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145贴子:354,393

回复:从佛家的观点看阳明心学之“心外无物”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真不知道现在世界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为什么我发个帖表达表达不同看法,就引来了如此多的“帽子”。说实话,看到有人的质疑我一开始也很高兴,因为可以补充补充我见识的缺漏,但仔细一看,除了批评鄙人沉迷禅宗,就是针对字句加以“莫须有”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针对观点问题的深究探讨,拿出一副教训人的样子,说的话却实在是“妄加推论”“无实际意义”。为什么会这样?鄙人也不知道。算了吧,随便你们说鄙人什么,说鄙人如何如何,反正鄙人还是鄙人,不会因为你们的一些看法就改变了我的内心。
不过话还是要说回来,如果有针对我“观点”(注意这个词,不是指字句琢磨)的异论,鄙人还是愿意洗耳恭听。还是失望了啊,本来心目中美好的净土,为什么被某些人毁坏至如此!


16楼2011-09-25 12:29
回复
    观点不同很正常,不要太在意。我喜欢你的文章。


    17楼2011-09-25 12:36
    回复
      楼主不懂装懂所以大家对你表示反对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1-09-25 12:40
      回复
        诚然诚然。只是我希望各位对鄙人提出的建议可以有点实质性的东西呀!


        19楼2011-09-25 12:47
        回复
          楼主不懂装懂所以大家对你表示反对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1-09-25 12:47
          回复
            不是没有实质上的东西,而是一有实质,楼主马上给人扣上“阳明思想很深,你们理解不了,只是人云亦云”、“你们用阳明粉饰自已”之类的帽子,你自己引什么都可以,别人就不行,您自已想想吧。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1-09-25 12:52
            回复
              这个问题,鄙人在之前已经提过。鄙人没说“不能说”,只是说需要一个自我转化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那王阳明的话,只是王阳明的话,不是你的话;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那王阳明的心境,也只是王阳明的心境,不是你的心境。“阳明思想很深,你们理解不了,只是人云亦云”鄙人可没这么说过,不知道楼上是从哪看来的。
              还是没能理解鄙人的意思啊!由“捡现成”引来的问题,再深究一下提出异议把。


              22楼2011-09-25 13:15
              回复
                此为楼主7楼语,未改一字
                “大道至简,呵呵,你没有自己深入的过程,就去说这句话,未尝不见你只是个“捡现成的”,或者说是以《传习录》来粉饰自己,动不动就拿出阳明来证明自己所谓观点的正确,何谓也?”
                本吧吧友有没有这么说你的?你妄断他人的深浅,反而怪罪他人,是何道理啊?你有什么依据说别人未经转化啊,根据什么说别人拿传习录粉饰自己呢,为什么说他人动不动就拿出阳明来证明自己所谓观点正确呢。别人引用圣人之言,按照圣人的话去做,以圣人的言行为标准,就得到你这么个结论?这不是大放撅词是什么?
                还有静坐、无善无恶在佛家之前中国究竟有没有,请你查清楚了在来谈,不要随便下结论。


                IP属地:山东23楼2011-09-25 13:33
                回复
                  “阳明思想很深,你们理解不了,只是人云亦云”——这哪里说过了?恕鄙人眼拙,还真没看到。而对于“你有什么依据说别人未经转化啊,根据什么说别人拿传习录粉饰自己呢,为什么说他人动不动就拿出阳明来证明自己所谓观点正确呢。”鄙人在之前已经对此做过道歉了,“如果您真有这个过程,那请恕我此前冒犯了。”——详见十四楼。在此再说一句“对不起,是鄙人的错误”
                  我说的“实质性”,是对于鄙人一楼的观点的论证、看法(也许之前用词不是很正确,引起了误解)搞不懂,本来是来探讨探讨学问的,怎么就成了骂战?
                  --------------------------------------——------------------------------------------------------------------------------以上重复的问题就论到这吧,回归我原来的见解。
                  《从佛家的观点看阳明心学之“心外无物”论》
                  无聊的问题,到此为止。还是进行学术性的探讨为好。


                  24楼2011-09-25 13:46
                  回复
                    好吧,既然你那么喜欢iphone4在那贴的回答,那么我可以告诉你,iphone4在回答那个帖子的时候,尚未研读《传习录》,因此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解释,这么说你明白了么?
                    对于心外无物,<传习录>上早有解释,怕的就是徒子徒孙们不明白,怎么就是有人视而不见呢?若是再有人说我动不动就拿阳明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恐怕就说不着了吧,这本就是经过阳明审定的原话:
                    “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儒家的“无善无恶”,又叫做“至善”语出《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于静坐,无非是一种冥想修炼的方式,出处都不用另外去找,同前:“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古本成书年代在战国与东汉之间,莫非菩提达摩祖师东渡之前,儒家就开始学习佛法了?


                    IP属地:山东25楼2011-09-25 14:56
                    回复
                      佛法是从印度传来的,这一点不可否认吧?而且鄙人至少可以确定,释迦牟尼也一定没读过《大学》《中庸》......既然如此,那两家互不抄袭,但思想却又一定的相似处,这也不可否认吧?好,既然不可否认,那也证实了鄙人的观点,天理,从哪个学说上看都能看到,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学说的存在流传一定有其符合天理处。“万象映月”,河水中的月和井水中的月看起来似乎不甚相似,但那就是一个月亮映像而来——也就是“天理”的各个学说都有体现。《传习录》鄙人并不是没有看过,当然也不会忘了这句话。但鄙人的想法也就是从另一个地方看“月亮”,但月亮仍然是那个月亮,不会因为学说的不一样而改变它的实质。
                      iphone的视频,我不管他是否读过《传习录》,正如我不管聂豹是否真的见过阳明先生。但至少鄙人对他的观点是肯定的。心之所向,就形成了我们主观的世界,心死了,那你也就死了,你的“世界”也就死了。《王阳明的五百年》中对于这个论点有较好的追根溯源,想来鄙人也不用多说。阳明先生都说了“圣人一天地万物为一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谓小道。”那你为什么不能容忍从佛教的观点看心学?


                      26楼2011-09-25 15:41
                      回复
                        另外,为什么各位要用匿名?既然此心光明,又何必要戴着面具过日子?


                        27楼2011-09-25 15:44
                        回复
                          你也知道,大道小道,有大道不走偏偏走小道,却又为的什么?关于儒与佛老相似异同某在回随风自适贴子时己说的很清楚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几乎都有相似之处,那么为何还有百家,说明除了相似,更有不同。说句实在话佛学自印度佛入中国经千年发展,与原印度佛教己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尤其禅宗。为什么儒、道各承一脉,而佛大变,楼主可曾想过深层原因?可你什么时候听见过儒家弟子到处宣扬佛这点佛是学我的、那点也是我的?我从未议论过佛的高下对错。但我反对的是有人打着佛家的名义到处招摇,你这是学我的,那也是学我的,佛家弟子五蕴皆空,哪里会如此着相?因此,此等人不懂佛,也扰乱夲吧氛围。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28楼2011-09-25 16:09
                          回复
                            至于为什么用Ip?可以告诉你,夲人回贴一向匿名,既然此心光明,又何必执着于一个代号?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29楼2011-09-25 16:14
                            回复
                              无论对儒释道的理解如何,大家都有权利说出各自的观点。这并不是扰乱夲吧氛围。接受各方的观点,也是儒家的传统!


                              30楼2011-09-25 16: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