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那一贴的时候,的确没读过《传习录》。如今某读过了,也不改初衷。
无论释老、孔孟、毛蒋,还是大粪,某最初都是茫然不解,少解后不忿,多解后疑惑,完解后......
某有一篇帖子《突破常识思维的限制》,是关于“心外无物”的一个思维。至于是不是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某不欲在这里深究了,以免争执。
某还有一篇帖子——《略谈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可以看到即事即理、即事即物的议论。可以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参照,这也是某览《传习录》之前的理解。亦是一家之言而。
“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这是王阳明的解释。解读各有各宗。不能说人家从佛家观点看一眼就犯了谁的病吧?是不是王阳明的不需要谁认可才行,此吧也是大家都进的来的,此吧的规则也不是王阳明就是神、就是圣、就是一切,其他家的免谈。
着相不着相的,到底是谁着相的?佛家弟子五蕴皆空就不着相了?你懂?
把自己打扮的就像王阳明二世一样,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就全部理解了?且问——张死了,王的心物在不在?张死了,张家的房子这个“物”在不在?植物人的心物有没有?
也知道禅师偷换概念,心中的万卷书不是物理的万卷书,那请解释一下“意之所在便是物”这里的物到底是物理意义上的“物”还是非物理意义上的“物”?
此外,关于佛教演变,儒、道各承一宗——嘿嘿,某就不深理论了。儒家变了多少,不说董仲舒,不说程朱陆,就说王阳明,“无善无恶”,阁下说从《大学》中来的叫“至善”——拜托,看清楚了——在止于至善。其意是说,大道的落脚点要在“至善”上,否则就是“杀人王”了。
而这个“无善无恶”,请你从王阳明以前的儒家经本中,找找哪里有这个意思?稍微了解王阳明的,都知道王修了佛道N年。而无善无恶,最早是在哪里出现的,是谁家的根本,清楚的人多着呢。
王阳明借鉴了佛老,而有些王氏徒孙,一看佛老便像吃了屎一样恶心。平心静气而论,真地了解佛老吗?真地了解王阳明吗?真地了解儒学吗?
中国千千万万大众、千千万万读书人,尊孔子为圣人的有多少,知道王阳明的有多少。而孔子的《论语》要比《传习录》普遍多少,却是为何?你见过几个人能将《论语》和佛老接上火的?却是为何?大道耶?小道耶?