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山吧 关注:4贴子:478

回复:【《杂阿含经》选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0-259】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1165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宾头卢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婆蹉国王,名优陀延那,诣尊者宾头卢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婆蹉王优陀延那白尊者宾头卢言:“欲有所问,宁有闲睱见答已不?”
尊者宾头卢答言:“大王!大王且问,知者当答。”
婆蹉王优陀延那问尊者宾头卢:“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极安乐住,诸根欣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尊者宾头卢答言:“如佛所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汝诸比丘,若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以是因缘,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诸根敷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言:“今诸世间贪求之心,若见宿人,而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而作女想。当于尔时,心亦随起,贪欲烧燃、嗔恚烧燃、愚痴烧燃,要当更有胜因缘不?”
尊者宾头卢语婆蹉王优陀延那:“更有因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发、毛、爪、齿、尘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藏、熟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脓、血、脑、汁、屎、溺。’大王!此因此缘故,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人心飘疾,若观不净,随净想现。颇更有因缘,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不?”
尊者宾头卢言:“大王!有因有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告诸比丘:‘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莫取随形好,增上执持。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爱、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此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
尔时,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善哉!善说法,乃至受持诸根律仪。尊者宾头卢!我亦如是,有时不守护身,不持诸根律仪,不一其念,入于宫中,其心极生贪欲炽燃、愚痴烧燃;正使闲房独处,亦复三毒烧燃其心,况复宫中!又我有时善护其身,善摄诸根,专一其念,入于宫中,贪欲、恚、痴不起烧燃其心;于内宫中尚不烧身,亦不烧心,况复闲独。以是之故,此因此缘,能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时,婆蹉王优陀延那闻尊者宾头卢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去。


73楼2016-02-21 09:17
收起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0-261】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1167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河中草,有龟于中住止。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嗔恚而去。”
    “诸比丘!汝等今日亦复如是,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冀汝眼着于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念法,欲令出生染着六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当执持眼律仪住,执持眼根律仪住,恶魔波旬不得其便,随出随缘;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于其六根若出若缘,不得其便,犹如龟虫,野干不得其便。”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龟虫畏野干  藏六于壳内
    比丘善摄心  密藏诸觉想
    不依不怖彼  覆心勿言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4楼2016-02-21 09:48
    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0-264】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1170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癞病人,四体疮坏,入茅荻中,为诸刺叶针刺所伤,倍增苦痛;如是愚痴凡夫六触入处受诸苦痛亦复如是。如彼癞人,为草叶针刺所伤,脓血流出;如是愚痴凡夫,其性弊暴,六触入处所触则起嗔恚,恶声流出,如彼癞人。所以者何?愚痴无闻凡夫心如癞疮。”
      “我今当说律仪、不律仪。云何律仪?云何不律仪?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贪着,不可念色而起嗔恚,于彼次第随生众多觉想相续,不见过患;复见过患,不能除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是名不律仪。云何律仪?多闻圣弟子若眼见色,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众多觉想相续住;见色过患,见过患已,能舍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6楼2016-02-22 08:43
      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0-265】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1171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系着一处。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罗,次得猕猴。得斯众生,悉缚一处。其狗者,乐欲入村。其鸟者,常欲飞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乐向冢间。失收摩罗者,长欲入海。猕猴者,欲入山林。此六众生悉系一处,所乐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各不相乐于他处;而系缚故,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
        “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则生其厌。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则生其厌。身根常求可意之触,不可意触则生其厌。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此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此六种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随觉境界。如彼士夫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正出用力随意而去,往反疲极,以绳系故,终依于柱。”
        “诸比丘。我说此譬,欲为汝等显示其义。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着,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7楼2016-02-22 08:58
        收起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1-272】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273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佛告比丘:“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
          “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空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于意云何?眼是常、为非常耶?”
          答言:“非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多闻圣弟子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时,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手声譬经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80楼2016-02-26 20:58
          收起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1-274】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275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说言:‘大力者,其唯难陀!’此是正说。其有说言:‘最端政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其有说言:‘爱欲重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
            “诸比丘!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闇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闻独住,是名难陀知量而食,”
            “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者,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中夜时,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系念明想,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经行、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集。”
            “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心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关闭根门,如善男子难陀;饮食知量,如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如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如善男子难陀。如教授难陀法,亦当持是为其余人说。”
            时,有异比丘而说偈言:
            善关闭根门  正念摄心住
            饮食知节量  觉知诸心相
            善男子难陀  世尊之所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楼2016-02-26 21:45
            收起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1-275(恭录部分内容)】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276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如是像类大声闻尼众住舍卫国王园中。……
              ……
              尔时,世尊告难陀言:“汝当教授诸比丘尼,为诸比丘尼说法。所以者何?我自教授比丘尼,汝亦应尔;我为比丘尼说法,汝亦应尔。”
              尔时,难陀默然受教。
              时,难陀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入室坐禅。从禅觉,着僧伽梨将一比丘往诣王园,诸比丘尼遥见尊者难陀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坐。尊者难陀坐已,诸比丘尼稽首敬礼,退坐一面。尊者难陀语诸比丘尼:“诸姊妹!汝等当问我,今当为汝等说法。汝等解者,当说言解;若不解者,当说不解。于我所说义,若当解者,当善受持;若不解者,汝当更问,当为汝说。”
              诸比丘尼白尊者难陀言:“我等今日闻尊者教,令我等问,告我等言:‘汝等若未解者,今悉当问;已解者当言解,未解者当言不解。于我所说义,已解者当奉持,未解者当复更问。’我等闻此,心大欢喜,未解义者,今日当问。”
              尔时,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云何?姊妹!于眼内入处观察,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内入处观察,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尊者难陀!我等已曾于此法如实知见,于六内入处观察无我,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六内入处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应如是解:六内入处观察无我。诸比丘尼!色外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声、香、味、触、法外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尊者难陀!我已曾于六外入处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六外入处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赞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六外入处无我,若缘眼、色,生眼识、 彼眼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彼意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识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是意解:六识身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六识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彼触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彼触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触观察如实无我,我亦常如是意解:六触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当如实观察:于六触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触,三事和合触,触缘受,彼触缘受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彼受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等曾于此六受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受身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受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缘想,彼想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缘想,彼想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想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想身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想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思,彼思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思,彼思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思身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思身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思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爱,彼爱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爱,彼爱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爱身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爱身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爱身如实无我。姊妹!譬因膏油、因炷,灯明得然;彼油无常,炷亦无常,火亦无常,器亦无常。若有作是言:‘无油、无炷、无火、无器,而所依起灯光,常、恒、住、不变易,作是说者,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缘油、炷、器然灯,彼油、炷、器悉无常;若无油、无炷、无器,所依灯光亦复随灭、息没、清凉、真实。”
              “如是,姊妹!此六内入处无常。若有说言:‘此六内入处因缘生喜乐,常、恒、住、不变易、安隐,是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等曾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缘法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清凉、真实。”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诸姊妹!譬如大树根、茎、枝、叶,根亦无常,茎、枝、叶皆悉无常。若有说言:‘无彼树根、茎、枝、叶,唯有其影常、恒、住、不变易、安隐者,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如彼大树根、茎、枝、叶,彼根亦无常,茎、枝、叶亦复无常;无根、无茎、无枝、无叶,所依树影,一切悉无。”
              “诸姊妹!若缘外六入处无常,若言外六入处因缘生喜乐,恒、住、不变易、安隐者,此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义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义当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灭、清凉、真实。诸姊妹!听我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善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利刀,解剥其牛,乘间而剥,不伤内肉、不伤外皮,解其枝节筋骨,然后还以皮覆其上。若有人言:‘此牛皮肉全而不离,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彼善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利刀,乘间而剥,不伤皮肉,枝节筋骨悉皆断截,还以皮覆上,皮肉已离,非不离也。”
              “姊妹!我说所譬,今当说义。牛者譬人身粗色,如箧毒蛇经广说;肉者谓内六入处;外皮者谓外六入处;屠牛者谓学见迹;皮肉中间筋骨者谓贪喜俱;利刀者谓利智慧;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是故,诸姊妹!当如是学,于所可乐法,心不应着,断除贪故;所可嗔法,不应生嗔,断除嗔故;所可痴法,不应生痴,断除痴故;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于四念处,当善系心。住七觉分,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其有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无明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诸姊妹!当如是学。”
              尔时,尊者难陀为诸比丘尼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眷属围绕,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乃至为佛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譬如明月十四日夜,多众观月,为是满耶?为未满耶?当知彼月未究竟满。如是,善男子难陀为五百比丘尼正教授、正说法,于其解脱犹未究竟。然此等比丘尼命终之时,不见一结不断,能使彼还生于此世。”
              尔时,世尊复告难陀:“更为诸比丘尼说法。”
              尔时,尊者难陀默然奉教。夜过晨朝,持钵入城乞食。食已,乃至往诣王园,就座而坐,为诸比丘尼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复于异时与五百比丘尼前后围绕,往诣佛所,稽首礼足,乃至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譬如明月十五日夜,无有人疑月满不满者,然其彼月究竟圆满。如是,善男子难陀为诸比丘尼说如是正教授,究竟解脱;若命终时,无有说彼道路所趣,此当知即是苦边。是为世尊为五百比丘尼受第一果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楼2016-02-27 09:51
              收起回复
                《杂阿含经‧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讲记(4-3)妙境法师(恭录部分内容)
                丁二、六外入处无我
                【诸比丘尼!色外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这是第二段,观察、思惟六外入处也是没有我的。
                「色外入处」:就是相对于内入处,说外边的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入处;外面的境界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入到六识,故名「外入处」。
                「是我,异我,相在不?」六外入处,第一就是「色」:青、黄、赤、白的色,它是不是我?它是异我?是相在不?诸比丘尼回答:不是!它不是我,也不是异我,也不是相在。
                「声、香、味、触、法外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尊者难陀!我已曾于六外入处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六外入处如实无我。」 再观察声、香、味、触、法:「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是的!它不是我,也不是异我,也不是相在。
                怎么知道它是无我的呢?诸比丘尼说,自己曾于六个不同的外入处,如实地观察无我的相貌,也就是在奢摩他里,很认真地思惟六外入处是没有我的。这不只是静坐时作如是观,就是不盘腿坐,也是作这样的观察:六外入处如实是没有我相的。
                丁三、六识身无我
                【「若缘眼、色,生眼识,彼眼识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
                第三段,观察六识身也是无我。修无我观的次第,应先观察六内入处,然后观察六外入处,现在再观察六识身也是无我的。
                执着识是我的人,应该是多一点。所以观内入、外入之后,应该再观察六识。先从眼识开始观察。
                「若缘眼、色,生眼识」:能缘的是眼,所缘的是色;眼缘色时「生眼识」,眼识的了别性就现起来。眼识的生起,先要有作意,然后眼识才现起。
                「彼眼识是我,异我,相在不」:眼识发生作用的时间很短,只是一剎那而已;眼识剎那间灭去,意识开始分别,就是第二剎那了。所以眼识的作用很明显是无常的、不是常恒住,不应该执着它是我。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彼意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其次观察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当然也是一剎那的境界。若是第六意识的分别需要继续地缘现前的五尘,则前五识就不只是一剎那,可能会经过二剎那、三剎那、多剎那还继续活动;但第六意识如果专注地思惟法尘时,则前五识在一剎那间灭后,就不再现起了。
                现在观察第六意识,乃意根以法为所缘,然后生起的。「法」的范围非常广,包括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意,过去、未来、现在等一切法。虽然第六意识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非常大,但它不是常恒住不变异。例如睡眠无梦时,它也跟着休息不活动,所以它也是无常的,不应执着此中有「我」。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识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是意解,六识身如实无我。」 诸比丘尼回答:不是的!它不是我,也不是异我或相在的。理由是什么?因为不是今天尊者问,我们才知道这样思惟、观察,很久以来我们就已经相信佛的法语,作如是的思惟、观察。我们以前曾经这样的学习止观,亦常作这样的思惟、观察,行、住、坐、卧都曾经如是思惟:「六识身如实无我」,此中无有我的体性。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六识身如实无我。」
                从前后文看,不是听佛说法一下子就得阿罗汉,需要长时期的听佛说法、听诸比丘说法,再经过长时期作如是观,而后才能逐渐逐渐地转凡成圣。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感觉到欢喜!因为我们是钝根人,不可能一下子就转凡成圣,也应该须要长时期的学习、观察,长时期的修止观后,逐渐逐渐地开发智慧,而后才能深入第一义谛,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这样子的学习方式适合我们的根性。
                现今的汉传佛教徒很少有人学习《阿含经》,修无我观者更少。若不认为「我执」是有过失的,对难陀尊者反复赞叹修无我观这件事,我们有什么想法?若不学习经论,就无法真实地同意修无我观的重要!只有深入地学习经论,才能认识到我执是生死的根本,我执在日常生活的举心动念中,时时作障碍。能达到这样的认识,你自然会忍可这件事:「应该修无我观!」
                欢喜学习《大智度论》、《中观论》、《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的人,才有可能契合如是思想:「喔!修无我观是对的!」但是也未必真实修无我观。在中国的汉传佛教里,很多人愿意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经是赞叹无我义的;但愿意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就代表欢喜学习无我义吗?不然!一般人都欢喜有「我」的存在,而害怕「无我」!但为什么欢喜《金刚经》呢?原来经上说受持读诵有无边功德,贪求彼功德故才愿意受持读诵,却未能明白,经中所说受持读诵的真实义,不只是读诵其文而已,必须修习无我观才能有大功德。 我们应反省,对经义的学习程度如何?若云如是学习无我方是受持此经,你会不会因为此经不顺我执而停止受持呢?若不受持则不能得尔所功德,你心能安忍吗?若欲成就广大功德,应修习无我观!
                丁四、六触身无我 (略)
                丁五、六受身无我 (略)
                丁六、六想身无我 (略)
                丁七、六思身无我 (略)
                丁八、六爱身无我(略)


                85楼2016-02-27 11:12
                回复
                  丙二、喻合法三
                  丁一、明依灯喻二(油炷灯明器无常显无我义)
                  戊一、喻显二
                  己一、无常义
                  【「姊妹!譬因膏油、因炷,灯明得然。彼油无常,炷亦无常,火亦无常,器亦无常。」 】(解释略)
                  己二、无我涅槃义
                  【「若有作是言:『无油、无炷、无火、无器,而所依起灯光,常恒住、不变易。』作是说者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缘油、炷、器然灯,彼油、炷、器悉无常;若无油、无炷、无器,所依灯光亦复随灭、息没、清凉、真实。」】
                  「清凉、真实」是修学佛法、修无我观成功以后的境界。而不修无我观、或无我观未成就前,烦恼一直地活动,皆是热恼境界。若无我观的圣道成功了,没有烦恼后即是清凉,彼境界不可破坏,故是真实不虚的。此即是我们佛教徒修习圣道,所要圆满的涅槃境界。
                  这个譬喻是很有深义的:所生法是靠因缘有的,没有因缘就没有所生法。这和《大般若经》及《中观论》的无自性义相合,与《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的生无自性义也是相合的。我们若能作如是观,不但可以破我执,亦可破法执,直入第一义谛。
                  故天台智者大师说:阿含经大小共学。 此譬喻「若无油、无炷、无器,所依灯光亦复随灭、息没」,这是事实。灯光依于油、炷、器而现起,灯光本身没有自性,即是无我。但若是油、炷、器都在,灯正在放光的时候,我们能觉悟到这个灯光是没有自性的吗?我们凡夫多数还是不觉悟!
                  戊二、合法二
                  己一、观无常无我
                  【「如是姊妹!此六内入处无常。若有说言:『此六内入处因缘生喜乐,常恒住、不变易、安隐。』是为等说不?」 】
                  下边以譬喻来合法,令我们觉悟我不可得、我所也不可得。不论静坐或是经行时,都应该如是作观。初开始可能是生疏的,但若常常作如是止观,熟能生巧,就会开大智慧,明白无我义,能够得圣道。 「如是」指前面的譬喻。如何将此譬喻运用在法上修无我观呢?「此六内入处无常」:我们这个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性的,它剎那剎那的变坏,最后老病死结束了,故说它无常。假设有人和佛法的思想不同,这样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遇见如意的境界,心里就会有喜乐。这个喜乐是长时期的存在,不会变化的,即使遇见破坏的因缘也不能破坏它,我心里长期地感觉到安隐、喜乐!」这样的说法与事实相等吗?
                  己二、证涅槃寂静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等曾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缘法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清凉、真实。」】
                  此处经文虽然只举出六内入处无常,所生喜乐亦无常,但应该也包括前面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乃至六爱身等。所以,「我等曾如实观察」者,就是经行或静坐时,在奢摩他里曾经如是深入地观察、思惟:各式各样的因缘,会生出各式各样的所生法,因缘不同,所生法也会不一样的。因缘如果被破坏,所生的一切法也随之而灭。就像灯光的道理一样,它不可能一直继续存在。能生苦恼的因缘,若被戒定慧的圣道对治而消灭,所生的苦恼境界亦随之息灭,这时候就会感觉到清凉、自在,即涅槃的真实境界。
                  【「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
                  尊者难陀赞叹诸比丘尼:你们能这样地修止观太好了!太好了!前文说修无我观必须观察「是我,异我,相在不?」而此处虽然没有明显提到无我这句话,但义已显示。 「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一切法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因缘灭,所生法也跟着灭了。这表示所生法没有自己的体性,不能自主,一切由因缘决定,不能说:「你灭了,我不灭!」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因缘灭了,所生法决定「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
                  一切法都是缘起的,是无常、无自性的,与常恒住、有自性、不变易的「我」的相貌不符合,也就表示没有我可得。六内入处、六外入处,乃至六爱身等都没有我可得,观这一切事皆是自性空的,在何处执着我、我所呢? 如果长时期地依这个譬喻去思惟、观察佛法中的胜义,心里渐渐没有贪瞋痴的活动,没有嫉妒障碍的现行,人与人之间会和合无诤、安乐自在,这是非常吉祥的境界,所以说「善哉善哉」。
                  什么叫作佛法?就是文字的经律论。经律论上告诉我们应该这样修行,也就是这样的修止观。难陀尊者是大阿罗汉,且有大神通智慧,他说「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这句话不只是对当时的比丘尼说,今天的比丘、比丘尼也应该包括在内。
                  丁二、影依树喻三(略)
                  丁三、善屠牛喻二
                  戊一、喻显
                  【「诸姊妹!听我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善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利刀,解剥其牛,乘间而剥,不伤内肉,不伤外皮,解其肢节、筋骨,然后还以皮覆其上。若有人言:『此牛皮、肉全而不离』,为等说不?」】
                  戊二、合法
                  【「姊妹!我说所(斯)譬,今当说义:牛者,譬人身麤色,如箧毒蛇经广说。肉者,谓内六入处。外皮者,谓外六入处。屠牛者,谓学见迹。皮、肉中间筋骨者,谓贪喜俱。利刀者,谓利智慧。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 】
                  (下略)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5160(此讲稿全文链接)


                  86楼2016-02-27 11:34
                  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1-280(恭录部分内容)】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281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萦发目揵连出家来诣佛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
                    ……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云何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
                    佛告目揵连:“若眼见适意、可爱念、能长养欲乐、令人缘着之色,彼比丘见已,不喜、不赞叹、不缘、不着、不住;若眼见不适意、不可爱念、顺于苦觉之色,诸比丘见已,不畏、不恶、不嫌、不恚。于彼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着;不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着;内心安住不动,善修解脱,心不懈倦。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如是于六触入修习多修习,满足三妙行。”
                    “云何修三妙行,满足四念处?多闻圣弟子于空闲处、林中、树下,作如是学、如是思惟:此身恶行,现世、后世必得恶报;我若行身恶行者,必当自生厌悔,他亦嫌薄,大师亦责,诸梵行者亦复以法而嫌我;恶名流布,遍于诸方,身坏命终,当堕地狱。于身恶行,见现世、后世如是果报,是故除身恶行,修身妙行;口、意恶行亦复如是。是名修习三妙行已,得四念处清净满足。”
                    “云何修四念处,得七觉分满足?目揵连比丘!如是顺身身观住,彼顺身身观住时,摄念安住不忘。尔时,方便修习念觉分,方便修习念觉分已,得念觉分满足,于彼心念选择于法,觉想思量。尔时,方便修习择法觉分,方便修习择法觉分已,逮得择法觉分满足,选择彼法,觉想思量。方便修习精进觉分,方便修习精进觉分已,逮得精进觉分满足,勤精进已,生欢喜心。尔时,修习方便欢喜觉分,修习欢喜觉分已,逮得欢喜觉分满足,心欢喜已,身心止息。尔时,修习猗息觉分,修习猗息觉分已,逮得猗息觉分满足,身心息已,得三摩提。尔时,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谓一其心,贪忧灭息,内身行舍。方便修习舍觉分,方便修习舍觉分已,逮得舍觉分清净满足。受、心、法念处,亦如是说。如是修习四念处、七觉分满足。”
                    “云何修习七觉分,明、解脱、满足?目揵连!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离欲、依灭舍,于进趣修念觉分。逮得明、解脱、清净满足。乃至修习舍觉分,亦如是说,是名修习七觉分已,明、解脱、清净满足。如是,目揵连!法法相律,从此岸而到彼岸。”
                    说是法时,萦发目揵连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萦发目揵连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于他,于诸法、律得无所畏,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我今宁得于正法、律出家,得具足比丘分不?”
                    佛告目揵连:“汝今已得于正法、律出家,具足得比丘分。”得出家已,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罗汉。


                    87楼2016-02-28 21:57
                    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1-280(恭录部分内容)】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281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云何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
                      (此段内容见回复)
                      “云何修三妙行,满足四念处?多闻圣弟子于空闲处、林中、树下,作如是学、如是思惟:此身恶行,现世、后世必得恶报;我若行身恶行者,必当自生厌悔,他亦嫌薄,大师亦责,诸梵行者亦复以法而嫌我;恶名流布,遍于诸方,身坏命终,当堕地狱。于身恶行,见现世、后世如是果报,是故除身恶行,修身妙行;口、意恶行亦复如是。是名修习三妙行已,得四念处清净满足。”
                      “云何修四念处,得七觉分满足?目揵连比丘!如是顺身身观住,彼顺身身观住时,摄念安住不忘。尔时,方便修习念觉分,方便修习念觉分已,得念觉分满足,于彼心念选择于法,觉想思量。尔时,方便修习择法觉分,方便修习择法觉分已,逮得择法觉分满足,选择彼法,觉想思量。方便修习精进觉分,方便修习精进觉分已,逮得精进觉分满足,勤精进已,生欢喜心。尔时,修习方便欢喜觉分,修习欢喜觉分已,逮得欢喜觉分满足,心欢喜已,身心止息。尔时,修习猗息觉分,修习猗息觉分已,逮得猗息觉分满足,身心息已,得三摩提。尔时,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谓一其心,贪忧灭息,内身行舍。方便修习舍觉分,方便修习舍觉分已,逮得舍觉分清净满足。受、心、法念处,亦如是说。如是修习四念处、七觉分满足。”
                      “云何修习七觉分,明、解脱、满足?目揵连!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离欲、依灭舍,于进趣修念觉分。逮得明、解脱、清净满足。乃至修习舍觉分,亦如是说,是名修习七觉分已,明、解脱、清净满足。如是,目揵连!法法相律,从此岸而到彼岸。”
                      说是法时,萦发目揵连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萦发目揵连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于他,于诸法、律得无所畏,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我今宁得于正法、律出家,得具足比丘分不?”
                      佛告目揵连:“汝今已得于正法、律出家,具足得比丘分。”得出家已,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罗汉


                      107楼2016-03-05 09:19
                      收起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1-282】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304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有六六法。何等为六六法?谓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
                        “何等为六内入处?谓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何等为六外入处?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云何六识身?谓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云何六触身?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云何六受身?谓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云何六爱身?谓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
                        “若有说言‘眼是我’,是则不然。所以者何?眼生灭故;若眼是我者,我应受生死,是故说眼是我者,是则不然。如是若色、若眼识、眼触、眼触生受若是我者,是则不然。所以者何?眼触生受是生灭法;若眼触生受是我者,我复应受生死,是故说眼触生受是我者,是则不然,是故眼触生受非我。如是耳、鼻、舌、身、意触生受非我。所以者何?意触生受是生灭法;若是我者,我复应受生死,是故意触生受是我者,是则不然,是故意触生受非我。“
                        ”如是,比丘!当如实知眼所作、智所作、寂灭所作,开发神通,正向涅槃。云何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非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是名六六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8楼2016-03-05 20:22
                        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1-291】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313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经法。诸比丘!崇向而于经法异信、异欲、异闻、异行思惟、异见审谛忍,正知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而不觉色贪,我先眼识于色有贪,而今眼识于色无贪如实知。若比丘眼见于色已,觉知色而不起色贪,觉我先眼识有贪,而言‘今眼识于色无贪如实知’者,诸比丘!于意云何?彼于此为有信、有欲、有闻、有行思惟、有审谛忍不?”
                          答言:“如是,世尊!”
                          “归于此法,如实正知所知所见不?”
                          答言:“如是,世尊!”
                          “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诸比丘!是名有经法。比丘于此经法崇向,异信、异欲、异闻、异行思惟、异见审谛忍,正知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9楼2016-03-06 10:10
                          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1-292】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314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断欲,断眼欲已,眼则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0楼2016-03-06 10:13
                            收起回复
                              【杂阿含经-六入处诵-卷11-297】
                              (另一版本《杂阿含经》第319经, 两个版本排序不同,经文内容相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往诣佛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一切者,云何名一切?”
                              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时,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奉行。


                              111楼2016-03-09 08: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