的,至于是否相信,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
          我们需要用到的
          三脑:生存脑,情绪脑,思考脑。
          当然也会多少附带涉及,言行层,头脑层和心里层。


          IP属地:广东8楼2017-12-15 12:58
          回复
            生存脑
            写这个部分其实为了以后不涉及这个部分的内容,而是直接讨论后面的情绪脑和思考脑。
            但是事实上,在大脑结构中,这个三部分的神经是连接在一起的,是不能完全分开。
            生存脑顾名思义是人生存先来需要完成的基本生理需要和一些基本的保护自己行为,这些行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
            还是从动物说起,非洲大草原上的角马群非常庞大,每年角马生孩子就是把孩子扔在毫无遮拦的草地上,角马妈妈都不是趴着生孩子的,几乎都是站着生孩子,小角马刚一出生就需要在几分钟内站起来,一它需要跑,否则就会被吃掉,二,它只有站着才能去喝母乳。所以角马必须学会刚出生就睁开眼睛,站起来然后就是奔跑。
            还有一些是需要找到隐蔽的地方去生宝宝,这样妈妈几乎都是卧着或者趴着,而小宝宝也不需要一定睁开眼睛。但是很多小宝宝是需要自动动用四肢找到妈***来吃奶的。
            好了到了我们人类,通常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眼睛是闭着的,因为不会动,所以不会自动找到妈***吃奶,只能是妈妈照顾宝宝。
            所以出生环境越好,宝宝出生需要保留的本能就越少。只需要保留基本维持自身运转的功能。至于响应外部环境的动作很多就不具备了。
            生存脑的存在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要对于外部的危险提供一个最快速的反应。所谓最快速的意思就是,生存脑一旦启动应急,那么它的选择就是在逃跑或者战斗之中选择一个,而这个时候,情绪脑和思考脑几乎是被掐断了,这个时候人是没有时间做出精细化思考和表现情绪的,因为最重要的是活下来,所以反应速度越快存活的机会就越大,但是这种快速反应的代价就是对于刺激的辨识不准确。
            很多人都知道虚惊一场,就是说明生存脑对于刺激无法准确辨识。很多类似的信号都会激发生存脑的单一反应,逃跑。特别是来自于眼镜看不到的地方,只能依靠感觉,听觉等来辨认的刺激。虽然这种刺激很模糊,但是生存脑的作用就是保证个人生存下来。
            所以在大脑中,控制力度最强的其实是生存脑,但是这一部分的力量我们通常都是用不上的,因为多数时候我们没有生命危险。
            总之遇到生存问题,人的动力是最大的。


            IP属地:广东10楼2017-12-15 17:18
            回复
              相看两不厌,欣赏能激发爱情
              相互包容能维持爱情
              相互厌烦只能毁灭爱情
              最终只能和能进入自己精神世界的人在一起。


              IP属地:广东11楼2017-12-16 20:48
              收起回复
                2:情绪脑和思考脑
                情绪脑和思考脑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情绪有正向和负向的情绪,而大脑的不同部位负责的情绪是不同的,目前的情绪研究能观测到的就到这里了,但是却不能说明情绪本身的完整机制,所以我们依旧采用如下的方式来看待情绪:
                从观察的角度看情绪的刺激,积累,爆发,消失和反复。
                说到情绪,很多人可能都有这么感觉,当一个人在某种强烈情绪中的时候,各种道理的说服往往是不奏效的,这个时候,事情本身并不重要了,情绪变成了第一位的。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这个人的情绪平静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种有效的沟通其实就是用理智的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但是情绪激动的时候,这些都是顾不上的,所以很容易看出来,情绪脑往往比思考脑更加充满能量。
                思考脑这个部分是在人出生后才逐渐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快速成长,很多人都知道,人是有左右脑半球的,我们后天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就存储在思考脑。
                如果不考虑生存脑,情绪脑能比思考脑调动更多的身体的力量,也具有更大的能量,因此,大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通常是情绪第一,思考第二,但是这个不是绝对的,因为思考脑对于情绪有抑制或者加强的作用,所以,如果要想完成一件事情很有动力,应该是情绪脑表达的东西和思考脑表达的东西是一致的,如果两者不一致,就是冲突,这个时候,人是有内动力解决这个冲突的。
                一般而言,人做事的顺序是:生存脑》情绪脑》思考脑,但是这里主要考虑的是情绪脑和思考脑


                IP属地:广东12楼2017-12-18 13:58
                回复
                  感觉为什么总是不一样
                  我们人体上分布的很多感觉器官,它们是相互配合完成感觉,但是需要通过神经系统完成感觉器官搜集的信息,然后交给大脑处理一下。
                  上面这段话就说明了感觉问什么不一样,因为外部环境只能被感觉器官搜集刀,但是确是通过神经冲动的方式传导信息到大脑,大脑知道的是神经冲动,而不是外部环境真实状况,在加上脑部各种信息的处理,最后告诉你的就是感觉,但是这个感觉本质是神经冲动。
                  所以同样的环境,很多人感觉不同,因为传到的神经冲动是不同的。我们人长的越大,神经积累的记忆就越多,处理的过程就越复杂,对于有了年纪的来说,想找到从神经水平感觉完全一致的基本上就没有,那么这就是问题,把你的感觉说出来,别人为什么能完全理解你?当然这不妨碍我们对同一感觉的类似理解。
                  这个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你的感觉从某种角度看完全是唯心的。


                  IP属地:广东13楼2017-12-18 14:11
                  回复
                    相处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接纳
                    接纳首先处理的就是情绪脑的问题。特别是当情绪脑和思考脑冲突的时候,接纳就显得特别重要,有冲突的时候,先解决情绪问题,再来思考该如何解决。接纳就是要让情绪平复下来。
                    为什么要接纳?
                    很简单,事情已经发生了,无论事情发生的本身还是结果,都无法改变,如果强制自己不承认,即不能改变发生的事情本身,自己也不会愉快,这是给自己添堵,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即接纳。
                    接纳本身有迫不得已的地方,但是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主动去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认清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并不需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让自己能在一个宽松,平静的氛围中考虑面对问题。
                    接纳什么呢?
                    首先需要接纳 的就是自己。
                    这个肯定很多人想不到,事情出现之后,作为女性肯定会有很多情绪涌上来,这个时候不管想什么都不要从道德或者对错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而只是需要告诉自己,我已经做了这个事情,不管我是否是愿意的,这个事情我需要面对,这就是接纳,但是想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很多时候,各种后果,各种担心就会随着而来,不是间断的,而是一起来的,这个时候不需要考虑后面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是先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承认自己已经做了,这就很了不起了
                    其次是接纳对方。不管是怨恨也罢喜欢也罢惶恐担心也好,这个对方已经出现在自己生命里面了,这个时候不是需要想,既然做了都做了,那就全盘接受这个人,这就大错特错了。需要接纳的知识这个人已经对你做过一些事情了。就这么简单,至于后面能否接受这个人,并不是某一件事情就能直接决定的,而是很多次的接纳组合一起,就构成了对这个人的接受。接纳是针对事情的,必须承认这个人的存在。
                    还有,接纳对方和自己带来的改变。这个改变包括,对他周围的人,对自己周围人的,因为这件事会影响一圈的人,所以接纳还要包括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人,这个是非常难的。
                    这里面的重中之重就是接纳自己。
                    就接纳本身来说,有三种,一种是被别人接纳,一种是接纳别人,最后一种是接纳自己
                    被别人接纳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了,因为我们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如果别人不接纳你,那么这种感觉出不来,很长时间都会觉得自己很孤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总是感觉到不安全,或者容易感到不安全,那么从小你被人接纳的这个方面就没有做好,长大之后,你会主动要求很多安全感方面的东西,这就是后遗症。
                    接纳别人,这个很好理解,找个伴侣,不管那种,都是对于对方的接纳,如果上面的一部分没有做好,那么你接纳别人其实还是为了完成上面的部分,所以身边的人是需要向照顾小孩一样满足你,这会让你身边人比较累。还有一种情况是,不存在上面问题,接纳别人就是出于对于自身更多需求的一种尝试,这个时候你才会明白你还需要什么来满足自己,当然很多欲望是无法完全实现的,但是这个不要紧,这些都是在尝试之后得出来的,这样开始用自己的态度来认同别人,形成小群体。
                    接纳自己,是其中最难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做事都是有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一种标准,当然如果完成了,皆大欢喜,如果完不成呢?各种情绪就来了,这是人前进的动力也会让人产生各种情绪。我们比较容易用冷静的思维看待别人,也容易理解别人身上很多的东西,但是面对自己的时候,往往会在各种情绪里面,而很多时候是头脑和心里想法冲突了,因为理智的东西很容易明白,但是情绪是相反的怎么办?用心里说服头脑比较容易,反过来就会困难很多。这就是为什么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就是让自己不再产生冲突,从而可以用一种头脑心里一致的方式来行动,这样才能效果最好。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情绪的困扰。
                    比如,你心里不想接受,但是事实在这里,明白需要接受,这个时候需要做的不是去接受这个事情,而是接纳自己心里的不想接受,让自己冷静下来,这个时候再来想办法解决问题,就算问题和自己意愿是不同的也没有关系,总会有一种办法能达到你想要的状态。而这个之前是否承认所谓的事实并不是那怎么非做不可。


                    IP属地:广东14楼2017-12-18 15:33
                    回复
                      接纳和忍受的区别
                      接纳虽然有迫不得已的成分,但是更多时候却需要是自己主动去承认事实,而不会是心理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这个时候接纳应该是一种平静或者喜悦的去看待事情的想法,不会对对方产生强烈不满。
                      忍受是心里有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对方没有达到,如果还是想完成想法,会有很多种做法,其中一种就是忍受,但是这个时候对对方的不满已经生产了,只是还没有到发作的地步,很显然这个时候是有目标的,只是目标没有得到,临时强迫自己配合对方,但是这个不满是可以积累的,可能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就会爆发出来,而对方还不知道实际上已经由来已久。爆发是带有破坏性的,而忍受则是让自己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一种负面情绪当中,
                      这里顺便说一句,很多女性其实并不知道男性从喜欢到迁就到忍受到厌恶和回避的整个过程,而只是看到了男性的疏远,感觉不再爱自己了,这里面的过程其实和忍受一样是由来已久的。
                      所以接纳更多的是不让自己处于一种负面的情绪中。这个时候需要主动变换思路。


                      IP属地:广东15楼2017-12-18 15:33
                      回复
                        接纳(三)
                        当情绪脑和思考脑冲突的时候,接纳特别有用,这个接纳是发生在哪里呢?是思考脑,接纳的东西是情绪脑发出的东西,比如情绪脑说我很生气,那么思考脑就说,对,我很生气,而不是说,你不应该生气。这样是用思考脑来和情绪脑保持一致。为什么要保持一致?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心甘情愿的去做某件事情。这个时候,人是恢复到冷静。这个时候再去找解决办法
                        忍耐则是不同,比如情绪脑说我生气了,思考脑去说你应该控制下自己,情绪脑发现斗不过思考脑,就说好吧,我忍。一个忍字就说明了情绪脑依旧和思考脑是不一致,只是出于某种原因才导致了没有表现出来,那么这个时候做事情就不会是心甘情愿的。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接纳是一种解决冲突的方式。
                        这里面接纳和情绪,注意都有关系,这些会在后面提到。


                        IP属地:广东16楼2017-12-18 17:04
                        回复
                          原则三 降低自己对于别人的要求
                          之所以要提到原则二,是因为要把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区分开,因为自己的事情自己是有期望的,而只要努力了,这个期望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对于别人的事情或者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事情,如果达到自己期望的方式来要求别人,那么就会和别人产生很多的冲突,因为最简单的是别人的期望和你是不同的。
                          比如我们要求某个人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就想按照自己的期望来希望别人完成事情,但是如果看到原则二就会明白,由于事情本身不是自己亲历亲为的,所以这件事情就不是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别人。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放低自己对于别人的期望,从这个人的身上看到对方的努力和进步,这样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融洽,即使这次达不到期望,以后别人进步了,依然可以做的很好。如果反过来,坚持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对方达不到怎么办?首先自己会不满,然后对方也会有不满的情绪,这样相互刺激会陷入一个负向循环,结果两个人都不会愉快,相处不好,对比着看,那种是自己和别人都能身心愉悦的?
                          所以降低自己对于别人的要求,不仅能和对方相处和睦,而且还能看到对方的努力和进步,激励对方的成长。


                          IP属地:广东18楼2017-12-19 17:21
                          回复
                            原则四,分清楚顺序
                            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做的事情中来,这才是我们讨论的核心。
                            去看我们大脑每天都会处理无数的神经冲动,但是反应总是有先有后的,什么事情先反应呢?关系到自身安全的事情最先反应,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其他都可暂停。
                            好了,自己的事情呢?并不是没有件事情都我们来说都是一样重要的,总有些事情需要优先处理,这就是顺序的问题。我们的大脑已经预设了,生命问题高于一切。
                            如果自己事情中涉及到另外的人的时候,还是一样原则,最关系自己的事情优先,什么意思呢?先做好和自己关系最密切的那个部分在做其他的部分。也就说,自己是最优先的部分。


                            IP属地:广东19楼2017-12-19 17:48
                            回复
                              原则2 分清楚那些是自己的事情
                              分清楚事情的界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先来看看神经冲动怎么产生的,首先是需要有外界刺激直接作用到感受器上,感受器转化为电信号,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会转化为神经冲动,而是超过了一定的阈值之后,这时候神经冲动的信号才会转到大脑中去。
                              为什么要分清楚事情?其实很简单,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当然如果不是自己亲自做的事情是不用承担责任的,因此这个界限的第一个标准就是需要这些事情自己是可以亲力亲为,或者叫参与其中。
                              但是是否真的要参与呢?因为一旦参与就会自然有结果出现,这个时候就要为这个结果承担责任。那么在众多可以参与的事情中,那些是值得参与的呢?还是从结果导向来看,如果参与了能得到想要的结果,那么这种事情自己就可以去做,因为这个事能预期并且能承受的结果。
                              但是还有另外的情况,就是得到了不是预期的结果。比如当这件事情中涉及到另外一个人的时候,由于另外一个人是不能完全预期的,所以结果就不一定是想要的,所以这种事情通常就不能归结为自己的事情。
                              如果没有加入人的因素,却出现了做事情可能出现多种可能的后果的时候,这样的事情算不算自己的事情呢?如果这样的事情的结果是可控的,那么这样的事情也算是自己的事情,所谓可控其实本意就是无论出现那种结果都可以负担起相应的责任。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要点就是结果要可控。


                              IP属地:广东22楼2017-12-19 2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