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鹿车之名,初见于《后汉书·鲍宣妻传》载“妻乃归御,挽鹿车”,此指汉代民间独轮木车。其制以单轮居中,两辕前伸似鹿角,故称“鹿车”。敦煌莫高窟第85窟壁画中,绘有平民推鹿车运载货物场景,印证其为平民运输工具。汉代墓葬出土陶制鹿车模型,可见车架低矮,结构简易,符合《释名》所言“窄小载鹿皮”之说。 魏晋以降,佛教经典《法华经·譬喻品》以“三车喻”赋予鹿车新内涵。其中羊车、鹿车、牛车分别对应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
0《史记》记载伍子胥死后,吴国人民深感悲痛与惋惜,为了纪念他的英勇与忠诚,特地在江边为他建立了一座祠庙,命名为“胥山”。这便是伍子胥祭祀活动的起源。王充在《论衡》中进一步描述了这一传说:吴王夫差杀害了伍子胥,将其尸体放入锅中煮烂后,装进皮革袋中投入江中。据说伍子胥的怨恨驱使他化作波涛汹涌的江水,以淹没行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因此会稽、丹徒、大江、钱塘以及浙江等地纷纷建立了他的祠庙以示安抚。《后汉书》也
-
0从古代到宋代,泰山治鬼的传说和历史在中国文化中广泛流传,并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后汉时期已经有关于泰山治鬼的说法。《后汉书·乌桓传》中提到,乌桓人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灵魂会游历赤山,就像中国人死后灵魂归岱山一样。《许曼传》中也提到,许曼年轻时曾因病拜访太山请命。干宝的《搜神记》中也有关于胡母班死后去见泰山府君的故事。《三国志·管辂传》中,管辂对其弟说:“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刘桢的《赠五官中
-
0孟繁之:历史文献学入门(完结).rar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_KJ0E1idnGs0aqjEI9Gq2Q?pwd=8886 提取码: 8886--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
0拆字术是一种通过拆解汉字的笔画来预测吉凶的方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据《后汉书》记载,公孙述曾梦见有人告诉他“八厶子系,十二为期”,他认为这是自己将要称帝的吉兆。在《后汉书·蔡茂传》中,蔡茂梦见自己坐在大殿上,有三禾,他取之中穗又失之,郭贺解释说:“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也。”这表明拆字术在古代已有广泛的应用。到了宋代,拆字术更加盛行,被称为相字。谢石是当时著名的相字师,他能够根据求相者随
-
0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设立了六个重要的行政机构,分别负责不同的国家事务。这六个部门被称为“六部”,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名称和职责。吏部被称为天官,户部被称为地官,礼部被称为春官,兵部被称为夏官,刑部被称为秋官,工部被称为冬官。这些别称不仅富有诗意,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吏部作为掌管官员选拔、考核、任免的重要部门,被誉为“天官”,象征着其权力至高无上,如同天上的神仙一般掌控着人间的仕
-
0自古以来,女性伪装成男性参与社会生活乃至军政事务的现象并不鲜见。从乐府诗中的木兰替父从军,到小说家笔下的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这些故事不仅流传广泛,而且反映了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某种期待与突破。历史上,如《宋书》记载晋熙王刘昶谋叛失败后,其妾吴氏女装男扮随逃;《南史·崔慧景传》中的娄逞变服为男,游历公卿之间,甚至官至议曹从事,展现了女性以男装身份在社会中的活跃。此外,无论是魏太武时期古弼征冯弘时妇人披
-
0自宋以前,国家年号从未有割取一字而以两年号并称者。然而,自宋朝开始,熙丰、乾淳等语逐渐出现在章奏和著述中,但仍然只是一帝改元后的联属。到了明朝,两帝并称的现象更为普遍,如永宣、成弘、嘉隆等,甚至出现了取下一字并称的情况,如化治、庆历、启祯。这种并称虽无甚关系,但也反映了草野横议的一端。本朝未有明禁,而自无此习,一方面列圣享国久长,另一方面朝廷尊严,人情敬畏故也。唐德宗思贞观、开元之治,乃建号贞元;
-
0奶婆,俗称乳母或阿奶,是古代对负责哺育婴儿的女性的称呼。这一称谓在历史上经历了演变和扩展。在汉代,奶婆被称为阿母,如《后汉书》中记载袁闳少时往省其父,府吏不为通,会阿母出,见之,入白夫人,乃召入。又如《陈忠传》中提到帝爱信阿母王圣,封为野王君。这些例子表明,汉以前皆称阿母。六朝时期开始出现奶婆之称。《宋书》记载何承天年老始除著作,诸佐郎皆年少名家,荀伯子嘲之为奶母。承天曰:“卿当知凤凰将九子,何言
-
0在古代,姨娘一词原本是指妻子的姊妹,这一称谓可追溯至《尔雅》和《释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左传》庄十年中记载了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也娶自同一家族,当息妫路过蔡国时,蔡侯称她为“吾姨”,显示了当时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但在后世,姨娘一词也被用来指代妾室,这种用法在《南史》中有记载:齐衡阳王钧五岁时,其生母区贵人生病,他拒绝进食,说:“须待姨瘥。”晋安王子懋七岁时,其母
-
0放生源于佛教的戒杀之义。唐乾元年间,朝廷命令天下设置八十所放生池。颜鲁公碑文记载:“环地为池,周天布泽。动植依仁,飞潜受获。”宋天禧年间,王钦若奏请将杭州西湖作为祝圣放生池,郡守王随记录了此事。苏东坡曾上奏说西湖不可废除的原因之一就是放生活动。他的状文中写道:“郡人数万,会于湖上,所活羽毛鳞介以百万数。”然而,据《艺文类聚》记载,梁元帝时荆州已有放生亭碑,说明唐以前已有放生之举。《南史》记载梁武帝
-
0古代最初并没有一日分为十二时的概念,《左传》中记载的是一日十时。史传中记录时间多用平旦、日中等词语表示白天,夜半、夜未央等表示夜晚。古人还用甲、乙、丙、丁、戊来分夜的五更,称为五夜。《淮南子》则记载一天分为十五时,昼长夜短。自太初改正朔之后,历法更加精确,确定一日为十二时,并用干支纪年。虽然杜预在注《左传》时没有明确提到十二支,但实际上已经采用了十二时制。而民间仍然习惯使用夜半、鸡鸣等词语来表示时
-
0干支与五行的结合,源于古代术数之学,蕴含着阴阳变化的微妙道理。古人将十天干与五行相对应,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同时,十二地支的设立,则是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些变化的复杂性。这一理论体系,实质上是河图洛书所蕴含的宇宙精理的具体体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学问逐渐被局限于术数领域,学者们对其关注减少。尽管如此,从三代以来的文献中,我们仍能发现干支配五行思想的痕迹。《管子》中提到的“春以甲乙之日发
-
0墓志铭的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王阮亭在《池北偶谈》中引述了不同的说法,如《事祖广记》认为始于西汉的杜子春,而高承的《事物纪原》则主张起源于比干。然而,《封氏见闻录》中提到青州古冢中的石刻铭文,以及东都殖业坊王戎墓的铭文,表明墓志铭的创作在魏晋时期已经开始。此外,《南史》中齐武帝裴皇后薨时关于立石志的讨论,以及司马温公关于南朝开始有铭志埋墓之事的观点,都进一步证实了墓志起源于魏晋时期的可能性。同时,
-
0《说文解字注》中对“秀”与“才”的解释为:“秀:不荣而实。才:草木之初也。”在此,“秀”本指植物未经华丽开花即结实,比喻人之才华未显而已有成果;“才”则指初生之草木,喻意人的初步才能。在古代文献中,“秀才”最初用以形容那些如优良植株般具备成长潜力与初期才华之人。 追溯至先秦文献《管子·小匡》,“秀才”一词初现,用以描述那些出身质朴、品性端正且展现出未来成为杰出士人潜质的个体,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德才兼
-
0中书令一职,最初由汉武帝设立,起初由宦官担任。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也曾出任此职。中书令主要负责传达皇帝的诏命。《成帝纪》中提到“罢中书宦官”的记载显示,汉初设有中人谒者令,孝武时期升级为中书谒者令并增设仆射。宣帝时期,弘恭和石显分别任中书官和仆射,元帝时石显接替弘恭成为中书令,掌握大权。成帝听从萧望之的建议,废除了这一官职,改回中谒者令。自那以后直到东汉末年,未再设立中书官职。《后汉书·朱晖传》中
-
0在探讨中国古代年号命名的演变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显著的现象:自宋代起,开始出现了将两个年号各取一字并称的习惯,如“熙丰”、“乾淳”。这一做法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包括了两帝年号的并称,如“永宣”、“成弘”,还涉及到取下一字的组合,例如“化治”、“庆历”。尽管这种命名方式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争议,但它确实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即民间对于历史时期的记忆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并称的做法并非始于民
-
0在古代中国,诗文集的命名和分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早在《汉艺文志》时期,虽然已有对诗赋等作品的辑录,但尚未以“集”作为书名。晋代荀勖将书籍分为四部,其第四部称为“丁”,宋代王俭在《七志》中设立“文翰”类,也未见使用“集”这一名称。到了梁代,阮孝绪编纂的《七录》中首次出现了“文集录”。随后,《隋经籍志》也将荀况、宋玉等人的作品及诗赋统称为“集”。然而,《经籍志序》指出,“别集”的概念实际上是汉东京
-
0郑樵在《通志》中指出,牛耕的使用始于赵过。然而,古代的文献显示,牛主要被用于驾车而非耕作。《尚书》中提到“肇牵车牛远服贾”,《易经》中的“服牛乘马”以及《诗经》中的“宛彼牵牛,不以服箱”都表明了牛主要用于拉车或祭祀。例如,《周礼》记载的牛人职责包括供应享牛、膳牛、犒牛和兵车之牛等,但并未提及牛耕。此外,《论语》中提到的长沮、桀溺耦而耕也说明了三代以上时期采用的是人力耕作方式。宋景文在《笔记》中提到
-
0在汉代,所有的士人都会聚集在太学,因为那里设有五经博士,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有着深厚的学问基础,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士人前来学习。完成学业的人会被授为郎及文学掌故,这些都是由太学来选拔的。其他如郡国推举的孝廉、有道之士,以及辟署掾史、功曹等职位,大多数也是由太学出身的人担任。到了东汉末年,游学的士人数量已经达到了三万余人。而在唐代,唐太宗建立了千三百区的广大学舍,吸引了四方的才子和蛮夷的子弟,总共有八
-
0秀才这一称谓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书·贾谊传》,其中河南守吴公对贾谊才学的赏识,并召他至门下,标志着秀才一词的诞生。在汉代,秀才主要用以指代才华横溢的学者,并非特定的士子称呼。晋朝时期,秀才开始作为选拔人才的科目出现,据《晋书》记载,例如王接在永宁初年被举为秀才,并向友人表明其目的。到了南北朝和隋朝时期,秀才科的选拔变得尤为重要。据《隋书·杜正玄传》记载,隋朝对秀才选拔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其
-
0《史记》中记载了周勃进入北军时,下令士兵袒露左肩或右肩来表明对吕氏或刘氏的支持,这一行为有其历史根据。根据《仪礼》,无论吉凶事都应袒露左肩,只有受刑时才袒露右肩,这是古代的规定。《左传》中提到吴王阖闾入侵楚国时,要求陈怀公表态支持楚或吴,分别通过袒右或左肩表示。《战国策》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女子被两家求婚,她的母亲告诉她通过袒露左肩或右肩来选择,而该女子却同时袒露双肩,表示她想享受一家的财富
-
0荔枝,岭南四大名果之一,凭借其晶莹剔透的果肉和酸甜可口的味道,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在炎炎夏日,将冷藏的荔枝剥皮食用,感受那清凉甜润的滋味,正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写照。古代,荔枝作为珍贵贡品,长期被地方官献给朝廷。但因贮运技术有限,品尝新鲜荔枝成为一件奢侈之事。荔枝的主要产地岭南,自秦汉时期起便开始向中原进贡这种珍奇果品。汉武帝曾尝试在长安种植荔枝,但因气候差异大而失败。为保证荔枝
-
0在探讨中国历史中正统与非正统的问题时,《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尤其在三国时期的处理上,《通鉴》沿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观点,将曹魏视为汉朝的正统继承者。然而,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首次提出蜀汉作为汉朝献帝的合法继承者。这一观点并非首创,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已表示支持蜀汉作为正统。章俊卿指出,司马光在编写《通鉴》时也深入考虑了正统问题。对于唐朝中宗的例子,朱熹和沈既济均有
-
0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采用了与《左传》相仿的编年体格式,然而,这并不是该体裁的首次运用。在司马光之前,已有多位史家进行了相似的尝试。例如,晋代习凿齿撰写了《汉晋春秋》,刘宋时期的刘允济则续写了《鲁后春秋》,记录从鲁哀公之后的十二世代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元魏时期,张始均将陈寿的《魏志》改写为三十卷的编年体著作。 到了唐代,裴光庭携手李融、张琪、司马利宾等人,在弘文馆中辛勤耕耘,他们的著作《续春秋经传》覆
-
0在古代中国的史书记载中,对于一年中多次改元的记录方法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不同史家对历史事件记录方式的不同理解和选择。主要有两种记录方式:一种是按改元的实际时间顺序记录,即按照每个年号开始的时间依次记载;另一种是以该年最后使用的年号作为全年的年号,并在相应的月份注明之前的年号变更。 顾宁人认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首创了这种以最后所改之号冠于岁首的方法,但实际上这种方法更早出现在宋子京的《新唐书》,而《
-
0在古代中国的史书编纂中,不同朝代的历史记录方式有所不同,这反映了当时史家对历史记载方法的不同理解和选择。陈寿的《三国志》和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没有包含“志”的部分,即没有专门记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内容。而沈约在《宋书》中补充了前代所缺失的“志”,显示了他对历史记载完整性的重视。另一方面,《南史》和《北史》只包含了“纪”和“传”,缺少了“表”和“志”。相比之下,《隋书》的“志”部分则包括了梁、
-
0《齐书》在立传方面显得较为吝啬,朱买奉命领兵戍守甬城时曾言:“我一子当得官。”当人询问其原因时,他解释道:“若不杀贼,便为贼杀。弱息不为世子,即为孝子。”这意味着如果杀贼则有功封,被贼杀则有恤荫。后来他在守城时与魏军作战,不幸被斩,但其尸身仍据鞍奔回。这样的事迹岂能无传,然而《齐书》仅在《周盘龙传》内附见之。董僧慧为晋安王子懋的防阁,在明帝贼杀诸王时,僧慧欲起义向阙,曰:“此州虽小,孝武尝因之。今
-
0《齐书》在内容的选取上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它大量收录了各种词章文献,如表、诏、疏等,这些内容在书中占据了显著的篇幅。这种编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时的文书风格和政治文化,然而,它也导致了对具体历史事实记录的相对简略。对于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如明帝对高武子孙的清洗以及临终前对王子的处置等,这些影响深远的政治行为在《齐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记载。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如诗歌、个人
-
0《梁书》在编纂过程中存在多处顺序和内容上的失误。例如,在《武帝郗皇后传》之后,紧接着是简文王皇后的传记,而武帝丁贵嫔和阮修容的传记却出现在王皇后之后。考虑到丁贵嫔是昭明太子和简文帝的母亲,而阮修容是元帝的母亲、简文帝的庶母,这种排列顺序显然不合逻辑。原本的意图可能是先叙述皇后再叙述妃嫔,但在记载了武帝郗皇后之后,应当依照逻辑将丁、阮两位妃嫔的传记紧随其後。此外,既然已经为丁贵嫔和阮修容立传,那么为
-
0在唐朝早期的历史编纂工作中,姚思廉继承了其父姚察的遗志,致力于完成《梁书》和《陈书》的编撰。姚察在陈朝时期就开始了这两部史书的编写工作,但未完成便去世了,之后这一任务交给了思廉。思廉到隋朝后,上报了父亲的遗言,并得到允许继续这项工作。到了唐朝,他又被命令与魏徵等人一起继续修纂这两部史书。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思廉广泛采集了包括谢炅、顾野王等人的著作,最终完成了这两部历史书籍。《旧唐书》中提到,思廉在编
-
0市井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处。孟子在《孟子》中提到“在国曰市井之臣”,但注解中并没有详细解释。据《风俗通》记载,市也被称为市井,因为人们到市场上出售商品时,必须先在井边洗净,然后才能进入市场。颜师古则认为,市是交易的地方,井是供人们汲水的地方,两者合起来就是市井。根据《后汉书·循吏传》中的注释引用《春秋井田记》的说法,因为井边设有市场,人们在交易完后就离开,所以称为市
-
0广武城自古就有两座,分别位于荥阳和晋阳。荥阳的广武,起源于楚汉时期,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曾在此地对峙,并以广武涧为界进行谈判。这个地方因历史事件而著名,根据孟康的注解,荥阳的广武位于敖仓西边的三宝山上。此外,韩王信在逃亡匈奴途中也曾在此地与冒顿谋划攻打汉朝的策略,进一步证实了荥阳广武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晋阳的广武则出现于《娄敬传》中,娄敬因主张不攻打匈奴而被汉高祖误解为妄言,被械送至晋阳的广武
-
0《孟子》中提到的“五亩之宅”指的是古代中国农村居住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根据赵岐的注解,这五亩土地中,二亩半位于农田(田)中,另外二亩半位于村落(邑)中。这种解释源自于汉代的《食货志》,其中提到公田内二十亩地被用作建造房屋。而《食货志》的解释可能又是依据《穀梁传》中的描述,即古代的井田制度下,三百步为一里,名为井田,井田共九百亩,其中一百亩为公田,用于建造房屋和种植日常所需如井、灶、葱、韭等。 然
-
0韦昭在注解古籍《国语》时,广采贾逵、虞翻、唐固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校正精准,成就了一番详尽且精确的学术工作。然而,即便如此,他的注解中也不免存在若干谬误。 在解读晋文公请求使用隧道葬法一事上,贾逵曾指出,在王的葬礼中,地下挖通道即称之为“隧”。但韦昭的理解则是,这是指天子所辖的六乡六隧地。这种差异在襄王的话语中变得明显,他指出,如果将先王的重物分赐以奖赏私人恩德,或是叔父能更改姓氏与朝制以备百官
-
0杜预在注解《左传》时,可谓是集诸家之长。其工作不仅在地名、人名的考据上见精见细,对于书写方法、谱系传承也引证确凿,就连看似微不足道的日期细节,也通过精确的历法逆推计算,无一遗漏。例如,在《左传》中提到的隐公十年春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的事件中,杜预通过详细推算,指出经传所记月份的误差。此外,成公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公孙婴齐卒的记载,也被他以“十一月无壬申日”勘误。同样,襄公二年六月庚辰郑伯睔卒的条
-
0在古代文献中,“夏屋”一词经历了多重解读与演变。最初,《诗经》中的“夏屋渠渠”被诠释为一种丰盛的饮食准备,其中“夏屋”指代大型器具,而“渠渠”则表达了殷勤的态度,这一解读凸显了对宾客的热情款待,而非指向实际的建筑结构。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对“夏屋”的理解发生了转变。扬子云在《法言》中提到,只有在风雨考验之后,才能真正领悟“夏屋”的价值,这首次将“夏屋”与建筑相联系。杨用修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观点,引用
-
0《泰誓》的真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汉代时期,有一篇《泰誓》流传,内容涉及白鱼入舟、火流王屋化为赤乌等事件,但这些内容在《左传》、《国语》、《孟子》等古书中引用的《泰誓》文本中找不到对应。马融因此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指出其文义浅露,并提到他所见过的书籍中引用的《泰誓》内容都不在这篇《泰誓》之中。尽管如此,自汉代以来,这篇《泰誓》还是广为流传,被众多学者所接受。 直到周隋时期,孔安国《古文尚书》出现,其
-
0谁有镇蕃遗事历鉴,救个命啊!!!,???联系401429491
-
0
-
0
-
0大中国游记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